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松/h2>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th>

2018 40?nbsp; ?

显示方式:
林学
摘要:
目的以吉林省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对象,分析立地形与地位指数及其与林分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检验立地形评价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立地质量的可行性、/sec> 方法基于168块固定样地的314个观测数据,提出了基准胸径确定的方法,即以胸?年龄的逻辑斯蒂方程为基础,求其拐点纵坐标(即为基准胸径)。以理查兹生长方程分别拟合优势高-年龄、优势高-优势胸径的导向曲线,分别计算各样地的地位指数与立地形,并分析立地形与地位指数以及二者与林分生产力之间的关系、/sec> 结果立地形与地位指数回归方程的决定系?i>R 2?.3627,RMSE?.9930m,平均绝对误差MAE?.5632m。地位指数、立地形与生产力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764?.3203。采用等距划分的方法将计算所得的地位指数与立地形划分?个等级,地位指数??级各等级所占比例分别为0.64%?.82%?2.74%?4.84%?2.48%?9.43%?.10%?.96%;立地形??级各等级所占比例分别为0%?.59%?.24%?2.36%?4.90%?.91%?%?%、/sec> 结论对于落叶松人工林来说,立地形只能解释36.27%的地位指数变异;地位指数与生产力的相关性远大于立地形与生产力的相关性。对立地形与地位指数采用等距划分的方法进行立地质量等级划分,立地质量等级均呈现出中间多、两头少的趋势,但各等级的样地数量差异较大。总体来说,本研究中立地形不宜作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的指标、/sec>
摘要:
目的基于黑龙江省帽儿山实验林场、横头山林场、孟家岗林场?1块樟子松人工林固定样地的5211株样木调查数据,构建了树高模型与枝下高模型的联立方程组、/sec> 方法首先,从8种常用的标准树高曲线,选出拟合效果较好?个模型作为树高曲线的备选模型。再?个枝下高预估模型作为基础模型,通过引入林木及林分变?林木大小,竞争因子,立地条件)采用最优子集回归法筛选出3个变量少且拟合效果较好的模型作为枝下高备选模型。将树高曲线备选模型与枝下高备选模型分别两两联立,建立树高与枝下高联立方程组模型,采用似乎不相关回?SUR)对模型参数进行求解。最后,对联立方程组进行评价、/sec> 结果树高( H)和枝下高(HCB)与林分断面积( G)和优势木平均? H 0)呈正相关。最优的联立方程组预估树高时调整后相关系? R a 2)?.9520,均方根误差(RMSE)?.17m;预估枝下高时的 R a 2?.9066,RMSE?.36m,并且模型的各项检验指标数值较小、/sec> 结论整体来看,联立方程组的拟合效果较好,预估精度较高,同时联立方程组解决了树高与枝下高的内在相关性问题。本文所建立的含林分因子的树高模型与枝下高模型联立方程组可以很好地预估不同林分条件下樟子松人工林的树高和枝下高,为进一步研究樟子松树冠结构和动态提供了基础、/sec>
摘要:
目的视频监控是林火监测的主要手段,利用数字云台获取方位角、俯仰角等参数来计算林火位置是目前林火定位的主要方式,而林火定位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单点定位、双点定位和多点定位3种方法。目前已有许多研究根据光线跟踪算法,依靠视频图像与三维地形的对应关系实现了三维场景的增强表达,为基于视频图像的定位提供了新的途径。当前,林区普遍通过建立视频监控、数字云台、GIS技术三者紧密结合的软、硬件联动系统进行森林火灾的监测、决策和扑救。本文将视频图像与虚拟地形匹配原理,应用于基于GIS的林火视频监控系统,提出基于图像的林火定位方法,并对定位精度进行分析评估、/sec> 方法利用地形匹配原理建立林火实景图像与DEM之间的坐标映射关系,针对图像烟火区域选定像元,生成在DEM中对应的区域,并计算和分析该区域中心点的坐标、欧氏距离、方位角、俯仰角以及该区域的形状、可视性、面积、跨沟谷数等特征信息,提出定位区域精度信息分析与评估流程。该流程根据分析结果将定位区域分为可定位区与不可定位区,同时提供详细的烟火位置信息、/sec> 结果选择北京九龙山自然保护区作为研究区域,对提出的定位方法进行了初步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提供准确定位精度信息,有助于快速找到火源,实现快速扑救、/sec> 结论本文基于地形图像匹配的林火定位方法,充分利用了虚拟地形与视频图像的特征匹配关系,为林火快速扑救提供丰富的位置信息。该方法的定位精度只与图像分辨率及虚拟地形与实景图像匹配精度有关,避免了传统云台定位受硬件性能指标的限制;同时该方法也适用于手机等移动设备所拍摄的图像,只需获知拍摄点坐标,就可以实现对所采集图像上目标的定位,对于基于图像的定位分析具有重要意义、/sec>
