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松/h2>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th>

2006 28?nbsp; ?

显示方式:
论文
摘要:
该文通过对江西大岗山地区马尾松纯林、马褂木纯林、杉木纯林及马褂木桤木混交林与对照次生林的土壤理化性质状况的比较,研究了不同人工林更新方式对土壤肥力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除马褂木纯林对土壤孔隙状况的改善表现出一定的作用外,其他林下土壤表现出表层土壤孔隙状况恶化的变化趋势;各人工林林下土壤养分指标均显著降低?种人工林类型中,马褂木纯林土壤养分状况恶化程度最强烈;土壤有效铁、有效锌含量明显降低,但各层土壤有效铁含量仍高于土壤有效铁临界值,而土壤有效锌含量的降低导致土壤缺锌状态的加剧;杉木纯林有利于土壤有效铜积累,而其?种人工林林下土壤表现出表层增加,下层降低的变化特?
摘要:
该试验以北京地区银杏雄花芽为材料,探索利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碱人工诱导花粉染色体加倍的方法和可能?用浓度为0.1%?.2%?.3%?.4%?.5%?.6%的秋水仙碱溶液,分别对水培和自然非离体条件下诱导雄配子染色体加倍的方法进行了探索,比较了两种情况下不同处理浓度和处理方法诱导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自然非离体状态下棉浸法处理得到了大花粉,但得率较低,最高为7%,若进一步加大药液处理浓度或适当延长处理时间,将有可能较大幅度提高大花粉得率;水培条件下的棉浸法和注射法处理均未得到大花粉,其原因和适宜的诱导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探?以正常花粉作对照,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简称LSCM)对经秋水仙碱处理诱导出的大花粉进行了DNA含量的定量测定,初步确认该试验诱导的大花粉是一种二倍体花粉.
摘要:
利用PCR-RFLP技术对白杨派毛白杨、毛新杨和银腺杨及其F1代的叶绿体和线粒体遗传进行了分析.以总DNA为模板,扩增了叶绿体trnD-trnT、rps12/7-nadB、trnT-trnF、trnL-trnF3′和trnL-trnF5′基因片段,线粒体coxⅢ、ND5/6、orf25、atp6、nad4/1-2和ND2-COⅢ基因片段,比较了这些扩增片?种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片段多态?结果表明:毛新杨×毛白杨、毛新杨×银腺杨F1代的叶绿体DNA为母性遗传;4种杂交组合线粒体基因片段的PCR扩增与酶切图谱完全一致,未发现多态性,表明白杨线粒体基因高度保?
摘要:
该文利用ISSR技术分析了大兴安岭北段4个不同海拔梯度?个不同群落及3个纬度梯度的樟子松天然林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16个筛选出的随机引物在3组共240株个体中,分别检测出162?56?69个多态位点,总多态位点的百分率分别达?5.26%?2.11%?8.95%,樟子松天然林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在海拔、群落和纬度等不同的尺度上,樟子松天然林群体间的遗传变异较低,遗传变异多来自群体内部.海拔及纬度因子显著影响樟子松天然林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不同群落类型对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影响不?
摘要:
该文采用13C 核磁共振?3C-NMR)分析方法,对典型工艺合成条件下制备的苯酚三聚氰?尿素-甲醛树脂(PMUF)进行结构分析,判断在树脂制备过程中树脂的分子结构变化特征,为寻找PMUF树脂的较佳合成工艺条件提供理论依?结果发现向脲醛树?UF)中加入三聚氰胺后,谱图简化,认为三聚氰胺与尿素之间可能通过亚甲基醚键连?几乎所有的苯酚在树脂中也都处于游离状态,它既未与UF树脂或三聚氰胺树?MF)发生反应,也未与游离甲醛发生反应,因此,在树脂合成后期向树脂中加入苯酚的方法不能保证共缩聚反应的发生.
摘要:
可燃物湿?FMC)是决定森林火险和火行为的一个重要因?为了快速有效地获得FMC,该文使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短波红?SWIR)和近红外(NIR)波段反射率、NIR和红光波段反射率估算了内蒙古乌素图林区的FMC,并?004?005年的实测数据进行了验?结果表明,使用SWIR和NIR波段反射率能够更好地估算森林植被的FMC,其R2可以达到0.36.虽然该R2值比草地和灌木林地的要低,但是仍然能够提供有效的森林湿度的空间分布,在预测大面积的森林火灾行为时有一定的实用?
