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松/h2>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th>

2005 27?nbsp; ?

显示方式:
论文
摘要:
2003?1月和2004??在松材线虫病典型发生区浙江省舟山市调查了马尾松上的钻蛀性害虫的种类和分布位?分析了罹病木上的优势虫种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在感染松材线虫病的松树上共发现5种昆?其中钻蛀类害??白蚁1种;在冬季和夏季生活于松树主干上的昆虫种类不尽相同,而且具有各自不同的生态位宽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态位重叠,对空间和营养资源的利用有不同比例的相似性,依据其各自生物学特性和生活习性的不同达到竞争的平衡和共存.
摘要:
该文利用不同受害程度的油松针叶饲养油松毛虫幼?研究其对幼虫生长发育的影?结果表明:油松毛虫取食受害松针?营养指数都有所下降,尤其是取食受?0%的松针对幼虫影响最?其取食量、排粪量最?对食物的消化和利用指数较?幼虫发育缓慢,死亡率增?蛹重减轻,从而影响了油松毛虫的种群动?取食受害25%和受害75%松针的幼虫的营养指数比较接?同时深色型幼虫的营养指数较浅色型的高,死亡率较?但在取食受害50%的松针后期,深色型幼虫的一些营养指数反而比浅色型的?
摘要:
该文以落叶松树皮为原?采用含水乙醇提取、分离、干燥等步骤,制备了醇溶性红色素,并对该色素的理化性质和稳定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色素的产率?.29%,色素 液具有原花色素的UV特征吸收光谱,分别在紫外光谱λmax?25?78 nm范围内有强吸??50?77 nm处有可见吸收?该色素的色价大于250,易溶于甲醇、乙醇、丙酮以及它们的含水溶剂.色素溶液在含水乙醇中稳定,在pH 3?的酸性与弱碱性环境中较为稳定,日光照射不会引起色素溶液褪色,在低?00℃下、加? h之内,色素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常见的无机离子如Ca2+、Ba2+、Na+、Mg2+、Cl-、SO42-等对色素溶液影响不明显,但Fe2+、Fe3+、Al3+会引起颜色发生较大改?添加糖或浓度低于5%的酸和食盐等常用食品成分?色素溶液颜色保持稳定.
摘要:
在对监测区域样地进行合理分类的基础上,需抽取一定数量能代表监测区域森林资源分布状况的最优样地,根据所抽样地对应影响郁闭度估测的主要遥感和GIS因子,可建立以样地为单位的郁闭度估测方程. 最优样地是指能代表监测区域森林种类及分布状况的样地,它包含样地的数量及样地的代表性两个方面的含义. 如何抽取最优样地属多目标优化问? 该文在理论描述特定监测区域最优样地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实例进行了系统研究与分析,有效解决了最优样地的抽样问题,所得结果可用于指导生产实践.
