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松/h2>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th>

2009 31?nbsp; ?

显示方式:
论文
摘要:
为探讨山地森林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对北京延庆山?种植被类型下不同层次土壤的脲酶、蛋白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各种林分类型之间所测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指标有显著性差异,并且随着土层的加深,均表现出不断减小的趋势。蔗糖酶、脲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4种酶活性在不同林分类型中均表现出阔叶林优于针叶林,而多酚氧化酶活性却表现出相反的趋势。所?种酶活性在6种林分类型A层表现出聚集分布,以脲酶最具代表性。相关分析表明: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与所?种酶活性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正显著相关,而有效磷与各种所测酶活性均呈负相关。运用主成分分析可知,土壤酶在第1?主成分中比重较大,对外界环境变化比较敏感,结合相关分析认为,碱解氮与脲酶可以作为该地区土壤质量评价的首选指标、/span>
摘要:
为了探索草莓果实中生长素的代谢变化及其发挥作用的机理,利用HPLC定量测定了草莓果实发育过程中瘦果和花托中的吲哚乙酸(IAA),结合生长素运输抑制剂NPA和TIBA处理考察了草莓果实中IAA含量以及不同存在状态的生长素氧化酶(IA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综合分析了草莓果实中IAA 的变化特性、可能来源及其与生长素代谢相关酶的关系。结果表明:①盛花期的草莓瘦果(离生雌蕊)和花托中已存在一定水平的IAA,瘦果中的IAA含量远高于花托中的;授粉受精后IAA含量逐渐上升,花托和瘦果中分别在绿熟前期和白熟前期出现峰值,并在转色期出现小峰值。②瘦果和花托之间生长素的运转与生长素极性运输体系密切相关。果实发育前期,花托中IAA含量与细胞质可溶性IAO、以离子键结合的IAO的活性显著负相关;发育前期和后期IAA含量与POD活性显著正相关。表明草莓花托中对IAA的氧化分解起主要作用的可能是IAO,而POD除了参与IAA分解之外,可能还与维持生长素的动态平衡、协同促进果实的生长发育有关、/span>
摘要:
风景游憩林美景度评价结果可用于指导风景游憩林的构建,也可为建立风景游憩林美学特征和审美态度的心理物理模型积累基础研究数据。采用美景度评判法(scenic beauty estimation,SBE)对福建省山地坡面风景游憩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风景游憩林的质地、冠形的可辨度、统一度和对比度、斑块边界线、树种组成及年龄结构、群落垂直结构、混交方式等对森林风景的美景度均有一定影响。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福建省山地坡面风景游憩林的构建技术,包括斑块质地的构建、斑块边界线的构建、不同林分年龄风景游憩林管理、群落垂直结构管理、树种组成及配置等、/span>
摘要:
为了解天女木兰种子后熟期间生理生化变化,探讨解除种子休眠机理及寻找种子快速催芽技术提供参考和依据,将天女木兰种子分别?50 mg/L赤霉素(GA?)溶液和清水浸种48 h,然后进行室外自然低温层积、室内低温层?5?和室内人工控制变温层?5℃?0 d?0?5℃?0 d交替变换)催芽处理。在层积过程中定期取样测定天女木兰种子的胚长占种子长的比例、呼吸速率、过氧化氢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采用GA?浸种变温?0?5℃和5℃)层积处理有利于种胚的生长发育;GA?浸种变温处理能提高种子内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促进种子中可溶性糖含量升高,并能促使形态后熟提前完成、/span>
摘要:
