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松/h2>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th>

2008 30?nbsp; ?

显示方式:
论文
摘要:
为了更全面地评价WEPP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该文通过建立模型数据库,利用WEPP分别模拟了坡长为10?0?0?0 m的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并用实测径流和侵蚀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0?0?0?0 m 4个坡长条件下,WEPP模型对降雨、每年和多年平均径流量模拟的Nash-Sutcliffe有效?ME?分别?.915?.879?0.056,对单场降雨、每年和多年平均土壤侵蚀量模拟的ME分别为0.853?.758?0.456,多年平均的ME为负值可能是由小样本计算造成的。WEPP模型对单场降雨和每年径流量和侵蚀量模拟效果较好。尽管WEPP模型对多年平均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模拟效果较差,但模型模拟的多年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与实测值的多年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的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7.90%?9.20%,表明WEPP模型对多年径流量和侵蚀量的模拟可满足要求。径流量模拟值随坡长增加的变化和实测值相比不够敏感;而土壤侵蚀量模拟值随坡长增加的变化和实测值相比过于敏感、/span>
摘要:
该文以木材苯酚液化物为原料,加入六次甲基四胺后熔融纺丝,将熔纺纤维置于甲醛和盐酸溶液中固化处理后制成碳纤维原丝,对不同工艺条件下获得的碳纤维原丝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原丝的拉伸强度随收丝辊转速和固化处理时间的增加而显著增大;在盐酸浓?5%、固化升温速率15?h时,拉伸强度和模量达到最大值;原丝的拉伸模量与其拉伸强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收丝辊转?2 r/min、固化液盐酸浓度18?%、固化升温速率10?h和固化时? h条件下,制备出拉伸强度、拉伸模量分别为356 MPa?1 GPa的木材苯酚液化物碳纤维原丝、/span>
摘要:
该文以人工林巨桉为研究对象,通过短指榫指接材的嵌合纵向压缩试验来模拟指接工艺过程,分析不同嵌合度下的载荷位移曲线,得到最优的端压范围和嵌合度,并通过生产性指接材的抗弯性能试验进行验证。试验所得的载荷位移曲线可以按照不同的嵌合度分成双线连续、单线连续、双线间?种类型,其中,单线连续型曲线所对应的嵌合度0.1 mm为最优的指接嵌合度,最优指接端压范围为载荷位移曲线第一直线区域。指接材弯曲性能的验证试验表明,人工林巨桉指接的最佳端压是10 MPa,最佳嵌合度?.1 mm、/span>
摘要:
该研究根据微波真空干燥过程中木材内部水分和热量的迁移机理,建立了木材微波真空干燥的数学模型,并通过试验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木材的微波真空干燥过程可以分?个阶段,即快速升温加速干燥段(Ⅰ)、恒温恒速干燥段(Ⅱ)和后期升温减速干燥段(Ⅲ),且恒温恒速干燥段在整个干燥过程中所占的比例较大;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木材在微波真空干燥过程中的温度和含水率的变化规律,其模拟精度较高,模拟值与试验值之间相关系数的平方?.9以上,且含水率变化规律的模拟精度高于温度变化规律的模拟精度、/span>
摘要:
为了解以木材剩余物为原料的木酢液制备特性和木酢液的成分组成,采用电控炭化反应釜进行调制试验,分析了不同材料和调制温度下的生成物组成。并采用GC-MS对木酢液的成分组成进行分析,同定出有机酸、酚、醛、酮、酯?8种有机成分,对主要组成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杉木调制的针叶材木酢液,与采用杨木调制的阔叶材木酢液,其酚类成分的组成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别,这与原料木素的组成成分有一定的相关? 通过其特征谱图可以对混合木质来源材料制取的木酢液进行评价和分析、/span>
摘要:
为了测定重金属、pH值对外生菌根真菌(ECMF)生长的影响以及探讨ECMF耐重金属的机制,该文利用纯培养方法测定了pH值、不同浓度重金属锌、铜和铅胁迫对粘盖牛肝菌、褐环粘盖牛肝菌和褐黄牛肝菌3种ECMF生长的影响,以及重金属处理和ECMF培养前后培养基pH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在pH?.1?.1的范围内3种ECMF均可生长,其中粘盖牛肝菌生长的最佳pH值为6.7?.1,褐环粘盖牛肝菌和褐黄牛肝菌?.3?.7。不同重金属?种ECMF的生长影响不同,锌浓度≥100 mg/L时就显著抑制褐环粘盖牛肝菌和褐黄牛肝菌的生长,而锌浓度?00 mg/L时才显著抑制粘盖牛肝菌的生长,低浓度(100?00 mg/L)的锌对粘盖牛肝菌的生长影响最小,粘盖牛肝菌对锌有较强的耐性?0? 000 mg/L的铜?种ECMF的生长均有抑制作?10 mg/L铜对褐环粘盖牛肝菌除?,且随着铜浓度的增加,抑制率逐渐增大,当铜浓度为1 000 mg/L时,对褐环粘盖牛肝菌和褐黄牛肝菌的抑制率均为100%,而对粘盖牛肝菌仅?0.42%,说明粘盖牛肝菌对铜的耐性最强。低浓度的铅(褐环粘盖牛肝??00 mg/L,褐黄牛肝菌和粘盖牛肝菌0?00 mg/L)?种ECMF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但对褐环粘盖牛肝菌的促进效果最明显,对褐黄牛肝菌的促进效果最差,当铅浓度较高?褐环粘盖牛肝? 000 mg/L,褐黄牛肝菌和粘盖牛肝菌600 mg/L)开始抑?种ECMF生长?种重金属胁迫?种ECMF培养前后pH值变化总体趋势相同:不同浓度重金属处理间及ECMF培养前后pH值均存在极显著差?P<0.01)。随着重金属浓度的增加,pH值逐渐降低。ECMF培养后pH值降低,且重金属处理的培养基pH值比对照降低更多、/span>
摘要:
该研究测定和分析了未处理杉木和经过不同浓度的胺溶季胺铜D型(ACQ-D)木材防腐剂处理的杉木试材,在不同含水率状态下的拉应力松弛(以下简称应力松弛)曲线。结果表明:①在绝干状态下,低保持量(1? kg/cm3)的ACQ-D处理材与未处理材的应力松弛曲线接近,而高保持量(5 kg/cm3)的ACQ-D处理材的应力松弛量则小于未处理材;在气干状态下,ACQ-D处理材的应力松弛量都低于未处理材,其中高保持量处理材的应力松弛量又大于低保持量处理材;在湿润状态下,未处理材和不同ACQ-D保持量处理材的应力松弛曲线比较接近,都呈迅速下降的趋势。②含水率对未处理材和ACQ-D处理材的应力松弛影响很大,比较相同ACQ-D保持量的试材在不同含水率状态下的应力松弛曲线可知,气干状态试材的应力松弛量较小,湿润状态试材的应力松弛最明显,绝干状态试材的应力松弛接近于湿润状态试材、/span>
摘要:
水文观测是水文学的基础,尺度转换问题是水文学的热点问题之一,利用野外定位观测资料开展黄土区不同尺度小流域径流过程的研究对该区水文模型的构建与尺度转换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在不同降雨条件下,对不同尺度小流域径流系数、径流深、洪水过程线的对比分析得出:不同尺度小流域的径流深、径流系数差异显著;雨强是影响小流域洪水过程线的主要因素;在小尺度上,不同雨量条件下小流域的洪水过程线相似,而在较大尺度上,不同雨量条件下流域的洪水过程线差异显著;如何定量描述下垫面覆盖、地形的变化和定量描述雨强、雨型的空间分布是水文模型构建与水文尺度转换的关键、/span>
摘要:
该文介绍了一种土壤二氧化碳通量原位测定的方法及装置。根据土壤圈与大气圈之间对流和扩散的原理,设计了一条土壤二氧化碳通量测定的技术路线和装置,并用于野外实地观测。该装置由箱体和气体分析仪两部分组成,用软管连通。该方法和装置可用于区域内、多地点、多样地(点)土壤表面二氧化碳通量的测定,具有便于携带、成本低、易操作,测定数据可靠、直接、快速等优点、/span>
摘要:
为了进一步了解Larrea tridentata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和适应能力,对其经营管理、栽培措施及水分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该文在不同土壤水分含量下,使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叶片的光合作用、蒸腾、气孔导度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并测定光响应曲线。结果表明:在供水良好的情况下,L.tridentata的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日变化都呈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午休”现象,随着干旱胁迫的加重都变成单峰曲线,日平均值明显降低,特别是蒸腾降到极低水平,反映出苗木具有很强的减少水分损失的能力;随着土壤干旱胁迫的加重,光合作用的变化以气孔调节为主,说明L.tridentata以气孔调节适应干旱的能力很强;L.tridentata光饱和点高,属于强阳性树种,可利用的光强区域很宽;干旱对L.tridentata叶片的光化学过程的影响不是很大,当土壤水势达到-2.415 MPa时,L.tridentata的光合器仍没有受到任何损害;水分亏缺能适当地提高L.tridentata的水分利用效率,说明L.tridentata抵御干旱的能力很强、/span>
摘要:
飞播造林是我国偏远山区重要的植被恢复模式之一,探讨林地质量和调控措施对飞播林的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该文于2000年在北京市延庆县王家堡飞播基地,对飞播造林密度? 000?hm??年生油松林设?0%(弱度)?8.75%(中度)?3.75%(强度)?7.13%(超强度 4个间伐强度及0%(对照)?个处理?年后,通过比较不同季节0?0 cm土壤的酶活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探讨土壤酶作为筛选间伐强度的可行性。结果表明:①土壤氧化还原酶活性峰值出现在6月份,而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峰值出现在10月份,转化酶出现?月份;②5种土壤酶活性对间伐强度响应不同,弱度间伐的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转化酶活性最大,中度间伐的土壤多酚氧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最大;③土壤酶与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显著相关,土壤水分可能是限制土壤酶活性的关键因子;④土壤酶较土壤理化性质对间伐响应敏感,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可以作为飞播油松林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因此,及时对郁闭林分进行合适强度的间伐,促进林下植被发育,提高土壤酶活性,从而实现油松人工林可持续发展;9年生初植密度8 000?hm?的油松幼林选择48.75%左右的间伐强度最优
摘要:
该研究选取了北京山地人工油松林、人工白皮松林、天然油松林和人工落叶松?种针叶林型下0?.2 m?.2?.4 m土层的土壤,通过测定不同的底物浓度、培养时间及培养温度下的放氨量,计算出脲酶的各项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探讨了北京山?种针叶林型下土壤脲酶酶促反应特征。结果表明,4种林型下土壤酶促反应的Vmax值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Km值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脲酶酶促反应的变化规律;土壤酶促反应K值和Ea值均表现出随温度和土壤深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但变化特点因林型而异;酶促反应ΔH和ΔG值随温度和土壤深度的变化而呈规律性变化;ΔS为负值,说明土壤脲酶酶促反应体系中有序性增大、/span>
摘要:
牡丹组培中褐化现象的发生,影响了组培苗的生长、增殖和组培过程的进行。该文研究了活性炭、硝酸银、PVPP和维生素C 4种防褐剂对牡丹品种‘乌龙捧盛’组培中褐化控制的作用及对组培苗生长和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褐化集中发生在转接后4d内。活性炭能有效控制褐化,但长时间处理会抑制组培苗的生长和增殖;继代培养初期在含活性炭2.0 g/L的培养基中进? d短期处理,不仅能有效控制褐化,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组培苗的生长和增殖。硝酸银1.0?.0 mg/L能明显减轻褐化,其中2.0 mg/L的效果最好并能显著促进增殖;8.0 mg/L时组培苗生长量最大。PVPP能部分控制褐化,1.0 g/L效果较好;低浓度的PVPP促进组培苗生长,高浓度时促进增殖。维生素C控制褐化的效果不佳,且易导致组培苗玻璃化。综合分析认为:牡丹品种‘乌龙捧盛’继代转接时,先在添加活性炭2.0 g/L的培养基中培? d,然后转入不含活性炭的培养基中,能有效控制褐化和避免活性炭对生长和增殖的负面影响;在培养基中加入硝酸银2.0 mg/L,能在有效控制褐化的同时,促进组培苗生长与增殖,推荐在牡丹组培中应用、/span>
摘要:
为了评测园林常用宿根花卉石竹在北京地区的水分需求,2006年利用蒸散量反馈式灌溉原理,采用小型蒸渗仪研究了石竹一年生苗在100%ETc?5%ETc?0%ETc?5%ETc 4个灌溉水平下的水分蒸散。结果表明,6?0月石竹的蒸散量随灌溉量减少而降低,不同灌溉水平间蒸散量差异显著;同一灌溉水平下各月之间蒸散量差异显著?个灌溉水平下石竹6?0月的总蒸散量分别?32.6?15.5?20.6?18.0 mm。利用Penman-Monteith蒸散量经验模型计算潜在蒸散量ET?,得出石??0月的作物系数Kc?.63?.12。根据实测蒸发皿的蒸发量计算出石??0月的需水系数α为0.93?.77。随着植物的生长,Kc和α值在9月达到高峰。测量石竹在8?0月的日蒸散,?2?0时蒸散量最大,为单峰曲线;但在水分胁迫情况下会出现蒸腾午休现象,表现为双峰曲线?个灌溉水平下石竹的蒸散量均低于北京地区的自然降雨,总降雨量可以满足石竹的水分需求,但鉴于降雨季节性分布不均衡,春秋季节适当灌溉可以延长观赏期、/span>