摘要:
目的为研究森林火灾对大气环境中PM 2.5的贡献量, 分析不同火环境下地表可燃物排放PM 2.5的变化特? 以期为森林火灾排放颗粒物污染提供依据、/sec> 方法本实验以帽儿山地区红松人工林地表针叶可燃物为研究对象, 铺设不同可燃物载量和可燃物含水率组合方式的可燃物床层, 基于燃烧风洞实验室进行点烧实?92? 并利用崂?050型智能空?TSP综合采样器定量测量不同风速条件下可燃物燃烧释放烟气中细颗粒污染物(PM 2.5)浓度、/sec> 结果在可燃物载量、可燃物含水率和风速的共同作用? PM 2.5质量浓度值有很大的变化区? 最小值为166.7μg/m 3, 最大值为7516μg/m 3。各因子对PM 2.5质量浓度的影响差异较明显, 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可燃物载量>风速>可燃物含水率。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表? 可燃物含水率与PM 2.5质量浓度没有明显的相关? P?.05), 可燃物载量和风速与PM 2.5质量浓度相关关系显著( P?.05), 且可燃物载量与风速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P?.05)。以双因素模型拟合PM 2.5质量浓度预测模型, 可燃物载量和风速共同解?7%的PM 2.5质量浓度变差、/sec> 结论红松针叶燃烧对大气颗粒物污染有明显的贡献作用。PM 2.5质量浓度对可燃物含水率、可燃物载量和风速的响应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与可燃物载量和风速呈显著正相? 与可燃物含水率关系不明显。本研究以可燃物载量和风速为预报因子构建的PM 2.5质量浓度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准度, 可以为估算森林火灾排放PM 2.5质量浓度提供理论基础、/sec>
摘要:
目的福建三明地区属于森林火灾多发地区, 森林火险等级较高, 森林火灾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大量可吸入颗粒物(PM 2.5), 不仅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还会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 研究福建三明地区森林火灾PM 2.5排放量具有重要意义、/sec> 方法本文基于福建省三明市2000?011年森林火灾数? 采用蓄积?生物量模型计算林火过程消耗生物量, 其中, 森林损失蓄积量和过火面积数据由当地防火部门提供。运用排放因子法计算得出PM 2.5排放? 各林型PM 2.5排放因子由历年文献统计得出。针对福建三明地?种主要林垊马尾松林、杉木林、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对森林火灾中PM 2.5排放量分别进行估? 为该地区森林火灾污染物排放研究提供依据、/sec> 结果结果表明, 福建三明地区2000?011年间森林火灾PM 2.5估算总排放量?58.789~2958.339t。其中杉木林燃烧PM 2.5排放量估算为217.117~1072.489t, 阔叶混交? 马尾松林, 针阔混交林PM 2.5估算排放量分别为94.123~903.154t?3.379~478.634t?4.169~504.063t、/sec> 结论综合分析, 按不同森林火灾等级分? 由于重大火灾和较大火灾发生次数较? PM 2.5排放主要集中在重大火灾和较大火灾; 按不同森林类型分? PM 2.5排放主要集中在杉木林和阔叶混交林两种林型, 杉木林和阔叶混交林由于其地上生物量相对丰? 且易发生森林火灾, 是今后重点抚育管理对? 相关部门应在防火期到来之前做好修枝抚育间伐工作、/sec>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强度火干扰下寒温带针叶林土壤密度的时空变化格局及其形成机制, 旨在更好地认识火干扰后森林土壤密度的时空动态规? 为火烧迹地改造和生态恢复提供参考、/sec> 方法在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杜香-杜鹃-落叶松林地内, 进行严密监控下的秋季林火点烧试验。采用网格法布设固定样地, 在火烧前后连续定点观测土壤密度的时空动态、/sec> 结果林火干扰名(1)各时段重度火烧区土壤密度较轻、中度火烧区?