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紡/a>

留言松/h2>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th>

2021 20?nbsp; ?

显示方式:
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背景下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研穵/a>
唐芳枖/a>, 田勇臢/a>, 闫颜
2021, 20(2): 1-5. doi:10.13931/j.cnki.bjfuss.2021003
摘要:
我国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关键时期“抢救式”地保护了我国大多数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野生动植物资源。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主要是按照资源要素设立,且各类自然保护地分属不同的环境及资源管理部门,并依据不同的法规、标准建立和运行。由于缺乏统一的设立方式,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如分类不科学、区域重叠、保护标准不清晰、公益属性不明确、多头管理、权责不落实、保护与开发矛盾难以协调等。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实质是完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提高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治理能力,形成现代化的治理体系,不断提高我国的自然保护管理效能。在梳理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及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情况,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的目标、原则和主要内容,指出建立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必须彰显中国理念、打造中国模式、体现中国效率,为科学高效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了方向与建议、/span>
国家公园适度发展旅游的必要性与路径刍议
彭建
2021, 20(2): 6-13. doi:10.13931/j.cnki.bjfuss.2020194
摘要:
严格保护的同时兼顾合理利用是国家公园区别于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特征,适度发展旅游是国家公园合理利用的主要方式。在我国,发展旅游被视为是对自然保护的威胁,国家公园该不该以及应如何发展旅游,是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中须直面的重要问题。剖析了当前中国国家公园建设中重保护、轻利用的倾向,然后从3个方面阐述了国家公园发展旅游的必要性。首先,适度发展旅游是国家公园实现综合功能的内在要求, 有助于促进实现国家公园的保护、科研、教育和游憩等综合功能;其次,国家公园发展旅游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有助于协调国家公园保护和发展的二元矛盾,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既是践行“两山理论”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第三,国家公园适度发展旅游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国家公园发展旅游应坚持可持续原则,并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建议、/span>
国家公园社会捐赠:国际实践与启示
陈朋, 张朝果/a>
2021, 20(2): 14-19.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013
摘要:
在全球国家公园建设普遍面临经费短缺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吸引社会捐赠是国家公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过搜集整理一些代表性国家公园,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公园相关的法律文件与政策,对各国的国家公园社会捐赠的概念与内涵、类型与程序、募集与资金管理、捐赠者回馈与收益等几个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这些国家都通过法律对国家公园社会捐赠的运作机构与管理形式进行了规定,同时也明确了捐赠者和受捐者的权利与义务,并通过税收政策对社会捐赠进行鼓励与支持。最后探讨了代表性国家公园的社会捐赠制度对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借鉴意义、/span>
国家公园社区协调发展机制研究
高媛, 彭蓉, 赵明, 张谊佲/a>, 赵依丸/a>, 孙道卂/a>
2021, 20(2): 20-27.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118
摘要:
在我国积极推进国家公园体制建立的背景下,国家公园内部及周边社区的协调发展成为国家公园体制建立中的重要任务和工作内容。基于我国国家公园社区发展“一地一策”的现状,以拟设立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国家公园为例,通过社区利益相关者识别和冲突分析,提出冲突解决方案,并将社区参与、社区共管、生态补偿、社区经营等方式进行整合,形成引导、组织、保障、评估等四大社区协调发展机制,从就业方式、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生态补偿等方面为呼伦贝尔国家公园周边社区发展提出建议,以期对未来我国国家公园建立科学的社区协调发展机制提供借鉴参考、/span>
国家公园面积讨论
江南, 臧振卍/a>, 徐卫卍/a>, 欧阳志云, 赵娟娞/a>
2021, 20(2): 28-34.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132
摘要:
我国国家公园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广泛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公园的面积规模和特点,对今后的国家公园建设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以加拿大、俄罗斯、美国、巴西、南非、法国、日本、新西兰8个国家为例,对比分析国家公园的建设面积,进一步讨论以历史文化、珍稀物种、生态系统、自然景观为主要保护对象以及综合保护型国家公园的规模特点。统计了308个国家公园,其中2/3国家公园的面积在100 ~ 2 500 km2,面积小?00 km2的国家公园一般因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海岛海岸自然景观或分布狭窄的珍稀物种而设立,面积大于2 500 km2的国家公园多是对热带雨林、荒漠、冰川苔原等生态系统或多种生态系统的综合保护。结合我国国家公园的定位和设立目标,建议综合保护型国家公园面积在500 km2以上,以河湖湿地和海岛海岸生态系统或地质地貌景观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公园规模可稍小,但不宜低?00 km2。随着今后国家公园建设的推进,应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实践经验,探索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建设适宜面积、/span>
