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松/h2>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th>

2023 45?nbsp; ?

显示方式:
摘要:
林学
摘要:
目的揭示西藏高原森林生态系统不同层次土壤CO 2浓度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呼吸CO 2排放变异性机制提供科学依据、/sec> 方法以西藏东南部典型森林生态区色季拉山(鲁朗段)为研究区,以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原位监测不同层次(5?0?0?0?0 cm)土壤CO 2浓度,分析不同层次土壤CO 2浓度分布特征及对温度和含水量的响应、/sec> 结果?)各层次土壤CO 2浓度日均值表现为40 cm > 60 cm > 20 cm > 10 cm > 5 cm,平均值分别为5094?965?613?119?925 μmol/mol,且各层次之间均极显著正相关'i>P< 0.01)。(2)在日变化尺度上? ?0 cm层次土壤CO 2浓度具有相反的变化特征,分别呈现“V”字型和“单峰型”特征,5 cm土壤CO 2浓度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22:00?3:00?2:00?3:00之间?0 cm层次分别出现?6:00?7:00?0:00?1:00之间,其他各层CO 2浓度日变化特征不明显。(3)不同层次土壤CO 2浓度对温度的响应存在一定的延迟效应,而表现出不同的响应曲线,其中表层5?0 cm呈现近似“椭圆”的响应曲线;(4)表层(5?0 cm)土壤CO 2浓度主要受含水量的显著影响,而下层(40?0 cm)主要受土壤温度的影响、/sec> 结论温度和含水量对不同层次土壤CO 2浓度具有不同的影响效应,并最终影响土体CO 2的传输和动态、/sec>
摘要:
目的以林场或县森林资源总体为调查对象,及时、准确地调查监测总体平均每公顷蓄积量,对上级(如市、省)部门开展森林资源宏观管理、生态保护价值评价、森林碳储量计量、领导干部任期绩效考核等工作都有重要支撑作用。将卫星、无人机等多源遥感数据作为辅助数据,采用较少抽样调查样地数据,实现总体参数有效估测的新方法,已成为国内外重要的研究方向,但目前,国内尚无多种现有估计方法的比较评价研究。为了促进新一代遥感技术在森林资源调查业务中的应用,提高我国森林资源天空地一体化调查监测技术水平,亟需对现有林场或县总体参数估测方法进行比较评价研究、/sec> 方法以内蒙古旺业甸实验林场主要人工林树种为总体,基?019年在林场获取的无人机激光雷达(LiDAR)抽样数据、Sentinel-2A多光谱数据(全覆盖)和少量样地数据,针对样地(p)、样地−卫星(ps)、样地−抽样无人机LiDAR(pl)以及样地−抽样无人机LiDAR-卫星(pls?种模式,利用适合?种模式的概率抽样法(DB)、模型辅助法(MA)、模型法(MD)和混合法(HY?类共5种估测方法(DB p、MD ps、MA ps、HY pl以及MD pls)对总体森林蓄积量密度均值(MSVD)进行估计与对比分析、/sec> 结果?)DB p、MD ps、MA ps、HY pl、MD pls5种方法估测的MSVD分别?12.54?02.09?02.38?10.07以及208.96 m 3/hm 2,精度分别为90.44%?1.54%?1.69%?6.35%?6.45%,方差依次减小。(2)其?种方法相对于MD pls方法的估计效率(RE)均大于1(RE DBp,MDpls= 5.39,RE MDps,MDpls= 3.82,RE MAps,MDpls= 3.69,RE HYpl,MDpls= 1.07);HY pl相对于MD pls的RE略大?,但几倍于其他3种方法(RE DBp,HYpl= 5.02,RE MAps,HYpl= 3.43,RE MDps,HYpl= 3.56)。(3)包含LiDAR数据的HY pl与MD pls方法相对于包含Sentinel-2A数据的MD ps与MA ps方法均为正效率(RE MAps,HYpl= 3.43,RE MDps,HYpl= 3.56,RE MDps,MDpls= 3.82,RE MAps,MDpls= 3.69);MD ps与MA ps方法之间的RE接近1,但MA ps的效率微高于MD ps(RE MDps,MAps= 1.04)、/sec> 结论和只利用样地数据的估计方法相比,将遥感数据作为辅助变量建立估测模型,无论是采用对蓄积量不够敏感的林场全覆盖Sentinel-2A多光谱遥感数据,还是采用对蓄积量很敏感的抽样式获取的LiDAR数据,都可有效提高林场总体MSVD的估测精度。