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松/h2>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th>

2020 42?nbsp; ?2

摘要:
林学
摘要:
目的基于广义加性模型理论,构建樟子松的广义加性树干削度方程,并和林业上精度较高的变指数削度方程曾伟生等(1997)、Bi?000)以及Kozak?004)进行预测精度比较、/sec> 方法以大兴安岭樟子松为研究对象,使用胸径、树高和不同部位高度及该部位树干直径及其变形构建广义加性削度方程,利用R软件mgcv软件包gamm函数对广义加性模型进行拟合,拟合过程中采?种样条函数:B样条函数(BS)、三次回归样条函数(CR)、Duchon样条函数(DS)、高斯过程平滑样条函数(GP)、P样条函数(PS)和薄板回归样条函数(TP)。使用留一交叉检验法对模型进行检验、/sec> 结果?)将相对直径作为因变量,将胸径的平方、相对树高的算术平方根和树高作为自变量构建了最优的广义加性削度方程结构。(2)拟合结果表明,除CR外,其他光滑样条函数表现了相似的拟合结果,且均优于变指数削度方程的统计指标。(3)交叉检验结果表明,除CR光滑样条函数外,广义加性模型(BS,DS,GP,PS,TP)总体与拟合结果基本一致,即预测精度都优于曾伟生等?997)、Bi?000)和Kozak?004)模型,其中广义加性模型中BS模型的预测精度最高,变指数削度方程中Kozak?004)预测精度最高。(4)通过对比BS和Kozak?004)模型的干曲线模拟发现,Kozak?004)在预测小树树干上部时误差较大,而BS在模拟小树和大树上都具有较高的精度、/sec> 结论广义加性模型是构建削度方程的一种非参数方法,基于BS样条函数的广义加性削度方程预测精度最高,适合大兴安岭地区樟子松的干形预测、/sec>
摘要:
目的针对城市森林林内景观质量评价研究中存在的理论研究多、评价指标体系不通用等问题,构建区域性通用的林内景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林内景观分级标准,为城市森林结构优化、经营管理和生产实践提供技术支撑、/sec> 方法以城市公园风景游憩林、郊野公园风景游憩林、居住区城市森林、城郊山地风景林等为研究对象,在林分尺度上筛选评价指标,以因子分析法构建林分结构质量综合指数,采用Topsis法结合聚类分析对城市森林林内景观质量等级进行划分、/sec> 结果??种类型的城市森林筛选出15个评价指标用于城市森林林内景观评价,将林内景观分为优、高、中、低4个等级。(2)城市森林林内景观质量评价,核心指标包括乔木树种丰富度、林下物种丰富度、林型、林分整洁度、胸径分化度、郁闭度、观赏器官多样性、色彩季相多样性、单位面积胸高断面积、冠径比等。(3)不同类型城市森林最优景观的指标特点不完全相同。城市公园风景游憩林:相对枝下高最小,径高比较小,冠径比较大,林分整洁度高;居住区城市森林:单位面积胸高断面积最大,相对枝下高最小,冠径比较小,季相丰富度高。郊野公园风景游憩林:单位面积胸高断面积、树高分化度和径高比最大,乔木树种种类最多,观赏器官较多样,多为混交林。城郊山地风景林:郁闭度适中、灌木相对高度最低、林分垂直层次和林下物种较丰富、林分整洁度高、/sec> 结论总体上看,树种组成丰富、适度混交、林内整洁、胸径分化度和郁闭度都适宜的林分和观赏器官较多样,季相富于变化的景观更受人们的喜爱,不同类型城市森林的林分密度和冠径比的最优范围不同。在城市森林经营管理中,建议适当丰富林木树种种类,注重彩色植物和多季相树种的配置,适当调整林分密度,及时修枝、割灌,清除林下杂乱的枯落物和生活垃圾,保持林分整洁,并根据城市森林类型适时采取不同的经营管理措施,以提高其景观质量、/sec>
摘要:
目的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全面提升森林质量,原国家林业局?018年下发《县级森林经营规划编制规范》,首次要求全国各县市开展县级森林经营规划编制工作,将县级森林经营规划作为未来三十多年县级森林经营的指导文件。由于县级森林经营规划编制专业性强、工作量大、时间要求短,因此,开发辅助程序对优质高效完成县级森林经营规划编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sec> 方法基于MATLAB 2014a平台,依据原国家林业局《县级森林经营规划编制规范》,采用MATLAB语言,开发县级森林经营规划编制辅助程序、/sec> 结果县级森林经营规划编制辅助程序包含森林经理调查数据预处理、森林经营类型组织、森林作业法设计、森林经营区划分、森林经营投资估算、森林经营规划数据库导出、文本与绘图编辑等功能模块,并将该辅助程序用于广东省封开县、海丰县、高州市、化州市、信宜市和佛山顺德区6个县级森林经营规划编制中,实现森林经营类型组织、森林作业法设计、森林经营区划分等功能模块高效快速处理技术,满足编制规划基本需求、/sec> 结论辅助程序界面友好,安全稳定,扩展性强,大大提高了县级森林经营规划编制质量和效率。辅助程序部分功能也可用于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其他有关林业调查规划设计、/sec>
