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松/h2>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th>

2020 42?nbsp; ?

显示方式:
摘要:
摘要:
林学
摘要:
目的幼苗幼树空间分布是影响森林群落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对云冷杉不同苗高进行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并分别研究幼苗幼树与周围小径木和大径木的关联性,以探究云冷杉幼苗空间变化规律和空间结构对幼苗幼树的影响,提出促进云冷杉天然更新措施,为云冷杉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sec> 方法本研究于2017?月在金沟岭林场设置长白山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标准地(0.36 hm 2),应用SADIE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林分不同苗高级云冷杉的分布规律、/sec> 结果云冷杉林分总体直径分布呈反“J”型;色木槭与冷杉直径分布呈增长型,云杉和红松为多峰波动曲线。林分内小径木聚集指?i>I a> 1,且随机化检验概玆i>P a< 0.025,总体呈聚集分布;大径?i>P a值为0.025 ~ 0.975,呈随机分布;随林木生长发育,林分空间分布由聚集逐渐趋于随机。冷杉作为主要树种之一,其小径木与大径木空间分布与林分总体空间分布相似;云杉呈随机分布;冷杉幼苗与冷杉大径木具有明显的空间关联性,并与云杉呈正相关,其幼苗具有较好的耐荫性;云杉幼苗总体呈空间分离或空间不相关,仅与冷杉大径木呈空间正相关性,云杉与冷杉为良好的伴生树种。苗高Ⅰ、Ⅱ、Ⅲ级冷杉幼苗空间关联性相似,苗高Ⅳ、Ⅴ级的幼树空间关联性相似;苗高Ⅰ、Ⅱ级云杉幼苗空间关联性相似、/sec> 结论林分内,冷杉幼苗株数较多,与大多林木呈空间正相关,有利于冷杉的林下更新。云杉木材质量较好,作为主要目的树种,其大径木及幼苗株数较少,且幼苗幼树与小径木及大径木均呈空间分离,林下云杉更新状况较差,因此,在云杉幼苗时期采取适当的遮蔽措施,幼树时期进行采伐等经营措施,促进云杉幼苗生长,并通过对冷杉株数的合理控制,调整林分空间结构,为其释放生长空间,以增加云杉母树株数,提高产种能力及产量,促进云杉更新、/sec>
摘要:
目的为研究重金属Cd对林木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探讨林木对Cd胁迫的响应机制,为日渐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依据、/sec> 方法对黑杨派?个无性系进行沙培试验,测定其地径和苗高生长量?个生理生化指标,评价不同无性系抗Cd 2+胁迫的能力、/sec> 结果镉胁迫导致无性系的CAT及MDA含量较CK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POD和SOD活性较CK也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其中L35、鲁?号、鲁?6号的POD活性始终排在前3位;随着镉处理浓度的增加,无性系L35、I-107和中?号的脯氨酸及可溶性糖含量较CK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而叶绿素含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L35、I-107和中?号的叶绿素含量始终排在前3位。各无性系的地径和苗高在Cd胁迫下存在差异,苗高达到显著水平,而地径未达到显著水平,表明参试无性系苗高性状较地径对Cd的胁迫更为敏感、/sec> 结论利用主成分分析对5个无性系生长量及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综合评价,L35、中?号和I-107的抗重金属Cd能力较强,可作为修复重金属镉污染土壤的理想无性系、/sec>
摘要:
目的花楸是分布在我国山区海拔500 ~ 2 200 m的重要乡土树种,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本研究对不同花楸无性系的田间耐热性进行综合评价,为早期筛选出适应于北京高平原地区的优良品种提供科学依据、/sec> 方法以来?个种源的14个无性系花楸?年生嫁接苗为材料,在北京延庆海拔500 m的田间条件下,对幼苗的苗高和地径的生长量、叶片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以及SOD、POD的活性进行测定;利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隶属函数分析法对14个无性系花楸幼苗的耐热性进行了综合评价、/sec> 结果各单项指标值在4个月之间的差异显著,且在不同无性系之间的差异也显著;WL1、WL2、SH1和SH2的苗高和地径的生长表现显著优于其他无性系。TB1和TB2的生长表现最差;TB1和TB2的MDA含量?月到6月升高最显著,耐热性表现差。FN2和WL2的MDA含量?月到6月反而下降,优于其他无性系;WL2、FN1和FN2的两种保护酶活性高,优于其他无性系;FN1和FN2的叶绿素含量受高温的影响下降最少,优于其他无性系;SS1、SS2、SS3和SS4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较高,优于其他无性系。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叶绿素含量两两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i>P< 0.01);叶绿素含量变化与地径增长量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i>P< 0.05);苗高和地径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0个单项指标经过主成分分析后,得到4个新的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sec> 结论经过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各无性系幼苗的田间耐热性从强到弱的顺序为:WL2、WL1、FN1、SH2、SH1、FN2、SS2、HS2、SS4、SS3、SS1、HS1、TB2、TB1、/sec>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含量Pb、Cd单一及复合胁迫对桑树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影响,以及桑树对重金属Pb、Cd的富集和迁移,探索桑树对修复Pb、Cd污染土壤的潜能、/sec> 方法以桑树种子和幼苗为实验材料,通过发芽实验和盆栽实验研究不同含量Pb??50?00?50? 000? 250 mg/kg)和Cd??.2??5?5?00 mg/kg)单一及复合胁迫对桑树种子发芽率、幼苗株高、生物量等影响,以及Pb、Cd在桑树根、茎、叶中的富集和迁移、/sec> 结果?)不同含量Pb、Cd单一及复合胁迫均对桑树种子萌发产生抑制作用;?)低含量Pb、Cd?50?.2 mg/kg)对桑树幼苗株高、生物量产生促进作用,当含量升高时转为抑制作用。(3)Pb、Cd主要积累于桑树根系中,低含量的Pb?50 mg/kg)会促进桑树对Cd的富集和迁移;桑树对Cd的富集及迁移系数高于Pb,但富集系数和迁移系数最高值均 < 1。Pb、Cd复合胁迫下,桑树对Pb、Cd富集和迁移系数小于单一胁迫;当Pb、Cd含量升高时,Pb、Cd富集系数和迁移系数均呈现下降趋势、/sec> 结论不同含量Pb、Cd均会不用程度的抑制桑树种子萌发,抑制作用随Pb、Cd含量升高而增强。桑树不属于超富集植物,但对低含量Pb、Cd富集及转移系数较高,并且低含量Pb、Cd会促进桑树生长,可在低含量Pb、Cd污染土壤中开展种桑养蚕模式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sec>
摘要:
目的从树种组成、密度、生长性状(基径、株高、冠径)、空间分布格局4个方面探讨辽河源自然保护区油松人工林火烧迹地林木更新特征,为火烧迹地植被恢复和森林科学经营管理提供参考、/sec> 方法以保护区内火烧迹地油松林为研究对象,根据重度火烧下不同更新方式(天然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天然更新下不同火烧强度(重度火烧、中度火烧、轻度火烧)和对照(未过火)分别设置3?0 m × 20 m样地,重度火烧下天然更新样地和天然更新下重度火烧样地为相同样地,?5块样地,调查林木更新出现的种类和数量,测量林木更新的基径、株高、冠径,进行每木检尺并记录样地的地理坐标和立地因子等信息。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林木更新密度、生长性状的差异,利用方差/均值法分析林木更新的空间分布格局、/sec> 结果?)油松林火烧迹地林木更新树种主要是蒙古栎和山杨,分别占所有林木更新的38.1%?2.3%,此外还包括油松、裂叶榆、大果榆、榆树、色木槭等。