摘要:
该文研究了北京沿河沙地Ⅰ-214杨树人工林地下滴灌和常规灌溉的林地生产力及效?结果表明:与常规灌溉相比,地下滴灌能大大增加树木的生长量,提高林地生产力.2000?栽植??,地下滴灌区树木平均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分别达到21.18 cm?4.23 m ?.181 5 m3,比常规灌溉增加?4.5%?6.9%?47.6%;林地生产力达到22.78?5.81 m3?hm2·a),比常规灌溉增加?.9?.6倍.地下滴灌应用于杨树速生丰产林培育经济效益优势显?如不需租地且不需贷款情况下,地下滴灌条件下林地每年每公顷可盈? 355元以上,资金生产率达?.99,成本赢利率?.67,是常规灌溉林地?.43?.70?.32?在获取较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林地还能产生巨大的生态和社会效益,这部分效益如果货币化则更为可观.地下滴灌和常规灌溉林地的水、肥和能源利用效率存在极大的差异?999年地下滴灌生? m3木材所消耗的资源分别?2.4 t/m3?3.5 kg/m3?.8kW\5h/m3,常规灌溉区是其6.1?.8?.2倍.建议在干旱半干旱和季节性干旱地区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时应结合当地经济条件推广地下滴灌技术,这不仅有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且将大幅度提高林地生产力,带动林业产业发展-/span>
摘要:
该文收集了有关资料,对密云水库集水区区域的生态环境、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可持续发展指针体系,并计算出该区域当前的可持续发展指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措施.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当前可持续发展指针指数分别为:生态环境系?.794、社会发展系?.863、经济发展系?.879、综合可持续发展指数?.820.预测采取相关对策后,该区域各系统可持续发展指针指数将分别达到:生态环境系?.935、社会发展系?.943、经济发展系?.956.区域综合可持续发展指针指数将达?.940-/span>
摘要:
单点入渗过程不能反映不同尺度下森林土壤系统对地面径流量的调节和转化作用,该文采用水文分析法研究坡面径流场的入渗规律,期望获得较大面积上的平均入渗参数,并将此参数运用于不同尺度下的地面径流量及其过程的计?
摘要:
该文以沈阳市东陵区油松栎林群落为对象,分析了群落数量特征.结果表明,油松栎林群落共有种子植?61种,分属49?21属,区系组成丰富.在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上,种的分布类型以温带性质居多,共143种,占总种数的88.82%,表明了群落植物区系组成的温带亲缘关系.在群落结构上,油松栎林群落以地面芽植物最多,?6.02?群落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3个层?利用Ievins和MacArthus指数测算了群?0个木本植物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以榆树、山里红、油松和卫矛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值,分别?.519 3?.491 6?.481 7?.459 4油松与其它树种种间具有较大的生态位重叠,它在群落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稠李同其它树种间的生态位重叠值较小,形成了局部小生境地段的优势种;种间联结性以山里红与黄菠萝呈显著正关联外,其它种对联结性都较低.
摘要:
竹类植物开花生物学特性和控制授粉技术的研究是开展竹类有性遗传改良的必要前提.该文以设在福建省南靖县国营苗圃的29?0根麻竹开花亲本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实地观测的方法,观测了其开花预兆、开花周期及持续时间、开花季节和初花时间、花枝类型及结构、小穗形态及结构、花器构造和发育特性及竹花开放顺序等开花生物学特性,研究了麻竹控制授粉时不同气候条件和花枝位置对结实率的影?研究结果初步表明,控制授粉时气候及花枝位置对结实率的影响不显著,及时利用竹子田间自然开花并适时地进行人工授粉是可行?
摘要:
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松材线虫不同受害阶段的马尾松群落?3个主要种群进行了生态位研究.以群落组成类垊 ①马尾松+NFDA4木+白栎,②黑松+马尾松+冬青+柃木,③马尾松+冬青+栀?短柄NFDA5,④马尾松+篌?NFDA4木,⑤木荷+马尾松+苦槠+短柄NFDA5,⑥栓皮栎+冬青+杜虹花,及所建立的综合资源梯度指数(10?0)综合为一维资源位,调?个资源位,定量测定不同受害阶段马尾松群落主要种群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比例、生态位重叠,并阐述了各种群生态位的生态学意义.结果表明:由于松材线虫的入侵,加之随后的人为伐除马尾松受害木,马尾松林正朝着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两个方向演?
摘要:
为评价木工宽带砂光机(BSG2713)的现场噪声及其主要组成频率的噪声对人心理负荷的影响,该文以砂光机为噪声分析源,进行安静及噪声暴露条件下的脑波实验和主观评价调查,最后通过人体脑波变化和主观评价结果论证噪声对人体负荷的影?该方法从工程心理学角度,强调了噪声影响劳动安全的心理负荷问题.结果表明:在噪声暴露过程中,67? 422 Hz噪声使β波及Fast α波增强最大,人体对外界的应激性提高; 446 Hz噪声使人正常集中的脑波Mid α波和Slow α波增强最大,且在恢复阶段回复最?控制台处现场噪声?7? 422 Hz噪声的主观评价相?
