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江南的注册网址_江南软件合法
EN

回忆关老和孙立达:宁夏西吉的巨变

作者:来源:水土保持学院发布日期:2022-09-20

在江南的注册网址,大家都知道宁夏西吉,都知道在那里发生的用科学战胜贫困的故事,都知道“把最精彩的论文写在大地上”这句名言的来历。

把最精彩的论文写在大地上”,这是一位中央领导人在宁夏西吉考察后,对江南的注册网址教师们的评价。尔后,这句名言,又成了他们坚定不移地走教学和生产相结合道路的座右铭。

时间追溯到197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地处黄土高原中心地带,是我国有名的“老、少、边、穷”地区,这里,一个荒岭接着一个荒岭,天、地、阳光都是赤黄色的;这里,仿佛永远没有春天。

没有烧的,到山上铲树皮、树根,仅有的一点绿色也化为灰烬;

没有吃的,每年靠国家的返销粮度日。

没有穿的,满街的人穿着陆、海、空军支援的救济衣。

有人说:“山比院子净,院子比炕净。”意思是说,一无所有,一穷二白。

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这里的疾苦,西吉县被国家和原林业部确定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验基地县和“三北”防护林建设重点县。

与此同时,公元1981年,在意大利罗马,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目光也注视到西吉这块贫瘠的土地。

西吉地处黄土高原,又是穆斯林聚居区,搞好了不仅给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带来希望,而且会给生态环境类似的阿拉伯地区和国家提供学习借鉴的样板,因此选择西吉县防护林工程作为对中国最大的粮食援助项目,代号“2605”。国家决定,委托江南的注册网址深入西吉展开攻关研究。中央领导人批示:“这是你们的一件大事,又是关系到国家名誉的重要问题,只许给国家争光,不许给国家出丑。”

肩负着国家的重托,关君蔚院士,原校长阎树文,带领师生们来到了黄土高原,来到了西吉。

据历史上记载:公元前900年以前,西吉属林区。南部丛林密布、山清水秀;西部“大山乔木”,“重重超林樵径”,曾得过“云台叠翠”之美誉。

历史还告诉我们:现在的西吉县所在的穆家营,乃是明朝穆王封地内的放牧集中区,明朝一诗人夸赞其为“蒸霞浅水孤鸿尽,首清秋风万马肥”。

然而,杀鸡取蛋,竭泽而渔开始了。从公元1827年雍正皇帝将西吉划作“听民汗垦”的范围,到清同治元年(1862年)以后,随着人口的大量迁入和迅速增加,毁林毁草,滥开山荒愈演愈烈,天然林草植被受到灾难性破坏。

1949年农田面积为9.26万公顷。

1957年大开垦运动增加到14.7万公顷。

1980年农业用地达到21.2万公顷,每个劳动力平均负担的耕地面积比全国高出7倍,农林牧三者用地比例为22.5:1:7.3。

西吉走了一条砍乔木、割灌木、挖树根、铲草皮(作肥料、燃料)、耕种直至水土流失的道路。

破坏了的生态平衡恢复起来谈何容易,面对着这没有声音、没有颜色、没有动感的一切,关君蔚先生多少个夜晚彻夜不眠,苦苦地思索着。他来到西吉,没有住在县领导给他安排的招待所,而是带着弟子们跑进了山里,跑进了农户,一住就是几个月。矮小的土坯屋,苦涩的咸水,单调而缺乏蔬菜的食谱,并没有引起他的在意。白天爬山一身土,晚上无电一盏灯,他精心的勾画着西吉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

教师们在这里贯彻着一条独特的科研路线:一是不包办代替,他们把县领导机关“逼上梁山”,让县里自己制定计划,落实责任承包制,指挥千军万马上山下沟造林种草;二是摒弃了“先实验,后生产”的旧模式,一边和当地群众一起参加生产劳动,一边从传统的耕作方式中找出以往造林种草失败的主要原因。

在西吉,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喝的是苦水,吃的是冷饭,住的是土炕,有时要背一二十斤重的器材和用具,翻山越岭走十几里的山路。在冬春季节,北风呼啸,更为艰苦。可是,师生们知难而进,没有一个打退堂鼓的。为了精确计算和分析综合治理后的效果,1981年春,孙保平等4位老师带着7名同学,在大雪纷飞、疾风刺骨的日子,他们扛着几十斤重的测量仪器,跋山涉水,每天要在野外工作十几个小时。渴了喝一口凉水,饿了咬一口冷馒头。在煤油灯下整理数据。他们一天的工作量,相当于县水利科一周的工作量。

