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紡/a>

留言松/h2>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th>

2004 3?nbsp; ?

显示方式:
论文
近年来生态观念的转换
武觐斆/a>
2004, 3(4): 1-5.
摘要:
传统生态学的核心理论是“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这种理论树立了有限物质资源通过循环可以无限地被利用的观念,也为环境的持续稳定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近年来环境持续恶化,土地、水源、森林等资源也正在被耗尽,于是传统生态理论与客观环境持续性恶化的现实脱节。面对这种现实状况,生态学的理论模式正由物质循环模式转换为前进变化的螺旋发展模式。生态观念也由生态平衡稳定观念转变为持续变动的观念、/span>
世界观在文明发展过程中改受/a>
罗菊?/a>
2004, 3(4): 6-9.
摘要:
该文论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认为不同文明时期人们的世界观是不同的。世界观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观点,在不同的文明时期世界观是变化的。文中具体阐述了各个文明时期人们世界观的特点,并较深入地分析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文明的发展与世界观的变化是互为因果的关系。生态文明时期,人们的世界观将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有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span>
南洞庭湖湿地文化遗产的生态旅游价值研穵/a>
王保忟/a>, 何平, 李建龘/a>, 安树靑/a>, 沈守亐/a>, 王保昍/a>, 石明旹/a>
2004, 3(4): 10-15.
摘要:
南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拥有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源。该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概括了其文化遗产的价值和特征 分析和阐述了其生态旅游价值和旅游产品。研究显示, 南洞庭湖湿地文化遗产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中的相关条款,具有历史悠久、景观类型多、湿地文化突出等3个特征;具有生态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科学考古?大生态旅游价值。开展生态旅游是湿地文化遗产可持续开发和生态保护的最佳选择。最后,笔者建立了审美观赏、湖乡民俗、科普教育等9类文化遗产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制订了遗产保护优先、双遗产旅游结合、世界遗产申报等6项文化遗产生态旅游对策、/span>
日本花道起源初探
郑青
2004, 3(4): 16-18.
摘要:
随着古代中日文化的交流发展,中国的梅花、菊花、垂柳,及隋唐时期以花传情、寄情花木的赏花习俗传入日本,大大推动了日本赏花文化的发展。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礼法和佛前供花以及花器的不断传入,极大程度地促进了日本祭坛插花的兴起,导致了日本最古老的插花流派——池坊流的诞生。池坊流随着与日本本土文化日益融合,最终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特点的插花艺术——花道。在Ikbana(日本插花)这个名词已广为流传的今天,追溯日本插花之源头,有利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插花艺术之魅力,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为振兴中国现代插花艺术提供有益的借鉴、/span>
从学科演变看景观学科的发展趋劾/a>
田国衋/a>
2004, 3(4): 19-24.
摘要:
作者阐述了园林景观的概念、产生及发展,提出了与国际LA接轨的中文译名“景观学”,认为景观生态学、景观形态学、景观文化学、景观行为心理学是现代景观学的理论基础。同时,文章提出了景观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立足生态、完善形态、建设文态、保护心态是现代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则、/span>
中国古代的护林和造林
刘彦?/a>
2004, 3(4): 25-29.
摘要:
中国古代已经认识到林木对国计民生及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因此十分重视护林和造林。一些封建朝廷出台法规政令保护林木,鼓励人们植树造林,并成立管理机构以保证政令的执行。民间也制定乡规保护林木。古代除了大力提倡经济林木的种植,用以改善百姓的生计外,也大力提倡种植行道林、护堤林及山地育林,用以固护道路、堤岸,改善环境、/span>
清代清水江流域侗、苗族杉木造林方法初探
沈文嘈/a>, 董源, 印嘉祏/a>
2004, 3(4): 30-33.
摘要:
清代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侗、苗族人民在长期大规模人工杉木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借鉴汉民族杉木造林方法,并结合本民族固有的农耕传统,创造性地形成了一整套从播种、育苗、栽种到管理的颇具特色、行之有效的杉木造林方法。侗、苗族的这种传统造林方法保证了山林资源的永久可持续利用,并与以林契为代表的契约制度共同揭示了清水江流域林业生生不息、长久不衰的奥秘、/span>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法律地位和立法探?/a>
李若凜/a>, 翟翠娞/a>, 韩艳苰/a>
2004, 3(4): 34-37.
摘要: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法律制度是协调森林资源经营者和受益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为林业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的重要保障。这一制度已在我国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部分地方法规中得到体现,但其法律体系还很不完善,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该文在分析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法律地位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生态效益补偿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立法措施、/span>
我国生态公益林补偿的法律制度构造及实施机制创新 ——兼析广东省相关政策与立法实跴/a>
徐正?/a>, 王权具/a>
2004, 3(4): 38-42.
摘要:
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是实现森林生态价?发挥森林作为生态环境建设主体作用的必然选择 我国的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政策调整到国家立法调整以及地方立法试点的渐进过程。但相关的政策法律机制仍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合理设计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的投入与利益保障机制,是关系到能否全面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关键。该文通过分析现有公益林补偿政策立法的现状,结合广东的相关实践情?提出我国生态公益林补偿的法律制度的创新设计思路、/span>
我国林权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刘宏昍/a>
2004, 3(4): 43-47.
摘要:
随着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建立完善的林权制度、有效地进行林权流转成为我国林业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该文通过理论分析,对我国林权客体、主体、内容和含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从多个方面对我国林权变动做了详细阐述,以求对我国林权实践提供理论参考、/span>
森林认证体系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于玲, 颜帅, 谢家禃/a>
2004, 3(4): 48-52.
摘要:
随着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森林认证作为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产品市场准入的一种市场机制,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并作为一种“软”政策工具,在国际贸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建立科学完善的森林认证体系,是认证活动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该文结合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林业特点,探讨了森林认证体系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同时提出了我国森林认证体系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span>
对我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贾卫囼/a>
2004, 3(4): 53-56.
摘要:
该文在对我国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进行简要描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政策持续性的界定标准,并分析了影响我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可持续性的农户、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与行政部门的因素,最后从理论上提出了实现我国的退耕还林(草)政策可持续性的指标和标准、/span>
实施天保工程对国有林区林业企业的影响分析
陈文汆/a>, 刘俊昋/a>, 郑振卍/a>
2004, 3(4): 57-61.
摘要:
天保工程的实施给国有林区造成的不仅有因木材减产限产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而且还有木材加工行业萎缩、企业资金不足无法投入高产项目、难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等间接损失。同时工程本身对国有林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也产生了有利于多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span>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初探
储汪枖/a>, 刘俊昋/a>
2004, 3(4): 62-65.
摘要: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途径是培育和完善农村要素市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保持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所有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都直接或间接依赖于农村金融的发展和支持。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主要以市场化为改革方向。金融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该文通过分析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与存在的问题,指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面临的障碍与农户融资的困难,并对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span>
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从《傅京生书法论集》所附英文术语说赶/a>
邵玉?/a>
2004, 3(4): 66-69.
摘要:
近年来,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文艺界使用英语的组织和人士也越来越多了。但是,或因文化底蕴不厚,或因治学态度欠佳,以致谬误百出,影响不好。该文通过实例,指出当今中国书画界使用英语应有良好心态。出路在于:强学力行、/span>
《一间自己的房间》中的声韲/a>
董辉
2004, 3(4): 70-72.
摘要:
该文选取了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长篇论文《一间自己的房间》,试图借美国马里兰州大学比较文学和女性研究中心教授苏?#8226;S?兰瑟的思路,将社会身份的声音和叙述形式的声音联系并结合起来,从叙事声音的角度切入,分析其背后所反映的现实中女性主义的声音,并借此梳理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span>
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创?/a>
成惠萌/a>
2004, 3(4): 73-76.
摘要:
该文从人力资源的概念出发,通过对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现状的分析,认为人力资源开发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要以知识管理为指导思想、知识服务为实施目标。从创新图书馆组织模式、挖掘知识型馆员的潜力、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氛围三个方面阐述了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spa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