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松/h2>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th>

2008 30?nbsp; ?

显示方式:
论文
摘要:
利用Dynamax茎流测量系统,于2006年对科尔沁沙地一?0年生樟子松和小叶锦鸡儿人工混交林的液流动态进行监测。在液流测定的基础上,分别选择边材面积和叶面积为纯量进行尺度扩展来推算樟子松和小叶锦鸡儿林分蒸腾耗水量,分析林分蒸腾耗水量与沙地水分动态关系。结果表明:植物蒸腾耗水量的大小与太阳有效辐射和水蒸气压亏缺显著相关 在土壤水分严重匮缺的月份,樟子松日蒸腾耗水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变化范围为0.21?.17 mm/d,平?.81 mm/d 小叶锦鸡儿在低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对水分利用能力较强,表现出良好的耐旱性和稳定性,其蒸腾耗水的变化范围为0.51?.79 mm/d,平?.98 mm/d 8月份樟子松和小叶锦鸡儿蒸腾耗水量为86.5 mm,是同期降水?37.7%,水分条件是限制人工林存活状况的最主要因素、/span>
摘要:
为了探讨花粉长期保存的最佳方法,以及为芍药花粉库的建立提供依据,该文比较了冷冻保存(-20℃)和超低温保存?196℃)芍药花粉的不同效果,检验了17个芍药品种花粉经超低温保?年后的生活力。结果表明,超低温(-196℃)保存的花粉萌发率普遍高于冷冻保存和对照,而大部分品种花粉经冷冻保存(-20℃)4年后萌发率明显降低。离体萌发试验表明,超低温保存芍药花粉的效果因品种而异,但绝大部分品种?4.1%)花粉保存效果良好(相对保持率>50%)。初步人工授粉试验表明,超低温保?年后的芍药花粉仍具有受精结实能力、/span>
摘要:
为探讨不同无损检测方法评估木材强度性质的可行性及可靠性,该文分别运用纵向基频振动、超声波和应力波3种无损检测方法,对由广西东门林场采集?4?4年生巨尾桉人工林加工?91个无疵小试样进行了抗弯和抗压强度性质预测。首先采?种无损检测设备获得无疵小试样的动态弹性模量,然后进行抗弯弹性模量(MOE)、抗弯强度(MOR)和顺纹抗压强度(σc)的测定,并分析3种无损检测结果与木材强度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纵向基频振动法、超声波法和应力波法获得的动态弹性模量Efr、Eus和Esw与静态MOE的相关系数分别为?.816 6?.788 9?.634 7,均?.001水平上显著相关;与MOR的相关系数分别?.694 0?.683 0?.567 3,均?.001水平上显著相关;与σc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 3?.809 3?.648 9,均?.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其中应力波法测得的动态弹性模量Esw与木材强度性质的相关系数均为最低。可见,纵向基频振动法和超声波法能够比较精准地预测国标无疵小试样的MOE、MOR和σc,但应力波方法对无疵小试样进行测定时具有一定局限性、/span>
摘要:
为了优化森林灭火手泵的人机操作界面,提高操作的舒适性和效率,该文通过最大操作力的测量,研究了森林灭火手泵的握持直径、握持长度和握持姿势对操作者操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手泵握持直径、握持长度以及握持姿势对操作力的影响都很显著。② 手泵合理握持长度?50?00 mm,握持直径为32?5 mm,内筒直径取14? mm,握持姿势以采用出水方向偏离水平面向上为宜、/span>
摘要:
该研究利用成分数据的理论和方法,对我国木质家具出口总量和结构进行研究,揭示了木质家具行业出口产品的数量与结构特征,构建了木质家具出口结构分析预测模型,从定量的角度揭示了木质家具出口总量和出口产品结构变动的趋势情况,并进行了短期预测。结果表明:卧室用木家具和办公室用木家具出口数量会继续增加,但增速放缓;而厨房用木家具和其他红木漆木家具则会持续小幅下降。这些数据反映了国外对我国木家具的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通过对我国木质家具的出口总量和结构的分析,有利于把握家具出口产品的数量动态变化和结构变动规律,为我国木家具企业产品生产结构调整提供数量依据、/span>