当地的领导给师生们送来了羊皮袄。汽车司机表示“只要车能走,我就一定让你们少跑些路”。做饭的师傅深夜把鸡蛋汤送到师生们的绘图桌前。师生们却深深体会到了我国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和他们的期望,强烈的意识到作为一名水土保持工作者所肩负的责任。他们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测遍了全县210多座水库、塘坝的有关技术指标,记录了大量的数据,研究出小流域土壤侵蚀预报方案,为全县防护林工程效益的计算提供了科学依据。

孙立达教授,作为江南的注册网址在西吉科研组的主要负责人,是在西吉蹲点时间最长的人,每年在西吉3个月以上。他在西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经过全面分析,他们抓住了西吉县燃料、肥料、饲料、木料奇缺的这一关键环节,提出了西吉县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通过造林种草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从而促进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

要使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广大的农民所接受,并成为他们改造自然的自觉行动,还必须抓好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他们帮助农民逐步改变多少年来烧牛粪、秸秆,铲草皮、伐木的旧习惯。让牛粪秸秆还土肥田、草皮树木保持水土。几年来,他们配合县委举办了各种训练班。县一级累计培训了1400多人次,乡一级累计培训了1.8万多人次。通过培训,再由农民技术员在施工现场向农民传授技术,有力地推动了造林种草、综合治理的开展,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智力和经济的开发,为边远地区培训了一大批既有实践经验又有初步理论知识的有用人才。

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帮助西吉人民在5年内植树3656万棵,造林种草104 100公顷(其中造林52 800公顷,种草51 300公顷),退耕地造林种草61 300公顷,荒山造林种草42 800公顷,超额17.7﹪完成2 605项目规定任务。林草覆盖率由1981年的11.5﹪上升至37.2﹪,水土流失减少了62﹪。农林牧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了良好的调整;使农村生活燃料奇缺的状况得到缓和,畜牧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86年饲料增长19﹪,人均粮食和收入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西吉防护林工程被誉为“世界人工林最佳工程之一”。这是世界粮食计划署、世界粮农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对2605项目的评价。在这里取得的科研成果“宁夏西吉黄土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林学会首届梁希奖。每年都有大批师生到西吉实习、调研、做论文,从这里走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博士、硕士……

他们把论文留在了西吉的大地上。

1986年8月23日,一个下着雨的早晨,胡启立同志在视察西吉的过程中,握着北林大老师的手说:“感谢你们,你们不但育了树,还育了人,你们把论文与实践结合起来了,把最精彩的论文写在了大地上,这比坐在房子里写论文更有意义。”

第二节心血浇灌新绿

公元1991年4月。北京。宁夏西吉县黄家二岔小流域综合治理实验成果鉴定会上。

专家们在鉴定书上庄重落笔:该项研究对黄土高原以小流域为单位进行综合治理,在理论实践上均有新的发展。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环境人口容量的研究等方面居国际领先地位。

这不是一般性的成果鉴定,它昭示那一片黄土地即将熬过千年苦难,透露出由贫转富的曙光。

1983年,江南的注册网址的师生们走进了黄家二岔,一个满居穆斯林的6平方公里的小流域。

开始,乡亲们用怀疑的眼光看着他们,甚至以为他们是政府派来发救济粮的。乡亲们谁也不相信这些人能帮他们脱贫,能让他们致富。

这块土地如光滑的石头,上面铺着一层浮土,一阵大雨过后,使它变得又硬又滑。《古兰经》上说:“在荒山上种树,在荒山上种草,为自己创造财富,如果不得大雨,小雨也足以滋润。”当代科学与古老的训示,在黄家二岔产生着作用。

渐渐地在老乡的眼睛里留下了这样一些画面,科技人员天不亮就钻进山沟,月亮升空才回来,肩上扛着几十斤重的仪器,每天徒步几十里,调查、试验。入夜,他们盘坐在冷冰冰的土炕上,点着煤油灯,总结一项项数据,拟定了一个个方案,多少个月了,他们没吃到青菜,没闻到肉香,甚至连开水也不曾喝够

