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步云:2019年实践育人研究的问题导向与发展展望


回顾2019年高校实践育人相关研究成果,"实践育人"的内涵更加丰富,研究视域更加宽广,研究方法更加综合,研究问题更加深刻。分析这些研究成果的年度特征与不足,预测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对进一步深化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实践育人研究的问题导向
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现实的需要是高校实践育人理念与政策的发展动力源泉。新时代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带来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比如,由于思想认识不足、机制对接不畅、有效协调不够、实践形式不活、评考量不实等多方面原因,高校实践育人存在理念上的偏差,导致理论认知与具体实际割裂,对实践育人的方法论理解不深,对实践育人的价值旨归挖掘不够,价值取向功利化消解高校实践育人效能,信息化发展颠覆高校实践育人传统理念,实践育人"国际化"冲击"本土化"发展。[1]我们可以将高校实践育人现存的不足加以归并与分析。


(一)高校实践育人的主体认识问题
高校实践育人的主体认识问题主要存在三个方面:一是主体与主体性混淆,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主体不等于主体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具备主体性,但是教育者起到的是组织和计划的作用。实践育人是自觉教育,不是自发教育或自我教育。只有主体得以确立,且切实发挥了相应的主体性作用,才能为实践育人提供方向保证和组织保障。主体是活动的发动者和实施者,高校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更要重视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其导向性、创造性和超越性。二是多主体并存,"泛主体"化现象存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江南官方体育app下载苹果版本、实习见习等等都是实践育人的载体和方式,但其职能部门各不相同,相互之间的联动性和整体性不足。三是主体职责不清,亟待构建协同管理体系。当前,高校实践育人缺少全面系统的规划和指导,主管部门、参与人员之间缺少紧密联系,没有形成部门互动、环节互补的组织管理合力和系统联动格局,长效性的制度保障也处于缺位状态,个别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失去了其根本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的。[2]


(二)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性认识问题
一是对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当前高校实践育人在实施过程中虽然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依然面临着许多阻碍因素,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于实践育人参与各方对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不够充分,缺乏刚性要求。如各高校对实践育人共同体的认知有待进一步深化,各高校对实践育人共同体的重视有待加強;各高校实践育人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协同性有待提升。当前很多髙校虽然出台了各方面的制度政策文件,对实践育人的各项具体工作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但系统内部各项工作的制度设计缺乏系统化、科学化的整体部署。在研究生实践育人问题上,也存在着对实践育人重要性的认同不足、实践活动形式缺乏多样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环节上缺少实践环节等问题。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难题破而未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实践教学形式较为分散、实践教学的覆盖率低、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有待提升、实践教学的认知不到位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但仍然处于有"盆景"尚未形成"风景"的状态,进而影响实践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仍不够重视。重专业轻思政,思想政治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师生难以走出课堂开展实践教学的现象始终普遍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配备有所增加、教师的能力与素质在不断提高,但与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际需求相比仍有差距。


(三)高校实践育人理论研究仍然薄弱
伴随着新时期以来我国高校育人理念与范式的转变,实践育人日益彰显出其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学界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维度研究高校实践育人,从源起、要素、功能、创新等多方面构建实践育人体系,但思想政治教育学视域下的探讨和研究不够深入,研究成果多为质性的经验总结,普遍存在研究结论的同质化现象,而量化实证研究和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较为缺乏,研究视角缺乏新意,研究方法单一,深度明显不足。对实践育人工作所存在的不足反思主要停留在实操、对策层面,学理性、思想性不够;实践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对不同学校类型、学科专业类别,进行学科专业实践育人的差异化研究虽然有所开展,但研究水平有待提升。虽然高职院校关于实践育人的研究成果增长很快,但理论性、学理性和指导性的成果较少。