摘要:
为评估人工林尾巨案生长应力水平并揭示其变异情况,采用应变片法对其表面轴向生长应变进行了测?研究表明,表面轴向生长应变为拉应变,活立木胸高处表面轴向生长应变平均值基本分布在650×10-6~1 100×10-6之间;生长应变的测试一般需? min左右,这时应力释放完毕,应变值达到稳?尾巨案两个家系间及树干两个方位(南、北向)间的表面轴向生长应变差异不显著,沿树高变化不明显.
摘要:
采用凝胶电泳技术比较观察了金边卫矛冷驯化期间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谱及总蛋白的动态变化,就其变化规律与抗寒性的关系作了探讨,并首次鉴定了叶片中SOD的类?结果表明:冷驯化期间叶片SOD同工酶未发生谱带数目的变化,但有谱带的增强表达,其中Cu-ZnSOD的变化较FeSOD明显.POD同工酶不仅有酶带的增强表达,而且有一条新的弱酶带出现.SOD、POD同工酶谱带随着冷驯化时间的延长而增强表达,但到达一个高峰后逐渐回落到接近对照水?这表明植株在冷驯化期间随着SOD、POD同工酶变化而形成的低温适应机制可能是提高植株抗寒力的一个重要原?金边卫矛在冷驯化期间诱导?种分子量分别?8.7?9.5?5.7?8 kD的酸性蛋白,脱锻炼后仍然存在,表达量基本维持在低温处理时的水平,推测它们可能是抗冻蛋白,与冷驯化后金边卫矛在冰冻温度下的抗冻性相?同时发现,叶片中多种蛋白质的含量与未驯化苗相比都有所增加,其中分子量分别?7.7?5.8 kD的碱性蛋白B和C及分子量?5.5 kD的酸性蛋白D的增强表达趋势较为明显,?种蛋白在脱锻炼后含量均下降到接近对照水平,推测与植物在低温条件下代谢途径的改变有?
摘要:
黄河上游地区10?7 a的退耕地人工林,其植物体、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碳密度平均为111.3?.1?64.9 t/hm2,分别占同一地区天然次生林的28.6%?3.8%?1.0%.植物体、枯落物层和土壤?个层次所占总碳密度的比例,对于退耕地人工林来说为39.6?.8?8.6,而天然林?7.4?.7?9.9.退耕地人工林的植物体和枯落物层碳密度均随林龄的增加而呈幂函数增长趋??部分在总碳密度中所占比例随林龄而逐步提高.退耕地人工林目前的总碳密度平均?81.2 t/hm2,相当于同一地区天然次生林总碳密度677.4 t/hm2?1.5%,但年均碳密度却高?5.2t/(hm2·a),较天然次生林的13.6 t/(hm2·a)提高?1.7%;与全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4?998?人工林的年均碳密?.95 t/(hm2·a)相比,提高?.8?黄河上游退耕地人工林较天然次生林及荒山人工林具有更强的生长及碳储量优势.总之,科学有序的退耕还林工作,对于形成碳汇、减轻温室效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要:
对天津泰达开发区的清水、清水和处理水混合水、处理水灌溉区进行土壤和植物调查研究,分析不同水质灌溉下土壤、植物中养分含量的变化,发现混水、处理水灌溉土壤中全氮、有机质、pH值增加不明显,部分甚至有下降趋势,但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在混水和处理水灌溉土壤中均增加显著.植物叶中氮、磷、钾含量变化较小,与土壤中的相应元素没有表现出相关性,说明混水和处理水中的养分并没有为植物有效利用.对土壤不同层上的养分研究表明,长期灌溉混水或处理水后,除有机质外,其它养分易于向下迁移,使不同层上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
摘要:
该文报道了以黑松细胞为材料的一种改进的细胞荧光染色显微生测?用该方法测定了接种松材线虫虫体上分离到的荧光假单胞GcM5-1A菌株或该菌株和无菌松材线虫混合物接种后的愈伤组织水提物的毒?结果表明,单独接种无菌松材线虫或单独接种该菌株后的愈伤组织水提液未表现出毒性;而接种无菌松材线虫与该菌株的混合物后的愈伤组织水提液与接种野生松材线虫后的愈伤组织水提液的毒性以及该菌株的NB培养液的无细胞滤液的毒性均很强,并且它们三者之间没有显著差?该结果说明松材线虫在寄主组织中能促进细菌的产?向该菌株的NB培养液的无细胞滤液中添加松材线虫后测定其毒?结果表明无菌松材线虫对其毒性并无显著影?实验结果表明松材线虫本身不产生毒素,在荧光假单胞菌培养液的无细胞滤液中加入无菌松材线虫未能显著改变其毒?