摘要:
该文测定并研究了不同水分处理下,不同黑杨无性系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WUEL)、叶片?3C、光合作用、气孔及其相互关?结果显示:无性系间WUEL、?3C、光合作用、气孔都存在差异. 4个水分处理下J2、J6、J7、J8、J9都是WUEL较优的无性系,同时它们的δ13C高、净光合速率Pn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i较高、气孔频度和气孔大小适中、上/下表皮气孔数目比?气孔的差异是导致无性系间Pn和WUEi差异,并最终导致WUEL、?3C差异的关键因??3C和WUEL呈正相关,充分供水条件下相关性最?
摘要:
该研究旨在比较不同管理模式对毛竹林碳贮量的影响和1年生毛竹碳积累的动态变?结果表明?年生毛竹碳积累量?0月份前随时间推移呈直线增加,此后碳积累量的增加趋缓;集约经营和粗放经营毛竹林?年生毛竹碳积累量?个月内分别为10.11?.61 t/hm2,且碳积累主要集中在竹秆,占总碳贮量?1.6%?8.0%;集约经营和粗放经营毛竹林下凋落物的碳贮量分别为1.173 2.156 t/(hm2·a);集约经营毛竹林年固碳量?2.750 t/(hm2·a),是粗放经营毛竹林的1.56倍;与杉木人工林、热带山地雨林和马尾松林相比,毛竹林具有更大的固定CO2的能?因此,毛竹是森林植被中固碳效果最好的林木之一.
摘要:
由于非再生能源资源量有限,生物质能的开发和利用就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 该文通过对中国能源林树种的单位面积生物量与产单位标煤热值生物量所需土地的面积及生产木质燃料所需成本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在三者之间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时间序列方法预测未来煤炭的价格,将各能源林树种生产木质燃料的成本与煤炭价格进行比较分析,最终确定目前可以利用哪些能源树种生产成型木质燃料来替代煤炭,从数量上提供可行的依据.
摘要:
?0块落叶松云冷杉林为对象,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研究其组成树种的单株木冠幅预测模型.因变量为单株木冠幅,自变量包括胸径、树高、枝下高、树冠比、竞争因子和林分密度.共测定了3 099株树木,全部参加了建?最终建立了长白落叶松、冷杉、红松、云杉、枫桦、水曲柳、色木、白桦和椴树9个树种的冠幅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胸径和林分密度是所有树种中影响冠幅的重要因子;模型的调整决定系数在0.34?.75之间;绝对误差在?0.000 114~0.054 m之间;相对误差在-0.054 43%?.440%之间;均方根误差?.360?.510 m之间,相对均方根误差?7.4%?7.4%之间.
摘要:
林火蔓延是一种复杂的燃烧现象,要准确预测林火行为,就需要有科学的林火蔓延模? 该文结合广州市森林资源和森林防火的现状,利用模糊数据挖掘(FDM)技术,寻找与预测区域复杂自然条件相匹配的林火蔓延模型来预测林火行为. 其方法是:①确定影响林火行为的主导因?可燃物水分含量、可燃物负荷量、易燃程度和坡度);②构建火灾数据样本集,利用FDM的模式发现与预测两大功能,归纳发?类模式,依照择近原则匹配各模式所适用的林火蔓延模型;③根据火场指挥者实时提供的火灾信息,遵照FDM最大贴近度原则,判定新样本所接近的模式,然后自动选择适合这一模式的林火蔓延模型来预测林火行为.该方法可以提高林火行为预测的准确?
摘要:
通过对中国鸭绿江流域进行实地野外调查和对以往在该地区采集的标本进行分类学鉴定,确定本地区种子植物112?98? 230?对这一地区的种子植物从属、种两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区系属温带性质,特有现象明显,地理联系广泛.该区系以东亚地区特别是与日本相关的一些成分为主体,还有相当数量的北半球温带成分和少量寒带性质的成?针对物种保护的现状,提出了中国鸭绿江流域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对策.
摘要:
该文以干旱区绿洲-荒漠交错带为研究对象,以质量守恒原理与能量平衡原理为基础,建立了潜水-土壤-植被-大气系统中水分与热量传输模式,并提出了求解潜?土壤-植被大气系统的数值模拟分解协调新方法,用天山北麓三工河流域绿?荒漠交错带的实测资料验证了水热传输模型的可靠?结果表明,植被冠层蒸腾量模拟值与实测值比较接近,其最大误差为11.3%,土壤含水率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最大误差仅?.9%,土壤温度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最大误差为8.3%,用该模型模拟绿?荒漠交错带潜?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水热动态传输过程、植被蒸腾量、地表蒸发量和植被的根系吸水率具有较高的精度.