对广西钦州市马尾松林和巨尾桉人工林的植物多样性开展研究,旨在阐明桉树林取代马尾松林对植物多样性和植物功能群的影响,促进对桉树人工林的科学认知。研究表明,采伐马尾松林种植桉树?0年,? 800 m?样地内,桉树林的物种数为95?8种(木本植物50种,藤本17?9种,草本24?8种),而马尾松林为63?8种(木本植物32?8种,藤本13?4种,草本16种),两类林分的木本、藤本和总物种数差异不显著(P为0.237?.937),而草本植物差异显著(P0.038),表明桉树林取代马尾松林将显著增加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桉树林取代马尾松林对铁芒萁有显著的负效应,重要值减?0%(P0.077),而对五节芒(P0.057)和东方乌毛蕨(P0.079)有显著的正效应,重要值提?.85?.76倍。桉树林和马尾松林木本植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和均匀度指?Jsw?差异不显著(P为0.299?.957),而草本植物的H′、D和Jsw差异极显著(P≤0.002)。桉树林取代马尾松林对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群具有显著的影响,然而,桉树人工林建立过程中采取的采伐、炼山、整地、施肥等措施是导致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群变化的主要原因、/span>
摘要:
该研究旨在掌握湖?种园林地被植物在缺水季节的耗水特性,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灌溉制度及配置方式提供依据。采用盆栽控水法,从8?1月,通过模拟实际栽植中植物所处的不同光照状况,测定了马尼拉草、细叶萼距花、麦冬、吉祥草和葱兰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土壤水分不断降低过程中的蒸腾速率。结果为:①根据植物在控水期间蒸腾速率的变化及生长状况划分?种土壤水分梯度,即水分充足、轻度胁迫、中度胁迫和重度胁迫,土壤水势分别为-0.20?0.03 MPa?0.54?0.20 MPa?1.38?0.54 MPa和<-1.38 MPa。②不同月份在前3种土壤水分梯度下,全光照时,细叶萼距花的日均蒸腾速率大于马尼拉草;半光照时,蒸腾速率大、入选前2位较多的是细叶萼距花和葱兰,蒸腾速率低、处于最后一位较多的是马尼拉草;全遮荫时,麦冬、吉祥草和葱兰的蒸腾速率相差不大。③控制土壤水分、光照强度所达到的节水效果是不同的,可根据节水效益和实际需要来选择优化的节水方式、/span>
摘要:
以毛?3泡桐为研究对象,通过外部形态观察研究泡桐生长停止和顶芽死亡过程,同期观测其光合特性,并分析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泡桐的高生长停止?月下旬;9月底10月初,多数泡桐顶芽已经由绿变褐而干枯;地径生长的停止期晚于高生长;泡桐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是双峰型,存在光合午休现象; 叶片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光合有效辐射、气孔导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性;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叶温呈显著正相关性;非气孔因素可能是诱导泡桐顶芽死亡的主要原因;9?0月泡桐的光合速率有所下降,但仍维持较高的水平,且主要用来粗生长和休眠侧芽的形成;泡桐顶芽枯死是进化过程中采取的一种适应策略、/span>
摘要:
对广西钦州市钦南区巨尾桉林和马尾松林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旨在阐明桉树林取代马尾松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桉树林取代马尾松林后,0?0 cm土层的土壤密度、毛管孔隙度呈下降趋势,??0 cm土层的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稍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P为0.42?.91);②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相差不大,在各土层中的差异也不显著(P为0.79?.89);③土壤养分的变化,除桉树林的土壤全氮和速效钾(0?0 cm)含量比马尾松林低外,全钾、有效磷、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都高于马尾松林,而土壤有机质、pH值、全磷和水解氮相差不大;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0?0 cm土层,桉树林与马尾松林的土壤有机质、pH值、全磷、水解性氮、速效钾、交换性钙的差异均不显著(P为0.14?.99),0?0 cm土壤全钾和有效磷以及20?0 cm土壤全氮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交换性镁??0 cm?0?0 cm土层存在显著差异(P0.05)和极显著差异(P0.008)。说明桉 林取代马尾松林后,经?0年的林分生长,土壤物理性质和养分含量仍保持基本稳定,具有加速土壤氮素消耗、提高土壤有效磷和交换性镁的作用