涉及遥感数据应用的4种方法,估计精度最高的为MD pls,其次为HY pl,这2种方法都包含了LiDAR遥感抽样观测数据的应用,都是适应于林场总体MSVD估计的年度监测方法。可实现天空?种观测数据协同应用的MD pls估测精度和相对效率最高,可作为林场森林蓄积量年度监测的首选方法、/sec>
摘要:
目的水云模型(WCM)是一种采用SAR数据反演森林地上生物量(AGB)应用较为广泛的半经验模型,探索将不同波长、极化方式、极化信息等引入WCM,以期为提高森林AGB反演精度提供科学依据、/sec> 方法本文以X、C、L、P波段多频极化SAR数据为数据源,首先将各波长各极化后向散射系数用于WCM进行森林AGB反演,对比其反演精度;接着采用极化分解分量构建地体散射比参数,并将其引入WCM发展为极化水云模型(PolWCM),同时对比分析其在X、C、L、P波段森林AGB的反演结果、/sec> 结果?)在X、C、L、P 4个波段中,除X波段外,将HV极化后向散射系数代入WCM进行森林AGB反演,精度均高于基于其他极化通道后向散射系数的反演结果;且长波长(L和P)的反演精度高于短波长(X和C)的反演精度。在L波段,将HV极化后向散射系数代入WCM进行森林AGB反演+i>R 2和RMSE分别?.46?8.00 t/hm 2;P波段HV极化反演结果皃i>R 2和RMSE分别?.43?1.18 t/hm 2。(2)将极化信息以地体散射比的形式引入WCM,PolWCM模型在X、C、L、P各个波段均可提高反演精度,反演结果的RMSE值分别为24.90?4.71?7.70?8.08 t/hm 2、/sec> 结论采用WCM进行森林AGB反演具有极化、波长依赖性,其中将L波段HV极化后向散射系数代入WCM进行森林AGB反演时精度最优;将极化信息以地体散射比的方式引入WCM,发展PolWCM,可以明显提高森林AGB的反演精度、/sec>
摘要:
目的东北地区森林面积广袤,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本文旨在研究昼夜不对称增温的背景下,东北森林生长季NDVI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以期为东北地区林业建设与保护提供科学数据与指导、/sec> 方法基于2000?019年SPOT Vegetation NDVI数据、植被类型空间分布数据以及逐月降水、气温数据,应用趋势分析、Hurst指数、相关分析等方法,探究昼夜不对称增温的背景下东北森林生长季NDVI的时空演变规律,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sec> 结果?)近20年东北森林生长季NDVI整体呈上升趋势,?0年增?.035,其中混交林增加趋势最大,?0年增?.037,阔叶林最小。东北森林以改善为主,占总面?5.59%,另?3.84%的森林保持基本不变,仅有0.57%的区域森林属于退化状态。(2)从整个生长季来看,NDVI受最低气温和降水影响显著,与最高气温关系不密切,同时生长季最低气温和降水呈明显增加趋势,最高气温无明显变化,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在昼夜不对称增温的背景下,东北森林生长季NDVI增加;不同林型对气候响应不完全相同?种森林类型中,针叶林生长主要受最低气温影响,阔叶林生长由降水和最低气温共同控制,混交林生长对降水最为敏感。(3)从逐月特征来看,生长季前期??月)NDVI主要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共同影响,旺盛生长期(6?月)对降水敏感性较高,生长季末期(9?0月)受最低气温和降水共同控制;NDVI对降水、温度敏感性均呈现明显的时滞性特征。(4)利用Hurst指数对未来趋势进行分析,显示东北森林将由改善转为退化,?1.94%的森林将面临退化风险,尤其是中部和北部气候变化剧烈区域、/sec> 结论白天和夜晚升温的不对称性和NDVI对最高、最低气温差异性响应特征,导致白天和夜晚温度对东北森林NDVI?0 年变化具有不对称影响?000?019年东北森林生长季NDVI呈增加趋势,但未来面临退化风险、/sec>