国家公园资源利用体系优化策略
肖书斆/a>, 詹晨, 王梦?/a>, 孙乔昀, 张玉?/a>
2021, 20(2): 35-43.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083
摘要:
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是保护等级最高的一类自然保护地,它的建立标志着园内将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手段。构建新时代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下的国家公园资源利用体系,对避开“生态保护唯一”误区、探索国家公园体制机制改革中如何开展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大价值。依据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结合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的要求以及资源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包括收获价值、存在价值和未来价值),确定国家公园体制下的资源利用评估框架、指标、参考标准和权重。基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应用研究,提出霸王岭片区未来最优的资源利用体系,并提出资源利用体系生态化调整和构建适宜性资源利用体系两项优化策略、/span>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中国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研穵/a>
张同卆/a>, 孙艳芜/a>, 何紫亐/a>
2021, 20(2): 44-52.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082
摘要:
基于国内外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研究文献,对生态旅游的研究概况、内涵要义、重点方向、活动类型等予以总结评价。结果显示:①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聚焦于野生动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别强调基于自然的旅游和环境价值,重视旅游者的行为态度,始终关注社区参与的方式和贡献。②国内研究团队合作网络呈明显的“大分散、小聚集”特征,普遍认同生态旅游理念,其概念内涵在中国不断拓展,实践项目内容泛化。③国内研究侧重生态旅游的管理体制、发展策略等宏观层面,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解说教育、生态产品设计等紧密结合的实际操作途径及成效方面的研究少。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重生态保护,强调自然教育,加强社区共建共享,制定正负清单,强化建设项目影响评价;细化分区分类管控,加强空间用途管制的评估、反馈、纠偏全过程管理;深化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理论基础、规划实践、能力建设等实证应用研究,强化科研有效支撑、/span>
基于TOMM理论应用创新的动态体验最优路线规刑/a>
王嘉欢/a>, 陈卓, 张玉?/a>
2021, 20(2): 53-58.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087
摘要:
游客的游憩体验是一个多阶段体验的过程,共包含预期、到现场旅行、现场参与、从现场离开、回忆几个阶段。目前整个旅游产业和相关基础设施都在经历数字化,旅游数字化被称为电子旅游。未来电子旅游将扩展到整个旅行周期,保护地的自然旅游也不例外。运用文献调查法、田野调查法、专家打分法、数学建模法等跨学科、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对传统保护地游客游憩管理工具−旅游优化管理模型(Tourism Optimization Management Model,简称TOMM理论)进行应用模式创新。具体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例,运用人工智能算法解决具有不同游憩需求游客的核心问题−“定制动态体验最优路线规划”,以此为核心可以搭建TOMM理论在电子旅游背景下应用的实践场景,即实现在国家公园应用程序场景下对TOMM理论的应用。TOMM理论在智慧国家公园背景下基于“定制动态体验最优路线规划”APP的应用模式,将解决传统TOMM理论中两大实践难点,即公众主动参与方式和参与度难以把控,实时数据流难以获取和监测。同时该研究将为中国特色智慧保护地系统的建设提供研究基础、/span>
中国国家公园环境伦理选择与本土构建研穵/a>
冯艳?/a>, 李灵冚/a>
2021, 20(2): 59-65.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039
摘要: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体制是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根本目标之一。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要有特色的环境伦理体系作为支撑,探讨中国国家公园环境伦理的本土化构建及其构建途径,对我国目前的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有积极意义。首先分析了荒野思想对美国国家公园建立和管理的影响,继而研究中国国家公园环境伦理选择,认为荒野思想自身局限和中国文化、历史和现实特殊性导致中国不能沿用荒野思想指导中国国家公园建设。最后从观念层面和行为层面对中国国家公园本土环境伦理进行构建,并提出以“天人合一”为驱动,以生态文明为指针,运用传统生态知识和理念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开展环境教育等建议、/span>
国家公园保护式建设的环境伦理:人与自然和谐共甞/a>
周国斆/a>, 张璐, 胡丹
2021, 20(2): 66-71. doi:10.13931/j.cnki.bjfuss.2021063
摘要: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慎重审思历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所提出的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精辟概括。国家公园是一种新的自然保护地类型和自然场域,在我国当前的自然保护地建设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国家公园建设应遵循的环境伦理典范,国家公园建设实践中所体现出的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文明技术和生态文明行为的现代化,是大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也是国家公园内涵的深刻展现。同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公园环境伦理内涵的实践转向,也是其实践归属,在此基础上谋求生态建设的长效维稳是应有之义、/span>
人象冲突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展朚/a>
胡宇?/a>, 张忠么/a>, 杜宇?/a>, 谢屹
