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松/h2>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th>

2022 44?nbsp; ?

摘要:
林学
摘要:
目的混交林的稳定性、发展的可能性与空间结构密切相关,探究空间结构对林分生长量的影响对促进林分良性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天然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为对象,分析混交度'i>M)和大小比数'i>U)对单木生长量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天然林林分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sec> 方法选用2块云杉蓄积占总蓄积比例分别为0.1~0.2?成云?P)和0.4?成云?P)固定样地的5期监测数据,采用4株相邻木法计算空间结构三参数,绘制多元分布图,分析了1P?P内各径级云杉、臭冷杉和红松在不同混交度和大小比数的胸径生长量变化规律、/sec> 结果1P?P均介于中度和强度混交'i>M分别?.625?.657)且呈随机分布;臭冷杉和红松的生长介于亚优势至中庸状态间'i>U= 0.25 ~ 0.50),云杉?P内介于亚优势至中庸状态间'i>U= 0.48),?P内介于中庸至劣势状态间'i>U= 0.70)。云杉和臭冷杉的年胸径生长量随径级的增大而增大( P< 0.05);随对象木混交度的增大而增大,其中小径级云杉和大中小径级臭冷杉与混交度呈显著相关( P< 0.05);云杉、臭冷杉和红松的年胸径生长量随对象木大小比数的增大而减小,其中中径级木与大小比数呈显著相关'i>P< 0.05)。云杉在1P内的年胸径生长量低于4P,红松相反、/sec> 结论不同径级下林木的生长具有显著差异,降低大小比数的同时适当提高混交度有利于林木的胸径生长。不同生长阶段的竞争不同导致了不同径级林木对混交度和大小比数响应的差异,故针对不同生长阶段的林木应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调整优化林分结构,促进林分长期的稳定发展、/sec>
摘要:
目的红桦是我国特有的桦木科高大落叶乔木,也是我国暖温带森林主要建群种之一,具有观赏、经济和生态价值。通过对秦岭两地区红桦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研究,阐明红桦种群年龄结构特征及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建立种群发展预测模型,揭示红桦种群自然更新障碍原因,为今后红桦种群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sec> 方法对陕西省宁陕县火地塘林场和甘肃省礼县洮坪林场红桦种群调查与统计,绘制红桦种群静态生命表,分析种群年龄结构及数量动态变化,建立种群发展预测模型,同时结合种群动态数量化法和数量时间序列分析法揭示红桦种群的发展趋势、/sec> 结果两地种群年龄结构均在Ⅲ龄级时个体数最多,种群主要由幼龄个体组成;两地种群均是前期先衰退后增长,中期短暂衰退后增长,在Ⅵ ~ 龄级急剧衰退;洮坪种群比火地塘种群更早进入衰退期,其种群更易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两地红桦种群的存活曲线都趋向于Deevey- 型、/sec> 结论火地塘和洮坪两地红桦种群的年龄结构均呈不规则的金字塔型,种群发展主要靠中老龄个体维持;两地红桦种群现阶段都为增长型种群,且都对生境因子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洮坪种群尤为明显;在未来两地红桦种群均不同程度地缺乏幼苗,自然更新较困难。针对此问题,提出保护和恢复红桦种群的策略:人工培育幼苗移植到种群的林窗内;对幼龄林采用??次”的抚育方式,对中龄林采用整枝、修剪、除灌等方式进行抚育;对于郁闭度?.9以上的林分,适当间伐,每公顷保留1 500株左右,提高种群的自然更新能力、/sec>
摘要:
目的阔叶红松林是我国东北东部山区的地带性顶级植被,但由?0世纪50年代以来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多被天然次生林、过伐林和人工林所取代。人工促进红松天然更新可加快林下红松恢复,加速阔叶红松林演替进程,因此对于红松光合生理机制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sec> 方法为探讨人工促进红松天然更新的可行性及不同采伐强度对红松人工移植苗的生理影响,本研究选择3种不同采伐强度的样地(样地采伐强度分别为对照0?7%?5%),就红松人工移植苗和红松天然苗两种幼苗进行光合生理对比试验、/sec> 结果??年生红松人工移植苗与6年生红松天然苗的光合效率及大多数叶绿素荧光参数无显著差异,包括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碳同化量子效率、最大光化学效率、实际光化学效率、电子传递效率、开放的PSⅡ激发能捕获效率、非光化学猝灭系数;?)从光响应参数来看,红松人工移植苗的光补偿点和暗呼吸速率高于红松天然苗,但二者差异不显著;(3)不同采伐强度中,红松人工移植苗和红松天然苗?5%采伐强度(郁闭度0.6)下的最大光化学效率最低( P< 0.05),表明两种红松幼苗?5%采伐强度下受到一定程度的胁迫;(4)随着采伐强度的增大,红松人工移植苗的净光合速率、最大净光合速率、光化学猝灭系数、光饱和点呈先升后降的趋势,?7%采伐强度(郁闭度0.8)下达最大值、/sec> 结论6年生红松人工移植苗与6年生红松天然苗的光合生理差异不显著,冠下更新的红松人工移植苗可以很好地适应林下环境;林冠下红松更新不提倡伐后郁闭度0.6条件下造林,可在伐后郁闭度0.8条件下补植红松幼苗、/sec>
摘要:
目的明确水曲柳引种栽?0年后的适应性、生长表现及其对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为水曲柳的引种和立地环境选择、引种地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sec> 方法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北京市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内引种栽植20年的水曲柳散生个体、水曲柳纯林、水曲柳混交林及其他阔叶林、沟谷草甸进行调查,分析水曲柳个体适应性、生长表现和不同群落类型的物种多样性、/sec> 结果?)水曲柳在不同环境或群落类型中的成活保存率Sp均大?0%,能够正常生长并开花结果;?)水曲柳个体胸径、树高、冠幅、干性及冠长率等形态指标在不同群落或环境中存在差异,活力度倻i>B排序结果为水曲柳散生个体 > 水曲柳混交林 > 水曲柳纯林;?)水曲柳纯林和水曲柳混交林物种多样性低于其他阔叶林和沟谷草甸群落类型、/sec> 结论?)水曲柳在引种栽?0年后进入中龄阶段,仍表现出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存活率较高,在林缘及道边散生个体的生长表现最好,在混交林和纯林中受林分郁闭度过高影响,水曲柳生长表现相对较差;(2)水曲柳具有较强的耐阴性和竞争力,进入中龄后在水曲柳纯林和水曲柳混交林中形成较高的乔木层郁闭度,导致灌草层物种减少,不利于当地物种多样性的保护;(3)在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引种栽植水曲柳时,应选择沟谷下部弃耕地或道路两侧绿化用地,对于沟谷草甸和其他次生林环境不宜栽植水曲柳、/sec>
摘要:
目的Remorin蛋白是广泛存在于苔藓、裸子和被子植物中的蛋白家族,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及生物胁迫反应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有关remorin抵御非生物胁迫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前期研究发现抗逆树种胡杨的remorin 6.5(REM6.5)可通过增强质膜质子泵活性提高植物耐盐性,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了胡杨PeREM6.5在植物耐受水分胁迫中的作用,旨在进一步揭示植物抗旱的生理与分子机制、/sec> 方法以过表达 PeREM6.5拟南芥(OE1和OE2)、野生型(WT)和转空载体对照(VC)拟南芥为试验材料,对各基因型拟南芥进行水分胁迫处理(包括渗透胁迫和土壤干旱)以及复水处理,从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角度研究了胡杨PeREM6.5在拟南芥干旱胁迫中的响应机制、/sec> 结果甘露醇处理后,过表达 PeREM6.5拟南芥的存活率、根长显著高于WT和VC,并且在渗透胁迫下细胞膜受损程度较小,这些表型差异主要与转基因拟南芥水分吸收、抗氧化防御能力增强有关。