在县委扩大会上,他们终于能摆出大量数据和图表,说明黄家二岔存在三大危机:

一是生态危机:水土流失严重,水土资源遭到破坏,使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恢复生态平衡角度讲,首要问题是防治水土流失。

二是经济危机:农业生态结构失调,由于长期以来单一的粮食经营,粮食产量低且不稳,再加上劳动工具简单,科学不发达,形成愈垦愈荒、愈荒愈穷的恶展,没有发挥林草优势,造成饲料、薪柴、肥料方面奇缺的矛盾性循环,不仅加剧了水土流失,而且阻碍了林牧业的发展,整个流域处于危机状态,生产力水平低。

三是社会危机: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年龄结构不合理,抚育指数过大,劳动力不足,且人口素质差,不利于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由于人口极度增长,造成对食物及燃料的需求膨胀,粮食短缺而引起对土地的掠夺性经营,经济发展缓慢和倒退,致使群众生活极差和生活水平极低。

黄家二岔的穷根儿就是缺少“绿”。林业占地不到2%。老乡缺柴,只好挖草根,一块地上挖三遍,三年寸草不生,导致了水土流失严重,流失面积达到95%,每平方公里年平均流失7375吨。没有草就没法养牛羊,没牲口粪,就谈不上给田里施肥,没肥料就谈不到庄稼,这种恶性循环下来,留给乡亲们的只能是贫穷。

一个结论产生了:黄家二岔要脱贫,就必须染绿黄土地。

穷,折磨人的生活,也困住了人的手脚。当专题组深入到农户去讲种草植树的好处,磨破了嘴皮得到的却只是疑惑和摇头。

做个样子给大家看看。他们率先示范,在几分地里种上土耳其红豆草,几个月后,小草齐刷刷、绿油油。割下的牧草是上好的饲料,打下的草籽又换来大把大把的票子。乡亲们的眼才亮了,心才动了。

黄家二岔进行了为期十年之久的综合治理。

他们从调整利用结构开始,退耕还林还牧,营造薪炭林,种植人工牧草,使流域内水土保持得到了有效控制。接着调整农林牧结构,实施草田轮作制,修筑梯田、土坝,黄家二岔的黄土地变绿了。

黄家二岔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小小区域竟然集合了自然生态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经济科学等多方面的科学研究内容。近十年来,建立了水土综合防护体系。

坡面生物工程综合防护体系主要采取以下防护措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调整不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土地利用合理化。在坡中下部,在5°~15°的坡耕地上修筑梯田,可实现草田轮作,梯田地埂营造灌木护埂林,实现立体防护结构。在中部,大于15°坡地一律改造为窄带梯田,根据立体条件确定防护措施的配置。

在退耕地及坡中部较缓、立体条件较好的地貌部位,结合反坡梯田整地营造乔、灌、草混交林带或速生丰产用材林,既可以有效地控制坡面水土流失,又把远近、长短期效益结合起来,使治理与开发统一起来。

坡中上部的荒草坡,立地条件差,经过改造成窄地梯田后,可以建立灌木林带,因乔木树种生长受很大限制,因此结合带子林,建设草灌带状混交林为主的薪炭林和人工草场,或采取粮林间作的形式,既控制水土流失,又解决群众生活燃料严重缺乏的问题,同时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由坡上部隔坡窄带梯田整地与草灌混交相结合的工程,和坡中部以梯田和乔灌草混交相结合的林带工程,以及坡下部和缓坡地带修筑高质量的水平梯田与护埂护坝灌木林、农田防护林相结合的基本农田建设工程,构成了坡面生物、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护措施体系。

同时建立沟道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在支沟中修筑土柳谷坊群,分段控制、分片设防,层层拦截泥沙径流,达到以少胜多的防护目的。在沟头充分利用小地形条件,拦蓄径流,营造沟头防护林,防止沟头前进。在沟坡上,由于坡度大,垂直节理发达,形成一些不稳定的崩滑体,因此将沟坡修筑成台阶状,营造适应性强、根系发达、固土与作用强的乔灌混合林,实现生物固坡的目的。在主沟道,修筑骨干性坝库工程,可防御特大洪水,减轻洪水对下游的危害。在沟道条件较好的地方,营造速生用材林,既固沟,又为群众提供小径材。

