高级检紡/a>

留言松/h2>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th>

2020 19?nbsp; ?

生态文昍/a>
论生态文化的培育机制
邹巅
2020, 19(4): 1-7. doi:10.13931/j.cnki.bjfuss.2020061
摘要:
作为一种新型的先进文化形态,生态文化的培育需要多重机制综合作用。首先需要不同主体间的互助互补,从而协同完成生态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繁荣;其次通过深层建构性接受认同使生态伦理观、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消费观等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再次借助一定的因素激发心理动机,正向拉动生态文化的培育,并防止激励不当可能产生的削弱作用;从次,生态文化培育制度是各主体间的关系模式和行为准则,反向他律性是制度保障的基础,健全科学是制度保障的前提,而执行的效应体现制度保障的力度;最后,社会评价是它的纠错与润滑系统,需搭建适当的渠道、平台,整合权威评价与民众评价,构建权威评价与民众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协同培育、接受认同、制度保障、激励和评价五大机制彼此关联,互为补充,相互支持,共同推动生态文化的培育和繁荣、/span>
“野味”的观念史考察与生态反怜/a>
邓小燔/a>, 张宗帄/a>
2020, 19(4): 8-15.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0097
摘要:
都市化背景下的人与自然的空间关系,对现代“野味”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野味”作为一种人地关系的事实,也是想象性地亲近自然的方法。现代社会的“野味”观念有两个极端,并随时势变化在两极间摆荡:或基于卫生防疫的需求,视其为罪恶的渊薮,或基于一种被异化的自然田园观,以及促进乡村旅游的现实需求,视之为独具风味的营养佳肴。两种态度看似水火不容,却是现代化、城市化背景下生态问题这一枚硬币的两面。要根本缓解文明世界与野生世界的紧张局面,离不开对人与自然对立关系的文化反思,这要求把生态主义作为一种新的伦理规范。目前立法层面已明令禁猎禁食“野味”,但良性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养成,还要在此基础上推行乡土教育和自然教育,自下而上地培育健全的生态伦理、/span>
林业经济理论与政筕/a>
农户视角下的退耕还林工程成效评件/a>
周银芰/a>, 胡延?/a>, 张坤
2020, 19(4): 16-23. doi:10.13931/j.cnki.bjfuss.2020105
摘要:
基于《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与评价指标》行业标准,设计了成效评价调查表,对中西?6个省? 495户农户开展了问卷调查。依据农户作为“理性经济人”的理论假设,从农户的视角评价工程实施的情况、取得的成效、出现的问题,以期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进一步扩大工程规模提供决策参考。结果显示,九成退耕农户的补助兑现及时,五成退耕农户补助已到期停发,农户对退耕补助的依赖性存在地区差异;退耕还林工程不仅改善了工程区的生态环境,还改善了农户家庭经营结构,促进劳动力向非农就业转移,助力贫困户脱贫,得到了大部分农户的认可和肯定。最后,分析了工程在退耕补助标准、退耕地经济收益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政策建议、/span>
生态与环境
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的绿色基础设施研究重点与前沿分枏/a>
王婷, 任云苰/a>
2020, 19(4): 24-36.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0139
摘要:
绿色基础设施一直以来都作为一种能够解决环境恶化和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同时改善人居环境的有效措施,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利用CiteSpace软件对绿色基础设施相关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选取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47篇英文文献和CNKI数据库中?00篇中文文献,对绿色基础设施相关研究领域进行学者、机构合作网络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文献共被引分析等,发现我国相关研究和国际上存在较大差距。通过总结绿色基础设施研究进展与特点,对我国相关研究提?点启示:①加强学者及机构间的交流合作;②扩展研究领域,加强学科间交叉合作;③研究重点应向量化研究、综合绩效评估、构建科学的管理模式等方面扩展;④提出未来应加强关注与探索的领域。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生态问题,绿色基础设施将成为未来相关领域研究的重点、/span>
摄影游客感知视角的扬州东关历史文化街区场所营造研穵/a>
孙瑞, 白冰, 张茵
2020, 19(4): 37-45. doi:10.13931/j.cnki.bjfuss.2020069
摘要:
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游客摄影图像极大影响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摄影图像直接反映了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场所营造提供了宝贵视角。以扬州东关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基于模拟拍摄法、图片分析法、深度访谈法,从认知形象、情感形象、整体形?个层面研究了游客对东关历史文化街区的感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东关历史文化街区场所营造的建议,指出应从强化旅游目的地特色符号、将碎片符号整体化、自然景观与人文特色有机融合、强化空间组织等方面进行街区场所营造,从而有效建构旅游目的地符号空间,改善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促进东关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span>
美国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管理:原则、问题及启示
周戡, 王丽, 李想, 张多, 刘天秐/a>, 林进, 刘鹏
2020, 19(4): 46-54. doi:10.13931/j.cnki.bjfuss.2020074
摘要:
美国国家公园的自然资源主要分?个大类:生物资源、火资源、水资源、空气资源、地质资源、音景、光景、化学品和气味。国家公园管理局设定的管理程序包括制定自然资源管理规划、保存和公布自然资源信息、开展自然资源影响评估、建立广泛合作关系、促进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建立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等,对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采用不同的管理原则和方法,建立并严格执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申请—审核—评估—许可”程序。但也存在自然资源类型覆盖不足、统一管理和分权管理错位、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等问题。我国国家公园应明确界定自然资源类型,逐步扩大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范围,建立健全自然资源管理体制,突出生态系统完整性,坚持依法管理,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span>
森林文化
近代西方对中国北方毁林刻板印象的形成过程
刘亮
2020, 19(4): 55-69. doi:10.13931/j.cnki.bjfuss.2019148
摘要:
通过对近代众多来华西方人士撰写的游记、考察报告等原始外文文献的翻检,对美国林学会、工程学会等学术共同体的多种刊物以及中西英文报刊资料的系统整理,从近代西方人关注中国森林的背景、收集信息的主体人群、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介、传播过程、质疑与争论等五个方面,对近代以来,欧洲、美国从传教士、科学家、工程师到政府等社会各个层面对中国北方形成毁林刻板印象的历史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认为,美国学者对中美地理环境高度相似性的充分认识是近代美国比欧洲更加持续关注中国森林的背景;而当时美国面临与中国类似的森林危机,亟须通过反面教材的宣传促使全社会吸取教训、树立保护森林等资源的思想则是美国关注中国森林的动力。对中国北方毁林刻板印象的形成既是美国通过反复宣传中国毁林现象并以此为鉴,逐步建立起美国森林保护体系、完善林业法律与行政管理等政府行为的过程,也是林学知识在中美间循环流动的过程、/span>
论韩安与农林部中央林业实验所
李爽, 李莉
2020, 19(4): 70-75. doi:10.13931/j.cnki.bjfuss.2020082
摘要:
韩安是我国近代林业的开拓者之一,在林业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农林部中央林业实验所是民国时期建立的林业科研机构,对当时国家的经济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941?949年,韩安担任农林部中央林业实验所所长,中林所从最初的发展受限到后来各项业务皆初具规模,为近代林业发展奠定基础,韩安功不可没。创建阶段,修改相关规章制度、设立组织机构、招揽人才、创办林业刊物;后中林所迁到南京进一步发展,完善组织机构、汇集培养林业人才、再度创办林业刊物、与静生生物所合作等。韩安在农林部中央林业实验所的经历不仅是林业发展历程上,也是他本人一生中熠熠生辉的一段历史。回溯这段历史,并对其在我国林业发展历程的奠基性作用及历史意义进行探究、/span>
中国水仙的种植传播和意象形成研究
洪山, 史晓浶/a>, 常艳婶/a>, 马艳冚/a>, 江泽?/a>, 胡陶
2020, 19(4): 76-81. doi:10.13931/j.cnki.bjfuss.2020099
摘要:
作为外来归化物种,中国水仙的种植传播和意象形成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水仙的广泛种植,使其由以文学、绘画为主的“精英文化”意象扩展至以装饰、戏曲、雕刻为主的“世俗文化”意象,展现出“雅”“俗”共赏的审美多样性。水仙的吉祥寓意、经济效益和观赏价值,决定了“水养观赏”“花海”将是促进其产业发展和种植推广的主要形式。作为文化载体,水仙的应用推广过程即是以其为媒介的文学、绘画、雕刻等花文化的传播过程、/spa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