甘露醇处理后,过表辽i>PeREM6.5拟南芥水通道基因 AtPIP1;2咋i>AtPIP2;1的表达量提高。甘露醇处理诱导WT和VC根细胞积累H 2O 2,对细胞膜造成氧化伤害。转基因株系在甘露醇处理后过氧化物酶基因 POD和过氧化氢酶基因 CAT表达量显著上调,能维持较高的POD和CAT酶活性,清除H 2O 2及其对细胞膜造成的损伤。在土壤干旱处理9 d后,转基因株系的叶绿素含量下降幅度低于WT和VC,复水后叶绿素含量恢复程度较高。另外, PeREM6.5转基因株系在干旱胁迫下维持PSⅡ实际光合量子产量的能力增强、/sec> 结论过表达胡?i>PeREM6.5基因提高了拟南芥对水分胁迫的耐受性、/sec>
摘要:
目的探讨热激蛋白(HSP)在花楸树响应高温胁迫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花楸树引种低海拔地区提供理论基础、/sec> 方法? ~ 4年生花楸树实生苗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花楸树 SpHSP70-3基因的克隆、系统进化分析、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以及响应高温胁迫的表达机制研究,并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拟南芥,寸i>SpHSP70-3基因在高温胁迫下的响应进行了异源验证、/sec> 结果 SpHSP70-3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 088 bp,编?95个氨基酸;SpHSP70-3蛋白与蔷薇科梨属的白梨PbHSP70同源性最高。内源性表达分析显示: SpHSP70-3基因在叶片中表达量最高,在花蕾、初花、盛花时表达量偏低;42 ℃处理花楸树后,发现? h SpHSP70-3基因表达量没有显著变化,12 h时表达量增至对照组的12倍,24 h时表达倍数最高,为对照组?9倍。对3个转 SpHSP70-3基因拟南芥纯合株系(OE1、OE2、OE3)和野生型拟南芥(WT)进?5 ℃高温处理后,OE1、OE2、OE3中的丙二醛(MDA)含量均高于WT,且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结果均低于WT。此外, SpHSP70-3在转基因株系中的表达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而上升,并且其抑制了正调节因孏i>AtHSP70 、AtHSP18.2 、AtHsfA1 D咋i>AtHsfA1 A的表达,同时诱导了负调节因子 AtHsfB2 B的上调表达、/sec> 结论 SpHSP70-3在花楸树响应高温胁迫过程中起负调控作用,初步推测SpHSP70-3是花楸树引种低海拔地区响应高温响胁迫机制中的负调控因子、/sec>
摘要:
目的利用杂交过程中亲本的配子重组及基因交换,创造变异丰富的子代群体,为后续林木良种及新品种选育提供物质基础、/sec> 方法?株紫雨桦为母本,7株白桦作为父本进行杂交,共得?9个杂种家系,调查了各家系紫叶苗木的高和地径等生长性状??月不同发育时期的叶绿素、花青素、叶色参数( L *?i>a *?i>b *)等叶色性状以及2个年度的保存率,对各性状在家系间的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sec> 结果?)生长、叶色等性状在家系间大多存在显著'i>P< 0.05)或极显著( P< 0.01)差异。不同性状的变异幅度差异很大,苗高、地径变异在25.00%左右,花青素相对含量以及黄蓝饱和度( b *)在33.67% ~ 53.20%之间,其他性状的变异系数多?5.00%上下。(2)叶色性状随季节变化明显。花青素相对含量和红绿饱和度'i>a *)在5?月最高,7??