摘要:
该文以燕山板栗嫩叶为材料,利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高质量的总DNA,通过优化了酶切连接、预扩增、选择性扩增等试验条件,得到了清晰的板栗AFLP指纹图谱.研究结果表明:① 应用经过改良的CTAB法可获得用于构建板栗AFLP体系的高质量DNA;②单独酶切和单独酶连体系比酶切酶连共体系效果更好,确定了板栗基因组DNA AFLP分子标记反应体系;③在所分析?种引物组合中EAAC+M-CAA、E-AAC+M-CAT和E-AGT+M-CAT 3个引物均获得较好的多态?其中以E-AGT+M-CAT引物对组合的扩增条带信号强度一致性好,条带分布均匀,得到了稳定、清晰、分辨率较高的指纹谱?
摘要:
以磷充足的完全营养液为对照,研究了低磷胁迫对落叶松幼苗生长、磷吸收及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APA)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磷胁迫下幼苗的平均单株干重净增量较对照显著降低(P<0.05),仅为对照?0.5%?6.3%,而苗木的根冠比(R/S)较对照明显增加,可能是落叶松幼苗在低磷胁迫时为增加磷吸收而在形态上主动采取的一种适应性机?低磷胁迫下苗木叶磷浓度与单株苗木磷含量均较对照显著降低(P<0.05),单株苗木磷含量为对照?5.38%?4.25%.低磷胁迫下,幼苗根组织内酸性磷酸酶活性与根系分泌的酸性磷酸酶活性均表现出增加,分别为对照的1.06?.32倍和1.81?.10?根系分泌的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增高,可能是落叶松幼苗适应磷胁迫的生理机制之一.
摘要:
该文介绍了森林病虫害诊断防治的重要性和研建森林病虫害诊治专家咨询系统的意义,分析了森林保护专家对森林病虫害的诊治流程、知识组成以及专家系统中森林病虫害诊治知识表示方法,设计了森林病虫害诊治知识库、森林重大病虫害诊治专家咨询系统的结构和推理机制,给出了推理机制及推理求解过程,研制了基于Web的森林重大病虫害诊治专家咨询系统.该系统由知识库管理子系统、病虫害检索子系统、病虫害诊断子系统、病虫害防治药品信息子系?个主要功能子系统构成.系统通过ASP发布在网上,可以进行远程操作.系统的使用将大大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管理水平.
摘要:
为比较沙棘木蠹蛾性信息素不同配方的诱集效果,该文利用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组分?-十四碳烯乙酸?Z7-14:Ac)、反3-十四碳烯乙酸?E3-14:Ac) 和反7-十四碳烯乙酸?E7-14:Ac)按照不同比例配置?种配方进行了野外诱集试验.结果表明?组不同配方的性信息素均具有较强的诱集效果,其中平均诱蛾量最高的?7头/诱捕器,日诱蛾量最高的?1?d,持效期?6 d,不同配方的有效诱捕距离分别?00?50 m.通过比较两种不同诱捕器的野外诱集效果发现:沙棘木蠹蛾实用新型诱捕器的诱蛾效果稍差于三角形诱捕器,但其具有使用方便、易于操作、可长时间使用等特点,诱捕器的最佳悬挂高度为1 m.用性信息素诱杀害虫作为一种高效、无毒、无污染的新方法为沙棘木蠹蛾的综合防治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摘要:
不含有内含子的核盘菌arom基因已经被扩增、测? 该基因编码五功能的AROM蛋白. 为了大量获得核盘菌AROM蛋白的结构域之一5烯醇丙酮酰莽草酸-3磷酸合酶(EPSPS),将该菌arom基因编码脱氢奎尼酸合酶(DHQS)和EPSPS两结构域的DNA序列和只编码EPSPS结构域的DNA序列分别克隆入载体pGEX-4t-2和载体pET28b中,构建?个表达载体pGEX-DE、pGEX-E、pET-DE和pET-E 并将其转入大肠杆菌DH5α、大肠杆菌BL21(DE3)或大肠杆菌JM109中表? 酶活测定和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上述编码序列在大肠杆菌细胞内获得了表达,含有表达载体pGEX-E、pET-DE和pET-E的大肠杆菌BL21(DE3)转化子具有EPSPS的催化活性,说明核盘菌arom基因的这些DNA片段可以被单独表? 核盘菌EPSPS异源表达系统 建立为该酶的抑制剂设计奠定了基础.