摘要:
根据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实际需要,该文采取植被因子与环境因子相结合的综合多因子途径,以Matlab为平台,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法(HCM),? 105个小班进行了全面调查,共获取原始资?0 000多个.以内蒙古凉城县为例,对退耕还林重点工程县进行了定量化立地分类.结果表明,该县划分为5个立地类型组?9个立地类型,同时,建立了退耕还林立地分类体系和定量化方法,为促进退耕还林工程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依?
摘要:
以日本山地源头森林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泥沙自动取样器和自计水位计,研究了悬移质泥沙的输出过程及其与洪水过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该森林流域的泥沙来源主要是林道、沟道、沟道两边裸露地;河川径流中悬移质泥沙浓度与总泥沙浓度间有很好的相关性;降雨时悬移质泥沙浓度随流量过程的变化呈现出顺时针变化的套索;悬移质泥沙的输出过程属于波浪式变化;悬移质泥沙浓度最大值与洪峰流量几乎同时出现,属同步型;悬移质输沙量主要取决?0 min最大雨量;场降雨量对悬移质输沙量的贡献较大;单场大暴雨造成的悬移质输沙量占全年输沙量的5%左右;悬移质年输沙量的30%是由为数不多的几场降雨造成?
摘要:
该文首次描述和图标了九华囊粉?Porisaccus jiuhuaensis?Wu))的各龄幼期特?基于足和漏斗状内陷从第一龄若虫至成虫的发展变化情形,作者讨论了雌成虫体腹面的袋状附器的来源,认为其乃后足退化变形之?
摘要:
该文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以Raupach提出的Localized Near Field(LNF)理论为依据,耦合垂直速度标准差σw(z)和拉格朗日时间尺度TL(z),建立林冠内水汽源/汇强度和平均浓度廓线之间的关系;利用拉格朗日反演模型提出了通过林冠水汽浓度梯度计算林冠内的水汽?汇强度进而推算森林蒸散的方法. 模拟结果与开路涡动相关系统的观测资料比较显示:白天水汽累积通量的模拟精度达?1%,模拟值高出实测值约15%?5%;夜间模拟值比实测值高??倍,其原因尚不清?观测期内全天水汽总量模拟?98.91 mm,观测值为240.33 mm. 最后,讨论了水汽源/汇强度及其通量随时间和高度的演变过?
摘要:
该文介绍了振动法测定木材弹性模量的理论依据,组建了由脉冲锤、加速度计、计算机等组成的测试系统,对测试基本方法进行了试验研?发现横向振动方式可以有效地测得木板试材的固有频率值,测定效果好;而纵向振动方式不能测得试材的固有频率值,不能作为测量木材弹性模量的方法.在横向振动测量方式中,激振点与拾振点间距离应位于试材两端部附近,两者间间距应尽量远.通过与静态测试结果比较,发现振动方式测得的弹性模量值比静态方式测得的稍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