摘要:
为分析水分胁迫对毛竹幼苗光合、荧光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年生毛竹为试验材料,采用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研究不同水分亏缺条件下毛竹幼苗叶片光合生理参数的变化。研究表明:①随着胁迫程度的加深,光系统PSⅡ反应中心活性减弱与光合速率降低一致,气孔限制及PSⅡ反应中心可逆失活或破坏是其净光合速率(Pn)降低的主要原因;②从无胁迫(NS)处理至重度胁迫(HS)处理,光饱和点(LSP)下降20.45%,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下降67.22%、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减?2.46%,有效荧光产量减?5.60%;③低度胁迫(LS)处理水分利用效率较NS处理提高17.81%,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先降低后升高;④初始荧?Fo)、最大荧?Fm)、Fv/Fm变异系数均随胁迫处理程度加深而增大,Fo变异区间?8.182%?6.404%,Fm?6.321%?4.899%,Fv/Fm ?.291%?3.932%、/span>
摘要:
通过对两个刺槐无性系苗木在光照培养箱内进行盆栽,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研究不同水分胁迫水平下增施氮磷对两个刺槐无性系苗木光合特性的影响。对光合光响应曲线、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和叶绿素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干旱程度加深,干旱前期氮磷交互作用对刺槐叶片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影响显著,干旱后期差异不显著。比较两个刺槐无性系苗木的光合特性得出,L1(鲁刺一号)比W1(皖刺一号)更为耐旱、/span>
摘要:
选择华北地区典型灌木酸枣为研究对象,用TDP传感器测定树干液流速率,并对不同气象条件下的液流速率与环境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及模型模拟。结果表明:不同气象条件下,各环境因子都对树干液流速率有影响,但程度不同。晴天、阴天、雨天影响树干液流速率最重要的环境因子分别是空气温度、太阳辐射和降雨量。在不同气象条件下,酸枣树干液流速率与环境因子间回归模型的自变量构成有很大差异,且晴天和阴天模拟效果较好,雨天模拟效果不佳、/span>
摘要:
为了增强桦木醇的极性,以其为母体,合成了桦木醇丁二酸酯和桦木醇戊二酸酯,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质谱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选用平衡法测定了桦木醇、桦木醇丁二酸酯和桦木醇戊二酸酯在丙酮、无水乙醇、水和磷酸盐缓冲溶液(pH=7.4)中的溶解度。结果表明:在丙酮和无水乙醇中,桦木醇丁二酸酯的溶解度是桦木醇的10.6?2.0倍;桦木醇戊二酸酯的溶解度是桦木醇的33.5?2.6倍;在水中,桦木醇戊二酸酯的溶解度为桦木醇丁二酸酯的7倍;在PBS(pH=7.4)中,桦木醇戊二酸酯的溶解度约为桦木醇丁二酸酯?倍,目标产物的亲水性有了显著的改善。采用MTT法评价了桦木醇丁二酸酯和桦木醇戊二酸酯对SMMC7721、TCA8113、MCF-7、SGC和B16?种癌细胞株的生长抑制活性。结果表明:桦木醇二酸酯衍生物具有潜在的体外细胞毒活性、/span>
摘要:
研究温度、光照时间对辣木油抗氧化稳定性的影响,以此选择合理的保存方式。用石油醚浸出法制成辣木油试样,以过氧化?POV)为试验指标,采用Sehaal烘箱法和室内自然光照射法进行试验,测定不同温度和不同受热、光照时间下的POV值并计算氧化诱导时间。结果表明:不同受热时间下测得的POV值之间的差异性不显著,而不同光照时间的POV值则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辣木油对温度比较稳定,但对光照则相反,光照时间越长抗氧化的稳定性就越差,光照氧化诱导时间仅?.5 d。提示了辣木油应?0℃左右保存并特别注意避光,在此条件下的货架期可达304 d、/span>
摘要:
为了提高胺溶铜季胺盐-D型(ACQ-D)处理杉木中有效成分铜的抗水流失性,采用微波方法对ACQ-D处理杉木进行后处理,然后测定经过流失试验试材中的铜流失率,并借助FTIR、SEM谱图,结合微波后处理过程中一价铜的转变情况,对铜的固着机理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经过一定时间的微波后处理,可以明显降低铜的流失率,且随着处理时间和微波强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包膜试件中铜离子的抗水流失性要好于不包膜的试件,这是温度和水分协同作用的结果;试件中铜的化合价转变不大,因此可确保微波后处理不会削弱ACQ-D处理材的耐腐性。SEM及FTIR谱图显示:铜与木材生成的晶体颗粒主要分布在木材细胞壁及木材的纹孔中;铜与纤维素间的反应很少,而木素及半纤维素是铜固着的主要场所。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微波后处理对试件的顺纹抗压强度及纤维素结晶度的影响均较小、/span>
摘要:
为实现竹胶合板模板力学性能的优化,以竹胶合板模板纵、横方向的静曲强度和弹性模量作为力学性能优化评价的基本指标,运用正交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竹胶合板模板工艺参数和力学性能指标的二阶响应面模型。基于该响应面模型,利用Pareto遗传算法对竹胶合板模板力学性能进行多目标优化,获得?0个Pareto解。通过?0个Pareto解与初始值力学性能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纵向静曲强度平均提高了12.80%;横向静曲强度平均提高?4.75%;纵向弹性模量平均提高了14.11%;横向弹性模量平均提高了8.59%、/span>
摘要:
为了掌握林业外来有害生物研究的全球状况和前沿动态,客观反映相关国家在该领域的科学能力和科学影响,采 ISI Web of Science引文数据库,以林业外来有害生物研究的主要主题术语作为检索词,对1998?007年之间该库收录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文献计量研究。结果表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和法国是该领域的5强国家;中国在发文量?0位国家中居于?位;国际上发表高被引论文的前5位作者的文章被引次数超过100次,而中国作者发表的文章被引次数最高为16次;在林业入侵种研究方面发文最多的25个研究机构中,美国有20个,中国没有机构入选;中国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主要机构是中国科学院、香港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山大学,这些机构的研究走在前列,值得同行关注、/span>
摘要:
以麦秸纤维为增强材料、聚丙烯为基体物质、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MAPP)为改性剂,制备麦秸纤?聚丙烯复合材料。利用DMA、DSC、TG和SEM,探讨了MAPP的添加量(质量百分比1%?%?%?0%)和麦秸纤维形态(9、??8?8?5?5目)对麦秸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热力学性能和结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当MAPP的添加量?%时,麦秸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储能弹性模量减小;当MAPP的添加量增加?%?0%时,复合材料的储能弹性模量增加。②在麦秸纤?聚丙烯体系内添加MAPP后,麦秸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结晶温度提高约1℃,结晶度增加了4%?%;麦秸纤维以28?5目的形态作为聚丙烯基体的增强材料时,其复合材料的结晶温度为122.7℃,结晶率达?5.8%。③麦秸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热分解峰温分别为355?60℃。④麦秸纤维以纤维束的形态分布在基体聚丙烯中起增强作用,在整个体系内,麦秸纤维局部团聚且断裂明显。添加MAPP后,有利于基体物质在麦秸纤维表面的均匀覆盖、/span>
摘要:
为了克服石质山地直播造林旱害和寒害等问题,提高出苗率和保存率,保证该类地区的植被恢复效果,以抗逆性较强的北方乡土树种君迁子为试验树种,研究了生根粉浸种、保水剂拌土、覆膜、覆草、覆石块对造林地土壤微环境及君迁子出苗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地膜覆盖增加了土壤日平均温度;覆草和覆石块降低了土壤温度。②覆膜、覆草和保水剂拌土提高了土壤中的含水量和土壤抗旱能力。③覆膜、覆草、覆石块能显著提高出苗速率和出苗率,覆膜显著提高幼苗生长,保水剂拌土和生根粉浸种作用不明显。④播种180 d,各处理的幼苗保存率、苗高、地径存在差异,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span>
摘要:
为考察用金属盐与硼化物复合处理杉木后,处理材中硼的抗水流失性,采用3种硼化物(硼酸、硼砂、四水合八硼酸二钠)?种金属盐(硫酸锌、乙酸锌和无水氯化钙),用两步法来复合处理杉木。针对每种金属盐设计了正交试验,考察硼化物种类、金属盐种类和浓度、后处理条件对硼保持率的影响,并进行了流失试验。结果表明:①将硼化物和金属盐分两步来处理木材,从而提高硼的抗水流失性是可行的;②处理材中硼的保持率随着金属盐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同时也随着后处理温度的升高而提高;③无水氯化钙对硼的固着效果相对最好,其次是乙酸锌,而硫酸锌对硼的固着效果相对较差;④硼酸与无水氯化钙、硼砂或四水合八硼酸二钠与乙酸锌的组合比该种硼化物与其他2种金属盐复合处理材的硼的保持率高、/span>
摘要:
森林的保土功能是其生态功能的重要体现。在对重庆四面山5种林分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保土功能指标定性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坐标综合评定法对不同林分保土功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林分之间存在明显的功能差异,其中保土综合能力最强的林分类型是杉木马尾松木荷针阔混交林(其综合评定值为1.158 1),杉木马尾松针叶混交林(1.415 2)和石栎木荷阔叶混交林?.459 5)差别不大,杉木纯林?.558 0)保土综合能力最弱,明显弱于其他林分。从排序可看出,树种组成丰富、枯落物储量多的针阔混交林保土能力最强,要优于针叶混交林或阔叶混交林,单一针叶林保土功能最差、/span>
摘要:
大规模林分场景建模和实时绘制对于模拟林分生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定义了一个基于树龄分枝的树木表达模型,该模型可构建形态结构不规则、灵活的树木模型;在林分场景绘制中,提出了一种基于OSG大规模林分场景的实时绘制技术,利用存储在XML文件中真实的林分调查数据可以实时绘制三维林分场景。林分树木场景数据量大,为了提高场景渲染的效率,利用OSG场景图来组织和优化场景数据;在林分单元格的绘制中引入3D树木的LOD网格简化和PageLOD数据库分页机制实现大规模数据调度。实例证明,所绘制的大规模林分场景能满足用户的实时交互需求、/span>
摘要:
采用收获法研究了江西大岗山毛竹林生态系统的碳贮量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毛竹各器官碳密度波动?.463 0~?.491 7 g/g,其大小顺序为竹枝竹秆蔸根竹蔸竹叶。随着毛竹年龄的增长,碳密度无明显的变化规律。在毛竹林植被层中,碳密度依次为:竹枝竹秆竹鞭蔸根鞭根竹蔸竹叶林下植被枯落物。毛竹林生态系统土壤层碳密度以0~?0 cm层最高,且各层次之间碳密度差异极显著。毛竹林生态系统碳贮量为?43.22 t/hm?,其中土壤层碳贮量?4.03%,植被层?5.97%。毛竹林生态系统年固碳量为?2.15 t/(hm?·a)。其中植被层年固碳量为?1.36 t/(hm?·a),土壤层年固碳量为?.79 t/(hm?·a)、/span>
摘要:
为探究一种精度高、操作简便,成本低、便携性高的郁闭度观测方法和设备,?008?月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方山试验站土桥沟流域进行了对比观测试验,提出了采用鱼眼镜头获取林分冠层图像,应用Photoshop软件测定林分郁闭度的新方法(CCPS法),并以冠层分析仪所?8个固定样地的郁闭度值为基准值,对CCPS法所获冠层图像客观性和方法的系统偏差、精度和稳定性进行检验与测试,探讨了不同测量高度、林冠选择方式和林木主干对郁闭度测量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建立多边形林冠测量范围,其测量精度可?9.43%;在距地?0?30 cm高度范围内测量结果最为稳定,且便于操作;林木主干使郁闭度测量值均偏大,尤其对针叶林影响较大;该方法的稳定系数可达92.86%、/span>
摘要:
该文研究了施?-BA对春石斛品种花芽分化及ZT、IAA ABA GA?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浓度? 000 mg/L 6-BA,极显著地提高了春石斛花芽形成个数和单株花芽形成率,并促使花芽分化的进程提前;施? 000 mg/L 6-BA提高了花芽内ZT的含量,降低了GA?和ABA的含量,花芽形态分化前IAA含量降低,而后IAA含量升高 施用1 000 mg/L 6-BA提高了春石斛花芽内ZT/GA?、ZT/IAA、ZT/ABA的比值,降低了ABA/IAA的比值,这可能促进了花芽的分化和形成
摘要:
采用箱法对栗钙土、灰钙土、粗骨土和山地灰褐土4种有代表性的干旱土壤表面CO2通量进行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森林土壤(粗骨土和山地灰褐土)的通量显著大于草原土壤(栗钙土和灰钙土)。干旱区土壤表面CO2通量的平均值为230.05 μmol/(m?·h),变化范围为-147.27? 319.55 μmol/(m?·h)。不同土壤类型之间存在差?粗骨?351.82 μmol/(m?·h))山地灰褐?347.33 μmol/(m?·h))栗钙?193.36 μmol/(m?·h))灰钙?162.37 μmol/(m?·h))。土壤表面CO2通量存在季节变化,趋势呈“S”形?月份最?516.79 μmol/(m?·h)),以土壤向大气释放为主;1月份最??.09 μmol/(m?·h)),以大气进入土壤为主;具有春夏秋冬交替规律,与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土壤表面CO2通量稍有后滞。全天候土壤表面CO2通量呈“山峰”形变化?4:00最?154.13 μmol/(m?·h))?2:00最?349.65 μmol/(m?·h)),具有昼夜交替规律,比气候日变化稍有滞后。影响土壤表面CO?通量的环境因子有地表空气温度、土壤温度(0?0 cm?0?0 cm?0?0 cm)、土壤含水量??0 cm?0?0 cm?0?0 cm);其中,地表空气温度、土壤温度(0?0 cm?0?0 cm?0?0 cm)和土壤含水量(0?0 cm)分别与土壤表面CO2通量呈正相关关系,?0?0 cm?0?0 cm深度的土壤含水量与土壤表面CO2通量呈负相关关系,地表空气相对湿度与土壤表面CO2通量的关系不显著。大气与土壤之间的CO2存在双向转移机制,CO2不仅从土壤向大气转移,而且也从大气向土壤转移,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差异性分布,导致温带和寒带地区的土壤具有平衡大气CO2浓度的功能,是温带、寒带地区的显著特征、/span>
摘要:
河岸带植被是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过渡区环境变化的敏感指标。利用样方法对黄土高原山西吉县蔡家川流域主沟道中部海? 020? 240 m范围内的河岸带植被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域内河岸带植被的乔木层和灌木层结构较单一、物种丰富度较低,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相对较高,且长势良好;植物总的丰富度和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升高而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而灌木层却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呈现出较复杂的变化趋势;乔木层的均匀度也随海拔的变化而呈现出波浪式变化、/span>
摘要:
为鉴定竹黄相关真菌,该试验从安徽南部竹林采集的竹黄菌子实体上分离纯化?0株真菌,对形态上有显著差异的代表性菌株进?8S rDNA/ITS rDNA序列测定,系统学分析表明,这些真菌中48株属于子囊菌门成员,2株为接合菌门成员。在子囊菌中又以肉座菌目和梨孢假壳科成员为优势菌群,其次为隔孢腔菌目、假毛球壳目和炭角菌目、/span>
摘要:
毛竹集约经营是目前普遍采用的获得高经济效益的经营措施,然而长期集约经营导致土壤质量特别是生物学性质下降。为了探索改善集约经营毛竹林土壤生物学性质的途径和措施,2007年开展了不同绿肥对毛竹林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试验。布置了对照、白三叶、大绿豆、黑麦草及大绿豆黑麦草混播、龙爪稷?个处理的为期7周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绿肥处理均能改善土壤微生物特性,大绿豆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最高而对照最低,二者分别明显高于或低于其他绿肥处理,其余几个处理之间无明显差异。绿肥处理提高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能力(AWCD?,其中最好的是豆、麦混播和白三叶2个处理;大绿豆处理最差;豆、麦混播及白三叶与大绿豆及对照之间差异显著。豆、麦混播的土壤微生物Shannon 多样性指数高于其他处理。白三叶和豆、麦混播的土壤微生物McIntosh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通过AWCD、Shann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3个参数比较发现,McIntosh指数能较好地反映微生物的功能多样性。大绿豆、黑麦草混播及白三叶对改善土壤微生物特性效果最好。考虑到白三叶的耐阴性更好,建议毛竹林下种植白三叶来改善土壤的生物学性质
