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松/h2>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th>

2019 41?nbsp; ?2

2019-12ml 目录
2019, 41(12): 1-2.
摘要:
综合述评
摘要:
林业遥感经历了航片判读、卫片目视解译、蓄积量定量估测阶段后,已经进入参数定量反演阶段。在林业对遥感业务化监测和精度提升的强烈需求下,定量遥感逐步与林业遥感交叉融合,林业遥感定量化研究的人才队伍、理论模型、数据源和应用方法逐渐成熟。本文提出了林业定量遥感的概念和框架,指出了其中关键的科学问题:?)如何使遥感解译、建模和反演适应复杂的森林状况;?)如何提高参数反演的准确度;?)如何丰富林业遥感数据源;(3)如何发展更为智能化的遥感数据自动化算法。在介绍适合林业的定量遥感模型和通用反演方法的基础上,阐述了高光谱、热红外、激光雷达和微波遥感数据源的林业应用方法。未来林业定量遥感将在全波段数据统一建模和信息融合机制、机理模型反演、大数据融合等方面进行突破、/span>
摘要:
我国人工林培育水平较低,其原因与林木育种领域投入的人力和财力不足、对育种策略的重视和执行力不够等原因有关,导致树种遗传改良最基本的育种循环难以维持,无法支撑树种遗传改良水平持续提升和人工林生产力的提高。本文综合分析国内外林木育种发展经验以及理论和技术成果,提出林木育种策略制定和执行需重视的几点问题:品种具有地域性和时间性以及经济属性,生态价值则属于种植改良品种所产生的附属效益,要制定科学、具体且有一定市场竞争优势的育种目标和育种周期;在此基础上强化树种基本群体、选择群体和育种群体建设与管理,采用科学的试验设计及分析方法保证准确而高效地开展遗传测定和选择,持续推进高轮次育种群体构建,并合理采用促进开花结实、相关选择或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加快交配和选择进程,不断提高基本群体和选择群体遗传品质,甚至实现强优势远缘杂交品种的生产应用。对于能够无性繁殖的树种,可在一定的遗传改良阶段施加理化诱变、染色体加倍处理,进一步增加有益变异积累和利用。而对于已应用于生产却仍有不足的优良品种,可以采用遗传转化和基因编辑等分子育种进一步优化等。其中交配、遗传测定和选择是育种循环的核心以及进一步实施其他育种技术的基础,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持续的坚持、/span>
摘要:
森林生长收获预估是森林经理学的一个重要方向,采用模型技术进行森林生长收获估计是森林经营决策的重要前提。传统的统计模型如线性及非线性回归模型、混合效应模型、分位数回归、度量误差模型等统计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林木生长,但这些统计方法在应用时常常需满足一定的统计假设前提,诸如数据独立、正态分布和等方差等。由于森林生长数据的连续观测和层次性,上述假设通常难以满足。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学习算法为森林生长收获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它具有对输入数据的分布形式没有假设前提、能够揭示数据中的隐含结构、预测结果好等优点,但在森林生长收获预估中的应用仍十分有限。文章对分类和回归树、多元自适应样条、bagging回归、增强回归树、随机森林、人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i>K最近邻等方法在森林生长收获预估中的应用、软件及调参等进行了综述,讨论了机器学习方法的优势和挑战,认为机器学习方法在森林生长收获预估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必将得到广泛应用,并和传统统计模型相结合成为生长收获模型发展的一种趋势、/span>
摘要:
根系是连接植物与土壤的纽带,也是植物吸收水养资源的器官,在树木生理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杨树在我国北方被广泛栽植,其木材产量占我国总木材产量的30%。因此,了解杨树根系的各种特点有助于深入认识其生存和生长机制,以及在各种环境下的生态适应策略,从而为杨树林地高效经营管理技术的优化、林分质量和产量的双提升提供理论基础。本文基于已有研究,对杨树根系形态、分布、动态特征以及吸水特性等内容及部分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首先,本文总结了已有研究中采用的各种根系分级方法,指出其各自的不足与可取之处,并提出更适合杨树根系分级的方法。其次,对现有研究中发现的各种杨树根系构型、形态、分布以及生长动态等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探讨了各种特征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杨树根系吸收效率产生的影响。然后,总结了杨树根系在各种条件下的吸水特性与机制,并在最后提出了现有杨树根系研究的不足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span>
摘要:
我国林业建设已经全面进入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新阶段,培育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已成为满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就是要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经营措施,改善森林的结构,加速森林的生长和正向演替,提高森林的生产力,提升森林质量。本文在简要回顾我国林业建设不同阶段的森林经营目标和经营技术的基础上,对林业建设进入以生态建设为主的阶段以来,我国自主研发的森林经营理论与技术进行了全面回顾,从理论基础、核心技术和应用实践?个方面重点对“生态采伐更新技术体系”“天然林保育恢复技术体系”及“结构化森林经营理念与技术体系”进行系统总结,旨在为我国当前正在实施的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提供依据、/span>
林学
摘要:
目的选择能够真实反映种群自疏动态的拟合方法是评估自然稀疏法则的难点和热点问题、/sec> 方法本研究基于福建省553块杉木同龄林样地数据,对前人用于估计自然稀疏方程的手绘法、区间法和相对密度法3种传统方法,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OLS)、简化主轴回归(RMA)和分位数回归(QR?种以回归为基础的方法,修正最小二乘法(COLS)、确定性前沿函数(DFF)和随机前沿函数(SFF?种边界模型构建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最大密度线的适宜拟合方法、/sec> 结果手绘法简单易行,但主观性较强;区间法拟合结果会受到区间长度的显著影响,得到的最大密度线斜率往往比真实斜率平缓;相对密度法能排除非密度依赖死亡的干扰,但会受选点过程中预设斜率理论值的影响;OLS法、COLS法、RMA法拟合的直线容易出现与实际的数据点边界不吻合的问题,与自然稀疏直线为数据点上边界线的定义不相符;当分位数值越接近100%,QR法拟合得到的直线就越接近林分自疏上边界线;DFF法中,采用线性规划途径拟合直线优于非线性规划途径,但QR法和DFF法进行统计推断比较困难。SFF法拟合结果比较客观,但只有随机误差项的方差足够小且趋近于零时,拟合所得直线才能真实反映种群自疏过程、/sec> 结论本文最后筛选得出福建省杉木人工林最优自然稀疏方程为ln(QMD = 7.795 0.620ln'i>N),可为当地杉木经营实践中制定有效密度调控措施提供参考、/sec>
摘要:
目的生物量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估计碳储量的重要依据,太白山为秦岭主峰,了解其森林的生物量分配特征,将为秦岭植被恢复过程中森林固碳动态提供依据和参考、/sec> 方法以太白山锐齿栎原始林和次生林1.5 hm 2样地中所有胸径(DBH 1 cm木本植物数据和地形及土壤养分数据为基础,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了林分中地上生物量分配特征及其随生境、尺度和径级的变化规律、/sec> 结果锐齿栎原始林和次生林样地平均地上生物量分别是279.50 t/hm 2?17.81 t/hm 2,且不同生境中的地上生物量各有差异:在原始林土壤全氮含量较高的生境中地上生物量较小,而次生林中速效磷含量较高的生境中地上生物量也较小。同时,在原始林凹凸度较大的生境,其地上生物量较大。在相同取样尺度下原始林样地的地上生物量均大于次生林;而在同一块样地中地上生物量与取样尺度不相关。原始林各径级平均地上生物量随径级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在第Ⅵ径级中的平均地上生物量最大。次生林各径级平均地上生物量随径级的增加而增大。在第Ⅳ ~ Ⅶ径级中,原始林平均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次生林,而在第Ⅸ径级中,原始林平均地上生物量小于次生林、/sec> 结论因此,本研究结果表明干扰、生境异质性、径级大小均会影响太白山锐齿栎林的地上生物量分布、/sec>
摘要:
目的消光系数'i>k)是模拟树冠光分布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通过对比常见的获徖i>k值的方法,筛选最优方法,对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树冠内光合有效辐射(PAR)进行动态估计、/sec> 方法?)将实测的PAR数据??划分为拟合数据和检验数据,利用拟合数据构建 k值预估模型(方法I)。(2)用拟合数据,采用人为设定不同梯度的 k值估计树冠PAR,筛选最优的 k值(方法II)。(3)基于叶倾角数据,采?种不同的平均叶倾角公式(方法III-1、方法III-2),寸i>k值进行计算。将检验数据作为独立样本对以上3种方法估计的PAR进行独立性检验。通过对比以上3种方法对树冠内PAR的估计效果,选择最优的 k值计算方法,结合气象数据对PAR进行动态估计、/sec> 结果根据实测PAR数据计算的树冠各轮层 k值存在较大差异,总体?.1 ~ 1.5之间,且与相对着枝深度(RDINC)呈明显的指数函数或幂函数关系。