份明显降低,这与紫雨桦叶色春季呈现紫色、夏季逐渐变绿色的季节变化吻合:i>b *随季节变化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这也与叶片颜色逐渐变蓝的趋势一致。(3)保存率在家系之间变异较大,?个家系的保存率较高,分别?5.0%?0.4%?8.4%?者均值与保存率最低的3个家系的均值相?.7倍。在各家系中,父本为大兴安岭种源的保存率更高,较父本为种子园的高?2.2%、/sec> 结论紫雨桦与白桦杂交,家系间的生长性状、花青素含量、叶色参数以及保存率等产生了丰富变异,为后续进一步筛选彩叶桦优良杂种新品种奠定了基础。采用寒温带种源白桦为父本杂交,提高了子代抗寒性、/sec>
摘要:
目的植物挥发性有机物(BVOCs)中的一些成分具有净化空气、改善身心健康的生态功能。通过研究夏秋季节油松叶片BVOCs的成分、动态变化及其对于空气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揭示油松叶片释放BVOCs组分与规律,探索其抑菌特性,为森林康养型植物的选择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sec> 方法利用动态顶空吸附采集法与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TDS-GC-MS)联用技术,进行油松叶片BVOCs的采集与分析。通过城市微生物采集点与油松样地空气微生物含量测定的对照试验计算油松叶片BVOCs的抑菌率、/sec> 结果?)油松叶片释放的BVOCs共测定出11?73种化合物,其中,夏季共测定出11?13种化合物,秋季共测定?1?03种化合物。主要组成成分为烷烃与烯烃,夏季含量最高可?0%以上,秋季最高可?0%以上。夏季较秋季油松叶片释放的BVOCs组成成分更丰富且总量高但夏季油松叶片BVOCs释放峰值要滞后于秋季。(2)在环境因子中,油松BVOCs释放量与大气温度呈不显著正相关,与大气湿度呈不显著负相关。(3)油松叶片BVOCs抑菌物质释放量呈现出“一峰一谷”的日变化趋势,夏、秋季抑菌物质释放峰值分别为14?0?2?0,且夏季较秋季抑菌物质释放总量高。油松对空气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其中以对细菌的抑制作用最显著,且抑菌率表现为早上 > 中午 > 晚上。(4)综合考虑油松BVOCs对人体有益及有害影响,夏季在16?0,油松叶片BVOCs中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成分相对含量达到一天中的最高值,有害物质相对含量为一天中的最低值;在秋季,14?0?6?0油松叶片BVOCs中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成分相对含量上升,有害物质相对含量下降,且?6?0左右抑菌物质相对含量达到峰值,有害物质相对含量接近于零、/sec> 结论在一天不同时间和一年不同季节(夏季和秋季)油松叶片释放BVOCs的组成及相对含量存在较大差异。油松叶片BVOCs对空气中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改善空气质量作用。夏秋季?4?0?6?0左右林内对人体有益的油松植物挥发物质较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挥发物质较少。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油松释放BVOCs调节人体健康的生理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sec>
摘要:
目的森林火灾风险评估是利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综合考虑一个区域的火发生可能性及对环境造成的潜在影响,识别区域内的高火灾风险区是开展科学林火管理的基础。本研究基于森林燃烧概率、潜在火行为和暴露性综合评估一个区域的森林火灾风险,为林火管理部门开展林火管理和可燃物处理提供指导、/sec> 方法利用燃烧概率模型(Burn-P3)在景观尺度上模拟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所属林区的燃烧概率、潜在火强度、蔓延速度及火发生类型。