%~10%, 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2)时间序列上土壤密度的变化模式因火烧强度而异, 其中轻度火烧区土壤密度因火烧立即下降而后逐渐升高, 中度火烧区土壤密度未因火烧立即产生实质性变化而后持续升高, 重度火烧??个火烧强度区综合分析)表现为火烧后土壤密度立即升高并持续增强?3)土壤密度(或土壤密度变?空间格局与火烧强度空间格局极显著正相关, 火烧强度的作用效果在火烧后立即显? 其相关程度在融雪季、雨?生长季进一步加深、/sec> 结论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恢复初期, 因火烧强度差异导致的土壤密度变化方向的初始差异在雨季/生长季消?均表现为升高), 中、重度火烧区土壤密度显著升高、/sec>
摘要:
目的探讨马尾松公益林林相改造后土壤肥力的变化,以便为马尾松公益林经营提供依据、/sec> 方法在马尾松公益林中采用间伐后套种细柄阿丁枫、木荷、闽楠的林相改造试验,把马尾松纯林改造培育为异龄复层的针阔混交林,并在改造当年、改造后5年、改造后10年、改造后20年对4种林分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sec> 结果4种林分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土壤孔隙、土壤的有机质及养分含量均随着时间的推移呈增加的趋势,并且这种趋势随时间的进展而加大,增加的量表现为马尾松细柄阿丁枫混交林>马尾松木荷混交林>马尾松闽楠混交林>马尾松纯林,?种林分相差较小,但前3种林分与马尾松纯林间的差异显著。马尾松纯林套种阔叶树林相改造后20?2016?与套种当?1996?相比,马尾松细柄阿丁枫混交林、马尾松木荷混交林、马尾松闽楠混交林、马尾松纯林林地土壤0~20cm层土壤,干土>0.25mm水稳性团聚体分别增加?.21%?.67%?.78%?.24%,土壤总孔隙度分别增加?.82%?.78%?.01%?.49%,土壤有机质分别增加?.67?.39?.26?.84g/kg,土壤全N含量分别增加?.22?.13?.14?.05g/kg,土壤全P分别增加?.10?.06?.05?.04g/kg、/sec> 结论马尾松公益林套种阔叶树林相改造后形成的混交林具有较好的培肥土壤功能,有利于公益林的地力维持和持续经营、/sec>
摘要:
目的森林凋落物在森林地上和地下养分传输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 大型土壤动物蚯蚓可以通过取食、消化、排泄、掘穴等活动影响凋落物的分解, 从而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产生影响。本文研究了凋落物添加和威廉环毛蚓接种对油松人工林土壤pH、有机碳(SOC)、全?STN)、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qMB)的影响、/sec> 方法本研究通过室内培养实验设置4种处琅(1)对照(S); (2)添加油松叶凋落物(SP); (3)接种蚯蚓(SE); (4)接种蚯蚓+油松凋落?SPE)4种处? 分别在培养后??4?1?8?2?6天进行土壤样品取样、/sec> 结果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期, SE处理下土壤pH均比同期S处理? 但没有达到显著水? P>0.05);SPE处理土壤pH均比同期S处理? 但没有达到显著水? P>0.05);无论是否添加叶凋落物, 在各个培养期接种蚯蚓都对SOC和STN无显著影? P>0.05)。到培养结束? SE处理使SMBC和qMB分别降低?0.8%?0.9%;在各个取样期, SP处理土壤的SMBC和qMB较对照处理有显著提高( P< 0.05), 到培养结束时, SP处理使SMBC和qMB分别升高?2.3%?3.6%;在各个取样期, SPE处理和SP处理土壤的SMBC和qMB差异显著, 到培养结束时, 与SP处理相比, SPE处理使SMBC和qMB分别升高?9.5%?9.3%( P< 0.05)、/sec> 结论本研究表? 添加凋落物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向微生物量碳的转化效? 且在凋落物中添加蚯蚓可进一步促进这种作用、/sec>
摘要:
目的研究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兴安落叶松林雪水文特征,为今后积雪蒸发测定和区域水资源调控提供更为科学的数据支撑和理论基础、/sec> 方法对观测期?6场降雪的大气降雪量以及对林内积雪深度、积雪密度以及雪水当量进行了周期性观测与统计分析、/sec> 结果(1) 随着降雪级别的减少,兴安落叶松林的截留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分别?.50%(暴雪)?.04%(大雪)?.8%(中雪)?5.7%(小雪)。可见,兴安落叶松林降雪截留最大截留率出现在小雪,暴雪时截留率则最小?2)兴安落叶松林内积雪深度和林外相比差异不大,其中落叶松林林内积雪深度最深为68.6cm,林外空地积雪深度最深为74.8cm?3)林内和林外的积雪密度在观测初期会随降雪的输入而降低,无降雪期有相应升高。融雪期随着气温的升高,雪密度减少速度会加快。在4?4?9日达到最大值,减少量分别为0.07?.11g/cm 3?4)雪水当量速率减少量在4?4?9日达到最大值,分别?0.2?6.4mm、/sec> 结论和林外空地相比,兴安落叶松林对积雪深度、积雪密度及雪水当量影响不大,说明兴安落叶松林在雪水文过程中对积雪特征影响尽管存在,但并不明显。该区雪蒸发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变化规律,积雪期的日蒸发量和蒸发速率均值分别为0.04mm?.2×10 -3mm/h,日蒸发量波动幅度在0.02~0.14mm之间,在融雪期间,日蒸发量和蒸发速率的均值分别为0.38mm?.51×10 -3mm/h,采用灰色关联度对各因子进行分析,得出净辐射是影响兴安落叶松林内积雪蒸发的主要因素、/sec>
摘要: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对北京地区的山地灾害发生的影响因子进行敏感性评? 认识该区内灾害的分布特征与规? 为防灾减灾工作服务、/sec> 方法利用ARCGIS10.2作为处理平台, 分析北京山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空间分布特? 同时选取断层、岩性、坡度、坡向、多年平均降雨量因子进行敏感性分? 并对各因子进行敏感性评价、/sec> 结果3类灾害在距断?~6km范围内分布最? 占总灾害个数的86%;在距断层0~2km内灾害点密度达到0.83?km 2, 其敏感性系? S ci)?.95;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在花岗岩分布最? 兵i>S ci分别?.05?.46?.89;3类灾害受降雨影响具有一致? 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别在年均降水量区间?10~730mm?10~730mm?30~650mm旵i>S ci值最? 分别?.14?.68?.90;3类灾害在平均坡度5°~15°区间冄i>S ci最? 分别?.75?.53?.93;崩塌、滑坡在西南方面最易发? S ci分别?.37?.64, 泥石流多发生于流域内, 灾害发生坡向不固定、/sec> 结论通过对灾害不同影响因子进行敏感性赋? 利用ARCGIS中的空间叠置分析与栅格累加功? 得到北京山区崩塌、滑坡、泥石流3类灾害的敏感性分布图, 对北京山地灾害的发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sec>
摘要:
目的进行白杨派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为毛白杨种质资源保存、评价与利用提供参考、/sec> 方法对所收集的白杨派无性系采用毛细管电泳法进行荧光SSR-PCR产物检测,利用所得结果评价种源及无性系间的遗传变异和遗传多样性水平、/sec> 结果16对SSR引物?72个无性系进行检测,共检测到106个等位基因,每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4~11个,平均等位基因数为6.625个;平均观测杂合?Ho)值为0.561,平均期望杂合度(He)值为0.432,表明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个位点的Ho/He大于1,表明杂合度比较高。对其中来自毛白?个集中分布区?34个无性系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2%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种源间,98%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种源内无性系间;由不同种源间的等位基因模型可知,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和河北5个种源的无性系均有特有等位基因,杂交时可以适当选择不同种源的无性系作杂交亲本以拓宽杂交种的遗传基础,或种源间适当引种增加毛白杨种源间的遗传多样性、/sec> 结论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结果均表明,北京与河北种源亲缘关系最近,河南与陕西、山东与山西亲缘关系也较近,分别聚为3大类群,而相同种源的无性系并没有完全聚到一类,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种源间相互引种或遗传变异造成的。研究结论为毛白杨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sec>