摘要:
目的杨树的叶和细根在森林生态系统碳和养分(如氮、磷等)循环中起核心作用,但目前细根对臭氧(O 3)胁迫响应的研究还较缺乏,尚不清楚叶和细根对O 3胁迫的响应差异。本研究旨在阐明叶片和细根这2个快速分解器官对O 3剂量的响应差异,为从植物地上-地下反馈角度理解杨树对O 3污染的响应机制提供科学参考、/sec> 方法本研究采用开顶室气室装置设置5个O 3浓度水平,研究杨树叶片和细根功能性状指标对O 3剂量的响应是否存在差异、/sec> 结果叶片单宁和细根磷含量表现出显著的兴奋效应,即毒性阈值之前为应激正效应,毒性阈值之后为抑制负效应。叶片饱和光合速率、细根生物量以及叶片和细根可溶性糖含量出现毒性阈值,但未观察到显著兴奋效应。水分利用效率以及叶、茎、粗根和总根生物量对O 3剂量呈现线性胁迫下降响应。碳、氮、可溶性糖、木质素含量以及木质素∶氮内稳性较强,沿O 3浓度梯度在叶片和细根中的分配未发生变化。磷、淀粉和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随O 3浓度升高分配到细根的比例增加;单宁表现为分配到叶片的比例先增加,当O 3剂量达到37.25 μmol/mol·h时,分配到细根的比例增加、/sec> 结论杨树叶片和细根的功能性状对O 3剂量存在响应差异。O 3胁迫增加了杨树细根中P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储存比例,这可能是植物抵御O 3胁迫的一种应对策略、/sec>
摘要:
目的探讨构建微核心种质的方法,旨在为精准选择毛白杨杂交亲本或研究材料提供科学依据,为其他物种构建微核心种质提供参考、/sec> 方法本研究利用荧光SSR分子标记?72份毛白杨样本进行分子基因型检测,计算每个样本对总体遗传多样性的贡献值,从大到小全部排序,计算新排序的前25%?0%?5%?0%?%?.5%?%?.5%?个取样比例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i>I),平均期望杂合度(He)和平均多态信息指数(PIC)值等,分析微核心种质的代表性,通过与前面的取样比例以及原始种质的相应参数进行比较,确定合适的微核心种质取样比例。利?i>t检验进行统计学验证。根据所有引物的峰值,构建每份微核心种质的指纹图谱。基于指纹图谱的差异,分析挖掘特异等位基因、/sec> 结果?)当取样比例?5%逐渐降为2%时,Ne、He和PIC?个重要的遗传多样性参数分别逐渐达到最大值,耋i>I在取样比例为10%时达到最大值。(2)当取样比例?%时,Ne?i>I、He和PIC值分别是3.513?.254?.643?.597,均大于272份原始种质的相应?.075?.825?.432?.364,表明构建的微核心种质有效去除了遗传冗余,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3(i>t检验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微核心种质与原始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无显著差异,具有可靠的代表性,可以作为微核心种质。(4)不?0%?%还是2%取样比例,杂交种质所占比例均大于50%。(5?18号样品在11号位点拥有特异等位基因,261号样品在16号位点拥有特异等位基因,263号样品在7号位点拥有特异等位基因、/sec> 结论毛白杨微核心种质最为科学、可信、简约和高效的取样比例为2% ~ 10%,其中最精准的取样比例为2%。如果种质资源数目较大,可以根据遗传多样性适当降低取样比例;如果基数较小,可以适当升高。建议以后构建核心种质或者微核心种质时,不要先人为进行分组,而是先根据每个样品对总体遗传多样性的贡献从大到小排序。本研究从分子水平证明杂交种质在种质资源保存和林木遗传育种中占有重要地位,将为其他物种微核心种质构建提供参考、/sec>
摘要:
目的‘京?9’是一种优质的枣鲜食新品种,目前尚无有效的离体再生体系,影响了自根苗的培育和苗木纯度。为了解决枣遗传转化效率低等问题,本研究探究了枣叶片再生的不同影响因素,以期建立高效的叶片再生体系、/sec> 方法以‘京?9’组培苗叶片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接种方式、基本培养基种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和浓度配比对离体叶片直接诱导不定芽再生的影响、/sec> 结果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叶片正放的接种方式再生率远高于叶片反放,是‘京?9’叶片再生不定芽的最佳放置方式;基本培养基对‘京?9’叶片再生的影响要大于植物生长调节剂,且最优培养基?/2 MS,最佳植物生长调节剂为细胞分裂素6-BA,本研究确立的‘京?9’组培苗叶片再生的最优体系为1/2 MS + 1 mg/L噻苯 + 0.5 mg/L 6-BA + 0.2 mg/L NAA + 30 g/L麦芽 + 6 g/L琼脂,再生率可达79.17%,平均每叶片再生不定芽能达到4.67个。进而初探并建立了‘京?9’组培苗的最佳扩繁体系为:MS + 20 g/L麦芽 + 6 g/L琼脂 + 3 mg/L 6-BA + 0.1 mg/L NAA,分枝率高达88%,平均分枝数?.76枝;以及最适生根体系为?/2MS + 20 g/L蔗糖 + 8 g/L琼脂 + 1.5 mg/L IBA + 0.3 mg/L NAA,生根率?0.91%,平均根长达4.08 cm、/sec> 结论‘京?9’叶片再生效率受外界影响因素很大,尤其是基本培养基种类和接种方式,且每个因素都不是独立起作用的。本研究为之后以‘京?9’叶片为转基因材料进行枣相关基因功能验证建立了完整的培育体系,同时为加快枣的相关研究进程奠定基础、/sec>
摘要:
目的植物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是酶促活性氧清除机制中的关键酶之一,对日本落叶松GPX开展酶学特性与抗逆性研究,可以补充和完善林木改良基因资源,也为探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抗逆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sec> 方法本研究以日本落叶松茎部组织为材料克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亚细胞定位研究。诱导、纯化目的蛋白进行体外酶学活性测定,通过点斑试验、生长曲线试验验证GPX抗逆性、/sec> 结果从日本落叶松茎中克隆得到??i>GPX基因,分别命名为 LkGPX2?i>LkGPX3,二者都含有完整的特征保守基序。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LkGPXs和具有抗逆功能的PmGPX与PeGPX聚为一支。亚细胞定位显示,LkGPX2和LkGPX3蛋白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表达。以硫氧还蛋白(Trx)为电子供体进行体外酶学活性测定,LkGPX2与LkGPX3对过氧化氢(H 2O 2)、过氧化氢叔丁醇(t-BHP)和有机氢过氧化物(Cum-OOH)都具有催化活性,LkGPX2对于3种底物的催化活性分别为?.402 ± 0.037)、(0.424 ± 0.018)、(0.425 ± 0.009 U/mg,LkGPX3对于3种底物的催化活性分别为?.397 ± 0.027)、(0.449 ± 0.028)、(0.407 ± 0.021 U/mg。大肠杆菌体外逆境处理试验表明,LkGPX2、LkGPX3能够提高大肠杆菌对模拟干旱胁迫和盐胁迫的耐受性、/sec> 结论日本落叶松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既能起到活性氧清除作用,同时具备一定应对非生物胁迫的能力、/sec>
摘要:
目的林木空间分布格局对于评估森林是否需要经营至关重要,判断林木处于哪种分布状态(聚集分布、随机分布或者均匀分布)是制定合理的森林经营方案的前提。中重度林火会直接导致林木大量死亡,进而改变林分直径分布特征及林木空间分布格局。本文主要研究了达尔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林火发生一年后,不同火烧烈度下兴安落叶松林的林分状态、/sec> 方法通过比较林分直径分布、不同类别树木空间格局及其关联性,分析林火对林木空间格局的影响、/sec> 结果火烧烈度高的区域,小径级林木存活数量少,小死树的聚集半径相对小。与未过火样地相比,发生火烧的区域,中活树均出现中等尺度的聚集。中度火烧样地内的中树和小树存在关联性,中死树与周围的小死树? ~ 8 m范围内呈正相关,中活树与周围的小死树? ~ 20 m范围内呈负相关、/sec> 结论火烧烈度会影响树木的空间格局以及不同大小不同存活状态树木之间的关联性。针对不同火烧烈度下林木的聚集尺度选择适合的抚育措施对火后森林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可为兴安落叶松林的火后恢复提供科学依据、/sec>
摘要:
目的研究典型荒漠物种地理分布变化及驱动因素,可为恢复荒漠植被提供科学依据、/sec> 方法本文以乌兰布和沙漠优势植物沙蒿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及遥感影像识别的方法收集整理沙蒿灌丛的地理分布数据,结合29个环境变量数据,筛选得到最优物种分布模型。采用最优模型,基于NorESM1-M气候模式,预测了在两种排放情景下、不同时期乌兰布和沙漠沙蒿灌丛的潜在适宜区,分析得到其适宜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阈值范围;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沙蒿灌丛潜在地理分布的影响,并划分适宜分布区、/sec> 结果沙蒿灌丛地理分布的决定因子为年均温,适宜区间?.4 ~ 9.0 ℃,最适值为8.4 ℃。主要自然驱动因子是坡度及最湿润季节平均温度,温度因子相对于降雨量因子更为重要。在2050s RCP2.6排放模式下,沙蒿灌丛的质心将向西南方向迁?.55 km,随着CO 2排放强度增强,将转向北迁?.21 km,到2070s,在RCP2.6排放模式下,沙蒿灌丛的质心将向东北方向迁?.60 km,随着CO 2排放强度增强,将继续向北迁移0.83 km。随着时间推移及气候变暖,沙蒿适宜生境不断破碎化且适宜生境面积逐渐缩减,更多的适宜生境退化为低适宜或不适宜生境、/sec> 结论针对沙蒿适宜区将缩减的变化趋势,应密切关注乌兰布和沙漠气候变化对沙蒿灌丛分布区的影响,开展相应生态恢复研究。当前高、中适宜区应积极种植沙蒿,不适宜区应在经济技术可行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其他本土植被,或通过改善沙地质地等方式提高其适宜性。在未来气候变暖的趋势下,应加强生态监测,根据分布区变化情况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以提高区域植被覆盖率,形成良性循环,最终达到恢复荒漠植被、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发挥其生态功能的目的、/sec>
风景园林
摘要:
目的由于城市土地空间有限,城市绿地与人口的供需不匹配、不公平等问题日益显现。目前关于绿地供需关系的量化研究主要将城市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忽略了城市中山林、滨河绿地、绿道等居民使用更频繁的绿色开放空间。而城市绿色开放空间供需平衡是提升居民日常游憩空间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关键,对未来城市绿地规划有重要意义、/sec> 方法根据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定义和分类,优化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利用高精度人口栅格数据与公园兴趣点(POI)数据,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从人口需求、可达性等级、供给盲区、空间自相关等方面分析海淀区绿色开放空间供需关系及其空间配置状况、/sec> 结果海淀区东南部中心城区需求量最大,但供给量最小;西北部需求量最小,但供给量最大;在可达性水平上,全区整体偏低,67%的区域内居民的游憩体验达不到平均水平,分布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两极分化趋势,其中西北部与中部地区可达性最高,东南部可达性最低。