二、高校实践育人研究的发展展望
在加快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新阶段,各高校要有效解决实践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短板,必须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探索高校实践育人的发展规律,始终立足学校的办学实际与人才培养特色,注重时代特色与专业特色融合、社会需求与学生发展兼顾、高校主导与学生主体统一,坚持多视角与一元性、国际化与本土化、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与有效融合,积极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构建多学科视角和国际化视野的研究体系
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将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实践主体时代性的特点与时俱进,实践育人工作的推进和创新首先需要理论上的支撑和指导,这就对理论研究的创新发展提出了要求。实践育人工作研究的创新既可以从学科交叉、学科融合的维度深入推进,用不同的学科视角研究实践育人工作,进而提升高校实践育人的科学性;也可以从纵向和横向的维度研究实践育人工作成效。比如,从纵向维度,可以通过我国高校实践教育的历史发展,探索高校实践育人流变的规律;也可以从建党近100年来我党提出的实践教育理论研究实践育人思想的变化发展;又可以从横向维度,进行国际化与中国特色的比较研究,如可以加强我国高校与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实践育人的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研究,也可以加强我国高校与发展中国家高校实践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从比较研究中学习借鉴,从比较研究中坚定自信。高校之间既可以有不同类型高校之间的比较研究,也可以有同一类型不同高校之间的比较研究,或者根据区域分布、专业类型等不同维度进行横向比较研究。理论研究的创新发展,将为高校实践育人构建一个具有自身特点的学科话语体系和理论支撑,它既可以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范畴,也可以属于高等教育学学科的范畴,还可以属于心理学或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范畴。因此,需要从不同学科的研究范式中形成一种具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借鉴的高校实践育人研究体系。


(二)构建高校实践育人网络化的长效机制
在当前网络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要有效结合网络新媒体的特性,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的实效性和吸引力。一是要准确把握"90后""00后"作为网络原住民的思想现状和成长规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高速发展的趋势,了解当前大学生对网络社会的高度关注与参与。当代大学生已将网络作为基本的生活和生存工具,他们对社交媒体、网络购物、虚拟空间、网络游戏的关注和熟悉度,反应了他们思维更活跃、主体意识更强、个性更鲜明、思想价值更加多样的突出特征。[3]二是要高度重视网络社会实践在育人中的作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网络信息技术的触角已经深入大学生学习与生活。在深刻认识当前网络发展特征与趋势,充分考虑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对实践活动主题、内容、形式进行网络化的吸收与重构,已是实践育人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借助网络虚拟的社会实践情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在网络实践中汲取营养,坚定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理想信念。三是要进一步研究网络新媒体的发展特征与传播规律,为网络实践育人提供队伍保障。大学生是网络实践的主体,他们借助计算机交互技术系统进行虚拟的网上实践活动,这个过程不仅要求要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水平,还要求高校培养一支政治纪律性强、既了解高校实践育人规律、又具有网络信息技术优势的专兼职队伍,指引他们研究网络新媒体发展与传播规律,引导他们把社会主流价值观合理融入网络实践育人全过程,为增强网络实践育人实效性提供技术运行、资源配置与评估考核保障,促进网络实践育人的和谐健康发展。


(三)构建综合立体多元的评价体系
科学的实践育人评价机制是检验实践育人效果的总阀门。评价机制的创新发展是确保高校实践育人因时而进工作成效的关键。一是在评价方法上,鉴于实践活动的特殊性,应坚持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进行比较分析。纵向维度主要指高校自身在实践育人过程中人才培养质量上的前后比较,反映育人成效;而横向维度则是通过同类院校之间实践育人成效的比较。在定性分析上可以明确一些可以固定的指标要求,包括实践育人组织机构、育人平台、实践教育课程、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等;定量研究的指标体系则可以通过具体数据进行监测,主要包括实践育人的学生基本数据、学生科研能力、综合素质发展、实践成果、条件保障等主要指标,指标要易于量化,主要评价学生培养质量的变化。量化指标体系可以通过建立数据库进行客观分析。二是要探索建立"标准+特色"实践育人标准化构建模式。标准的基本要素主要应依据如何调动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的几大要素,同时可以根据各自高校的实际情况,设定特色性指标。三是评价必须由第三方社会专业机构进行。以避免实践育人关联方因体现自身工作业绩而出现弄虚作假现象,要确保评价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客观性,评价结果反馈的及时性,确保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及时完善、不断提升。另外,高校在实践育人的实施过程中,要定期开展实践主体、实践单位对实践育人工作满意度的测评,对大学生、实践单位反馈的问题要及时跟进,建立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建设改革的倒逼机制,进而健全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伍廉松.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的时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北京青年研究,2019,(02).
[2]王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的探析与反思--以实践育人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24).
[3]陈位志.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协同与融合--以"概论"课为例[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03).

文章选自《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年度发布(2019)》团结出版社2020年版

相关推荐

订阅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