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松/h2>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th>

2019 41?nbsp; ?

林学
摘要:
目的盐害作为一类非生物胁迫严重危害了农作物的生存以及产量。Remorin作为一类植物特有的蛋白质在植物适应环境过程中具有重要功能。本研究克隆了胡杨remorin蛋白PeREM1.3的编码基囟i>PeREM1.3,并研究 PeREM1.3基因在植物耐盐性中的作用、/sec> 方法笔者将基因构件35S:: PeREM1.3转入模式植物烟草? 在盐胁迫条件下,通过生理生化的方法对表达 PeREM1.3的转基因烟草进行基因功能的分析、/sec> 结果研究显示PeREM1.3蛋白定位于细胞质膜上,其编码基因 PeREM1.3的开放阅读框(ORF)?00 bp,编?99个氨基酸。胡杨中 PeREM1.3能够响应盐胁迫和渗透胁迫表达上调。结果表明,在烟草中过表辽i>PeREM1.3明显地提高了耐盐性。过表达 PeREM1.3的烟草转基因株系中抗氧化物酶如SOD、POD和CAT活性显著提高,降低了活性氧水平,调控活性氧平衡。另外植物抗逆相关基囟i>SOS1?i>HAK?i>NHA1?i>VAG1咋i>PMA4的转录水平显著增高,调控K +/Na +平衡、/sec> 结论这些结果说明PeREM1.3蛋白通过维持植物的活性氧平衡和K +/Na +平衡来提高植物的耐盐性、/sec>
摘要:
目的植物含碳率是研究森林碳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精确测定含碳率及其影响因子有利于提高森林碳储量的预测准确率、/sec> 方法以吉林蛟河阔叶红松成熟林固定样地内红松为研究对象,获取冷冻干燥、自然干燥和烘干干燥3种处理方式下的红松茎干连年含碳率,对比分?种处理方式下不同径级红松含碳率年际变化特征。发现自然干燥含碳率波动较大,因此本文的挥发性碳贡献由冷冻干燥含碳率和烘干干燥含碳率来量化。通过比较大小径级红松挥发性碳贡献年际变化特征,分析其在时间尺度上的差异与稳定性,并构建挥发性碳贡献与气候因子和生长量等因子的相关关系,揭示影响挥发性碳贡献的主要因子、/sec> 结果(1) 不同干燥方式仅对大径级红松的含碳率的测定结果有显著影? P< 0.05),?种干燥方式下小径级红松含碳率不存在显著差异?2)红松挥发性碳贡献有一定阶段性。小径级红松挥发性碳贡献较大径级波动更大,小径级红松挥发性碳贡献最高和最低值分别为24.46%?.03%,大径级红松挥发性碳贡献最高和最低值则?.72%?.18%,同时大径级红松挥发性碳贡献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3)红松挥发性碳贡献主要受到冬季温度的影响,其中小径级红松挥发性碳贡献仅与当年12月的温度呈现显著负相? P< 0.05),而大径级红松则与上一?2月的温度呈显著负相关( P< 0.05)?4)当年1月降水对大径级红松挥发性碳贡献有促进作? P< 0.05),而当?月的干旱指数对小径级红松挥发性碳贡献有促进作? P< 0.05)。推测挥发性碳可能与树木非生长季的生理活动有关、/sec> 结论在评价森林碳储量时要考虑挥发性碳贡献,同时不能忽视径级差异的影响及挥发性碳的时间稳定性,从而实现对不同特征林分碳储量的精确估算、/sec>
摘要:
目的本研究以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地,通过分析比较不同植物群落特征,为有效地保护珍稀濒危植物以及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sec> 方法在研究区建立73个样地,通过样方调查,从物种组成、区系特征、生活型及群落结构等方面对植物群落特征进行分析、/sec> 结果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共计维管植物91?80?51种,其中蕨类植物16?1?5种,重要值前3位的物种分别为芭蕉、毛竹和桫椤?2)群落种子植物区系成分以热带为主,包含一定比例的温带成分;生活型以小高位芽植物为主,1年生植物最少?3)群落垂直结构可分为乔木层、亚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4个层次,高层建群种主要为毛竹、杉木、亮叶桦和川钓樟等,中层主要为芭蕉、粗糠柴、罗伞和脚骨脆等,低层主要为柃木、红果黄肉楠和金珠柳等;桫椤平均高度?.58 