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松/h2>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th>

2011 33?nbsp; ?

显示方式:
论文
摘要:
描述了相容性非线性联立方程组模型在树干削度和材积建模方面的应用及联立方程组模型参数估计的方法。以黑龙江省带岭林业局人工落叶松为研究对象,以Max和Burkhart分段削度模型作为基础模型,构建了3个具有不同拐点的树干削度和材积系统。削度和材积系统拥有一套参数。为了使内生变量(endogenous variables)误差同时最小化,利用SAS软件模型模块中的似乎不相关回归过程(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SUR)解决联立方程组模型系统的参数估计。采用确定系数、绝对误差、相对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相对均方根误差等模型评价指标对不同模型系统的精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具有2个拐点参数的Max和Burkhart分段削度和材积模型系统拟合精度是最高的。当考虑带皮直径时,拐点发生在树高下?.09H处和上部0.77H处;当考虑去皮直径时,拐点发生在树高下?.08H 处和上部0.75H处。模型检验进一步证明该模型系统提供了最好的直径和材积预测精度、/span>
摘要:
为更加直观地展示樟子松人工林单木的整个生长过程,将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建模技术应用于樟子松人工林单木的形态模拟。通过对樟子松人工林单木形态数据的定量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了樟子松人工林单木形态模拟模型,并以VC++6.0为开发平台,利用OpenGL构建了樟子松人工林单木生长模拟系统,整个系统由形态模型模块、树冠结构模块、生长模型模块、可视化模块、场景控制模块、数据库和人机交互界面组成。系统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实现了樟子松人工林单木生长机制与形态特征可视化表达的有机融合,展示了树冠结构模型、生长模型与可视化有机融合的思路;该系统不仅能很好地模拟樟子松人工林单木的形态特征,还能较逼真地实现樟子松人工林单木生长过程的模拟。樟子松人工林单木的可视化为人工林的可视化经营提供了基础,同时对于其他树种的可视化表达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span>
摘要:
森林一般分布在复杂地形山区,消除地形影响成为提高森林遥感监测精度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本文提出一种无需DEM数据支持、仅依据光学遥感影像近红外波段与红光波段数据就能有效消除山区地形影响的地形调节植被指?TAVI)。以1998年与2008年两期Landsat TM影像为实证研究数据,进行TAVI抗地形影响性能验证并采用TAVI进行研究区森林覆盖变化监测。通过TAVI与太阳入射角余弦值回归分析和与NDVI比较分析表明,TAVI与太阳入射角余弦值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斜率在-0.04~0.04之间,相关系数在-0.08~0.08之间,明显优于NDVI,其消除地形影响的效果显著。利用TAVI反演得到的复杂地形山区森林覆盖信息呈面状空间分布,没有出现受地形控制的纹理形态。监测结果表明,研究?998?008年森林资源总体呈持续增长趋势、/span>
摘要:
采用空间直观景观模型(LANDIS) 模拟大兴安岭呼中林区在无采伐和皆伐、二次渐伐和择伐?种预案下300年内森林可燃物与林火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采伐降低了森林细可燃物的载量,但不同采伐方式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采伐增加了粗可燃物的载量,皆伐方式增加最明显;采伐导致了林火面积和火烧频率的增加,增加了森林的起火可能性,择伐方式下森林的起火可能性最低;采伐提高了森林的火险等级,择伐方式下森林的火险等级最低。因此,建议森林管理者在采伐量一定的条件下采用择伐方式,降低人类采伐活动和林火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干扰,进而促进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发展、/span>
摘要:
基于2×2联列表和方差比率,通过χ2统计量检验和种间联结系数值计算,对杨桦次生林和云冷杉针阔混交林阶段林分总体种间联结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杨桦次生林群落内出现?2个乔木树种之间的总体关联性方差比率为0.932,接?,表现为无相关性;在针阔混交林阶段,群落主要种间的总体关联性表现为正相关,说明该阶段的群落已处于和该地区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稳定阶段,群落总体正关联性随着演替进程而加强。竞争的最后结果将导致杨桦退出先锋树种阶段,并被地带性顶级树种云冷杉代替。多树种间总体联结性反映了群落内各树种间相关性的总体趋势,树木种群的关联关系进一步说明该群落处于杨桦次生林向云冷杉针阔混交林过渡的阶段、/span>
摘要:
槭叶铁线莲是分布于北京附近低山峭壁之上的特有濒危植物,其分布区域狭窄。在传统分类处理中将槭叶铁线莲置于绣球藤组中,但是其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及生长环境与组中其他种类有较大差异。本文根据核核糖体DNA中的ITS序列片段?个叶绿体DNA序列片段(atpB-rbcL间隔区、psbA-trnQ间隔区和rpoB-trnC间隔?,采用最大简约法(MP)和贝叶斯法(Bayes)构建铁线莲属系统发育关系,从而探讨槭叶铁线莲在属中的系统位置问题。结果表明:1)单独的ITS片段和叶绿体片段分析所得到的系统树分辨率较低,而合并分析可以得到相对较高的分辨率和支持率?)铁线莲属与锡兰莲属共同组成一单系类群,二属应予以合并?)槭叶铁线莲并不与绣球藤组植物聚为一支,从而并不支持现在的分类学处理?)槭叶铁线莲表现出比较孤立的系统位置,表明该种可能是本属中分布于北温带古老类群的孑遗、/span>
摘要:
应用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等指标,分析了湖北大老岭自然保护区不同样地大叶杨群落物种和性系统多样性。结果表明:组成大叶杨群落的植物共有182种,隶属?3?43属,其中单种属和寡种属占优势。大叶杨群落物种丰富度受海拔、坡向和林内小气候的影响,在样方3达峰值。从4个样地科属种的共有性来看,科的共有性较高,种的共有性较低,与样地间微环境的差异程度有关。大叶杨群落是演替过程中的群落,大叶杨的年龄结构?号样地表现为增长型结构外,其?个样地均是衰退型。群落植物性系统类型较丰富,两性花植物最多,雌雄异株和雌雄同株植物在大叶杨群落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乔木层中重要的性系统类型是雌雄异株植物,与建群种大叶杨的性系统一致,灌木层和草本层中两性花植物是重要的类型,并且两性花植物所占的比例随草本层植物种类的增加而增大。此外乔木层中建群种大叶杨的重要值最大且在样?中最高?个样地中物种多样性和植物性系统多样性指数变化一致,即乔木层多样性指数的变化不大,灌木层随海拔的升高逐渐增大,草本层在样?达到最大,这种变化与各样地不同层物种数的变化相一致;在最低海拔样方中,各层的均匀度指数最大,物种和植物性系统分布最均匀
摘要:
为科学制定栓皮栎播种苗氮肥管理措施,在砂培条件下,采用指数施肥的试验方法,设?个供氮水平(0?20.6?16.4?29.2 mg/(?#8226;a)),探求不同的供氮水平对栓皮栎播种苗光响应特征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苗木生长的不同阶段,供氮量的差异对叶片光响应曲线的影响有所差别。生长初期,氮素对栓皮栎播种苗光响应特征曲线参数的影响不显著。速生期,缺氮? mg/(?#8226;a))严重影响苗木的光合性能,导致栓皮栎播种苗的光饱和点(LSP)、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表观量子效率(α)偏低,而光补偿?LCP)偏高;当供氮量从120.6 mg/(?#8226;a)增大到216.4 mg/(?#8226;a)时,苗木Pmax并没有明显变化,但苗木的LCP降低,LSP升高;过量供氮(329.2 mg/(?#8226;a))反而导致叶片的光合性能下降。生长末期,在其他处理苗木叶片光合性能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的情况下?16.4 mg/(?#8226;a)水平的苗木仍然保持着相对较高的光合能力、/span>
摘要:
利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胡杨根蘖繁殖特性进行形态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胡杨横走侧根的初生木质部为三原型或四原型,周皮中栓内层较发达,由6?层薄壁细胞组成。横走侧根横切面上次生维管组织中次生韧皮部的比例远小于次生木质部;早期形成的次生木质部以细胞壁尚未木质化的木纤维细胞数量居多为特征;维管射线很发达。胡杨的根蘖繁殖源于横走侧根上不定芽的发生及生长发育。不定芽起源于横走侧根的木栓形成层,由木栓形成层细胞经过分裂活动形成不定芽原基,不定芽原基细胞分裂和生长分化形成在横走侧根表面可观察到的不定芽,由不定芽直接发育成根蘖苗。不定芽发生具有同步或非同步的时间特征以及单点或多点聚集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其生长过程伴随有基部产生次一级不定芽的特征,这是根蘖繁殖形态上表现出根蘖苗大小不一、密集丛生的内在原因,也反映了胡杨较强的根蘖繁殖能力、/span>
摘要:
以制药生产提取的刺五加根茎剩余物作为原料,采用超临界反溶剂法(SAS)对高沸醇溶剂法所提取的木质素进行纳米化以及抗氧化活性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正交优化实验条件:沉淀反应釜温?5 ℃,沉淀反应釜压?0 MPa,温度差+10 ℃,木质素溶液浓?.5 mg/mL。通过重复性验证实验,最终得到粒径(0.144±0.03)μm纳米级有机木质素。纳米和未纳米有机木质素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EC50值)分别为(0.884±0.02)mg/mL、(0.563±0.02)mg/mL,表明纳米有机木质素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比未纳米有机木质素有大幅提高、/span>
摘要:
采用营养液培养法,研究不同NH+4/NO-3配比供氮模式下红松幼苗的氮素吸收水平、主要氮同化酶活性及苗木生长水平。结果表明:红松幼苗在NH+4占优势的营养条件下吸收氮素能力较强、总生物量较大。苗木根系中硝酸还原酶(NR)活性较强,营养液中的NO-3对NR活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随其中供NO-3比例的增加而增强。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和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则可能因外源NH+4的诱导作用而增加;与根系相比,针叶中GS活性较强,且NH+4优势处理苗木的酶活性较强。GDH活性在苗木根系和针叶中均较强,且在供NH+4优势时酶活性较强、/span>
摘要:
本文结合多学科研究提出了碳储量解析法,对北方人工造林主要树种碳储量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旨在从现有人工造林树种中筛选碳汇造林树种并确定森林经营周期。结果表明:1)油松、刺槐和杨树数量成熟龄分别为67?0?0年?)油松和刺槐木材密度初期呈缓慢增加趋势,到35年时均达到最大?5年后,油松逐渐下降并趋于平稳,刺槐一直下降;杨树木材密度?年以前增速较快,4~18年处于缓慢上升趋势,18~28年处于下降趋势?)油松碳含量最大值在20年,?0.52%,最小值在40年,?6.14%,波动较大;刺槐碳含量最大值在5年,?6.96%,最小值在25年,?2.58%,波动较大,?5年后趋于稳定;杨树变化不大,出现由高到低的缓慢变化,最大值为48.64%,最小值为46.64%?)油松、刺槐和杨树的平均碳储量最大值分别为70年(2.526 7 kg)?0年(3.793 9 kg)和30年(2.781 0 kg)、/span>
摘要:
为了揭示藏东南地区蚂蚁的生态学规律,采用样地调查法和搜索调查法首次研究了色季拉山蚂蚁物种的分布格局。在色季拉山记载蚁科昆虫3亚科14?1种,其中,猛蚁亚??种,切叶蚁亚??7种,蚁亚??1种。在色季拉山地区,大多数蚂蚁物种(大?/3)对高山环境的适应性较弱,仅分布于3 000 m以下的低海拔区域;分布于3 000 m以上区域、适应性强的物种是少数(大?/3)。蚂蚁物种的丰富度表现出随海拔降低而升高的规律,这一规律主要受热量因子(气温)制约,蚂蚁对植被类型的选择受气温和植物丰富度制约。蚂蚁物种的分布格局还受到坡向和坡位因素影响,因为坡向和坡位均可影响热量的积聚,蚂蚁物种对坡向的选择不尽相同。在色季拉山,同一个属内的物种在分布格局上明显发生分化。史密西红蚁和棒结红蚁是该地区分布最广泛、占据生境类型最多的物种、/span>
摘要:
昆虫发出的各种声音具有种间特异性,是非常可靠的分类依据。利用这一特性,本实验旨在探索一种对昆虫自动分类的新方法。本实验录制了红脂大小蠹、云南切梢小蠹、短毛切梢小蠹和华山松大小蠹4种小蠹虫的胁迫声,利用Adobe Adition2.0对每个声音文件进行降噪,再将其截取成只含有一个脉冲组的声音片段。在MATLAB环境下对这些声音片段进行端点监测并提?2维的MFCC(Mel频率倒谱系数),然后将此特征参数输入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和检测。设置训练样本数?0?0?0?0?00?种小蠹检测样本数分别?4?5?4?0,结果显示识别率随着训练样本数的增加而提高,在训练样本量?00时的最高识别率达到98.14%,平均识别率?3.29%,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为了验证小蠹种类数对识别率的影响,本实验对4种小蠹进行了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总体上高?种一起识别的结果、/span>
摘要:
为探讨Bt-BADH-GA20ox-rolB多基因转化烟草中外源基因的表达情况及对转化植株的影响,对转多基因烟草及对照植株进行了生理生化试验,包括内源激素含量测定、耐盐性试验、Bt毒蛋白测定、移栽后植株生长的观测。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生根能力强,根、茎、叶各部位内源激素(IAA、GA3)与对照差异明显;在低浓度NaCl下,转基因和对照植株生长差异不明显,当NaCl浓度达到300 mmol/L时,对照生长受到抑制,转基因植株生长正常;在转基因植株的茎、叶中均检测到高浓度的Bt毒蛋白,以叶片饲喂斜纹夜蛾幼虫明显抑制其发育。移栽后的转基因植株高生长更加明显,苗高和地茎分别为对照?.61?.37倍、/span>
摘要: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从哥伦比亚生态型拟南芥中克隆得到的热激转录因子A2基因导入地被菊‘北林黄’中,经抗生素筛选和分子检测,获得?株阳性转化株系。利用RT-PCR方法对阳性转化株检测表明,其中7个株系中外源基因得到表达;高温胁迫处理结果也显示,转基因植株耐热胁迫能力显著高于非转基因植株。本文通过将外源AtHsfA2基因导入地被菊,获得了耐热性显著提高的转基因植株,为观赏植物抗逆转基因育种提供了科学参考、/span>
摘要:
采用平板变色法,?3种白腐菌菌株中定性筛选出18株白腐菌。参与复筛的18株白腐菌降解黑杨30 d后,以Klasson木质素降解率与综纤维降解率的比值作为筛选依据,最终发?株选择性脱木质化的菌株:白赭多年卧孔菌Perenniporia ochroleuca D9597、粗毛纤孔菌Funalia trogii C6978和东方栓孔菌Trametes orientalis C6320。此外通过主成分分析降解机制,上述参与复筛?8株白腐菌菌株在降解黑?0 d的历程中存在3种降解类型:A类型的菌株能选择性降解黑杨木质素,B、C类型的菌株都具有选择性降解黑杨综纤维素的能力 B、C类型的菌株针对综纤维素的降解非常强烈。另外,筛选出的菌株P. ochroleuca D9597、F. trogii C6978及T. orientalis C6320分解黑杨木粉20 d后,在紫外扫描分析木粉的乙醇提取液时发现,其中的木质素发生了显著的分解作用、/span>
摘要:
为获得更多的梅花SSR引物,本研究筛选了84对梅花近缘物种的引物,并从梅花EST数据库的序列中设计了23对EST-SSR引物,用12个梅花品种对这些引物进行了多态性检测。结果表明,近缘物种的引物有69对能扩增出条带,有效扩增率达82.1%,从中筛选的14对引物共得到85个等位基因,平均值为6个。有效等位基因数?.072?.539之间,平均值为4。PIC多态信息指数在0.483?.786之间,平均值为0.695。Shannon指数的平均值为1.528?2个品种遗传相似系数在0.13?.60之间,平均值为0.26。‘玉蝶龙游’梅和‘小玉蝶’相似系数最大,?.60;‘美人’梅和‘黄金’梅相似系数最小,?.13。设计的EST-SSR引物?2对能扩增出条带,有效扩增率达95.6%,其中有11对引物表现出多态性,占全部EST-SSR?7.8%
摘要:
为减少花卉无土栽培对泥炭资源的依赖和提高园林废弃物的再利用率,以泥炭和园林废弃物为原材料,通过使用品氏泥炭(Y)、炭化园林废弃物(TY)、堆置园林废弃物(DZ)、泥?炭化园林废弃?Y+TY)、泥?堆置园林废弃?Y+DZ)、泥?炭化园林废弃?堆置园林废弃?Y+TY+DZ) 6种基质来栽培青苹果竹芋,探讨园林废弃物堆肥替代泥炭作为青苹果竹芋栽培基质的可行性。通过对青苹果竹芋总鲜质量、根鲜质量、叶鲜质量、烘干总质量、烘干根质量、烘干叶质量、冠幅、发枝数、株高和根长10项生长指标进行测定与分析,得?种基质对青苹果竹芋生长促进作用由大到小依次是 Y+DZY+TYDZYY+TY+DZTY。可知经一定处理及配比的堆置园林废弃物能够全部或部分替代进口泥炭进行青苹果竹芋栽培,且其中?个处理均优于原有泥炭处理,对青苹果竹芋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作为青苹果竹芋无土栽培的代用基质、/span>
摘要:
为尽早对结构和构件的最薄弱位置进行检测和评估,避免因突然破坏而导致的灾难性事故,本文通过振动测试获取了锯材的前两阶模态振型,并利用锯材损伤前后的局部模态柔度矩阵差值提出了损伤识别指标。为了验证所构建的损伤指标的有效性,通过人工切除截面质量来模拟不同损伤程度、不同损伤位置和双损伤的情景。结果表明:损伤识别指标对不同损伤程度、不同损伤位置和双损伤均能准确定位,并可对损伤轻重程度进行定性评价、/span>
摘要:
为探明木材密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祁连山中部下限青海云杉为研究对象,利用Silviscan--3测定了青海云杉的木材密度,根据树木年轮气候学的标准方法建立了年轮密度、早材密度、晚材密度、最大密度、最小密度年表,分析了各个木材密度年表与月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月降雨量的关系。结果发现:木材密度与温度正相关,与降雨量负相关。年轮密度和早材密度????月月均温度显著正相关,与6??月月均最高温度显著正相关,与上年10月和当年7?月月均最低温度显著正相关;最小密度与6??月月均温度显著正相关,与6?月月均最高温度显著正相关,与7月月均最低温度显著正相关;晚材密度和最大密度与温度不相关。年轮密度与3月月降雨量显著负相关,早材密度和最小密度与6月月降雨量显著负相关,晚材密度和最大密度与降雨量不相关,即晚材密度对气候的敏感性弱于早材密度。这表明温度对青海云杉木材密度有直接影响,降雨量有间接影响,夏季温度是影响青海云杉木材密度的主要气候因子、/span>
摘要:
为在不损害木构件功能情况下,于现场快速、有效地检测评估出构件材料的主要力学性能,以北京圆明园正觉寺鼓楼拆卸下来的落叶松材为试验对象,对力学试件进行应力波传播速度、微钻阻力、密度等检测,力图以微钻阻力与应力波速度平方的乘积(应力?-阻力模量)作为评估木构件材料力学性能的指标。经过与传统力学性能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对比发现:应力?-阻力模量与被测材料主要力学性能指标之间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它与材料弹性模量、抗弯强度、顺纹抗压强度的决定系数分别?.505 6?.260 9?.477 3。为了更好地使应力波--阻力模量这个参数服务于古建筑木构件材料力学性能的快速检测与评估,建议使?5%置信度回归方程作为实际使用的计算式、/span>
摘要:
在南方林区,林产品为凭证运输,运输数量、时间、轨迹均要求与码单吻合。传统执法方法给现代林业生产带来了许多困扰,因此研制了一套运输监管系统,通过GPS技术获得车辆实际运输起止时间、起点、轨迹、终点,并通过GPRS技术与服务器、执法车辆的语音手机连接组成了无线物联网。服务器接收到运输轨迹数据后和检尺码单数据对比可实现电子监查,指派最近的执法车追踪检查异常的运输行为。经林区环境实测证实,该设备平均延时2.7 s,丢包率?.2%,能达到监控轨迹的要求。该设备应用后能够节省执法人力资源、降低执法开支,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span>
摘要:
对珍稀濒危植物格氏栲生物学特性、群落组成与结构、生态系统特征、遗传多样性、森林培育、病虫害防治及生态旅游评价等研究进行综述,福建三明格氏栲天然林是介于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的一种常绿阔叶林过渡类型,物种多样性较高,群落结构复杂。格氏栲种群过熟、物种竞争和人为干扰等均对格氏栲种群数量动态的周期性波动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格氏栲林已处于衰退之中,中龄种群个体较少,格氏栲野外种子萌发困难与幼苗生长缓慢。格氏栲林缘有米槠、木荷和马尾松自然演替趋势,需对格氏栲幼苗与幼树保护,促进格氏栲种群更新,维持格氏栲种群年龄结构的稳定性。此外,格氏栲天然林的碳库储量、养分库储量、土壤呼吸速率、凋落物量和土壤微生物总量均高于格氏栲人工林,天然林具有良好的自我培肥功能,有效维持土壤肥力,可见应加强保护格氏栲天然林资源,促进格氏栲天然林实现可持续经营。同时,对今后格氏栲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span>
摘要:
根据所采用数据源的不同,介绍了当前国内外森林地上生物量测算中所用的主要方法,即基于森林资源清查的方法和基于遥感估测的方法。根据国内外前期研究成果,概括了这两种方法的特点及其存在的一些不足,初步探讨了结合多源数据联合估测森林地上生物量的方法。结合当前森林地上生物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估测方法的尺度、模型与参数化以及精度与验证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今后森林地上生物量研究中应重点开展的工作、/span>
摘要:
野生状态下的东北红豆杉极少受病虫危害,为了探索其抗虫机理,采用浸渍叶碟法分别测定了东北红豆杉次生代谢化合物三尖杉宁碱和紫杉醇对舞毒蛾幼虫的选择性和非选择性拒食活性。结果表明,三尖杉宁碱和紫杉醇对舞毒蛾幼虫均具有拒食活性。高浓度的三尖杉宁碱的选择性和非选择性拒食率均高于低浓度的,当浓度为 2 mg/mL时,其非选择性拒食活性可?7.46 %,选择性拒食活性可?2.37%。紫杉醇在低浓度时就表现出较好的拒食活性,当浓度为0.25 mg/mL时,非选择性拒食率就达87.18%;当浓度低于1 mg/mL时,选择性拒食活性随着处理时间的推移而降低;当浓度高? mg/mL时,选择性拒食活性随着处理时间的推移而增强,?8 h时,拒食率可?4.95%。总体来看,紫杉醇对舞毒蛾幼虫的拒食效果要好于三尖杉宁碱。该研究结果部分解释了东北红豆杉不遭受昆虫危害的原因、/spa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