摘要:
为更深入了解北京湿地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区系分布规律和特征,该研究以200?005年的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对白河堡、汉石桥、怀沙河怀九河、金牛湖、拒马河、野鸭湖6处湿地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将湿地植物划分为水生、湿生、中生和旱生4个类群,最后分析了典型湿地植物的分布特征和湿地入侵种的现状. 研究区域内共记录湿地维管束植?4科,193属,314种;温带成分、热带成分和世界分布成分在其属的分布类型中占绝对优势,根据区系特征可将北京湿地自然保护区分为3类;保护区内酸模叶蓼、薄荷、野大豆、旋覆花、水棘针和芦苇等植物分布较广,菖蒲、黑三棱、鳢肠等分布范围窄;共记录入侵植?1种,未见有害检疫种. 北京湿地水资源缺乏导致植物类群变化及中生和旱生植物扩散;湿地水陆过渡带面积大小是造成物种丰富度和分布区类型的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一些入侵种尚未造成明显危害,但需要引起关?
摘要:
该文根据1950?003?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对中国森林的结构变化进行了分析认为,经过50多年的培育、保护和利用,中国森林面积和蓄积有了大幅度提高,森林面积比建国初增加?11.74%,但蓄积增加仅约17.4%. 森林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工林面积和蓄积比重逐渐提高,面积比重由1964年的4.49%提高?003年的33.77%;天然林面积和蓄积比重明显下降,但天然林蓄积仍占森林蓄积的主体,?003年仍?9.65%;针叶树面积和蓄积比重由原来?0%以上逐步降低,现在针阔比接近1?,而且优势树种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红松、樟子松和华山松等优质用材林几乎采伐殆尽;森林结构低龄化,单位面积蓄积量降低,可采资源减少;林种结构调整显著,防护林明显增加,用材林大幅度减少,两者的面积和蓄积已接近相等;防护林经营问题凸显,森林资源经营还处在向可持续经营不断接近过程中的森林多资源、多功能利用的初期;20世纪80年代后森林资源开始逐渐恢复,且势态良好,但到2003年森林资源质量仍未达?962年水? 因此,加强森林资源的培育,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加快林业建设以满足经济社会对森林的需求,依然任重道远.
摘要:
该文利用开路涡动相关系统测定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003年蒸散量(潜热通量LE),并分析了其日、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观测系统的能量平衡闭合度?6.5%,处于国际同类观测闭合度范围(60%?0%)的中上水平,说明长白山涡动相关法观测数据可信度较?潜热通量与净辐射(Rn)呈二次曲线关系,与气?Ta)呈指数关系,模拟出的LE日总量与Rn、Ta经验关系式,可对LE缺值进行插?森林蒸散量日变化特点是白天高于夜间,中午最高,夜间潜热通量和显热通量(H?有低估的现象;季节变化特点是7?月份蒸散量最高,冬季较低,且蒸散量在净辐射中所占的比例为生长季明显高于非生长季.该森林蒸散年总量? 126.99 MJ/m2,相当于450.8 mm降水量,占年总降水量(538.4 mm)?3.7%. 关键词:森林蒸散, 能量平衡, 涡动相关? 阔叶红松
摘要:
该文对福建省光皮?1个天然群体的RAPD和ISSR的遗传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进行分析,选择34个引?25个RAPD引物?个ISSR引物),对11个光皮桦群体77个个体进行扩?RAPD引物共检测到270个位点,多态位?67个,?8.52%.ISSR引物共检测到113个位点,均为多态位?研究结果表明?1个天然群体中沙县罗卜岩自然保护区和武平梁野山自然保护区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最丰富,三元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最低;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明显高于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邵武卫闽和沙县罗卜岩自然保护区群体遗传相似度最?两种标记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虽存在差异,但都?1个天然群体明显分为两大类.该研究结果为光皮桦树种今后的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
摘要:
为了弄清楚热空气干燥法对加速ACQ-D(胺溶季铵铜D?在木材内固着的加速作用,该研究采用浓度为1%的ACQ-D溶液对杉木试材进行真空浸注处理,在室温下预固着48 h后,分别对试材进行了不同的后处理,其中包括气干不包膜、气干包膜、热空气干燥不包膜、热空气干燥包膜.热空气干燥的温度?0℃,处理时间分别???2?4 h;气干处理的时间分别???? d.后处理结束后进行抗流失性试验,然后测定试材中残留的铜含量,在此基础上计算ACQ-D处理杉木中铜的流失率.研究结果表明:①气干处理和热空气干燥处理对ACQ-D防腐剂在木材中的固着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固着效果都有所提高;②热空气干燥处理在固着方面的作用要优于气干处理,所需时间短而且固着效果好,在本试验条件下处? h以上抗流失效果较好;③包膜与不包膜两种方法应用于气干处理和热空气干燥处理中的效果有所不同,气干包膜的抗流失效果比气干不包膜的要好,而热空气包膜却比热空气不包膜的要差很多,这可能是因为使用的塑料薄膜阻碍了热量传导,使木材内的温度偏低,不利于铜在木材中的固着.