摘要:
目的研究东北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枫桦种子雨时空分布规律和种子萌发状况,为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sec> 方法基于在吉林省汪清林业局设立?? hm 2固定样地,按对角线五点取样法在每块样地布?个(9块样地共布设45个)种子收集器收集枫桦种子,采用方差/均值( C x )、负二项指数'i>K)、聚集度指标(David和Moore丛生指标+i>I)、Cassie. R. M.指标'i>C A)等4种空间分布类型评价方法判别种子雨空间分布状态,此外,从9?0月份收集的种子中,每块样地随机抽?00粒枫桦种子进行种子萌发试验,分别测定种子千粒质量、发芽势和发芽率、/sec> 结果??1月份,共收集?9 100粒种子;枫桦落种高峰期为10月份;种子分布方?均值( C x)达1116.30、负二项指数'i>K)达4.75、聚集度指标(David和Moore丛生指标+i>I)达1115.30、Cassie. R. M.指标'i>C A )达0.41?个指标均显示种子空间分布呈聚集分布;9月份?0月份收集的平均种子千粒质量分别为?.398 ± 0.064)g和(0.353 ± 0.040)g?月份种子千粒质量显著高于10月份'i>P< 0.01);9月份收集的种子平均发芽率为(29.84 ± 11.68?,显著高?0月份?3.52 ± 8.23?'i>P< 0.05)、/sec> 结论在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中,枫桦种子小结实量大,且具有明显的时间分布特征,由于在一定程度上种子扩散受到限制,使得枫桦种子呈聚集分布状态。该区域枫桦种源丰富但种子萌发能力差,这些特性将会影响枫桦分布格局,从而影响该地区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sec>
摘要:
目的揭示我国不同地区流苏树( Chionanthus retusus)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更好地为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sec> 方法采用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地区?个流苏树天然群体?2份样品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sec> 结果??个流苏树天然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8对SRAP引物共扩增出1 728条清晰条带,其中1 649条具有多态性,PPB(多态性条带比例)?5.43%;群体间的有效等位基因数 1.213 7,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 0.153 7,Shannon’s信息多样性指数为0.268 0。(2)流苏树天然群体存在较高水平的种群内遗传变异和较低水平的群体间遗传变异(Gst = 0.133 6),7个流苏树天然群体间存在较高水平的基因交流(Nm = 3.243 7)。(3)流苏树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898 0 ~ 0.973 6之间,平均值为0.934 4,经Mantel检验( r= 0.288+i>P= 0.205)及群体间的聚类证明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无明显相关性;62份流苏树初级种质聚类结果表明大部分种质表现为同一群体的多数个体聚在一起,部分种质存在不同群体间的个体聚在一起的现象,表现出群体间遗传变异相对稳定而种群内的遗传变异水平相对较高的特点,与基因多样性分析结果一致、/sec> 结论综合多因素分析推测,太行山地区可能是我国流苏树种质资源的主要产区、/sec>
摘要:
目的望天树是热带雨林标志种及国家一级濒危树种,人工栽培是扩大其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望天树人工纯林及混交林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养分含量的分析,为望天树人工幼林混交树种选择及土壤管理提供参考、/sec> 方法在望天树人工纯林、望天树-降香黄檀及望天树-巨尾桉混交林设置标准地,采用对角线法采集不同土层的土样,测定土壤pH值、有机质及养分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利用生态化学计量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林分和土层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及土壤质量的影响、/sec> 结果?)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表现为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而下降,不同林分类型对其垂直分布影响不明显。(2)望天树人工幼林平均土壤C∶N∶P?5??,土壤微生物生物量MBC∶MBN??。不同树种组成显著影响着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其化学计量比,望天树-巨尾桉混交模式可以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改善土壤质地和微环境。(3)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表明,望天树林地土壤微生物可以通过自身调节对土壤养分的变化保持一定的内稳性,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可以作为土壤养分储备库和碳氮源变化的早期生物指示指标。望天树-巨尾桉混交林对土壤微生态功能、质量和肥力状况的影响最显著,是最有利于望天树幼林林地土壤微生物生长、土壤养分发育的一种林分类型、/sec> 结论望天树人工幼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效应,且树种组成对其垂直分布影响不明显。望天树混交林相比纯林而言,对土壤微生物环境和土壤质量的促进效果更明显,其中望天树-巨尾桉混交模式更有利于养分活化,提高微生物群落功能及改善林地土壤结构,是望天树幼林时期和桉树纯林改造较合适的混交模式选择、/sec>
摘要:
目的探究文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氮组分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耦合关系,以期为保护区土壤质量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资料、/sec> 方法以文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3种典型亚热带森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解析环境因子沿海拔变化对氮组分的影响、/sec> 结果?)土壤全氮、水解性氮、铵态氮和硝态氮沿海拔上升呈显著增加趋势'i>P< 0.05),均在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达到峰值,其中全氮与水解氮增幅较大,分别增加了1.17 g/kg?42.05 mg/kg。(2)土壤氮各组分占比随海拔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相较于最低海拔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高海拔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水解性氮和硝态氮的占氮比分别减小?.1%?.26%,铵态氮占氮比则增加?.61%。(3)环境因子沿海拔梯度呈现显著不同变化。凋落物厚度、土壤水分、养分(总有机碳、速效磷和速效钾)沿海拔上升总体呈增加趋势,而植物群落多样性和土壤温度呈减小趋势。(4)主成分分析表明,凋落物厚度和土壤总有机碳沿海拔梯度增加是决定全氮积累的主要因子,植被多样性和土壤密度的降低是影响全氮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土壤水分随海拔的增加是无机氮积累的主控因子,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变化是影响水解氮的主要因素、/sec> 结论文山土壤氮各组分能够敏感响应海拔引起的环境梯度变化,海拔通过改变凋落物输入、微气候(水热条件)、土壤坚实度(土壤密度)及土壤养分状况(如总有机碳、速效磷和速效钾)调控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和底物利用率,进而影响氮组分的变化、/sec>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根际土添加对杉木无菌幼苗生长的影响,为杉木合理的菌根化育苗提供理论基础、/sec> 方法选取苗龄4个月的杉木无菌幼苗为材料,移栽至无菌基质土中,在幼苗根系附近分别添加?50 ± 2 g的杉木幼龄林根际土(RS1)、中龄林根际土(RS2)、近熟林根际土(RS3)、成熟林根际 (RS4)、过熟林根际土(RS5),同时设置对照(CK)处理。