摘要:
土壤动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营养物质循环具有重要的作用。湿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可为揭示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提供基础资料?005年生长季对三江平原湿地岛状林土壤动物进行了野外调查和室内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岛状林土壤动物隶???4目,优势类群为线虫和膜翅?类,常见类群7类,稀有类?5类;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多样性分析表明,土壤动物的个体总数、类群数和丰富度指数最大值都出现?月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月份最小,10月份最大,而优势度指数5月份最大,10月份最小。土壤动物垂直分布格局,除5月份外,其他各月都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5月份的逆向分布格局是由土壤动物的栖息特征和表层土壤温度特征共同决定的。土壤动物分布影响因素分析认为,在局域尺度内,土壤营养物质含量、容重和湿度是主要的影响因子。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可划分为腐食性、捕食性和植食性土壤动物,其数量比例关系整体上表现为腐食性土壤动物捕食性土壤动物植食性土壤动物、/span>
摘要:
该文建立了地被菊品种‘玉人面’直接体细胞胚受体体系。试验以‘玉人面’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了培养基、生长调节剂等因子对其直接体细胞胚诱导的影响,同时还进行了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①在相同浓度下,KT诱导体胚的效果优?-BA;②体胚诱导培养基为MS+KT 2? mg/L??-D 2.0 mg/L+NAA 0.5 mg/L,诱?0 d后,转入去除2?-D的体胚发育培养基MS+KT 2.0 mg/L+NAA 0.5 mg/L中培?0 d,体胚发生率最高为93.0%,平均每外植体分化的体胚数?3.6个; ③MS基本培养基对‘玉人面’体胚发生的效果优于N 6、B? 培养基;④‘玉人面’直接体胚发生途径的基因转化的卡那霉素选择压为10 mg/L,头孢霉素前期(3?周内)选择压为300 mg/L,后期(4周后)为100 mg/L、/span>
摘要:
植物群落对周围环境具有降温增湿的作用。该文在对上海市植物群落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选取?4个典型群落进行降温增湿效果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群落的降温增湿效果有很大差异:柳杉群落、香榧群落、东方杉群落和广玉兰群落的降温增湿效果较好,桂花灌丛和雪松群落的降温增湿效果较差,而高羊茅草坪的降温增湿效果最差。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可知,结构复杂、郁闭度高、叶面积指数大、植株高的群落比结构简单、郁闭度低、叶面积指数小、植株矮的群落降温增湿作用明显、/span>
摘要:
2003?005年在广西巴马县对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蒜头果花部形态特征、开花进程、繁育系统、访花者类别、访花行为和传粉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蒜头果通常?月初开花,花期?0 d,单花开放的持续时间? d,开花期间具有较为浓烈的香气。②蒜头果虽然具备自交亲和能力,但在自然环境中则以异花传粉为主,且需要传粉者;蒜头果不存在无融合生殖,其繁育系统属于混合交配型。③记录到蒜头果访花昆虫共有8?6?3种;经过鉴定,确定传粉昆虫有7?8?9种;昆虫的访花频率因昆虫的种类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以蜂类的访花频率最高。④连续3年观察到的传粉昆虫种类不同,花期阴雨天气对昆虫访花活动和传粉效果的影响是蒜头果濒危的重要原因之一、/span>
摘要:
为准确揭示华北山地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呼吸差异,该文利用LI-8100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于2006??月测定并分析了太行山北段百花山区?种典型植被类型的夏季土壤呼吸昼夜变化状况。结果显示,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呼吸速率昼夜变化都表现为单峰曲线;农田和退耕地的土壤呼吸速率最高值、最低值以及日变化幅度都比天然灌木林、人工油松林和刺槐林的高;在全天CO?释放量方面,天然灌木林、人工油松林、人工刺槐林、退耕地和农田分别是5.44?.28?.27?.71?0.92 g/(m2·d);各样地的群落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土? cm处温度、近地面大气气压、湿度和CO?浓度等环境因子都对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明显的影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呼吸的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地自然状态下的天然灌木林土壤全天CO?释放量最低,人工针叶林和阔叶林略高出自然状态下的土壤,三者之间的差异较小;农田的释放量是自然状态下土壤?倍以上,退耕行为和营造人工林有助于降低土壤CO?释放量、/span>
摘要:
为定量分析植被恢复进程的变化特征,该文以黄河小浪底库区山地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在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恢复进程的指标进行了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技术构建了恢复进程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聚类结果,利用植被恢复度指数对研究区的植被恢复进程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植物群落可以划分为15种类型,其中4个乔木群落?个灌草群落和5个草本群落。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群落盖度、土壤容重、土壤有机质等指标在第一主成分(PC1)表达式中具有较大的特征值,土壤条件和群落盖度对第一主成分贡献较大;在第二主成分(PC2)的表达式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坡向和土壤厚度;在第三主成分(PC3)的表达式中,坡度特征值最高,影响最大,其次是土壤有机质和群落盖度的影响。聚类分析将调查样方分为4个类别,利用层次分析法,采用植被恢复度指数把研究区植被恢复进程划分为恢复稳定期、恢复中期、恢复进展期和恢复初?个等级。通过检验,所构建的评价模型可靠性较高、/span>
摘要: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长江上游桤柏混交林地土壤呼吸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保留枯枝落叶和去除枯枝落叶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变化趋势均呈单峰曲线,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值出现在6月下旬到8月上旬之间;最小值出现在12月底至翌?月初间。试验期间,保留枯枝落叶和去除枯枝落叶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变化范围分别?6.23?20.42 mg/(m?·h)?4.25?95.47 mg/(m?·h),年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73.18?21.82 mg/(m?·h),枯枝落叶分解释放的CO?量对林地土壤总呼吸的贡献?8.80%。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是影响该地区土壤呼吸的主要因子。双因素关系模型较好地拟合了土壤(5 cm)温度和土?0?0 cm)湿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土壤温度和湿度共同解释了保留枯枝落叶处理土壤呼吸变化的73%、去除枯枝落叶处理的86%。Forest-DNDC模型较好地模拟了两种试验处理的土壤CO?的释放。模型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区影响林地土壤CO?释放的主要因子是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其次是气温和降水量、/span>
摘要:
火烧是天然樟子松林自然更新的主要驱动因子之一。该研究以火烧后12年的樟子松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樟子松大树、幼??和侵入阔叶树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探讨了火烧对天然樟子松林更新演替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表火干扰后? hm?的天然林分中保留的樟子松大树的空间格局在较小(0?25 cm)和较大? 150? 000 cm)的尺度上呈现均匀分布状态,在中尺度上趋向于随机分布?50? 125 cm),从而在林分中均匀地形成了许多林隙,侵入的阔叶树和大量的樟子松幼树(?在这些林隙内以群聚的状态出现。但随着火烧后林分的逐渐恢复,原有樟子松大树与阔叶树和樟子松幼树(?间的关系均呈现负相关,表明竞争开始出现。这种竞争最终可能会导致侵入的阔叶树死亡,同时使得聚集分布的樟子松幼苗逐渐稀疏,最终逐渐趋于均匀分布状态。掌握火烧后林分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恢复演替过程,将有助于通过合理的经营管理活动,达到人工促进林分更新的目的、/span>
摘要:
该文调查?0年前在辽东山区次生林林冠下栽植红松幼苗而长成的群落,分析了红松在群落中的地位,检测林冠下栽植红松的成效,并以基盘分析20年期间红松径向生长规律,从而探讨首次透光伐的适宜时间。结果表明:20年后红松植株高均小于4 m,大? m的植株仅?3.9%,平均高?.8 m,树高年平均增长量为0.078 m/a;大部分红松仍位于灌木层,这说明在无法保证光照的环境中红松生长十分缓慢,应实行透光伐。红松径向生长规律为:先有一??年的缓慢生长过程,随后加速增长并持续一段时间,然后锐减并稳定在一个极低值;林冠下栽植红松后4?2年是红松快速生长时期,?年期间平均径向生长量?.06 mm/a;第8年平均径向生长量达到最大值,?.45 mm/a;第13年红松径向生长量急剧下降,在1.32?.83 mm/a之间。根据受压判断公式测得在12年后应进行首次透光伐、/span>
摘要:
树冠是动物栖息的理想场所之一。该文综述了树冠节肢动物的种群结构和物种多样性、树冠附生植物和树干皮等节肢动物区系,同时对日本红雪松、美国水青冈、北美黄杉和异叶铁杉等代表树种树冠的节肢动物种类组成进行报道。树冠分布的主要节肢动物有蜘蛛、昆虫和螨类,其中绝大多数为昆虫,其食性主要为植食性、腐食性、捕食性和寄生?/span>
摘要:
该文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技术,对红松和紫椴倒木呼吸及其与腐烂等级、温度、含水量等因子间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内倒木总呼吸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倒木呼吸存在较大的季节变?0.7?3.6 mg/(m?·h)),呼吸速率与倒木含水量、腐烂等级和温度显著相关(P?.05)。其中,基于倒木温度变化的指数拟合方程解释了超过67%的呼吸变化。不同腐烂等级倒木Q10值变幅为2.41?.95,Q10计算值与选用的温度区间有关。林内倒木呼吸总量?26.9±5.1) g/(m?·a),约占林地CO?排放总量?%、年净交换量的15%、/span>
摘要:
为探讨珠江三角洲马尾松年轮S含量作为生物指标追踪区域大气污染历史变迁的意义,该文通过树木年轮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了肇庆鼎湖山和南海西樵山马尾松木质部S含量的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两地马尾松木质部S平均含量随时间的增长呈明显上升趋势,在最晚形成的木质部中S含量最高;?0世纪80年代以前,两地相同时期的马尾松木质部S含量差异不显著,80年代后,西樵山马尾松木质部S含量显著高于同期鼎湖山马尾松木质部S含量;从两地马尾松木质部S最终年表发现,木质部S含量存在着1970年前?971?985年和1986?002?个明显区别的时段;基于两地马尾松木质部中S含量时间变化规律,结合珠江三角洲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某些特定经济指标分析,恢复了研究地大气污染历史?941?970年为大气相对清洁期;1971?985年为大气污染开始出现并持续增强期;1986?002年为大气污染最严重期、/span>
摘要:
通过野外模拟试验,研究了杉木人工林凋落叶分解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试验设计为4种处理:N0? kg/(hm?·a),对照)、N1?0 kg/(hm?·a))、N2?20 kg/(hm?·a))、N3?40 kg/(hm?·a)),每种处理重复3次。经660 d分解后,N0、N1、N2、N3处理凋落物残留率分别?4.58%?1.99%?5.46%?5.17%,分解系数分别为0.776 4?.807 6?.018 8?.760 8?5%的凋落物分解所需时间分别?.99?.95?.06?.11年,表明N1、N2 促进了凋落物的分解,而N3则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模拟氮沉降在一定程度增加了凋落叶中的氮含量,从而降低了碳氮比。除N3处理外,凋落物分解系数与凋落物中的氮含量呈显著的正线性关系,而与碳氮比呈负相关、/spa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