全区存?3%的供给盲区空间。西部和东南部出现了严重的供大于需与供不应需的空间配错现象、/sec> 结论?)海淀区的可达性整体偏低,总体呈西北高、东南低的态势,其中可达性指数的高值区域集中分布在香山街道、温泉镇;可达性的低值区域集中在清河街道、西三旗街道、上地街道、中关村街道。(2)资源配置与供需关系严重失衡,其中供不应需的空间主要集中在东南部;供大于需的空间主要集中在西北部。(3)相较于公园绿地、小微绿地,城市中山林、绿道、滨河绿地对城市绿色空间供需关系影响更大。(4)在供给盲区分布上,针对各地区供给盲区形成的原因,提出挖掘潜力空间、利用腾退空间、建立便捷交通、利用社会力量等完善绿色开放空间供需平衡的未来优化方向,为城市绿地建设以及居民生活福祉提升提供依据、/sec>
林业工程
摘要:
目的通过对苦水玫瑰营养及活性成分进行全方面分析,确定其营养利用价值,为苦水玫瑰的精加工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研究以及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借鉴、/sec> 方法本研究以原产地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苦水镇苦水玫瑰和引种产地甘肃省庆阳市的玫瑰为实验材料,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气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等技术手段,对苦水玫瑰中的总多糖、总黄酮、维生素C、矿质元素、脂肪酸和氨基酸等营养及活性成分进行了表征,并运用偏最小二乘法?9项营养及活性指标进行分析判定、/sec> 结果苦水玫瑰花瓣中总黄酮、总多糖、粗蛋白含量相对丰富,含有人体所需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苦水玫瑰花瓣中不饱和脂肪酸所占比重高于饱和脂肪酸;所含氨基酸种类丰富,鉴定出?种人体必须氨基酸。原产地苦水玫瑰的总黄酮、总多糖、天冬氨酸、亚油酸、维生素C、谷氨酸、?亚麻酸等37项指标的含量均高于引种产地玫瑰。总黄酮、粗蛋白是组成苦水玫瑰营养及活性成分的主要物质、/sec> 结论苦水玫瑰营养和活性成分含量高、种类齐全,满足现代人对低脂肪、必需氨基酸摄入以及增加功能活性因子及微量元素的需求,利用价值高。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苦水镇的苦水玫瑰在各项指标中的含量要高于甘肃省庆阳市,品质较好。研究结果为苦水玫瑰产品的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sec>
摘要:
目的明确巨尾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成分和气味特征,阐明其来源和释放机理,为巨尾桉的科学利用提供参考、/sec> 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嗅闻(GC-MS-O)技术,测试不同含水率下巨尾桉心材和边材释放的VOCs成分、气味化合物气味特征和气味强度等指标、/sec> 结果巨尾桉共释放41种VOCs,其?3种是气味化合物,桉叶油醇、樟脑、莰烯是巨尾桉释放的主要单体气味化合物,且巨尾桉心材和边材释放的萜类气味物质差异显著,龙脑和γ-松油烯仅存在于巨尾桉心材。木材含水率显著影响巨尾桉气味化合物中萜类、醛类、烃类和醇类等组分的释放,随着含水率的降低,边材气味化合物释放量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心材气味化合释放量则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受含水率的影响边材释放物中质量浓度变化显著的组分是萜类和醛类化合物,而心材释放物中变化明显的组分是萜类和醇类。含水率高于30%时,心材气味化合物释放量显著高于边材,含水率10% ~ 30%时则释放量明显低于边材。萜类是构成VOCs和气味化合物的最大组分,释放出樟脑气味和松香味。醛类化合物是第二大组分,主要贡献果香味。樟脑和果香气味是巨尾桉的主要气味特征,甜花香、杏仁油、松香、皮革等气味起修饰作用。随着含水率降低,巨尾桉边材和心材的气味强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边材受含水率影响波动幅度最大的气味特征是果香,而心材受影响最大的则是樟脑味。相较于刚采伐的巨尾桉释放出强烈的樟脑味,干燥处理后,樟脑味减弱,与果香相辅相成、/sec> 结论巨尾桉释放出了丰富的萜类化合物,可以有助于抗炎杀菌,对人体有保健作用;干燥后木材散发出的气味可以使居住者感到轻松愉悦、精神饱满,适合应用于室内和康复景观中、/sec>