m,在灌木层中优势地位明显,年龄结构稳定?4)乔木层植物胸径以2~8 cm为主,灌木层以<3 cm为主;平均胸径>9 cm的物种主要有芭蕉、杉木、亮叶桦和桫椤等,平均胸径<5 cm的物种有柃木、红果黄肉楠和金珠柳等;桫椤径级结构合理,平均胸径为12.20 cm?5)73个调查样方被聚为14类,分属?0个群系,分别为毛竹林、芭蕉灌草丛、桫?芭蕉-罗伞灌草丛、马尾松林、楠木林、杉木林、亮叶桦林、枫?四川大头茶混交林、楠?灯台?毛脉南酸枣林和灯台树林;各群落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桫椤-芭蕉-罗伞灌草丛径级分布最不均匀、/sec> 结论保护区不同群落植物多样性和结构差异明显;海拔是影响群落空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较高海拔区多为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典型阔叶林,群落稳定性较高;沟谷低海拔区域多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灌草丛,以芭蕉和毛竹为代表的优势种突出,群落物种组成和结构单一,是桫椤种群的主要生长环境,其生境范围相对狭窄、/sec>
摘要:
目的林农复合经营是解决林农争地的有效途径,本文为探究新品种毛白杨幼林根系在造林1年后不同林农复合模式下的分布情况,研究了毛白杨幼林间作条件下细根根长密度(FRLD)和细根根质量密度(FRBD)在不同造林密度和间作模式下的空间分布,旨在筛选较佳的林农复合模式,为毛白杨幼林林下物种合理配置提供理论依据、/sec> 方法本研究以1年生‘北林雄?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置2个毛白杨常见造林密度? m×3 m? m×4 m,副区设?个当地常见的林下间作模式:毛白杨+花生+菠菜(花生、菠菜轮?、毛白杨+花生,以幼林常规抚育模式作为对照,共6个处理,每个处理?次重复。造林1年后,每个处理及对照组选取3株标准木,沿树体行间水平方向每隔30 cm取根样,取到150 cm处;垂直方向从地表向下每20 cm取根样,取到80 cm处,共取根样1 080个。通过对毛白杨FRLD和FRBD的分析,研究不同林农复合模式?年生毛白杨幼林根系的影响、/sec> 结果造林1年后,不同造林密度?年生毛白杨单株的FRLD和FRBD未表现出显著影响( P?.05),后期还需继续观测;造林1年后的不同间作模式对2年生毛白杨FRLD和FRBD均有显著影响( P?.05),两者的交互作用对毛白杨的FRLD和FRBD无显著影响。不同林农复合模式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细根集中分布区相同。水平方向上,毛白杨+花生+菠菜、毛白杨+花生、常规抚?种不同模式下有超?6.36%的FRLD和FRBD分布?~30 cm土层范围内;垂直方向上,?~20 cm?0~40 cm土层范围内FRLD和FRBD约占测量总体?8.95%以上。对3种模式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FRLD和FRBD进行多重比较,发现毛白杨+花生+菠菜和毛白杨+花生2种模式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FRLD和FRBD均高于毛白杨幼林常规抚育模式、/sec> 结论不同林农复合模式下,2年生毛白杨幼林根系水平方向主要分布于0~30 cm,垂直方向主要分布于0~20 cm?0~40 cm,毛白杨幼林间作农作物在造林1年后可以促进林木根系的生长、/sec>
摘要:
目的文冠果是中国北方最具潜力的木本油料树种之一,但存在着雌、雄花败育及自交不亲和等制约丰产的问题。本文数据性分析了文冠果不同交配组合种实性状的变异并进行了综合评价,以期为提高文冠果产量提供科学依据、/sec> 方法在内蒙古敖汉旗半干旱地区实验基地,采用优选的6个文冠果优良类型(2014年以文冠果作砧木嫁接)A、B、G1、G3、H5和N7,设计了3个随机区组,包括异株自交、互交等36个交配组合,同株上同时进行控制授粉与自由(开?授粉对比实验,对果实质量、均单粒质量?0个种实性状进行了测定,并运用Canoco-PCA-TOPSIS构建了不同交配组合选优的评价方法、/sec> 结果通过Canoco-PCA法对评价指标降维处理,提取了2个主成分,可代表 90%以上的信息,建立各交配组合主成分得分矩阵,运用TOPSIS法对36个交配组合的文冠果种实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排序,并将结果按照是否适合作为优秀交配组合聚为3类,分别为最适合、比较适合和不适合,判别分析准确率达到96.3%、/sec> 结论文冠果存在较高的交配优势(家系遗传率>30%),通过选择优良交配组合可获得较强的遗传增益,其中果实总质量最高的交配组合是G1×G3,种子均单粒质量最大的交配组合是H5×B;组合B×H5、G1×G3和B×N7为最佳母父本交配组合;新发现的自?异花)优势,H5为最优的单系交配组合;新发现的互交优势,G1和G3为最优的双系交配组合;最优的3系交配组合为N7、B和H5。所建立的综合评价选优方法可以有效的对优良交配组合进行选择,为进一步提高文冠果产量提供科学依据与配置模式、/sec>
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种源文冠果叶片解剖结构对水分胁迫的响应,了解其耐旱性差异,为节水耐旱型文冠果种源的筛选以及培育提供理论依据、/sec> 方法以集中分布在华北地区?个不同种源文冠果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控水方法设置充足水分W1、正常供水W2、轻度干旱W3和重度干旱W4?个水分梯度,采用石蜡切片技术,研究文冠果叶片解剖结构对水分胁迫的响应、/sec> 结果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剧,3个种源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旱生结构;与河南种源相比,山西和河北种源上下表皮、角质层以及叶片结构紧密?重度干旱)的响应能力更强,不同的是山西种源以较厚的叶肉组织,而河北种源以较发达的维管系统和较高的栅海比来响应干旱胁迫、/sec> 结论不同种源文冠果的叶片解剖结构对水分胁迫的响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其中山西和河北种源文冠果属于节水耐旱型文冠果种源、/sec>
摘要:
目的合理描述森林结构特征可为森林经营管理提供有效的指导。本文对长白山云?白桦混交林的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可为林分结构的优化调整提供参考、/sec> 方法以云?白桦混交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区位于吉林省汪清县金沟岭林场。设置两块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云杉-白桦混交林样?面积均为60 m×60 m),应用空间结构参数混交度、角尺度和大小比,建立空间结构参数的三元分布,描述整个林分和林分内云杉、白桦树种的空间结构特征、/sec> 结果(1) 林分中的云杉和白桦树种株数分布主要集中在6??0 cm径阶,林分密度较大?2)随混交度的升高林木株数先增加后减少,林分整体处于中度混交状态,即绝大多数林木相?株树中有2株树为同种;随角尺度的升高林木株数先增加后减少,?/2以上的林木处于随机分布,且处于随机分布状态的林木大多数为中度混交状态;不同优势度等级上,林木株数分布大致相同,优势木株数稍高于劣势木株数。林分在结构参数组合为中度混交、随机分布、亚优势状态时,株数分布最多?3)云杉树种,在样地1中结构参数组合为中度混交、随机分布、亚优势状态时林木分布较多;在样地2中结构参数组合为零度混交、随机分布、优势状态的林木分布较多?4)白桦树种,在样地1中结构参数组合为中度混交、随机分布、优势和亚优势状态时株数分布最多;在样?中结构参数组合为中度混交、随机分布、劣势状态的株数分布最多?5)林分中云杉树种的优势度整体高于白桦、/sec> 结论结构参数的三元分布可以同时表达林木的混交度、角尺度和大小比数,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可为云杉-白桦混交林的结构优化调整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sec>