摘要:
以流苏树属的流苏树,女贞属的女贞和木犀榄属的木犀榄作为外类群,利用叶绿体matK基因序列,对木犀?9个种进行种间亲缘关系及系统分类学研究。结果表明:①木犀属植物叶绿体matK基因序列较为保守,特别表现在3′端;②木犀属植物是一单系类群;③19种木犀属植物可以分?个分支:香花木犀和华东木犀各单独聚为一个分支;其余聚为一个分支;其中美洲木犀、牛矢果和厚边木犀聚为一个亚分支,都属于圆锥花序组;木犀组的红柄木犀、毛木犀、石山桂、狭叶木犀和管花木犀组的山桂?种植物聚为一个亚分支;其余的9种木犀组植物聚为一个亚分支;④经典的基于形态学的P.S.Green分类系统没有得到分子数据的支持,圆锥花序组聚在一起,而木犀组和管花木犀组之间的亲缘关系是交叉的。因此作者认为matK序列需要结合其他分子序列以及形态学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获得科学合理的木犀属分类系统、/span>
摘要:
泽泻蕨的系统位置一直存有争议。该文根据叶绿体基因rbcL序列,用最大似然法构建它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 4种美洲典型的泽泻蕨属成员聚为一个很强支持的支,并与泽泻蕨形成姊妹群的关系,说明将泽泻蕨从泽泻蕨属中独立出来,放入拟泽泻蕨属更为合适。② 泽泻蕨被聚在碎米蕨群分支,得到强烈支持。它与银粉背蕨和黑心蕨的关系比与拟金毛裸蕨属的关系更为近缘,不支持秦仁昌将泽泻蕨置于裸子蕨科的分类处理。③ 同意Panigrahi的观点,泽泻蕨的正确名称应为Parahemionitis cordata(Hooker Greville) Fraser-Jenkins、/span>
摘要:
在植物体内,Lim1基因与木质素生物合成酶基因启动子区域富含AC的Pal盒结合,转录调控木质素的生物合成过程。该研究组合利用生物信息学和realtime PCR方法,首次从美洲黑杨形成层cDNA中分离出PdLim1cDNA全长,并进行了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克隆的美洲黑杨PdLim1cDNA片段总长为?52 bp,基因内部含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大小为?94 bp,可编码长度为197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所推导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与拟南芥AtLim1和水稻OsLim1蛋白的同源性分别为82.1%和78.2%。组织特异realtime PCR结果显示 PdLim1基因在杨树根、茎、叶片和顶端分生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其表达模式却不同:PdLim1在成熟叶片和成熟木质部中表达丰度最高,在树皮、根部、韧皮部和形成层表达丰度较高,在未成熟木质部有少量表达,在顶端分生组织中表达丰度最低 在此基础上,以pBI121为表达载体,构建了在CaMV35S启动子驱动下,PdLim1基因的正义(pBI121-CaMV35S-sense PdLim1)和反义(pBI121-CaMV35S-antisense PdLim1)类型的双元植物表达载体。该研究为杨树PdLim1的基因工程改良木材纤维品质性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span>
摘要:
利用农林废弃物进行堆肥,是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以北京市怀柔区板栗落叶、栗蓬、玉米秸秆、牛粪为原料,设?种不同配比(A、B、C、D、E、F、G),采用有效微生物群(EM)技术,?008年秋末进行堆肥试验。通过对堆肥过程中堆体的温度、含水率、pH值、NH+4N、NO-3N、C/N的测定,研究了不同配比对堆肥腐熟度的影响。同时,采用白菜种子发芽指数(GI)评价了堆肥的腐熟度和生理毒性。结果表明:①堆肥过程中,不同配比堆体的温度、NH+4N和C/N的变化趋势十分相似,均在?4 d 处于升高状态,之后逐渐下降;处理E(V?板栗落叶)∶V?栗蓬)∶V?玉米秸秆)∶V?牛粪)=2???????)最高温度高于其?种,达到62℃;GI与NO-3N始终处于上升趋势;含水率一直在下降;pH基本维持??之间。②GI与NO-3N和pH值呈正相关,而与NH+4N和C/N呈负相关;GI与NH+4N的相关性极显著,达?0.799 6。③在北京怀柔地区,处理E为最佳堆肥配比组合,其堆肥腐熟效率高,约?2 d、/span>
摘要:
为探明油茶丰产原因,并为低产林改造提供依据,对以往调查研究认为典型?7块油茶丰产林的土壤肥力、林分结构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丰产林产茶油180?40 kg/hm?,是一般油茶林??0倍,其中0.67 hm?以下的小面积丰产林平均产油量高达420 kg/hm?以上。丰产林的土层厚度、土壤全氮和速效磷、钾肥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林,土壤有效钙含量和盐基饱和度与油茶产量密切相关。丰产林的郁闭度?.81?.94,叶面积指数?.36?.37,叶效指数为7.15?6.57 g/m?;坡地油茶林及树高、冠幅变异大的油茶林透光性好,受光面积大,叶效指数高、/span>
摘要:
以河北平山县退耕区核桃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制取根器取样,研究间作对核桃根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作条件下核桃根系在垂直方向上呈负指数型分布,根系主要集中在10?0 cm;在水平方向上,89.75%的根长密度集中在0?10 cm。间作条件下核桃根系在垂直方向上,主要集中在20?0 cm;在水平方向上,95.15%的根长密度集中在0?10 cm;间作物黄芩在垂直方向上主要分布 0?0 cm,水平方向上主要分布?00?50 cm处,其对核桃根系分布具有一定的影响、/span>
摘要:
该文研究低山厚土阳、阴坡侧柏游憩林抚育前和抚育1年后林下灌草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情况。抚育措施包括清死枝、修活枝、割灌木等。结果表明:在阳坡侧柏游憩林内,抚育后灌木的Shannon指数、Shannon均匀度指数、Simpson指数、丰富度指数升高,提高幅度在0.6%?04.2%之间,且灌木优势种的优势地位减弱;而草本层的Shannon指数、Shannon均匀度指数、Simpson指数、丰富度指数都有所降低,降低幅度在9.0%?9.7%之间,且草本层中优势种的优势地位有所加强。在阴坡侧柏游憩林内,抚育后林下灌木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别提高83.3%?2.4%?3.9%,且灌木优势种的优势地位减弱;而草本层的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指数增加18.7%?.5%,且草本优势种的优势地位有所加强。研究认为,在北京低山侧柏游憩林内进行抚育是可行的、/span>
摘要:
以苗高和地径为分级标准,将长白落叶松播种??-0?分成2级:Ⅰ级苗和Ⅱ级苗,将移植苗(?-1?分成3级:特级苗、Ⅰ级苗和Ⅱ级苗,以苗龄和等级为试验因子进行了根生长潜力和造林效果试验。结果表明:? cm新根数量(TNR1)在苗龄之间和等级之间差异均显著,说明TNR1能代表不同苗龄和等级长白落叶松苗木的发根能力,可作为评价苗木质量的活力指标。②播种苗苗高和地径生长量均大于移植苗,所有处理中移植苗特级苗的生长量和生长率最低。造林成活率依次为:移植苗和播种苗的Ⅰ级苗移植苗Ⅱ级苗播种苗Ⅱ级苗和移植苗特级苗。通过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得出苗木形态指标与根生长潜力及生长量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可以用形态指标预测长白落叶松苗木的活力状况和造林后的生长表现。从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两个方面来看,再考虑到培育周期和育苗成本,造林效果最好的是移植苗Ⅰ级苗,其次是播种苗Ⅰ级苗和移植苗Ⅱ级苗、/span>
摘要:
树冠结构决定着林木外部形态和对光能的截获能力,并直接影响林木个体的初级生产力。对于风景林来说,树冠结构不仅影响着林木个体的姿态,而且严重地影响着林木的开花结实,进而显著地影响着林木的观赏性。以北京山区山桃风景林为例,从枝条长度、枝条基径、分枝角度及侧枝密度等变化的角度对林分密度与山桃树冠结构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山桃的树冠形状在一定程度上受林分密度的影响,高密度(? 500株/hm?)林分中山桃活枝下高相对较高,而冠幅、树冠率相对较小。②林分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对一级侧枝的各种树冠形态参数产生影响,但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而对较高序级枝条的枝长度、基径、枝角和侧枝密度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各序级枝条的基径随密度提高而增大,且与枝角呈负相关,与枝长度呈显著正相关。③在低密度(? 500株/hm?)林分中,各树冠层次中的枝条结构均有利于光的吸收,长短枝比例相对比较合理。建议山桃风景林的经营密度应控制在? 500株/hm?以内、/spa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