添加前测定根际土养分含量、酸碱度、丛枝菌根真菌(AMF)孢子密度,并于移栽?年测定杉木幼苗根系AMF侵染率、基质土养分含量、酸碱度,测量杉木幼苗形态指标、计算生物量、/sec> 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根际土的养分含量、酸碱度、AMF孢子密度有差异,其添加对杉木幼苗根系侵染率提高有显著促进作用,幼苗根系AMF侵染率与所添加林分根际土中AMF孢子密度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侵染率呈现RS5 > RS4 > RS3 > RS1 > RS2 > CK的规律。杉木林分根际土的添加对杉木幼苗地径、苗高、根长、冠幅、基生枝条数、生物量累积等也有促进作用,添加过熟林根际土(RS5)的处理在促进杉木幼苗生长方面优于其他4种根际土、/sec> 结论杉木林分根际土可以作为菌剂添加进行杉木幼苗的菌根化育苗,增加根系菌根侵染率,促进幼苗的高质量生长,这对杉木育苗及菌根真菌在林业上的应用具有重要实践意义、/sec>
摘要:
目的明确耐盐锻炼黑果枸杞适应长期盐渍化胁迫的机理,为其修复极端干旱区盐渍化土壤提供依据、/sec> 方法应用回归分析及主成分分析低盐胁迫(MSS)、中盐胁迫(HSS)和高盐胁迫(SS)土壤黑果枸杞各器官K +、Na +和Ca 2+区隔化特征,器官干质量和根系形态对盐胁迫的响应、/sec> 结果?)NaCl浓度小于183.63 mmol/L,耐盐锻炼黑果枸杞植株成活率随着NaCl浓度增加而增大,NaCl浓度 355.88 mmol/L植株全部死亡。随着NaCl浓度升高,花期到初果期果实相对生长速率显著减缓,初果期到果实完全成熟期果实相对生长速率加快。(2)HSS处理的根K +和Na +显著高于MSS和SS,茎中K +、Na +和Ca 2+含量均显著低于MSS和SS。HSS处理的根和茎中K +/Na +和Ca 2+/Na +差异不显著。SS处理的叶Ca 2+分别是MSS和HSS??倍。SS处理的根和茎Na +含量没有显著差异,根和叶Ca 2+含量也没有显著差异。胁迫程度从MSS上升到SS,茎中Na +含量平均增加0.78 g/kg。(3)PCA分析表明,主成份1(PCA1)和主成?(PCA2 共解释了黑果枸杞适应盐胁迫的73.9%。PCA1可解释黑果枸杞盐胁迫?7.8%信息,其中,地上器官干质量对PCA1贡献最大,按照对PCA1贡献率大小排序为叶干质量、茎干质量、根干质量和主根直径。PCA1与根Na +含量、地上器官Na +含量和侧根直径呈显著负相关。株高、根Ca 2+含量、茎粗、地上器官K +/Na +、根干质量、主根直径与PCA1呈正相关。植株K +/Na +、根系K +/Na +、根际土壤K +/Na +、根Ca 2+含量和地上器官Ca 2+含量可以解释PCA2盐胁迫的16.1%信息,上述指标均与PCA2呈显著负相关、/sec> 结论随着盐胁迫程度增加,叶维持高浓度Ca 2+调控植株体K +/Na +,根和茎富集储存Na +能力显著增强,说明经过耐盐锻炼黑果枸杞倾向于不同器官协同分担盐胁迫以适应长期盐胁迫、/sec>
摘要:
目的理解立地条件对宁夏中部干旱风沙区柠条生物量分配规律的影响,充分认识柠条生物量的分配规律,完善柠条的适应性研究、/sec> 方法基于宁夏灵武市白芨滩防沙治沙林场109丛柠条灌木生物量数据,将坡向、海拔(1 218 ~ 1 476 m)、坡?个立地因子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分类,分别采用欧氏距离和布雷−柯蒂斯距离的非参数多元方差分析方法,探讨立地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灌木生物量分配格局(叶质比、茎质比、根质比和根冠比)及其综合特征的影响、/sec> 结果?)坡向对叶质比和茎质比的解释度最高,解释度因孏i>R 2分别?.144 5?.281 0;海拔对根质比和根冠比的解释度均最高, R 2分别?.296 7?.295 7。(2)在立地因子的交互作用中,海拔与坡度的交互作用对根质比和根冠比的影响显著'i>P< 0.05),坡向、海拔和坡度的交互作用对茎质比和根冠比的影响显著'i>P< 0.05)。(3)根据欧氏距离和布雷−柯蒂斯距离进行多元方差分析,得到坡向、海拔、坡度对灌木生物量分配格局的综合影响均呈现显著性( P< 0.05),且坡向的影响最大( R 2= 0.232 2?.235 7),海拔'i>R 2= 0.221 3?.221 1)次之,坡度'i>R 2= 0.035 8?.029 2)影响最小;在多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中,海拔与坡度的交互作用以及坡向、海拔、坡?因素交互作用对灌木生物量分配格局影响显著'i>P< 0.05)、/sec> 结论不同立地因子对柠条灌木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影响不同,且立地因子的交互作用也会对生物量分配格局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果最终确立了立地因子对柠条灌木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影响程度,为非参数多元方差分析在生物量分配格局中的应用提供了方法参考,也为进一步研究灌木的碳储量及其生态意义提供科学基础、/sec>