摘要:
该文采用收获法和标准木法研究了南亚热?种人工林群落:马占相思林、针叶林(马尾?杉木)、木荷林(木荷+红荷)的生物量及净初级生产力,为揭示鹤山丘陵人工林的结构功能规律及全球变化生态学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林分现存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马占相思林(176.03 t/hm?)、木荷林(122.91 t/hm?)、针叶林(104.93 t/hm?)。在林分各层次的分配比例中,乔木层所占比例最大,?5.1%?8.7%;灌木层和草本层所占比例较小,尤其是草本层,灌木层?.9%?.5%,草本层?.4%。净初级生产力(NPP)由大到小依次为:马占相思林(25.32 t/(hm?·a))、木荷林(17.93 t/(hm?·a))、针叶林(15.8 t/(hm?·a)),与林分生物量大小呈同样的规律。木荷林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生物量增量所占比例高于另外两种林分,群落结构较复杂,生物量积累呈明显的增长趋势、/span>
摘要:
为阐明来自不同寄主的五针松疱锈病菌的关系,了解其遗传多样性水平,并为今后研究该菌内的遗传变异和流行监控提供依?该文采用RAMS (Random Amplified Microsatellite)标记对吉林、辽宁红松疱锈菌?个居群和云南、四川华山松疱锈?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从18条引物中筛选出5条对全部菌株进行了扩增,共检测到42个可重复的有效位? 其中多态位点有25个,多态位点比率为59.52%,Nei’s基因多样度指数H?.252 4,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Hsp0.362 7,基因流Nm0.136 5。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寄主来源疱锈菌群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同一寄主来源疱锈菌群;同一寄主来源的疱锈菌居群间存在遗传差异,但程度小于居群内。基于遗传距离,用NJ法对各居群间进行聚类分析的系统树显示,来自红松和华山松的疱锈菌形成独立的分支,相互间的遗传距离很大,说明两者在遗传上有显著的异质性、/span>
摘要:
为了筛选出高效液化竹材催化剂,达到竹材温和条件下液化,该文利用等温差示热量扫描曲线方法,分析了不同催化剂(KCl和K? CO?)对毛竹材液化剂苯酚液化反应的影响。在20?00℃温度范围内,运用Kissinger方程在不同的升温速率??0?5?0?min)下进行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竹材液化反应是吸热反应;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特征液化温度向高温方向移动;不同催化剂(K? CO?、KCl、无催化剂)条件下竹材液化反应表观活化能依次?5.95?9.99?8.00 kJ/mol,可见K? CO?适合做竹材液化的催化剂。由外推法得出竹材液化反应最佳工艺为:催化剂为K? CO?,初始液化温度为69?℃,液化峰高温度?7.3℃,液化峰终温度?11.9℃、/span>
摘要:
为了预测近天然落叶松云冷杉林的生长和发展,该文建立了近天然落叶松云冷杉林中长白落叶松、红松、云冷杉、中阔和慢阔5个树种(组)的单木枯损模型。数据来自于20个长期固定观测样地,共得?2 853个观测数据,其中80%的数据用于建模,20%的数据用于模型验证。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考虑多重共线性逐步筛选出对枯损有显著影响的自变量;根据预测结果敏感度和特异度的最大和原则(MST原则)确定模型的概率阈值。结果表明:①起初胸径、竞争指数、林分密度、多样性指数、立地因子都是显著影响树木枯损的因子,但不同树种的影响因子各异。②起初胸径在所有模型中均极显著;竞争指数除在红松和慢阔模型中未进入模型外,在其他模型中均显著;林分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在长白落叶松和慢阔模型中显著;立地因子在长白落叶松模型中极显著。③除红松、中阔模型由于参与建模数据过少而无法通过χ?检验外,其余分树种模型都有良好的解释性和预测性。④模型诊断的AUC值在0.618?.815之间。因此,建立的不同树种的单木枯损模型可为近天然落叶松云冷杉林的生长预测提供依据、/span>
摘要:
木荷是一种优良的防火树种。该文通过对木荷林带与相邻易燃的马尾松林和杉木林进行比较,揭示了可燃物载量在群落垂直和水平结构上的分布以及易燃性等方面的差异,阐明了防火林带的阻火机理。在马尾松和杉木林分中,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水平和垂直分布的连续性均较好;而木荷林分的群落结构较单一,林内基本无草灌层,水平和垂直分布的连续性差。通过对可燃物的易燃性分析得出,马尾松和杉木林分难燃可燃物占总量的比例明显低?年生以上木荷林分,而马尾松和杉木林分较易燃和较难燃可燃物占有比例明显高于木荷林分。通过对山脊和山腰处木荷、马尾松和杉木林的地表枯落物方差分析和频数统计得出:木荷林带与马尾松林、杉木林之间有显著差异;木荷林地表枯落物载量比马尾松和杉木林少很多,且水平分布不均匀。研究表明,木荷林带可燃物在连续性上呈间断分布,且林分难燃可燃物比例高,有利于森林阻火、/span>
摘要:
机载激光雷达是一种主动遥感技术。在林业应用方面,高采样密度激光雷达能够获取单株木三维结构特征,采用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精度的单株木参数。该文利用高采样密度的机载激光雷达数据(离散回波,平均激光点间隔0.52 m、平均光斑直?.3 m),研究了单株木的树高提取技术和树冠边界识别算法,针对单株木的树冠特征,提出了一种双正切角树冠识别算法;最后,使用重庆铁山坪林场的9个外业样地数据,对单株木树高和冠幅,以及样地平均树高和平均冠幅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单株木树高和冠幅的R?分别?.34?.03,样地平均树高和平均冠幅的R2分别为0.97?.71,样地尺度的相关性明显高于单株木尺度的相关性、/span>
摘要:
为了从细胞水平上研究过氧化物酶在杨树与溃疡病菌互作过程中的作用、过氧化物酶在细胞器中的定位与活性变化,以及过氧化物酶在杨树与溃疡病菌互作中的机制,该文以抗性不同的毛白?高抗?和北京杨(高感?为研究材料接种溃疡病菌葡萄座腔菌,利用DAB细胞化学染色技术研究过氧化物酶在细胞中的分布及活性。通过分析酶活性区域的电子密度发现:无论抗病种还是感病种,接种后均发现细胞中有过氧化物酶活性反应;抗病种过氧化物酶活性不仅明显高于该种未接种的对照,也明显高于接种处理后的感病种,并且定位更广泛,在细胞壁、细胞间隙、叶绿体膜、线粒体膜及质膜上均有大量定位;感病种酶反应产物主要分布于细胞壁上,在质膜、局部核膜上有少量定位,且定位范围及强度均小于抗病种、/span>
摘要:
侧柏是北京市山区主要的造林树种,其人工林面积约占全市森林总面积的25.96%。该文在利用二类清查数据分析侧柏人工林主要分布区立地条件的基础上,利用全市314块调查样地的侧柏优势木资料,采用优势木树高与年龄关系的常用数学模型,研制北京山区侧柏人工林的立地指数表。结果表明:对数曲线方程lgH0?08+??62 lgA是最适合的导向拟合曲线;侧柏人工林的标准年龄应定?0年,??3 m范围内可划分?0个立地指数级。选用相对优势高法展开导向曲线编制形成立地指数表。检验结果表明:所编立地指数表精度高、适用性强,能够客观评价北京山区侧柏人工林的立地质量,提高生长和收获模型的精度;同时还能为其相似地区所借鉴,从而使该树种在林业和环境建设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span>
摘要:
林分结构是影响天然樟子松林更新的重要因素,而樟子松幼树的空间分布又将决定未来的林分结构。该文以内蒙古红花尔基自然保护区内天然樟子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Ripley的单变量K函数和Hamill Wright的统计方法,分析了不同林分下樟子松幼树空间分布格局及更新情况。结果表明:①不同林分内,樟子松大树随尺度增加呈现随机分布,而樟子松幼树呈现较明显的聚集分布。②针阔混交林下,樟子松幼树多分布在阔叶树周? m范围内,且数量较多、发育较好,呈现出良好的更新趋势;樟子松纯林内,幼树则多分布在樟子松大树周围且数量极少,平均树高明显低于混交林内幼树,更新情况远不如针阔混交林理想。掌握樟子松幼树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更新规律有助于揭示整个林分的更新过程,为合理经营樟子松林提供依据、/span>
摘要:
为解决河北平山研究区土壤肥力低下和造林树种生长缓慢的问题,该文以肥料施用技术为研究重点,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方案,以平山研究区主要造林树种(核桃、花椒、侧柏)为研究对象,调查主要造林树种的生长量指标(株高、地径)和土壤养分含量指标,寻求主要造林树种的施肥方案和最佳施肥量。结果表明,所有施肥方案都能显著促进造林树种的生长。施用纯化肥1年后核桃地径和株高生长量平均提高39.3%?06.9%;施?年后地径和株高生长量平均提高13.7%?69.7%。回归分析表明,纯化肥施肥方案中?3 ? 株施肥量(m(N)∶m?P? O?)∶m?K? O)14??2)效果最佳。在纯化肥基础上增加微生物肥料,第1年的地径和株高生长量较纯化肥小,施用2年后地径生长量较纯化肥大(平均增?8.5%),表明微生物肥料可以缓解树木对化肥的奢侈吸收,使肥效更为长久。结果还表明,施用纯化肥2年后,核桃的株内土壤有机质增?3.00%,土壤全氮增?3.67%,有效磷增加16.27%,有效钾增加41.13%,有效锌增加21.15%,有效锰增加69.14%。这一结果表明通过施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水平,解决平山研究区土壤肥力低下造成苗木生长缓慢的难题
摘要:
为探讨不同人工林经营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该研究?000年在北京九龙山地区设立样地,对华北落叶松、油松、白蜡人工林和椴栎杨天然次生林的枯枝落叶数量、养分含量、分解速率和养分归还量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①林下枯枝落叶储量的顺序丹油松椴栎杨落叶松白蜡;②单位面积各营养元素的总量与枯枝落叶的储量及营养元素含量成正相关关系;③落叶松、椴栎杨林下枯枝落叶分解较快,油松和白蜡相对较慢;④对于枯枝落叶归还到土壤中的N、P、K数量,落叶松人工林最大,其次为椴栎杨天然次生林,油松和白蜡人工林最少、/span>
摘要:
2005?月?006?月,利用三江平原典型碟形洼地的自然水分梯度作为水分变化研究的替代系统,结合分解袋法,模拟研究了湿地水分变化对典型草甸小叶章(TMC)和沼泽化草甸小叶章(MMC)根系分解及氮动态的影响。试验沿水分梯度设漂筏苔草群落(PF)、毛果苔草群落(MG)、乌拉苔草群落(WL)、沼泽化草甸小叶章群落(XII)、典型草甸小叶章群落(XI)和岛状林群落(DZL?个分解小区。研究表明:水分条件对根系分解具有重要影响,当未来降水格局变化导致小叶章湿地形成积水环境后,TMC和MMC的根系失重率分别将降?9.12%~48.54%?1.81%~42.22%,分解速率将降?6.36%~55.17%?4.10%~32.91%?5%分解时间将增?.95?.34年和1.75?.24 年。TMC和MMC的根系氮含量及氮积累系数的变化较为一致,但不同小区间的变化模式差异较大。二者根系的氮素一直表现为释放,但不同小区间的释放模式差别较大。C/N对分解过程氮养分的调控作用更为重要。TMC和MMC根系的氮现存量分别为10.24 ?5.80 g/m?,氮年归还量分别大于3.90?.96 g/(m?·a)。温度对根系相对分解速率具有促进作用,水分条件对其具有抑制作用。当分解环境的养分状况不发生较大变化时,相对分解速率取决于根系基质质量,当养分状况发生较大改变时,相对分解速率取决于环境养分供给状况、/span>