根据火对周围城镇和水源的潜在环境和安全问题计算火灾暴露性。综合这些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方法定量评估森林火灾风险,分析火灾风险的空间特征和不同类型植被的燃烧性差异、/sec> 结果火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平均燃烧概率?.040 1,燃烧概率高和很高的区域分别占研究区?.3%?.3%。火烧以地表火和间歇性树冠火为主,平均火强度及蔓延速度分别? 043.6 kW/m 2?.5 m/min。火行为指数高和很高的区域分别占17.3%?.2%。针阔混交林的燃烧概率和潜在火行为指数最高,阔叶林的燃烧概率及潜在火行为指数最低,但其暴露性指数最高。火灾风险综合评估结果表明,风险高和很高的区域分别占19.7%?.5%,针阔混交林的火灾风险指数高于其他植被类型、/sec> 结论研究区内大部分区域的燃烧概率较低,但潜在火行为指数较高。城镇和水源附近森林的火灾风险等级高,是林火管理的重点区域。部分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存在发生稳进树冠火的可能,可以通过可燃物处理措施来减少可燃物梯及地表易燃可燃物,降低火灾风险、/sec>
环境科学与工稊/a>
摘要:
目的快速的城市化发展导致景观破碎化和生态空间网络的破坏,因此合理构建生态空间网络可以促进生态源地之间能量的流动,有效缓解生态环境的恶化、/sec> 方法以松花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地利用数据提取生态源地,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MCR模型,筛选生态源地及潜在生态廊道;其次,基于复杂网络方法计算生态源地“度”,运用引力模型计算松花江流域潜在生态廊道“边权”,依据复杂网络中“边权”和“度”得到研究区生态源地“权重”;最后,通过权−度相关性对研究区生态空间网络进行模拟增边优化,分析生态空间网络鲁棒性、/sec> 结果?)松花江流域生态空间网络由450个生态源地和1 019条潜在生态廊道组成。(2)在松花江流域生态空间网络中,齐齐哈尔市、大庆市、松原市生态源地斑块聚集度低,生态廊道结构简?呼伦贝尔市、牡丹江市斑块聚集度高,生态空间网络错综复杂。研究区生态空间网络出现两极分化,生态环境亟需优化。(3)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对松花江流域进行模拟增边优化。共识别增边节点20个,模拟增边24条,模拟增边优化后,网络连接鲁棒性有了明显的增强,松花江流域生态空间网络连通性以及抗干扰能力有很大提升、/sec> 结论基于MCR模型构建生态空间网络,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对松花江流域进行增边优化,提升生态空间网络的鲁棒性,为松花江流域生态空间格局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sec>
摘要:
目的永定河作为北京西北部水源涵养区河流主脉,经过近年来一系列修复措施后,河流生态状况恢复显著。但由于对河流生态本底模糊不清,导致河流目前仍存在河道断流、水质不达标等问题,影响了其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为摸清其生态本底状况和生态服务功能,本研究开展了永定河北京门头沟河段本底调查,并对河流水生态质量进行了评价、/sec> 方法基于分区分类分级的原则,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涵盖水文、生境、水体、水生物和社会服?方面14项指标的水生态质量评价体系。针对山峡段和平原段指标间重要程度的差异,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分别赋予了两套权重值,来对河流水生态质量进行评价、/sec> 结果本底调查结果表明:永定河门头沟段存在个别地区水质指标超标、底泥营养物质含量普遍较高的情况。其中下游雁翅—三家店段、三家店—卢沟桥段在一年内断流时间较长,分别达?24?09 d;上清水—斋堂段处于全年无水的状态。评价结果表明:各有水河段均处于“较健康”状况,河流整体生态状况较好、/sec> 结论山峡段基本满足生态涵养功能区的要求,平原段在维持其基本生态功能基础上具有一定的社会服务功能。整体来看,河流水生态质量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变异特征,由上游至下游逐渐变差、/sec>