摘要:
目的林分结构与火行为密切相关,调整林分结构可以有效降低火行为,对森林防火工作有指导意义。分析北京妙峰山油松林分结构与地表潜在火行为的相关性,探究林分结构指数对地表火行为的影响,为妙峰山油松林可燃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sec> 方法本文以妙峰山地形相近、结构差异较大的油松林为研究对象,调查和测定样地中的乔木、灌木、草本和枯枝落叶数据,利用Rothermel模型计算油松林潜在火行为指标,采用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及方差分解法,研究油松林地表潜在火行为与林分结构的关系、/sec> 结果(1) 油松林地表潜在火蔓延速度( R)、火强度( I)、单位面积热?HPA)取值范围分别在2~6m/min?00~1400kW/m?000~5500kJ/m 2之间?2)潜在火行为与结构指数相关性:乔木屁i>R?i>I与平均树高呈显著正相关,与平均枝下高、平均冠幅、冠长率相关性较小。灌木层 R?i>I与灌木密度、株数呈显著负相关,而与高度相关性较小;HPA与灌木高度呈显著正相关。灌木密度、株数过大或过小都有利于增强地表潜在火行为,反而灌木量适中时地表潜在火行为较低。草本枯枝落叶层 I与床层高度、草本盖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紧密度与log I呈显著正相关与HPA呈极显著正相关?3)对地表潜在火行为的解释力,草本枯枝落叶层结构指数>灌木层结构指?gt;乔木层结构指数,草本枯枝落叶层和灌木层结构指数的交互作用贡献率大于乔木层与草本枯枝落叶层、灌木层结构指数的交互作用、/sec> 结论妙峰山油松林普遍处于低强度地表火,可引发中强度地表火,有引发高强度地表火的可能。地表潜在火行为与乔木层、草本枯枝落叶层结构呈正相关,而与灌木层结构呈负相关;其中,乔木层的树高,灌木层的密度、株数、盖度,草本枯枝落叶层的草本盖度、床层高度、紧密度对地表潜在火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各个层次的影响由大到小分别为草本枯枝落叶层>灌木?gt;乔木层。整体来看,地表潜在火行为大小主要受到地上可燃物的影响尤其是草本枯枝落叶层,而乔木层的影响相对较小、/sec>
摘要:
目的色彩是森林景观中最易影响感官的信息要素,也是衡量景观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而林分结构是影响林内景观质量的重要因子。本文旨在通过林分结构与色彩斑块的耦合关系,对北京山区侧柏人工风景林林内景观质量的影响机理进行探讨、/sec> 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构建林分结构因子,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研究林分结构与景观色彩斑块的耦合关联程度,并结合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的方法研究两者间的变化规律、/sec> 结果(1) 4个因子对林分结构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林内空间因子>植被生长因子>林木高度因子>林内竞争因子?2)林分结构与景观色彩斑块的耦合关联度为0.6,属弱协调程度。其中,相关关系耦合度较大的指标包括:林内空间因子与色彩最大斑块比?LPI)和斑块色彩多样?SHDI)、植被生长因子与色彩斑块分离?SPL)和色彩对比度(CPC)、林木高度因子与SHDI、SPL和CPC、林内竞争因子与色彩斑块亮度(CPB)?3)植被生长仅在中低水平上对LPI有显著影响;林下相对高度仅在较高水平时对CPB和CPC有显著影响;而林内竞争程度在中低水平上对CPB和CPC有显著影响,在较高水平上对SPL有显著影响、/sec> 结论侧柏人工风景林林内景观色彩斑块与林分结构属中等关联程度,林分结构因子对色彩斑块的影响存在差异:不同林分结构因子所影响的色彩斑块指标、同一林分结构因子在不同水平上所影响的色彩斑块指标以及对色彩斑块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两者间存在相对复杂的耦合关系、/sec>