2021, 20(2): 72-79. doi:10.13931/j.cnki.bjfuss.2021077
摘要:
人象冲突是我国人兽冲突中的典型事件,不仅影响着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着当地农户的生命健康及财产安全。对人象冲突的度量、冲突生成机理、行为响应及人象冲突治理措施4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归纳后,可得出如下结论:首先,人象冲突被界定为人与象之间负面的交互影响,但度量主要集中在象对人类构成的直接负面影响;其次,人象冲突的成因可归纳为“挤出效应”“机会效应”“攻击效应”与“攀升效应”,冲突的始点在于亚洲象离开原有栖息地后,活动范围扩大至农户生产生活区,造成空间重叠;再次,不同生计资本的农户面对人象冲突行为响应不同,生计资本强的农户的响应行为更有助于避免人象冲突发生;第四,目前采取的人象冲突治理措施覆盖了事前、事中、事?个环节,具有积极作用,但仍不足以解决人象冲突问题。为加强人象冲突的有效治理,建议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工作,丰富研究基础理论,拓展研究数据来源,结合人象冲突新态势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增强研究产出对决策的支撑作用、/span>
基于适应性理念的国外河流保护地政府治理模式演变与对比
李鹏, 高亚婶/a>, 兰红梄/a>, 赵敏
2021, 20(2): 80-88. doi:10.13931/j.cnki.bjfuss.2021091
摘要:
河流保护地是维持河流突出价值的保护地专门类型,政府治理是河流保护地治理的主要模式。适应性旨在通过适应主体根据环境变化不断调整,减少不利影响,可为河流保护地政府治理提供思路和方法。基于适应性分析框架,从法律政策、治理主体、资源权属及资金来源4个方面,横向对比美国、新西兰、加拿大和澳大利?个国家的河流保护地政府治理模式及其演变过程,可得出如下结论:起源于美国的河流保护地在4个国家已经分别形成了4种不同的政府治理模式;联邦集权管理是美国联邦主导模式的突出特征,中央主导并适度分权是新西兰综合治理模式的表现形式,加拿大合作共管模式重视和尊重多方利益相关者,澳大利亚地方自治模式的管理权主要归属地方管理部门;适应所在国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和政治制度差异是造成河流保护地政府治理模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未来中国河流保护地的建设必须基于适应性理念,根据国情和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状况,在国家立法、分级管理、特许经营等方向积极探索、/span>
美国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场域研究及启礹/a>
张鑫, 石玲, 张玉?/a>
2021, 20(2): 89-93.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098
摘要:
环境教育是国家公园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助推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观的有力保证。美国国家公园作为公众天然的教育场所,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索,已经建立了精细化的环境教育体系。以场域理论为研究视角,在对以国家公园为载体的环境教育场域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从场域管理者、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其他参与者的角度总结了美国国家公园完备的环境教育体系,探讨了中国国家公园环境教育多方主体的合作管理模式,为中国国家公园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启示、/span>
“博弈”视角下的美国国家公园发展理念对中国的启礹/a>
杨子汞/a>, 谢兵, 向帆, 吴晓丛/a>
2021, 20(2): 94-100.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038
摘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国家公园体制稳步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转型重构的关键时期,明确国家公园的发展思路与理念是我们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i>National Parks: The American Experience一书较为全面地探讨了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的发展历程及发展理念变迁,讲述了联邦政府、铁路公司和环保组织等利益团体围绕“国家公园该如何发展”这条主线展开的一系列博弈过程,涵盖了重要的历史事件、关键的推动性人物及相关开创性法案等内容。书中对推动美国国家公园发展的思潮和理念做了总结回顾,尤其是国家公园应该“保护什么”以及“如何保护”的思考,对完善我国国家公园体制、重构自然保护地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span>
印度国家公园社区参与老虎保护的经验与启示
张姝琲/a>, 王梦?/a>, 王忠吚/a>
2021, 20(2): 101-107.doi: 10.13931/j.cnki.bjfuss.2021050
摘要:
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在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面临着很多困难与挑战。但印度的国家公园体系建立后,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老虎保护行动。在介绍印度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基础之上,梳理了印度国家公园“老虎项目”社区参与经历的被动搬迁、联合共管、积极参?个发展阶段,总结得出社区教化、发动群众、鼓励典型、人退虎进、生态旅游、谈判协商这6种社区参与方式,以及原住民权利获得、保障社区利益这两种社区参与特点,最后提出对我国国家公园社区参与生态保护项目的启示,包括构建政府主导的社区共管机制、多渠道鼓励社区参与保护、保护传统生活与地方知识、多源构建保护补偿基金等,期望能对我国国家公园社区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所借鉴、/span>
日本国立公园分区规划与管控的经验及启礹/a>
张谊佲/a>, 彭蓉, 赵依丸/a>, 高媛, 赵明
2021, 20(2): 108-114. doi:10.13931/j.cnki.bjfuss.2021117
摘要:
我国国家公园现已全面完成试点评估验收工作,试点工作表明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管理部门对明确的管控要求、建设强度、审批流程等有强烈的诉求。结合对日本国立公园的分析,研究日本国立公园分区规划及管控经验,系统梳理日本国立公园各分区建设要求及各类建设行为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的审批流程与审批主体,并通过表格形式全面细化展示。结合我国正在试点的国家公园分区和管理情况及实际问题,参考日本国立公园的经验和做法,提出适用于我国国家公园现行分区方式、建设要求和审批主体的相关建议,为我国国家公园建设从试点阶段全面转为建设管理阶段后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建设行为的约束与审批流程的规范提供参考和启发、/spa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