同时太阳高度角'i>S a)、累积叶面积最大值(MCLA)、叶面积密度(NAD)和树冠表面积(CS)对 k值的垂直变化也有明显影响。因此方法I将指数函数作为基础模型,以RDINC?i>S a、CLA、NAD和CS为自变量建立亅i>k值估计模型,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 R 2= 0.736,RMSE = 0.124)。方法II中,归i>k?.32时对PAR的估计效果最好。利用方法III计算的各轮层消光系数差异较小,总体?.3 ~ 0.7之间。采用独立样本检验以?种方法对PAR估计的效果,结果表明方法I对PAR的估计效果较好(平均误差ME = 2.88,平均误差绝对值MAE = 117.4,预估精?i>P= 91.53%),方法II对PAR的估计效果次之(ME = 7.2,MAE = 217.5+i>P= 88.12%),方法III对PAR最差(方法III-1 ME = 121.4,MAE = 210.1+i>P= 55.85%;方法III-2 ME = 226.4,MAE = 259.0+i>P= 42.93%)、/sec> 结论 k值在不同林木、不同轮层及不同的太阳高度情况下并不是一个固定值。本研究建立皃i>k估计模型充分考虑了以?个重要变量,符合客观实际,且对估计长白落叶松树冠PAR有良好的效果,研究结果为人工长白落叶松树冠内不同位置净光合速率的模拟提供了基础、/sec>
摘要:
景观格局是生态过程在一定时空尺度上综合作用的产物,它对生态系统内的碳水分配以及碳、水循环过程中的耦合作用有极其重要的影响、/sec> 目的为了探讨多尺度下景观格局与水分利用效率的相互作用规律,为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耦合关系的研究以及区域生态规划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sec> 方法本研究采用PEST模型参数优化后的Biome-BGC模型模拟了千烟洲森林生态系?000?014年的水分利用效率,并分析了多尺度下景观格局指数和水分利用效?年总初级生产力的相关性及其变化趋势、/sec> 结果? 景观破碎化指数(斑块数量、斑块密度)与水分利用效率在缓冲区为10 ~ 80范围内呈显著负相关关?平均斑块面积和水分利用效率在缓冲区为10 ~ 80范围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 景观形状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分维度指数)与水分利用效率在缓冲区?0 ~ 100范围内呈显著正相关。(3 景观聚合度指数(相似邻接百分比、聚集度指数)与水分利用效率间的相关性在缓冲区为10~50范围内呈显著正相关。(4 景观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与水分利用效率间的相关性在缓冲区为10 ~ 20时呈显著负相关,70 ~ 100时变为显著正相关。(5 景观格局指数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相关性表现出明显的尺度效应。(6 总初级生产力和景观格局指数相关性的变化规律同水分利用效率和景观格局指数相关性的变化规律一致、/sec> 结论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耦合受到尺度效应的影响,建议区域生态规划要充分考虑尺度效应,使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发挥最大的耦合效用、/sec>
摘要:
目的林业生物质能源“林油一体化”产业(以下简称“林油一体化”产业)是指以生物质能源企业为主,将原料林培育、生物柴油等系列产品生产相结合的产业;本文旨在提出我国“林油一体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路径,推动产业发展、/sec> 方法通过相关企业调研、原料林林地调查、生物柴油全生命周期CO 2eq排放量测算、原料林培育及产品生产经济效益测算等,研究产业发展现状、原料林不同培育模式及不同产业链的经济效益、/sec> 结果?)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原料林培育基地,企业创新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柴油及其他生物燃油的生产工艺;?)生? t无患子生物柴油,原料林固定CO 2?5.38 t,全生命周期CO 2eq排放量为 19.41 t,与石化柴油相比,减排量?21.77%;(3)多数原料林为实生栽培模式,未实现良种化,缺乏集约经营,结果晚、产量低、成本高;以20年为项目周期,果实价??kg计,实生栽培模式原料林约亏损1 687.68?(hm 2·a),高接换头模式年均利润?19.57?(hm 2·a);但若形成无性系栽培模式,在?0年可收回成本,年均利润为2 675.55?(hm 2·a);若再?019年的市场平均价格9?kg计算,则在第5年即可收回成本,年均利润?0 675?(hm 2·a),经济效益将大幅度提升;(4? t无患子干果生产生物柴油平均盈?8.65元,生产皂苷类产品平均盈? 573.3元,若形成完整的油−皂−碳−林多联产产品生产线,年处? 000 t干果的净收益? 566.4万元、/sec> 结论“优良无性系种植园模?多联产产业链模式”是未来产业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为进一步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保障产业优先享受营造林普惠财政补贴政策、国家种业和良种优惠政策、财税优惠政策,并强制石化柴油中配比生物柴油,拓宽生物柴油的推广应用渠道、/sec>