风景园林
摘要:
目的雨洪问题已经成为浅山区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绿地低影响开发是解决浅山区雨洪问题的重要手段。构建一套面向径流控制效果、建设成本等多元目标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布局优化方法,能够为浅山区雨洪问题的高效解决提供重要技术支持,有助于浅山区的未来高质量发展、/sec> 方法从浅山区绿地规划设计特征与径流特点入手,耦合D8与NSGA-Ⅱ算法,构建基于栅格数据的低影响开发布局优化平台,实现协同径流控制效果与建设成本优化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类型、规模空间量化布局,并将石家庄西山郊野公园作为实验对象,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sec> 结果分别在重现期5?0?0? h降雨模拟情景中,得到实验对象低影响开发设施布局优化解集24?0?0个,并识别得到各模拟情景LID设施建设的“理想投资上限点”为7 514.1万元? 634.4万元? 065.1万元;在ArcGIS中可视化各模拟情景所得“理想投资上限点”对应的LID设施布局方案,发现雨水花园、透水铺装、调蓄水体呈散点状分布,植草沟呈分散的小规模线性分布、/sec> 结论D8与NSGA-Ⅱ耦合算法能够良好地匹配浅山区绿地的低影响开发情景,简化了传统绿地低影响开发繁琐的设计流程。实验结果表明:径流峰值流量与LID设施成本存在边际效益递减效应,且随着降雨重现期增大,边际效益递减效应加剧;相对其他LID设施,透水铺装与雨水花园的建设性价比更高;实验对象的可视化模拟结果基本符合设计原理与真实设计情景,能够良好地指导规划设计;未来应重点探究低影响开发设施布局优化与绿地规划设计的协同方法,同步规划设计方案以置入必要的约束条件,从而提升设施布局结果的合理性和指导性、/sec>
摘要:
目的浙江舟山群岛属于典型的海岛地理格局和地貌特征,分布着丰富的植物资源。本研究对舟山主要海岛的自然植被和城市绿地中的本地彩化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并构建评价模型,筛选出适合应用于舟山园林绿地彩化的植物资源。总结和分析彩化植物在舟山园林绿地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以期为舟山乃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园林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相对科学的舟山海岛植物资源依据、/sec> 方法本研究应用AHP(层次分析法)对舟山本地彩化植物资源进行相对客观的定量评价,从风景园林学和生态学的视角,建立美学价值、生态适应性、栽培管护特性、生态价值(效益)等4方面指标体系的评价模型。在征求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根据舟山的气候和环境特点确定了本地彩化植物的18个评价指标,对其进行权重赋值和模型评价、/sec> 结果在对舟山城市绿地和自然植被进行详实调查的基础上,根据6大原则,共筛选出花、叶、果或枝(皮)具有色彩变化的本地彩化植物66种,隶属?8科,56属。其中,综合评价结果为Ⅰ类(Tj 3.5)的?5种;Ⅱ类?.5 > Tj 3.0)的24种;Ⅲ类(Tj < 3.0)的27种、/sec> 结论由于舟山本地土地资源紧张,可?6种综合评价相对较高的本地彩化植物资源进行开发生产,建议重点开发利用和推广应用综合评价为Ⅰ类的15种本地彩化植物资源;综合评价为Ⅱ类的24种本地彩化植物,可作为丰富舟山城市色彩和植物多样性加以开发和利用;综合评价为Ⅲ类?7种彩化植物资源,可向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的长三角地区推广生产和开发利用、/sec>
林业工程
摘要:
目的研究芦苇刨花板表面特性及其对于环氧聚酯粉末涂料涂饰效果的影响作用,为芦苇刨花板的粉末涂料涂饰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依据、/sec> 方法选用环氧聚酯粉末涂料,采用静电喷涂方式涂布于砂光处理的芦苇刨花板基材表面,在130 ℃条件下固化3 min制备了粉末涂料涂饰的饰面芦苇刨花板。在表征涂料固化行为和芦苇刨花板表面性能基础上,研究了砂光处理对板材表面性能与粉末涂料涂饰效果的影响、/sec> 结果环氧聚酯粉末涂料平均粒径?1.5 μm,在130 ℃条件下固化良好;砂光处理可以有效除去芦苇刨花板表层的预固化层和劣化物质,随着砂带目数的提高,芦苇刨花板表面的粗糙度和润湿性均有所改善,实验所选的范围内,240目砂光处理的效果最好;随着砂带目数的提高,粉末涂料在基材表面的流动性得到改善,所形成的涂层也更加平整,涂层平均厚度为125.4 μm,漆膜附着力为0级,铅笔硬度可达3H以上、/sec> 结论芦苇刨花板基材经?0目?20目?80目?40目砂带逐级砂光处理后与环氧聚酯粉末涂料结合性能良好,外观质量较优,该方法可以用于芦苇刨花板的粉末涂料涂饰、/sec>
摘要:
目的为探究金佛山方竹细胞构成、形态及其细胞壁层构造特征,揭示其随竹龄、竹秆轴向部位的变化规律以及与环境气候因素的相关性,从而丰富其基础解剖数据,促进金佛山方竹秆材资源的高值化利用、/sec> 方法? ~ 5年生金佛山方竹天然植株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切片法和富兰克林离析法制得永久横纵切片和离析单根纤维,通过光学显微镜和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并测量其组织比量、维管束、纤维细胞、基本组织薄壁细胞以及细胞壁壁层结构等特征、/sec> 结果金佛山方竹基本组织占比(体积比)最大,?6.16% ~ 65.92%;纤维组织占比次之,?7.69% ~ 34.18%;输导组织占比最小,?.40% ~ 9.85%。维管束类型为开放型和半开放型,维管束密度、径向宽度和弦向宽度随竹龄、竹秆轴向变化差异均显著,宽度径弦比几乎一致,介于1.2 ~ 1.3之间。纤维细胞长度在1.7 ~ 2.1 mm之间,长宽比?10 ~ 133,属于长纤维等级。薄壁细胞形态多样,存在显著的竹壁径向差异。纤维细胞次生壁层数为奇数层,最高达9层,呈现出宽窄交替的特征;薄壁细胞次生壁层数也为奇数层,最高达9层,每层厚度近似相等,呈现出松紧相间的特征。竹壁不同位置的细胞壁层数存在差异性,但细胞壁最高层数随竹龄与竹秆轴向部位变化差异不显著。年平均降水量显著影响金佛山方竹的输导组织比量,呈负相关关系;气温显著影响维管束尺寸和薄壁细胞次生壁厚,前者呈负相关关系,后者呈正相关关系、/sec> 结论金佛山方竹显微构造特征在竹龄和竹秆轴向部位两个变化模式下存在一定的构造差异性,但没有明显变化规律,3 ~ 4年生金佛山方竹显微构造特征相对趋于稳定。此外,环境气候因素与金佛山方竹解剖构造特征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与输导组织比量、维管束尺寸和薄壁细胞次生壁厚等存在显著相关性、/sec>
摘要:
目的竹集成材性能优异,常被用于家具、建筑等行业。涂饰水性漆能有效保护竹集成材,目前竹集成材水性漆涂饰面临水性漆渗透困难、附着力差的问题。因而探究涂饰工艺及清漆和色漆对竹集成材水性漆的漆膜性能和附着机理的影响,有助于解决竹集成材水性涂装的难题、/sec> 方法以竹集成材为基材,采用简易的多次喷涂底漆的涂饰工艺将水性清漆和色漆进行涂饰,并对漆膜硬度、附着力、光泽度、表面粗糙度进行测试,进一步利用电镜和红外分析探究漆膜在竹集成材上的附着机理、/sec> 结果清漆漆膜硬度?H,附着力为0级,而色漆因含有颜料,硬度更高为2H。颜料颗粒的存在影响了成膜的交联程度,使得色漆的附着力较差为1级,表面粗糙度高于清漆。说明本涂饰工艺能保持较强的附着力与漆膜硬度,能够对基材进行较好的保护。经过水性漆涂饰后的竹集成材表面光泽度显著增加,纵向的光泽度提高?倍以上,大大提高了其装饰性能。且清漆涂饰前后总色差值较低,说明清漆能较好地保持竹集成材本身的颜色。水性漆中的成膜物质与基材之间产生了物理和化学结合,有助于水性漆更好的附着、/sec> 结论本研究探明了竹集成材水性清漆和色漆的影响以及水性漆漆膜的附着肌理,为竹材的水性化涂装及性能提升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sec>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