风景园林
摘要:
目的良好的建筑采光条件是保证居室卫生、改善小气候、提高居住环境舒适度的重要因素。研究楼间绿化对建筑采光条件的影响,分析其影响程度和具体影响因素,可以为北京市居住小区楼间绿地植物群落的优化构建、绿地环境与景观的改善提供科学依据、/sec> 方法以北京地区居住小区多层住宅楼间绿地为对象,运用Photoshop、Image-Pro Plus及Rhino软件计算植物树冠疏透度并建立植物及建筑模型;使用Ecotect Analysis软件模拟北京市光照情况,通过分析样本大寒日楼间绿地北侧建筑受光面的日照情况,探究影响建筑采光的多种因素、/sec> 结果?)研究样本居住区绿化常用木本植物50种,植物组成结构中乔木比例高且生长量均处于较高水平。(2)建筑朝向对采光条件的影响表现为:正南正北朝向的建筑采光条件最佳;当建筑偏斜角度相同时,受北京地区经纬度影响,朝向偏东的建筑采光条件优于偏西的建筑。建筑受光面日照时数随建筑间距的减小、建筑长度的增加而降低。(3)调研样本普遍表现(85%)为绿化严重影响建筑采光,样本建筑受光面普遍受到较大面积的影响,日照时数显著减少,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1 ~ 4层;对建筑采光影响明显的楼间绿化,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常绿树过多、植物体量过大、植物与建筑距离过近等;乔木与建筑的距离小于5 m时对建筑采光有较大影响,大于5 m时依然对建筑低层采光产生影响、/sec> 结论?)楼间绿化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乔木种类较多,常绿树较少,而少量常绿树种的高频度应用是造成建筑采光条件受到不良影响的主要原因。(2)建筑布局本身存在影响建筑低层采光的情况。(3)楼间绿化显著影响建筑采光,主要影响因素为植物体量,其次是植物与建筑的距离以及植物树冠疏透度、/sec>
摘要:
目的研究夏季热环境下建筑与植被对场地微气候的影响,可为密集型建筑景观及建筑周边绿地设计规划提供依据、/sec> 方法本文以南京农业大?栋代表性建筑为例,结合样地实测以及Envi-met模拟,引入一致性指数、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偏差作为定量评价指标以验证软件模拟精度;选用06?0?8?0时间段数据,结合均值比较、相关性检验、一般线性模型等多种分析方法,探究建筑与植被对微气候的影响、/sec> 结果植被和建筑均对微气候存在影响,且两者间存在一定交互作用。在无植被作用下,建筑方位对微气候有显著影响,建筑北侧、西侧降温增湿效果相对较好;距离建筑越近,样点降温增湿效果越好;在无建筑影响下,植被对微气候存在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降温增湿,使环境更为舒适。当综合考虑建筑与植被对温度的影响时,建筑与植被各因子间无显著交互作用;当综合考虑建筑与植被对湿度的影响时,建筑与植被各因子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当综合考虑建筑与植被对热环境综合评价指标(PMV)的影响时,样点与建筑相对方位与乔木覆盖率间有显著交互作用。在建筑和植被的共同作用下,样点与建筑的相对方位与场地湿度、PMV均存在显著相关性;植被三维绿量与PMV间存在显著相关性、/sec> 结论基于建筑北侧、西侧较为舒适的微气候条件,该处绿地更适于用作停留、休憩场所;建筑东侧、南侧在进行功能开发时,应通过配植适当植被,以提升其环境舒适度;建筑外部轮廓与地形、植被共同形成的围合空间内微气候舒适度更高。植被覆盖可有效改善微气候:随着绿量增加,样地人体热舒适度改善,不同植被类型相较于无绿化地面均表现出显著的降温增湿效应、/sec>
林业工程
摘要:
目的针对结构较为复杂的并联式多轴联动的新型木工带锯送料平台加工精度较低,控制参数无法优化,有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精度等问题。结合遗传算法寻优速度快和递归神经网络具有抑制不确定性因素的优点,设计一种将递归神经网络和自适应遗传算法结合的全局优化的控制策略、/sec> 方法分析送料平台结构和误差产生来源,从而建立了相应的误差源模型;结合自适应遗传算法优化RNN网络参数进而对PID参数进行优化,通过Matlab和Adams联合仿真的方法对该补偿控制策略进行验证,并与传统PID、遗传算法优化PID参数和RNN网络优化PID参数3种补偿控制算法进行对比;分析不同算法下控制参数、送料平台位移与角度变化曲线,并搭建了实际电路和控制器进行实验、/sec> 结果分析仿真结果可知:该控制策略与其?种控制策略相比,超调量最小,响应最快,大约?.6 s达到稳定,且其在外部干扰下,更快达到稳定,大?.3 s达到稳定。经过该控制策略补偿后, Y方向的偏移误差从补偿? mm降低至小? mm+i>X方向的偏移误差从6 mm降低? mm,倾斜角误差从5.5°减小?°,平台轨迹曲线大部分曲线段与目标曲线完全重合;传统PID控制时, Y方向的偏移误差为6 mm+i>X方向的偏移误? mm,倾斜角误?.5°,平台轨迹曲线与目标曲线偏差较大;遗传算法优化PID参数控制时, Y方向的偏移误差从补偿? mm降低至小?.8 mm+i>X方向的偏移误差从6 mm降低? mm,倾斜角误差从5.5°减小?.5°,平台轨迹曲线部分曲线段与目标曲线重合;RNN网络优化PID参数控制时, Y方向的偏移误差从补偿? mm降低至小?.5 mm+i>X方向的偏移误差从6 mm降低?.8 mm,倾斜角误差从5.5°减小?°,平台轨迹曲线部分曲线段与目标曲线重合、/sec> 结论该方法与其他3种方法相比,响应速度快,超调量小,具有很好的抗干扰性能和较强的鲁棒性,且可有效补偿误差,提高其运动精度,满足驱动要求、/sec>
摘要:
目的木材化学改性是提高人工林速生材力学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扩大其应用范围的有效途径。使用有机蒙脱土(OMMT)对木材进行改性处理具有较好的前景。但由于有机蒙脱土在水中不易分散,且粒径较大,难以进入到木材细胞壁中而限制了其应用。因此,提高OMMT在水中的分散性,增大其层间距可为其进入木材细胞壁内创造条件,是改性增强木材的有效手段、/sec> 方法本研究采用一种水性的聚乙二醇/超支化聚丙烯酸酯乳液(PEG/HBPA)作为载体使OMMT在水中稳定分散。将改性剂通过浸渍处理改性木材,测试了改性材的力学性能,并探讨了不同层间离子的OMMT对改性效果的影响、/sec> 结果4种OMMT均能够稳定分散进入到PEG/HBPA中,经过24 h静置后无明显的分层和沉淀,乳液粒径和黏度无明显变化。木材经过PEG/HBPA处理后,除端面硬度外,力学性能有所提高,加入OMMT后力学性能进一步提高,并增加了改性材的端面硬度。OMMT层间离子中含有氨基、羟基、羧基等官能团,能使OMMT更好地进入到木材细胞壁中,其中层间离子含有氨基的OMMT改性效果较好,改性后木材顺纹抗压强度?2.2 MPa,抗弯强度为98.2 MPa,端面硬度为8 920 N、/sec> 结论使用PEG/HBPA乳液可以均匀分散OMMT,并使其进入到木材细胞壁,增强木材的力学强度,这对实现人工速生材的环保高效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sec>
综合述评
摘要:
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砒砂岩区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也是黄河粗泥沙的集中来源区。砒砂岩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倍受重视,多年不懈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水土流失防治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但砒砂岩区的水土流失形式仍旧严峻,生态环境依然脆弱,治理质量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大面积的人工林也面临着退化风险和更新难题。砒砂岩区土壤侵蚀机理研究成果丰富,但该区水文下垫面复杂多变,侵蚀类型多样复合,前人的研究仍沿用黄土高原区的理论与方法,极大的限制了砒砂岩区土壤侵蚀机理研究的发展。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作者的科研经验,概括了砒砂岩区土壤侵蚀机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的发展历史,从基岩侵蚀内因、土壤侵蚀机理研究、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4个角度,对砒砂岩土壤侵蚀机理研究和生态修复技术工作的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剖析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指出未来砒砂岩区土壤侵蚀机理研究和生态修复技术发展发向、/spa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