摘要:
目的建立随时间变化的古建筑残损木构件多因子强度退化模型,验证基于概率密度演化方法对残损木构件进行可靠度分析的适用性,提高古建筑残损木构件可靠度分析的计算精度和效率,为古建筑保护中构件力学性能的量化和评估提供科学依据、/sec> 方法综合考虑长期荷载、腐朽、虫蛀和干缩开裂对木材损伤的影响,借助已有模型和理论,建立木构件多因子损伤时变模型并推导出强度退化模型。以某古建筑木结构的典型柱为例,根据强度退化模型确定影响参数,对残损影响参数进行灵敏度计算及排序,通过设定阈值确定影响构件残损的关键参数,将非关键参数常数化以实现参数的初步降维。通过拉丁超立方法在关键参数的参数域内选点得到1 000组代表点,基于强度退化模型计算残余强度变化率,根据概率密度守恒构建概率密度演化方程,利用差分法求解得到残余强度比与随机参数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在随机参数域内积分求得残余强度比随时间变化的概率密度函数,最后将概率密度函数在安全域内积分得到构件可靠度;同时基于蒙特卡罗法随机抽样产生10 000组参数数据对残损木柱进行可靠度分析,对比分析两种方法计算出木柱服役时间为1 ~ 1 000 a时的失效概率、/sec> 结果随服役时间增加,木柱损伤变量逐渐增大,服役时间为1 000 a? 000组不同参数值的构件几乎都达到失效界限;概率密度演化曲面中概率最高的残余强度比逐渐减小;构件失效概率随时间增大,即可靠度降低;服役时间?00?00?00?00?00 a?个节点,蒙特卡罗法和概率密度演化方法计算所得的木柱失效概率差值分别为9.48%?.92%?.10%?.40%?.40%,在蒙特卡罗法参数取样量更多、计算用时更长的前提下,两者计算所得失效概率差值不超过10%、/sec> 结论建立的多因子强度退化模型可用于木柱残余强度的评估和预测,但仍需要进一步的修正。基于概率密度演化方法对残损木构件进行可靠度分析是可行的,与蒙特卡罗法相比具有更高的效率、/sec>
摘要:
目的我国有大量的木结构古建筑,在现场对古建筑木构件正常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能给予方便的检测评估,是古建筑木结构日常保护、修缮和安全评估的刚性需求。本研究对敲击声信号引入机器学习算法处理,力图将便捷的敲击方式应用于古建筑木材物理力学性能的无损检测、/sec> 方法以北京某皇家古建筑拆修下来的4段落叶松旧木构件为原材料,加工无疵试件,首先探究木试件尺寸、密度对敲击声信号的影响,试验测定木试件的密度、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顺纹抗压强度等物理力学性能参数;然后对试验采集的敲击声信号进行梅尔频率谱系数(MFSC)特征提取,以敲击声MFSC特征为输入、试件物理力学性能为输出,构建古建筑木材物理力学性能卷积神经网络(CNN)评估模型、/sec> 结果试件尺寸对敲击声信号没有影响,密度较高试件的敲击声信号的主峰频率较高;失活层对模型性能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失活层失活率为0.2时的拟合效果最佳;所建立的模型对古建筑木材物理力学性能的评估效果良好,密度、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顺纹抗压强度评估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决定系数分别达到0.873?.819?.746?.860、/sec> 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基于敲击声MFSC特征CNN模型,对古建筑木材物理力学性能进行检测评估是可行的、/sec>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