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紡/a>

留言松/h2>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th>

2005 4?nbsp; ?

显示方式:
论文
生态文明的林业理念与和谐社会的建构
苏孝吋/a>
2005, 4(3): 1-6.
摘要:
21世纪初中国的林业理念发生了根本性变?社会对木材的主导需求生态的主导需求所替代。以生态建设为中心、生态优先、“三生态”(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的提出,预示着生态文明的林业理念的形成。而建构和谐社会不但需要一个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同时还有赖于生态文明的林业理念的最终确立。这就是以“和谐”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生态理念在社会、自然、精神等三个不同层面与和谐社会的对接、/span>
论环境保护与政治文明
戴秀丼/a>
2005, 4(3): 7-11.
摘要:
政治文明包括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原则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是制度建设。环境保护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执政党一项越来越重要的工?环境保护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具体体现。该文阐述了环境保护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环境保护与人民当家作主,环境保护与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加强环境保护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及建设文明社会的观点、/span>
浙江古典园林的深远影响与兴衰启示
范今朜/a>, 沈瑾怠/a>
2005, 4(3): 12-17.
摘要:
浙江古典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某些特定时期其园林营建曾盛极全国,并有相当一批名园对中国各地园林的营建具有重大影响。就整个历史时期来看,浙江省各种类型的园林都相当齐备,并具有较高的建筑和艺术水平。其中,以杭州西湖为代表的大规模、公共性的自然山水风景园林在全国占有突出地位,并对国内各类园林,尤其是大型园林有深刻影响。书楼、书屋园林和书院、会社园林以及纪念性园林等以文化内涵著称的园林独树一帜,并成为国内同类园林的楷模。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浙江古典园林在当代仍有其重要意义、/span>
中国古牡丹文化研穵/a>
陈永甞/a>, 吴诗卍/a>
2005, 4(3): 18-23.
摘要:
牡丹是中国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历史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该文主要通过介绍我国传统名花——牡丹的历史渊源,探索其栽培中心及其扩散地区的分布;同时通过调查收集,总结我国部分现存古牡丹的地点和生长状况,及其对社会文明的影响。这对研究我国灿烂辉煌的古牡丹文化及其在现代景观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也可以洞察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征、/span>
对生态旅游的本质探讨
李淑色/a>, 高岚, 魏庆卍/a>, 于波
2005, 4(3): 24-30.
摘要:
生态旅游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在不断地扩展和丰富,从只关注旅游活动的消费主体、开发和管理主体,发展到关注旅游地的生态、环境、经济和文化等旅游活动的客体,以及二者之间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该文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在生态学理论指导下,以自然生态区域为对象,以欣赏、享受大自然和了解、学习与探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及保护自然和相关地域文化为宗旨,并使当地居民和旅游企业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旅游活动。应在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关系中定位生态旅游的本质。生态旅游模式在本质上是一种培育生态文化、注重观光与体验和倡导绿色休闲的旅游。自然性与参与性的统一、保护性与生态性的统一、波动性与稳定性的统一、安全性与风险性的统一是生态旅游内在的本质关系、/span>
唐判发微——略论几则涉林判词的史料价倻/a>
林林, 林鸿荢/a>
2005, 4(3): 31-34.
摘要:
判是盛行唐代官场,用四六骈文书写的司法文书,也是应试考生科举及第之后、授官之前“覆其吏事”的重要科目。判有官场堂判、应试之判的区分,而“文理优长”、短小精干,乃所有判词必具的特征。不少官场堂判、应试之判都有值得重视的史料价值。笔者在概述唐判的一般情况之后,侧重考察五则涉及林业的应试唐判,以期弥补史乘记述之不足,深化当代人对唐代林业的认识、/span>
民族植物学的应用研究溯源
张璐, 苏志?/a>, 倪根釐/a>
2005, 4(3): 35-39.
摘要:
该文追溯了民族植物学的历史渊源,介绍了民族植物学的应用研究现状,森林与植物利用传统知识中隐含的生态学思想,森林与植物利用传统知识中的文化渊源,药用植物和栽培植物的起源及其应用历程研究。文章指出,开展民族植物学研究对总结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知识和经验,寻求保护森林与植物的有效途径,以及促进人类社会特别是少数民族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span>
森林认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刘燕, 田明卍/a>, 李明忖/a>
2005, 4(3): 40-44.
摘要:
该文认为森林认证是我国林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从森林认证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概念、构成和评价3个方面对森林认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文章提出环境竞争力是构成森林认证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人们的环保认知水平和经济水平的提高,环境竞争力对森林认证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日益加大。最后,文章就如何提高我国森林认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出了几点建议、/span>
区域林业经济评价的指标设计与GIS应用——以陕西秦岭地区经济调查为例
颜颖, 夏自?/a>
2005, 4(3): 45-49.
摘要:
林业经济的数据信息和研究对象所处的地理位置有着密切联系,而且具有时间的变化。运用GIS技术能对林业经济信息进行时间维、空间维的分析和比较,通过对空间数据的操作和管理实现查询检索、形态分析、叠置分析、邻域分析、图像分析、应用模型分等功能。该文为利用GIS分析区域经济问题提供了新思路、/span>
生态林补偿制度研究——石光银案例经济分析
姚顺泡/a>, 尤利羣/a>
2005, 4(3): 50-54.
摘要:
该文通过对陕西省定边县农民石光银承包国营长茂滩林场沙漠植树造林一事进行分折,提出目前迫切需要为生态林建设探索有效的新途径——生态林补偿制度。该文以生态林具备公共物品的特性为前提,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论证了政府提供生态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指出生态林不同于国防、公共安全等纯公共物品,其生产具有可分割性,且私人生产效率高于政府。政府可通过招标方式委托私人建设生态林,也可采购(征收、租赁)私人建设的生态林为社会提供生态安全服务、/span>
草原牧区生态移民及其对筕/a>
盖志毄/a>, 宋维昍/a>, 陈建戏/a>
2005, 4(3): 55-58.
摘要:
随着我国草原的日益退化,牧民的生存和发展形势严峻,牧区的生态移民问题已经提到议事日程,并在我国许多牧区开始实践。该文对牧区生态移民的成因和途径做了初步的探索。我国牧区人口已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受力,许多牧民已经丧失了基本生产生活资料——草原。草原封育需要牧区进行生态移民,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牧区生态移民;政府要用宏观、开放的视野指导牧区生态移民,不能局限在一时一地解决这一问题;向牧区未利用草原移民;改革牧区的第一产业,发展牧区的第二、三产业,为牧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减轻向系统外移民的压力;向农村和城镇转移,实现从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向系统外移民、/span>
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思耂/a>
邢红, 刘俊昋/a>, 党凤?/a>
2005, 4(3): 59-64.
摘要: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20余年内,转移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但是由于农村劳动力数量多,增速快,质量不高,普遍供大于求,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成为制约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该文提出,解决这一问题,要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壁垒;要全方位、多层次地拓展农业劳动力的就业空间;要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农民自身素?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适应能力,提高劳动力供给质量、/span>
汉语植物命名取象选择规律新探
谭宏姢/a>
2005, 4(3): 65-68.
摘要:
该文利用统计学方法对一定数量的汉语植物名中的取象名素进行分类考察与统计,得出较为准确的量化结果。并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汉语植物命名取象的优选选择规律,进一步分析了这一规律与人们的感知、心理、思维之间的重要关系、/span>
植物园的发展及其社会意义
蔡邦干/a>
2005, 4(3): 69-72.
摘要:
该文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与技术的相互关系出发,对植物园的创建、发展、趋势,以及它与社会的关系进行阐述。认为植物园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普及文化知识提高民众素质等方面,植物园对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社会决定了植物园将来的发展方向。文章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科学地论述了植物园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对认识植物园及其发展方向有着重要意义、/span>
论我国农林院校风景园林学科的提升和转垊/a>
林广怜/a>
2005, 4(3): 73-78.
摘要:
我国农林院校的风景园林学科面临着改革与转型的契机。该文通过?3个农林院校园林学院的城市规划与设计、艺术设计、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园艺、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情况的分析,提出依靠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相关学科(专业)的联合设置,提升风景园林学科的整体水平。同时,还介绍了美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历程,指出园林学院的设置依然具有一种不确定性,新的学科群也在孕育之中、/spa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