园艺?/a>
摘要:
目的传粉综合征理论为植物与传粉者相互关系的进化提供了经典的假说, 然? 随着越来越多泛化传粉系统被报? 基于传粉综合征预测传粉者的准确性受到质疑。邱北冬蕙兰隶属于兰属建兰亚? 花具香味, 唇瓣具紫色斑点。这些形态特征与已报道的由中华蜜蜂传粉的多种建兰亚属植物, 如兔耳兰、春兰等相似。我们根据传粉综合征理论预测邱北冬蕙兰传粉者同样为中华蜜蜂。本研究将验证利用传粉综合征预测传粉者这一方法的准确? 探讨其适用范围、/sec> 方法以邱北冬蕙兰为实验材? ?010?012年在广西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系统的传粉生物学研? 包括开花物候观测、花形态测量、昆虫传粉行为观察、花颜色测量、花气味分析及人工繁育系统实验、/sec> 结果中华蜜蜂的工蜂是邱北冬蕙兰唯一的传粉? 花内不存在任何报酬物? 推测具食源性欺骗传粉机制。唇瓣紫色斑点作为假蜜导欺骗中华蜜蜂访花, 花气味中含有酚类、酯类、醛类等物质, 其中醛类物质可能在吸引中华蜜蜂传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 利用传粉综合征预测传粉者的准确性得到成功检验、/sec> 结论本研究为传粉综合征能够准确地预测传粉者的科学假设提供研究案例。但由于传粉综合征是由一组动态的、进化的花部性状组成, 通过传粉综合征预测传粉者时, 在已知亲缘关系相近植物传粉者前提下还需注意到生境变化、次级传粉者、传粉者功能群、历史演化、基因等因素的影响、/sec>
林业工程
摘要:
目的对热压干燥过程中杨木锯材芯层温度和压力进行测试,探究热压板温度对热压干燥过程中杨木锯材芯层温度和压力等参数及水分状态的影响,为热压干燥机理研究提供依据、/sec> 方法采用集成探针同步测量并记录热压干燥过程中杨木锯材芯层温度和压力,通过对杨木锯材芯层压力测量值与测量温度对应的饱和蒸汽压力?压力理论?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推测热压板温度对热压干燥过程中杨木锯材水分状态的影响、/sec> 结果当热压板温度?20℃升高到140℃时,杨木锯材芯层压力峰值从146.4kPa增大?13.1kPa,相应温度峰值从102.8℃升高到123.7℃,温度和压力同时达到峰值,到达峰值时间从17.5min缩短?1.6min。当热压板温度为120?30℃时,含水率高于纤维饱和点的杨木锯材芯层水分为过压的未饱和水,热压干燥后杨木锯材芯层终含水率(48.55%?9.88%)高于纤维饱和点;当热压板温度升高?40℃时,杨木锯材芯层自由水受热汽化形成水蒸气,并随着蒸汽温度的升高由饱和状态转化为过热状态,热压干燥后杨木锯材芯层终含水?27.70%)低于纤维饱和点、/sec> 结论热压干燥过程中热压板温度越高,杨木锯材芯层温度和压力达到的峰值越高,峰值持续时间越短。热压干燥过程中含水率高于纤维饱和点的杨木锯材水分状态根据热压板温度不同,可为液态水(过压的未饱和?、饱和水蒸气或过热蒸汽状态、/sec>
摘要:
目的底盘是林业装备的关键部件,底盘技术性能中的越障性能及地形适应性能尤为关键,直接决定了林业装备是否能够上山入林。我国典型人工林具有多矮小障碍、多沟壑等立地条件特点,传统林业装备底盘在复杂立地条件下作业的能力就凸显不足,因此本研究旨在提高林业装备底盘越障性能、/sec> 方法针对一种林用新型步态六轮变幅轮腿底盘,运用D-H参数法对底盘轮腿机构建立运动学模型。通过空间几何位置坐标变换方法对变幅轮腿底盘单缸控制轮腿与双缸控制轮腿越障能力进行理论计算和分析比较。运用D-H运动学正解方法计算得出双缸的最佳布置位置参数。通过仿真测试、样机测试与理论分析进行对比研究、/sec> 结果双缸控制轮腿机构的越障高度始终大于单缸控制轮腿机构。理论分析、仿真分析与样机测试在最大越障高度数值的切合度分别为99.7%?7.8%。底盘轮腿越障高度可?85.9mm, 具有较强的越障性能和地形适应性,其越障能力完全满足我国林业生产对林业装备底盘越障性能的要求,充分验证了理论研究方法的正确性、/sec> 结论为解决我国林业装备底盘越障性能较差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双缸控制轮腿机构运动特性、变幅轮腿底盘越障性能及大规模林业机械智能化采伐底盘的研究和发展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sec>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