重度火烧下不同更新方式之间所有林木更新的密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05),天然更新下不同火烧强度之间所有林木更新的密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05)。(2)重度火烧下不同更新方式之间所有林木更新的生长性状特征无显著性差异( P> 0.05),天然更新下不同火烧强度之间所有林木更新的生长性状特征存在极显著性差异( P< 0.01)。(3)油松林火烧迹地林木更新的空间分布格局受到种子来源、种间竞争和火灾后生长空间的影响,适宜的微生境、动物携带种子扩散等因素会促进更新小规模聚集、/sec> 结论火烧?年的油松林火烧迹地更新树种主要是蒙古栎、山杨,中、低强度地表火可以促进林分天然更新,采取抢救性采伐等管理措施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可以加速火烧迹地植被恢复、/sec>
摘要:
目的探讨格氏栲天然林凋落物浸提液对伴生种杉木种子萌发与胚根生长的影响,旨在阐明格氏栲自然更新受抑机制问题、/sec> 方法以格氏栲天然林凋落物浸提液为化感物质来源,伴生种杉木种子为受试种子,分析未分解层(枝、叶、皮、壳)、半分解层和全分解层凋落物浸提液对杉木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及胚根生长的影响、/sec> 结果未分解层凋落物浸提液在低质量浓度时对杉木种子发芽率为促进作用,高质量浓度时为促进或较弱的抑制作用,各质量浓度作用下对发芽势与发芽指数均呈抑制;半分解层与全分解层凋落物浸提液抑制杉木种子萌发,且在低质量浓度??0??00)时抑制作用更强。未分解层凋落物浸提液对杉木胚根生长影响呈“低促高抑”的双重质量浓度效应,高质量浓度时为显著抑制'i>P< 0.05),其中1?00质量浓度凋落物叶浸提液在作用?8天时,胚根长度较对照组增?4.3%,显著促进作用杉木胚根生长( P< 0.05);半分解层各质量浓度浸提液均促进杉木胚根生长,但不显著;全分解层浸提液????0??0质量浓度时对杉木胚根生长呈促进作用,1?0质量浓度时显著抑制( P< 0.05)、/sec> 结论格氏栲天然林凋落物低质量浓度浸提液对杉木种子萌发总体呈促进或轻微的抑制作用,对胚根生长为促进作用,即促进了杉木更新,使林内种间竞争加剧,间接导致格氏栲自然更新受抑、/sec>
摘要:
目的研究施氮对青钱柳生长和三萜类积累的影响,为规范青钱柳药用人工林的栽培和提高药用植物单位面积的三萜产量提供理论依据、/sec> 方法?年生青钱柳苗为试材,共设?个不同的施氮水平,包括:N1? g/株)、N2? g/株)、N3?.4 g/株)、N4? g/株)和N5?0 g/株)。分别于5?月的每月中下旬测定其苗高、地径、生物量,总三萜以及主要的3个三萜单体的含量、/sec> 结果结果表明:(1)青钱柳苗高和地径的生长随着施N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最大苗高和地径的净生长量在N4处理中获得,与对照N1相比,分别增?03.90%?7.58%;植株根系、茎杆、叶片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积累的变化趋势与之相似,其中最大总生物量积累在N4处理中获得,达到7.24 g。(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植株叶片中N含量出现线性增加(根系和茎杆较稳定),而C含量未发生明显变化,导致叶片中的C/N?0.42%线性下降到12.19%。(3)叶片是三萜积累的主要部位,叶片中阿江榄仁酸、青钱柳酸B、青钱柳甙Ⅰ及总三萜积累在各处理间呈现单峰变化趋势,均在相对低N条件下(N2)获得峰值,分别?.45?.73?.44 ?2.95 mg/g。另外,所检测的3个三萜单体中,含量最高的为阿江榄仁酸?.73 mg/g,干质量),其后依次为青钱柳酸B?.23 mg/g,干质量)和青钱柳甙I?.12 mg/g,干质量)。(4)施氮显著影响了青钱柳中总三萜和三萜单体的单株产量,其中总三萜、阿江榄仁酸的单株产量的变化范围分别?5.21 ~ 279.45 mg/株?.64 ~ 17.21 mg/株,均在相对低N条件下(N3)获得最高;总三萜和3个三萜单体的最低产量在N1或N5处理获得、/sec> 结论施氮量在中等偏高水平时可以促进青钱柳幼苗的生长,而中等偏低的施氮量则能促进三萜类化合物的积累、/sec>
摘要:
目的NAC转录因子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功能的新型转录因子,在植物抗逆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旨在克隆并研究细叶百合 LpNAC6基因在逆境胁迫下的表达模式,探究其在烟草中响应盐胁迫的功能、/sec> 方法本研究采用同源克隆技术克隆得到细叶百吇i>LpNAC6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寸i>LpNAC6基因进行分析;通过基因枪法对LpNAC6蛋白进行亚细胞定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分枏i>LpNAC6基因在不同非生物胁迫和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BI121- LpNAC6-GFP转化烟草,通过对转基因烟草进行盐胁迫处理验?i>LpNAC6基因的功能、/sec> 结果 LpNAC6基因?09 bp,编?02个氨基酸,存在一个高度保守的NAM结构域,属于NAC基因家族。LpNAC6为不稳定亲水性蛋白,无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域,有5个糖基化位点?0个磷酸化位点,亚细胞定位在细胞核、i>LpNAC6基因与黄褐棉的NAC转录因子进化关系最近。细叶百合中 LpNAC6基因对ABA、干旱、低温及盐胁迫均有响应。盐胁迫下,过表辽i>LpNAC6基因的转基因烟草其SOD、POD、CAT的活性和叶绿素、脯氨酸、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均显著高于野生型、/sec> 结论细叶百合 LpNAC6基因能够响应ABA、干旱、低温、盐胁迫等非生物胁迫,其过表达能够提高转基因烟草在盐胁迫下的代谢活力和抗氧化酶活性,从而增强烟草耐盐性、/sec>
摘要:
目的为探究筇竹秆对不同土壤水分和养分条件的适应策略,本论文研究了不同土层厚度生境中的天然筇竹林竹秆解剖结构变化规律,旨在为筇竹工艺材用林培育提供理论指导、/sec> 方法采用冗余分析与蒙特卡洛检验方法,分析?种土层深? ~ 40 cm? ~ 80 cm? ~ 120 cm筇竹林竹秆解剖结构特征与土壤养分、水分的关系、/sec> 结果?)随着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的递增,筇竹竹秆基本组织比量、维管束密度呈现显著递减的趋势( P< 0.05);而输导组织比量,纤维组织比量,维管束长、宽表现出明显递增的趋势( P< 0.05)。即与中土层及厚土层生境相比较,薄土层竹秆维管束产生了形状小、密度大的重要适应特征。(2?种土层厚度生境中,薄土层生境筇竹竹秆组织比量和维管束大小的变异系数及可塑性指数均为最大。即与中土层及厚土层生境相比较,薄土层生境中竹秆维管束以更强的调节能力来适应低水分、养分的环境。(3)土壤水分和养分因子对筇竹秆解剖结构有着显著影响'i>P< 0.05),单一土壤因子对筇竹竹秆解剖结构影响的重要性大小排序为全K > 水解N > 速效K > 有效P > 全P > 全N > 含水 > 有机 > 酸碱度、/sec> 结论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的不同是影响筇竹竹秆的解剖结构可塑性的根本原因,解剖结构可塑性使得筇竹在不同土层厚度生境中形成适应性差异,竹秆维管束的大小和密度呈现的明显可塑性,是筇竹对土壤因子产生的重要适应特征。竹秆解剖特征及其适应可塑性对筇竹适应土层厚度异质性具有重要生态作用、/sec>
摘要:
目的研究濒危植物贺兰山丁香与生长地土壤养分、土壤酶活力和微生物群落的关系,为理解其影响机制提供科学依据、/sec> 方法从贺兰山丁香灌丛下及其附近裸地分别采?份土壤样品,在测定两组样本的理化性质、酶活性的基础上,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两组样本的微生物群落结构、/sec> 结果贺兰山丁香对土壤酸碱度的影响不大,能使水分、有机质、总氮、速效钾、速效氮的含量显著增加'i>P< 0.05),但导致速效磷含量显著降低( P< 0.05);使蔗糖酶、脲酶、漆酶的活性显著增加( P< 0.05);使土壤中细菌的多样性减少,但对细菌丰富度基本没有影响,使真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均增加。在微生物的属水平上,贺兰山丁香使细菌中的芽孢杆菌属和真菌中的螺旋聚孢霉属、复膜孢酵母属、木霉属?i>Paranamyces明显增加,使细菌的鞘氨醇单胞菌属、黄杆菌属和真菌皃i>Lentinula、镰孢菌属、赤霉菌属?i>Lycogalopsis、土赤壳属、曲霉属、集壶菌属、支顶孢属等类群的微生物明显减少,这些微生物群落的改变与植物生长地土壤的营养成分和土壤酶活力改变息息相关、/sec> 结论贺兰山丁香主要通过影响土壤中真菌的群落结构增加土壤酶活性,通过提高功能细菌的丰富度增加土壤的养分和水分含量,并促进土壤中碳、氮、磷、钾等元素的循环、/sec>
摘要:
目的植物固沙作为重要的防沙治沙手段,在中国北方沙区生态重建与恢复工作中应用已60余年。了解不同固沙植被的景观格局动态及影响因子,可以为沙区的植被建设提供依据、/sec> 方法本文通过中国植被图数据,选取了以蒿属(褐沙蒿和黑沙蒿为主)、锦鸡儿属(中间锦鸡儿、小叶锦鸡儿和柠条锦鸡儿为主)、榆树和樟子松为优势种的典型植被,在四大沙地(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和呼伦贝尔沙地)内的分布区域,采用景观脆弱度指数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其在1990?015年间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子、/sec> 结果蒿属和锦鸡儿属灌丛总体呈扩张趋势且逐渐稳定,景观格局主要受年降水量的影响(贡献率分别 0.31?.41),榆树疏林和人工樟子松林表现出衰退趋势,其主要影响因子分别是土地覆盖(贡献率为 0.34)和生长季气温(贡献率为 0.24)、/sec> 结论在未来可能的气候条件下,蒿属灌丛和锦鸡儿属灌丛能够稳定存在并继续发挥其防风固沙的生态功能;榆树疏林和人工樟子松林可能会发生进一步退化,在植被建设工程中需要根据沙区气候条件合理选择树种并加强管理、/sec>
摘要:
目的中亚地区是位于欧亚大陆中心、远离海洋的内陆旱地,其旱地生态系统支持很大比例的人口和经济,评估干旱对该区域可持续性发展有重要意义、/sec> 方法本研究基?901?015年空间分辨率0.5° × 0.5°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月数据,应用关联Mann-Kendall检验和Theil-Sen(TS)slope分析?901?015年中亚地????2个月的SPEI(SPEI01、SPEI03、SPEI06、SPEI12)的趋势空间分布情况,以评估不同时间尺度的干旱变化、/sec> 结果研究显示?)SPEI01?9.24%的研究区面积上呈显著下降趋势'i>P< 0.05),且我国新疆天山山脉以南地区下降幅度最大,为− 5×10 4a 1;在45.73%的研究区面积上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塔吉克斯坦的上升幅度最大,?×10 4a 1。(2)SPEI03?6.32%的研究区面积上呈显著下降趋势'i>P< 0.05),其中吉尔吉斯斯坦下降幅度最大,为− 4×10 4a 1;在15.39%的研究区面积上呈显著上升趋势'i>P< 0.05),其中塔吉克斯坦上升幅度最大,?×10 4a 1。(3)SPEI06和SPEI12的趋势空间分布基本相同,且哈萨克斯坦的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为− 3×10 4和− 5×10 4a 1,塔吉克斯坦的上升幅度最大,分别?×10 4?×10 4a 1、/sec> 结论中亚地区年和季节降水的时空变化影响水资源的时空分布,造成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尺度的湿润化和干旱化趋势。对于哈萨克斯坦中部、土库曼斯坦西南部和我国新疆天山以南地区出现的短期和中长期干旱化趋势以及中亚大面积区域出现的季节性干旱化趋势,当地政府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应对干旱,以防治植被退化和荒漠化,保证粮食生产及其人口福祉和安全。对于其他区域出现的湿润化趋势,特别是极端降水事件增多,当地政府需进一步完善防洪和水利灌溉设施,以防止洪旱灾害扩大和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sec>
风景园林
摘要:
目的日本的花城建设运动在人居景观环境改善提升的需求背景下,以大阪国际花绿博览会为契机,于1991年开始由民间非营利组织日本花之会主办推广。运动秉承“自然与人类共生”的基本理念,呼吁社会各界自发参与身边的环境建设活动。本文从多方参与的研究视角,对日本花城建设运动的发展模式进行梳理,分析建设过程中的多方参与途经及多方主体的合作方式。希望能够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人居景观环境提升等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sec> 方法在梳理多方参与途经下花城建设的运营、发展方式的基础上,?003年起?79个花城建设活动样本进行信息收集,将整理得出的22项环境、社会、经济方面的活动内容转换?-1变量导入SPSS软件,使用Ward法和平方欧式距离聚类进行聚类分析、/sec> 结果以组间距离最大、分组大?组为基准切割树状图,得到3个分组,分别为个人与企业为主体的社会贡献型、民间组织和行政单位的公共活动型,以及学校团体的环境教育型、/sec> 结论花城建设运动以城市事件为契机由民间非营利组织创设,在政府、居民、其他组织和企业社会贡献的支持下得以持续开展。居民、民间组织、行政单位和企业4类主体以社会贡献、公共活动,环境教育等方式参与其中,活动方式各有侧重,相互配合形成多方参与的合作体系、/sec>
