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江南的注册网址_江南软件合法
EN

校史上留下的光辉足迹

作者:来源:水土保持学院发布日期:2022-09-20

为现代化建设和林业经济发展服务,是林业教育的宗旨;学林、爱林是北林学子的理念;勤于实践,是北林人的精神。

自建校之日起,从北京的燕山山脉到祖国的大江南北,东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至新疆托克逊,北至内蒙古磴口,南到青海的格尔木广大地区,都留下了北林师生的足迹。

这是教学的需要,这是科研的需要,这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50年的风风雨雨,半个世纪的艰苦历程,学校的科学研究始终沿着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前进。

建校之初,学校科研处在一个较低水平,只限于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写出报告。科研的方式,主要是结合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直到1956年,科学研究有了新的起点。

周恩来总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极大的鼓舞了广大知识分子,“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使科学研究迎来新的春风。在周恩来总理的感召下,许多教授虽年近花甲,仍然不辞劳苦,跋山涉水,深入生产实际,搜集资料,进行科学研究。

仅1956年当年,学校就获得科研项目34项,其中14项科研项目获得初步成果。王林、关君蔚、高志义、李滨生等先生受水利部委托,率专修班承担了北京官厅水库附近山地1500平方公里的水土保持调查和规划任务。王林主持了栓皮栎播种期的研究;关君蔚从事华北松橡混交林区的土壤及造林立地条件的研究;张正昆对冷水沟林区的林型及林型起源进行研究;邓宗文对东北、内蒙古森林防火进行调查研究;申宗圻开展关于压缩木材性能的研究等。这些课题都取得可喜的成果。

华北地区核桃引种”研究课题,集中多方力量建立核桃研究小组,使该研究从单项引种栽培扩展为引种、育种、生理、生化的综合研究,不仅提高了科学研究水平,而且解决当时林业中遇到的一大难题。引种新疆核桃在北京地区获得成功,为华北地区提供了收效快、速生丰产的木本油料树种,并且得到大面积推广。1962年2月和9月,《北京日报》先后两次进行报道;中央电视台也进行了专题报道;同年6月19日,《江南软件合法》发布了新闻与照片,并以《新疆核桃结新果》为题发表社论。

学校取得的各项科研成果,不仅引用于教学,而且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使教学、科研、生产更加紧密的结合。学校教师和高年级生参加的“小兴安岭主伐更新”和北京市主持的“山区考察”两个会战项目,为小兴安岭林区的合理主伐更新和北京市的林业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建立山区林业及水土保持样板点。

在国家科研经费支持下,学校科学研究的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初步适应了当年的科研工作的需要。广大师生结合生产劳动,建立了造林类型、航空测数、主伐更新、饲料林等一批科研实验基地或站点,为科学研究工作奠定了物质基础。

1953年暑期,三年级学生赴陕西省管涔山林区进行建校后的第一次生产实习,让学生了解森林,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专业课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一起总结探索生产实习的经验,不断提高生产实习的教学效果。

管涔山林区为天然落叶松、云杉混交林,气候湿润、空气清新,与岩石裸露的无林区对比,充分显示出森林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森林对改善自然条件的作用以及保证农业丰收的生态效益。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进行了森林生态的调查和森林抚育采伐,设立标准地进行强度、重度、弱度疏伐的实验,参观了无森林覆盖而形成的泥石流地带,当同学们看到被山洪冲积的山石时,对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进行生态建设的重大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

结合生产实际,开展科学研究,参加生态环境建设的事例,在北林的历史上比比皆是。其中就有一件对泥石流的治理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例。

关君蔚承担的“泥石流的运动规律及其途径”课题,是我校首次承担国家重点关科研项目,对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早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北京郊区门头沟一带常常暴雨成灾,滔滔洪水裹着泥石流滚滚而下,冲毁农田、村庄,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到严重的威胁。为了摸清泥石流发生的条件,掌握泥石流运动的规律,找出相应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关君蔚背着小米和铺盖卷深入泥石流发生的地区实地考察和调查,收集相关的资料,为了取得可靠地数据,他常常只身一人在山上连续观测,食宿在被人遗弃的破石头房里。

通过实地考察和科学研究,关君蔚找出了泥石流发生的主要原因––山上的植被和树木遭受破坏,提出了以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并举的治理方案,并同当地农民一起进行治理,降伏了威胁山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泥石流。在泥石流的预测、预报和治理方面,关君蔚教授取得重大突破。他的研究成果“泥石流的运动规律及其治理途径”,在1979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获奖。更为可喜的是,他提出的“因害设防,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泥石流的构想,已在我国逐步得到推广,对我国山区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1963年4月,根据农业科学技术会议和《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工作暂行简则(草案)》“高校科研工作三十四条”的精神,学校对十年林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草案)进行了修订,并对全校师资力量进行了调整,保证了重大课题的完成。1964年获得国家课题107项。这一时期由于坚持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在科学研究中,注重“实验、示范、推广”三结合,学校的教学、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取得较好成果,许多科研成果在生产中得到推广作用。

用航测照片作森林分层抽样调查的研究”成果,在全国森林资源调查中得到广泛应用。这是我国森林资源调查的一种新的突破,是森林理学科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

我国土地辽阔,森林状态差异很大,随着历史的变迁,天然林越来越少,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日益增加,尤其是集体和个体所有林不断扩大,这对森林经理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大兴安岭,是学科带头人董乃钧教授事业的起点。1954年,他刚一毕业就参加了林业部综合调查队,先坐火车和汽车,后坐马车与牛车,然后背着行李和粮食,步行到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在他梦寐以求的绿色天地里,搭起了帆布帐篷,开始了新的生活。

白天进行实地调查,夜里整理调查数据,他辛辛苦苦实测数据,认认真真计算结果。在那绿色的世界里,他吃了不少苦,流了不少汗,但也学到不少知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编制了第一套大兴安岭森林资源统计表和森林分布图,直接推动了林区森林资源的调查工作的开展。

申宗圻教授主持的“压缩木在工业中的应用”研究成果用于军工、纺织工业,提高功效减少消耗,列为1964年工业新产品。压缩木应用于轧钢轴瓦和煤矿巷道锚杆,对于提高产量、节约原材料,效果显著。1965年获得原国家经委、纺织部、二机部的奖励。

从1952年到1964年,学校坚持走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办学道路,取得良好的成效,尤其是科学研究的成绩更加显著。1964年12月,学校召开第四次科学报告会,编辑出版了研究报告摘要专集,收集摘要22篇。这些研究报告,都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林业生产提供了许多有益的资料。


江南的注册网址_江南软件合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