摘要:
为研究不同pH值和氮源对比利时杜鹃叶片生理特征和营养元素的影响,该文采用基质培养法,选取培养一致的3年生比利时杜鹃盆栽苗为试验材料,根据不同pH值(8.0?.0)和不同氮源(NO-3 N和NH+4 N)将营养液分?个处理,按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在北京卓越花卉温室培养,半年后对基质的理化性质和新鲜叶片中活性铁、活性锰、叶绿素含量、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进行测定,并运用SPSS软件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H?.0的硝态氮处理的基质的pH值显著高于铵态氮处理;pH?.0的硝态氮和铵态氮处理可使比利时杜鹃基质pH值保持在最适范围(5.5?.5);不同pH值和氮源处理对基质有效营养成分和比利时杜鹃外观没有明显差异。pH?.0的铵态氮处理的叶片叶绿素和活性铁含量最高,其中新叶叶绿素平均含量为1.590 mg/g、新叶活性铁平均含量?6.379 mg/kg。新叶活性铁、活性锰和叶绿素平均含量均低于老叶;新叶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老叶相当;新叶的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老叶。分析结果表明,在北方碱性水土地区,铵态氮源能提高比利时杜鹃叶片铁的有效性和叶绿素含量,增加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防止失绿症的发生,比硝态氮源更有利于比利时杜鹃的生长、/span>
摘要:
利用间接免疫荧光结合DAPI(4?6-diamidino-2-phenylindole)染色方法,进行了小胡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微管骨架变化和染色体行为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小胡杨小孢子发生过程中细胞内微管骨架呈动态变化过程,中期Ⅱ形成平行纺锤体和垂直纺锤体;末期Ⅱ未观察到典型的成膜体结构,同时型胞质分裂由子核间微管系统的相对界面发生,胞质分裂后形成四边形和四面体型四分体。②小胡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还存在各种异常细胞学现象,中期Ⅰ和中期Ⅱ存在落后染色体;中期Ⅱ相互平行纺锤体发生联合;中期Ⅱ和后期Ⅱ孢母细胞两个纺锤体间的胞质会出现裂沟;四分体时期存在三分体和二分体等,说明由于远缘杂交而造成小胡杨染色体的异质性,并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得到体现、/span>
摘要:
该文以沙冬青、绿豆为材料,利用微电极技术实时记录了活体沙冬青和绿豆根冠细胞膜电位对不同盐分的原初响应,分析了质膜转运蛋白抑制剂(Vanadate、TEA)对植物根冠细胞膜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50?00?00 mmol/L NaCl、KCl和LiCl均会引起植物细胞膜电位去极化。对于同一阳离子而言,去极化程度随处理液中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加强;对于同一浓度、不同阳离子而言,由于水合离子半径大小不一(K?<Na?<Li?),在根自由空间的迁移速率不同(K?>Na?>Li?),因此引起膜电位的去极化程度也存在差异(K?>Na?>Li?);同一阳离子且同一浓度下对于不同植物来说,绿豆根冠细胞膜电位去极化程度大于沙冬青,即单位时间绿豆根对Na?的通透性大于沙冬青。质膜H?ATPase和K?通道参与了沙冬青和绿豆在盐胁迫时的原初响应,K?通道可能参与了Na?的跨膜转运、/span>
摘要:
该文?006??0月,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北京市植物园银杏的生理生态特性进行研究,探讨银杏叶片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动态规律,并揭示其主要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银杏叶片净光合速率??月份呈典型的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并在6月份出现年光合速率最大值;10月份光合速率呈单峰曲线。从整个生长季来看,光合有效辐射(PAR)、气孔导度(Gs)分别是影响叶片净光合速率(Pn)最重要的环境因子和生理因子。在5?月份银杏蒸腾速率(Tr)日变化呈现双峰曲线?0月份呈单峰曲线;整个生长季(5?0月份)Tr与PAR、叶片大气水汽压亏缺(VpdL)、气孔限制值(Ls)的相关性均比较显著,说明叶片VpdL、Ls和PAR是影响银杏叶片蒸腾速率的主要因子、/span>
摘要:
该文利用调制式荧光仪与氧电极技术,研究北京地区大叶黄杨在春初返青过程中的荧光动力学及光合放氧的变化,探讨常绿阔叶植物在北方越冬过程中抵御逆境的适应机制,同时借助稳态荧光动力学曲线的变化揭示植物返青过程光暗反应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冬季大叶黄杨阳生叶与阴生叶的PSⅡ光化学效率、光合速率均很低;光合电子传递不通畅,低温强光双重胁迫导致阳生叶比阴生叶的电子链阻塞更严重;捕光天线系统遭遇破坏,这是植物减少过多激发能对PSⅡ反应中心破坏的一种光保护机制;PSⅡ保持较高的开放程度,借此减小激发能在供体侧积累对反应中心造成的伤害;同时非线性电子传递和天线系统之外的能量耗散是大叶黄杨越冬过程重要的光保护机制。初春随着温度的回升,捕光天线系统、光合电子链的活性、光合速率逐渐恢复。倒春寒发生时,大叶黄杨再次发生光抑制现象、/span>
摘要:
因具有“桁架”网状结构的超低密度植物纤维材料在干燥过程中外形尺寸会产生改变,该文研究了干燥温度和应用模具对尺寸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燥温度低于100℃时,尺寸收缩率与温度之间呈正相关,最大收缩率可超?%;干燥温度超过100℃时,材料内部出现分层现象。材料置于模具中进行干燥可以消除水平方向的收缩,但高度方向的收缩率大于无模具干燥下的收缩率、/span>
摘要:
为研究木素在热诱导条件下的颜色变化,对模拟干燥处理前后刺槐Brauns木素(BNL)的UVVis、FTIR?3CNMR等光谱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木素受热后颜色变深是导致刺槐木材颜色变深的重要原因。刺槐木素紫外光谱具有K带、B带和R带吸收,受热后曲线总体上移,吸光系数增加;木素受热后R带吸收峰加宽,并延伸至可见光区域;②在模拟干燥条件下,木素C?位有缩合反应发生而使木素共轭体系延长,木素受热后αO?结构发生断裂使酚羟基增加,共轭芳酮结构(α羰基)信号仍然很强。这些均为木素受热后吸收光谱发生深色位移导致颜色变深的重要原因、/span>
摘要:
?5年生的马尾松林下分别套种1年生火力楠、闽粤栲、苦槠、格氏栲、青栲和拉氏栲幼苗,经过16年的培育后形成了郁闭的针阔混交异龄林。通过定位监测和取样分析,研究了马尾松林下栽植阔叶树对生态系统氮循环的影响,并以马尾松纯林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在马尾松纯林和混交林中,林木各组分氮含量表现为叶>枝>根>皮>干;混交林各土层的氮含量普遍高于纯林,尤其是表层土壤(0?0 cm);混交林生态系统氮的平均总储量为?1 431.00kg /(hm2·a),年平均存留量?1.24 kg/(hm?·a),年平均归还量?6.79 kg/(hm?·a),分别是纯林的1.15?.93?.65倍;混交林林木对氮元素的利用系数?.143?.238,循环系数为0.451?.585,周转时间为7.17?5.52年,而纯林中的数值分别为0.133?.447?6.83年。因此,将现有的纯林改造成混交林可以提高林木对氮的利用率和周转速率、/spa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