摘要:
目的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区域脆弱性评估可以较为全面地识别区域气候风险。在城市中,浅山区具有其特有的气候调节的重要性和气候适应的脆弱性,且社会与生态系统的耦合特征更为明显。作为气候适应的重要环节,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北京浅山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有助于为气候适应策略提供空间上的定量参考、/sec> 方法本研究采用“危险性−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评估框架,构建包含44个指标的指标集,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进行降维筛选及权重确定,形成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而评估北京市浅山区社会−生态系统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的脆弱性空间分布、/sec> 结果当前和未来的气候脆弱性均呈现出由中心城区向深山区逐渐降低的趋势,脆弱性程度以中度、重度为主,未来脆弱性整体呈上升趋势。在行政分区上,昌平、顺义、海淀区气候脆弱性较低,房山、丰台、门头沟区较为严重、/sec> 结论本研究通过评估北京市浅山区社会−生态系统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的脆弱性空间分布,得到北京浅山区气候适应的重点区域,为浅山区气候适应决策提供依据,并为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脆弱性评估提供方法及指标作为参考、/sec>
林业工程
摘要:
目的七架梁作为大型木结构古建筑的主要承重构件,其承载力安全性直接影响古建筑木结构整体的安全性。由于周围环境和使用长久等原因造成木梁出现不同程度的缺陷,会影响木梁弯曲拉应力和剪切应力的分布,进而影响其承载力安全性。因此,研究不同缺陷类型、尺寸、位置对古建筑七架梁承载力安全性的影响很有必要、/sec> 方法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模拟计算梁上存在的裂纹、腐朽和空洞等不同缺陷时的应力分布状态,通过量化缺陷大小和缺陷位置,对不同残损因素进行单参量数值模拟分析,确定带有缺陷木梁的最大工作应力位置,分析木梁破坏的敏感位置,探究木梁承载力安全性的变化规律、/sec> 结果不同缺陷类型对七架梁安全性的影响不同,外部腐朽对七架梁承载力的影响最大,空洞缺陷次之,裂纹缺陷的影响相对最小;对于弹性阶段的受弯木梁而言,缺陷位于两下金瓜柱之间的受拉区域时,对七架梁承载力安全性的影响程度最大;不同缺陷大小对七架梁承载力的影响不同,随着木梁开裂深度、腐朽区域深度、空洞缺陷大小的增加,木梁安全性逐步降低、/sec> 结论局部缺陷的存在会降低七架梁安全性。数值模拟结果可以精确算出木梁最大拉应力值,是定量研究缺陷对七架梁安全性影响和确定七架梁安全性监测位置点的良好方法、/sec>
摘要:
目的公共场所和住宅起火后易引燃木质材料,迅速燃烧,火势蔓延,并产生大量有毒烟气,导致人员伤亡。为了进一步提高公共场所消防安全水平,以及降低火灾危险性,需对木材进行阻燃处理。本研究用植酸与三聚氰胺处理木材,研究改性材阻燃性能,旨在为木材阻燃提供新思路,丰富木材阻燃体系、/sec> 方法使用两步浸渍法在青杨内部浸入植酸−三聚氰胺阻燃剂,研究改性木材的增重、增容、热解与燃烧性能;分析改性材燃烧后的残炭形貌,探讨植酸三聚氰胺复配阻燃剂应用于木材的阻燃机理、/sec>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5%植酸?%三聚氰胺复合处理组(PM2)的热释放速率峰值和总热释放量分别降低了91.24%?9.05%,热释放抑制效果较好;与对照组相比,PM2组显示出更好的抑烟性能,烟释放速率减少?2.94%。与P15%组相比,PM2组的一氧化碳平均产率减小了51.29%,具有明显的减毒作用。PM2组的残炭量显著提高,较P15%组提升了69.58%,与对照组相比增加了278.4%、/sec> 结论植酸−三聚氰胺阻燃体系能够进入木材,植酸与三聚氰胺复配处理能减少阻燃木材燃烧的热释放速率、总热释放量、总烟释放量与CO产率。植酸能催化木材脱水和炭化反应,使热解反应在较低温度发生,促使木材产生较多残炭。三聚氰胺能减缓木材热解速率,植酸与三聚氰胺协同作用可促使木材生成更多残炭、/sec>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