摘要:
该文研究了以竹材为主要原料的建筑墙体制造技术,内容包括墙体用竹材层积板的制造及性能,该种竹材层积板的墙体组装及其在房屋建筑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将竹材用于建筑墙体材料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该文还对竹材墙体的隔音和保温进行了测定,并根据GB/T15225?4《建筑幕墙物理性能分级》进行评?研究结果为:竹材墙体的隔声性能?2 dB,达到建筑墙体Ⅲ级标准;保温传热系数?.3 W/(m2·K),达到Ⅳ级标?二者性能均达到我国对建筑墙体材料的要?此外,还测得竹材墙体的耐火极限?0 min,说明将其用于民居房屋的建造,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研究.
摘要:
“数字林业”是“数字地球”的一个重要分?该文介绍了“数字林业”的相关概念及目前在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数字林业”的体系结构,并对“数字林业”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海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网络技术、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共享以及互操作技术? S技术等几种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对在实现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该文最后展望了“数字林业”的发展前景.
摘要:
该文以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合成了一种应用于麦秸/回收低密度聚乙烯(LDPE)复合材料的新型偶联剂——羟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研究了聚合温度、引发体系对单体转化率及聚合反应稳定性的影响及合成的共聚物与复合材料性能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同时引入较高比例的功能性官能团单体N羟甲基丙稀酰胺(NMA)和丙烯酸β羟乙酯(HEA),用K2S2O8或K2S2O8/FeSO4热引发聚合,?00%的单体转化率和无凝胶的乳液聚合不可兼得;使用助还原剂NaSO2的K2S2O8/FeSO4引发体系,单体转化率可接?00%,而且乳液的综合性能?将合成的羟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与异氰酸酯PAPI复合偶联麦秸/回收LDPE复合材料,其物理及力学性能提高显著,达到GB/T4897-7?003规定的在潮湿状态下使用的增强结构用板要?
摘要:
该文以马尾松木材为研究对象,对微波真空干燥过程中木材内部的温度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辐射功率?60 kW/m3)和厚度?0 mm)范围内,木材内的温度分布比较均匀,基本不呈现出整体性的温度梯度;在干燥的后期,木材内温度分布的局部不均匀性有加大的趋势;在微波真空干燥过程中,木材内部的温度差是由于微波场和湿木材本身不同部位介电特性的差异引起的,这种不均匀性以局部的形式存在于木材中.
摘要:
油杉为我国特有易危树?为探究油杉花粉发育过程,其花粉样品经荧光染料曙红和Hoechst 33342双染并以冬青油透明后,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表明:单核小孢子经过连续4次有丝分裂后形成5-细胞型花粉粒,成熟花粉由2个退化的原叶细胞?个精原细?体细??个不育细?柄细??个管细胞组成.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结合荧光染色技术能更清晰地显示出油杉花粉发育过程中的核相变化,观察效果远较常规的醋酸洋红染色法理想.此技术可用于其他花粉发育阶段的鉴?
摘要:
该研究利用T型聚四氟乙烯连接装置将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与被干材内部的待测点相连,实现了微波干燥过程中对木材内部同一点温度、蒸汽压力的同步测定.主要分析了木材内温度、蒸汽压力在微波场中的变化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并对温度、蒸汽压力的变化与微波干燥中出现的内裂、炭化等干燥缺陷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木材在微波干燥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大致分为3个阶段:快速升温段,恒温段和后期升温段;微波辐射功率增高,升温速度加快,恒温段温度提高,恒温段时间缩短;微波辐射功率提高,木材内部蒸汽压力上升速度相应加快,压力峰值也相应变大,最大压力值保持的时间变短.压力上升速度伴随着温升速度的加快而加快,当温度升高到恒温段时,压力也同时达到最大?内裂通常出现在木材干燥恒温段初期,主要由于高含水率木材内部过高的蒸汽压力造成;炭化通常出现在木材干燥后期,主要由于低含水率木材高温点的介电特性造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