摘要:
目的昕水河流域是晋西北黄土高原重点流域内的代表性河流,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黄土高原昕水河流域选择适宜的基流分割方法十分重要、/sec> 方法本文以黄土高原昕水河流域大宁水文?956?014年实测径流资料为基础,采用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种自动基流分割方法进行基流分割,包括数字滤波?Lyne-Hollick滤波?DF one)和Eckhardt滤波?DF two))、基流指数法(标准法和改进?、时间步长法(固定时间间隔法、滑动时间间隔法、局部最小值法)和PART法,并利用Nash-Sutcliffe系数( E?和平均相对误差法(MRE?对基流分割结果进行评价,并通过基流指数特征值和流量过程线,分析不同基流分割方法在昕水河流域的适用性、/sec> 结果DF one(0.925??的准确度更高( E=0.76,MRE=1.24%),所分割基流过程线较为平滑,能够较好的反映出昕水河流域流量过程线退水段的物理规律、/sec> 结论应用DF one(0.925??对昕水河流域进行基流分割是一种稳定可靠的方法。昕水河流域多年基流量平均值为0.45亿m 3,多年平均基流指数为0.366、/sec>
生物?/a>
摘要:
目的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中华斑羚是一个孤立的小种群,急需开展救护措施。通过分析该物种在保护区内的适宜生境,为保护区制定物种保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sec> 方法本文基于GIS技术,结合该保护区内中华斑羚分布位点和生境变量数据,运用MaxEnt模型对斑羚的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分析、/sec> 结果模型的评价结果达到优秀水平(AUC=0.967),其中月平均昼夜温差、最干月降水量、海拔、距护林站距离、距居民点距离、归一化植被指数对斑羚的分布有重要影响;生境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保护区中南部,适宜生境面积?891.23hm 2,占研究区域?.59%;不考虑干扰因子情况下,适宜区面积可增加12685.14hm 2、/sec> 结论斑羚的生境选择可能与斑羚对觅食利益和捕食风险的权衡有关;斑羚对干扰因子具有回避效应,且干扰因子对斑羚适宜生境影响显著,建议控制无关人员进入保护区,以降低人为干扰。模型预测结果初步明确了斑羚在保护区内的分布状况,对保护区制定斑羚保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sec>
风景园林
摘要:
目的事件性景观已成为推动城市更新与发展的有效途径。大型城市事件都有一个从蓄积到发生再到结束后产生效应的全过程,因此其使用人群在事件的发生期和结束后呈现出明显的数量和结构变化,服务设施也相应地出现供需不平衡、景观同质化等问题,因而有必要对事件性景观服务设施的设计提出更为集约和弹性的策略与方法、/sec> 方法采用基于时间差异的服务设施数量测算方法,该方法包括:(1)在事件发生期,基于瞬时最大游人容量进行服务设施数量测算;(2)在事件结束后,基于城市公共绿地设计规范进行服务设施数量测算。并结合河北省第二届园林博览会的景观服务设施设计,确定两种计算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sec> 结果基于瞬时最大游人容量的测算结果数值较大,基于城市公共绿地设计规范的测算结果数值较小,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值。