摘要:
目的定量研究林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揭示林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及组分的变化规律,以期为森林土壤碳循环和碳过程研究提供科学参考、/sec> 方法以广东省杉木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相邻样地比较法,以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实验分析为主要手段,在森林生态系统水平上,定量测定不同林火干扰强度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和细根生物量的影响,探讨林火干扰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和细根生物量的影响机制、/sec> 结果林火干扰对杉木林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和细根生物量均有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变化趋势表现为对 > 轻度林火干扰 > 中度林火干扰 > 重度林火干扰。轻度林火干扰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P> 0.05),而中度和重度林火干扰则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密度( P< 0.05)。杉木林土壤细根生物量均低于对照样地,变化趋势为重度林火干扰 > 中度林火干扰 > 轻度林火干扰,轻度林火干扰只显著降低了土壤表层细根生物量'i>P< 0.05),而中度和重度林火干扰则显著降低了土壤表层和浅层细根生物量'i>P< 0.05)、/sec> 结论林火干扰减少了土壤有机碳密度,减少幅度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而逐渐变小。不同林火干扰强度后,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总体随林火干扰强度增加沿土壤剖面递减的幅度呈下降趋势。通过分析林火干扰后土壤碳密度的分布格局及影响机制,可为林火干扰后生态系统碳汇管理以及定量评价林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sec>
摘要:
目的研究生长季早期降雪事件对于典型沙生灌木光合生理状态的影响,以及胁迫发生后植物适应胁迫的光合生理机制、/sec> 方法在降雪前后,使用多通道连续监测荧光仪,通过原位连续监测当地建群种油蒿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和能量分配参数的变化,确定胁迫恢复期,并分析恢复期各参数与环境因子的关系、/sec> 结果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 Φ PSII)在降雪当天达到最低值,专i>Φ PSII的日间均值比降雪前后分别下降了约40%?3%。调节性能量耗散'i>Φ NPQ)和非光化学淬灭(NPQ)均在降雪当天达到最高值,其中降雪当天 Φ NPQ的日间均值比降雪前后分别升高?5%?8%,NPQ分别升高?4%?6%。降雪当天的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i>F v/ F m)降到了最低(0.69),比降雪前降低了约12%,并且低于了0.73的胁迫线、i>F v/ F m经过3 d恢复到了降雪前的水平。在恢复过程中油蒿伴随着光照900 μmol/(m 2·s)和温度10 ℃的阈值拥有不同的响应关系,可能是在阈值前后拥有不同的环境主导因子。土壤水分始终是油蒿恢复过程中的限制性因素、/sec> 结论本次降雪对于油蒿产生了胁迫,胁迫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融雪产生的低温和高光强的协同作用导致的。油蒿通过动态调节自身光系统II反应中心的能量分配机制,增大调节性热能耗散比重来适应低温胁迫。油蒿从一次胁迫中恢复约需3 ~ 4 d,低光照、较高温度和较高水分有利于植物恢复过程、/sec>
摘要:
目的本文探究了不同土壤条件下景观复杂性和林分因素对杨树腐烂病的影响机制,为合理配置景观格局从而有效控制杨树腐烂病提供理论依据,促进杨树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sec> 方法?018年和2019年分别调查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和玛纳斯县两种不同的土壤理化性质下杨树腐烂病的发病情况。通过建立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GLMMs),以年份为随机效应,在景观尺度上分析景观复杂性和林分因素对杨树腐烂病的发生影响、/sec> 结果黑杨和新疆杨腐烂病的发生与林分密度和害虫的香农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黑杨腐烂病与第一活枝高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两种杨树的腐烂病的发生与非杨树寄主的比例,以及海拔高度呈负相关关系;腐烂病与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显著相关性,同一景观结构中,克拉玛依的病害发病率高于玛纳斯,而且同一土壤条件下,简单景观中腐烂病的发病率高于复杂景观、/sec> 结论本研究表明可以通过样地管理和在景观尺度上增强树木抗性来降低杨树腐烂病的发病率,从而为森林有害生物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在造林规划中要考虑周边的景观结构特征对有害生物的潜在影响。同时利用土地覆被数据长期有效地监管景观特征对杨树腐烂病的影响,可以达到改善经济和环境效益的目的、/sec>
风景园林
摘要:
目的生态廊道是文化遗产廊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植被修复又是生态廊道构建的核心工作。在文化遗产廊道中进行植被修复,既要满足生态修复的要求,又要满足传承历史风貌、呈现特色景观等更高的需求。风景林是在生态稳定前提下,具有观赏、游憩及旅游功能的人工或自然群落,具有较高的生态、美学、游览价值,能够实现文化遗产廊道中自然生态与文化景观的平衡发展。因此,文化遗产廊道中的风景林营造策略与方法的研究十分重要且迫切、/sec> 方法本研究以“大同市古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专项规划”为例,探索遗产廊道中的风景林营造策略。具体方法:?)依据法律法规确定遗产保护的缓冲区,在缓冲区范围外,通过数字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科学甄选造林范围,再依据具体立地条件划分为造林细班;(2)依据廊道具体情况制定植被景观风貌控制和造林强度控制;(3)以当地原生植物群落为蓝本,进行品种选择、植被群落构建和建植方式设计、/sec> 结果本研究利用GIS技术建立了研究区基础数据平台,通过林地适宜性评价、视域分析等方法实现了宜林地范围选取及细班划分,同时结合传统造林与风景园林植物规划设计在空间规划与植物造景方面的方法,依据研究区林木生长立地条件,从植被景观风貌控制、造林强度控制、树种选择、群落构建及细班方案设计五方面打造了符合生态规律与景观美学的大同古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使研究区整体形成近自然、地域性、生态性、多样性的植被风貌,同时各分区凸显地域品种和群落的差异、/sec> 结论该研究指导了大同市古长城沿线长度?50 km、面域近186 km 2的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充分证明了上述风景林营造策略在遗产廊道中的有效性、/sec>
摘要:
目的以物种多样性保护为目标,鸟类栖息地营建为切入点,提出郊野公园景观提升方法及策略 方法通过对石家庄龙泉湖公园周边地区进行鸟类研究,选择出现频次和研究资料较多的鸟类为目标种,并对其生态习性进行研究,归纳目标鸟类对栖息地的需求。从空间角度构建水平、垂直两个维度的鸟类栖息地适宜性指标体系,分别对水体类型、水域面积、驳岸类型及水岸形态、滨水缓冲带、植物覆盖度、惊飞距离、水深、植物高度等指标进行研究分析,得出郊野公园鸟类栖息地景观设计依据及方法、/sec> 结果共确?3个鸟类目标种,建立鸟类栖息地?0.3 hm 2,其中水域栖息地?1.4 hm 2,共?个分区:各分区水域面积在2.6 ~ 5.8 hm 2之间;水生植物覆盖度?0% ~ 65%之间;惊飞距离为50 m;平均水深在0.8 ~ 2.5 m之间;水生植物高度平均为0.3 ~ 1.8 m。陆域栖息地?.9 hm 2,共?个分区:各分区滨水过渡带乔木覆盖度在10% ~ 16%之间,灌木覆盖度?5% ~ 44%之间,草本覆盖度?0% ~ 55%之间;植物平均高度为8.6 ~ 22.5 m;地被种类在12 ~ 31种之间;惊飞距离?0 m、/sec> 结论?)从空间尺度指标入手,构建鸟类栖息地适宜性指标体系,提出营建策略,可以为郊野公园的规划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2)郊野公园应设置大小不同,功能丰富,具备蜿蜒自然缓坡驳岸和一定水深的水体空间;植物景观在满足鸟类对水域、近岸缓冲带、陆域范围植物覆盖度、群落组成形式、高度需求的同时还应提升地被丰富度;园路及场地应采用近自然材质和低鸟类干扰的策略。(3)在郊野公园规划设计过程中既要重视鸟类对栖息地的需求和不同鸟类的种间关系,同时还应满足人类休闲游憩的需求,实现人−鸟的和谐共处、/sec>
总目彔/a>
2019-zml 目录
2019, 41(12): 167-167.
摘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