因此,本文建议将事件结束后的服务设施设置为永久性设施,其与事件发生期的差值部分设置为临时性设施,并采用二者相结合的设计策略,提出基于空间差异的场地布局,以满足使用人群的需求变化、/sec> 结论本文分析了事件性景观服务设施所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测算和研究结果提出了基于时间和空间差异的设计策略与方法,以期为同类设计提供有益参考、/sec>
林业工程
摘要:
目的为了改善木材表面物理性能,探索制备纳米氧化锌/木材复合材料的方法、/sec> 方法?1年树龄的樟子松木单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磁控溅射法制备纳米氧化?木材复合材料,对木材进行功能性改良,利用X射线衍射?XRD)、纳米压痕仪、接触角测量仪和扫描电镜(SEM)对样品结构、弹性模量、硬度、表面润湿性和微观形貌等进行表征、/sec> 结果纳米氧化?木材复合材料XRD谱图显示:在2 θ等于17.0°?2.5°?5.0°附近仍具有木材纤维素3个结晶面(101?02?40)的特征峰;在2 θ等于31.8°?6.3°附近出现了ZnO(100)、ZnO(101)的特征衍射峰。在基底温度?00℃溅射条件下,木材纤维素结晶度下?3.1%。纳米压痕载?压入深度曲线形状变化较大,弹性模量增大了6.6倍,硬度增大?3%;纳米氧化锌/木材复合材料表面水接触角?40.2°;表面的纳米氧化锌粒径较小,分散性较好,在木材单板表面分布平整均匀、/sec> 结论磁控溅射法制备纳米氧化锌/木材复合材料对木材结晶区没有形成影响,依然存在木材纤维素特征衍射峰,纤维素的结晶结构没有遭到破坏,但衍射峰强度有所降低;在木材单板表面生长氧化锌薄膜增大了木材表面的弹性模量和硬度,使木材表面润湿性能从亲水性变为疏水性,接近氧化锌材料的超疏水性能;木材表面生长的氧化锌薄膜均匀,排列致密,表面平整,无裂痕。可见,利用磁控溅射法在木材单板表面生长氧化锌薄膜,能够制备理想的纳米氧化锌/木材复合材料、/sec>
摘要:
目的面对我国乐器音板用材资源的严重不足,寻找新材料替代传统乐器木质音板用材是非常有必要的、/sec> 方法本试验以玻璃纤维为增强材料,桦木单板为基体,按照单板层积材结构设计制备桦木单?玻璃纤维复合材料。通过对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声学振动性能检测分析,探究玻璃纤维布的不同铺放位置和铺放层数对复合材料声学振动性能的影响、/sec> 结果?层玻璃纤维布铺放在表层单板下的复合材料A的比动弹性模量和 E/ G值分别为22.20GPa?6.55,比?层玻璃纤维布铺放在芯层单板单侧的复合材料B分别高了8.7%?7.8%。用2层玻璃纤维布分别铺放在上下表层单板内的复合材料C的比动弹性模量和 E/ G值分别为25.04GPa?7.04,比用玻璃纤维布铺放在芯层单板两侧的复合材料D高了7.5%?8.0%。纤维铺放位置对声辐射品质常数和声阻抗的影响较小。玻璃纤维布的层数与复合材料的声学振动性能不成线性关系,铺放2层玻璃纤维布的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动弹性模量和 E/ G值。玻璃纤维布铺放3层和4层的复合材料的比动弹性模量和 E/ G比铺?层的都小。随着玻璃纤维布层数的增加,声辐射品质常数呈减小的趋势。通过综合评分法分析发现:玻璃纤维布铺放在表层单板下的复合材料综合评分值都高于铺放在靠近芯层单板的复合材料,铺?层玻璃纤维布的复合材料的综合评分值达到最大、/sec> 结论玻璃纤维布铺放在表层单板下的复合材料声学振动性能优于纤维布铺放在靠近芯层单板的复合材料。铺?层玻璃纤维布的复合材料C的声学振动性能达到最好。尽管复合材料C皃i>E/ G值约为西加云杉的80%,但比动弹性模量和西加云杉的相接近,说明桦木单?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具有替代传统木质音板用材的可能性、/sec>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