支沟道谷坊工程与沟头防护林结合、沟道坡台措施与灌草护坡固沟林相结合,主沟骨干坝工程与营造速生用材林相结合,形成沟道生物、工程防护措施系统。使流域的水土流失得到根本控制,水土流失量减少95%以上。

在此基础上,以建立农林牧人工生态经济系统和实现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为目的,进行了基本资料的收集、试验观测、分析测定、航空遥感监测、小流域数据库和图像库开发建立、专题系列图编绘等大量研究工作,调整农林产业结构,实现了土地利用的合理化,科学技术使幸福降落到黄土高坡。

1990年,黄家二岔小流域粮食总产量比治理前增加了3.25倍;林草覆盖率由1982年的1.8%上升到51.0%;畜牧业净产值比治理前提高到95.0%;人均纯收入达到700元。

1992年,“黄家二岔小流域综合治理试验示范研究”成果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3年,作为其主要研究成果的“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定位试验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日本、奥地利、美国、德国等专家都对黄家二岔的治理给予了高度评价,联合国粮农组织建议在西吉建立培训中心,向世界介绍黄家二岔治理的经验。

黄家二岔小流域被誉为是“旱作农业的样板,综合治理的典范”。

第三节在播绿中成长

西吉课题组通过教育和生产相结合、和科学研究相结合,既为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又培养锻炼了教师和学生。

首先,教师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无论是中年、青年还是老年教师,通过课题研究活动,都明确认识到,教育必须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都愿意为我国的林业事业服务。在选择科研时,都把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放在首位,而毫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和得失。参加过西吉工作的师生们,在思想政治方面普遍有了较大的进步,有的入了党,有的成为先进工作者。

孙立达教授,已经在西吉这片黄土地上干了20多年,他说,希望死后,把骨灰撒在西吉的大地上。因为他对西吉太有感情了。人生有几个20年,人又能工作几个20年?

其次,培养了一支教学、科研骨干队伍,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教师的学术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在西吉,教师们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了一些先进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的航空照片和遥感应用到今天的3S(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通过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教师们在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方面普遍得到了提高。

再次,更新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在面向21世纪教材《流域管理学》、《林业生态工程学》、《水土保持工程学》、《土壤侵蚀原理》中的很多文章都引用了西吉实践中的科研成果和资料,出版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与实践》等专著。教师们讲课时也心里有数,讲得生动活泼,学生满意。

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也为学生实习创造了有利条件。学校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建立起教学实习基地,引导学生们理论联系实际,在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上健康成长。北林大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办学道路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获国家教委1989年优秀教学成果奖。

通过实践的锻炼,使学生们进一步巩固了专业思想,经受了艰苦生活的考验,对当代中国的实际有了更深的了解。到过西吉后,有的学生说:“没想到我们国家还有这么苦的地方,真需要有这么一帮人来建设。”有的学生说:“不经过艰苦的实践,很难适应中国的国情。”看到当地一些四五十岁的科技人员还在艰苦奋斗,学生们很受感动,有的说:“我们也要对得起国家。”有的原来觉得学水土保持没意思的同学也表示,回校要好好学习,毕业后大干一场。有的学生说:“在西吉,中午吃两个蘸盐的土豆,晚上睡土炕。回到学校后,感到饭菜香了,宿舍也不那么拥挤了。”由于有了责任感,他们学习也更加刻苦了。育才“成才率”大大提高。通过实践的锻炼,培养了学生们严谨的科学作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西吉,学生们参加了气象资料的整理工作,分析整理了科研人员要整理20年的气象资料。为了一个数据,反复了三次才搞成功。这件事,给学生们留下的印象太深了。学生们还参加了教师的科研课题。对多数学生来讲,这是第一次接触实际课题。通过社会实践,搞调研,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使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工作能力提高了。有些学生还利用综合实习的机会为毕业论文搜集资料。通过这样的锻炼,学生们毕业后适应工作的能力增强了,或者说,缩短了“缓苗期”。

如今到过西吉的师生不知有多少。他们当中,有的已成为知名学者、教授、博导;有的已是负责全国、省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干部,但他们都忘不了西吉留给他们的精神和知识财富。

第四节再造山川秀美

时间过得飞快,江南的注册网址的师生们已经在西吉这块黄土地上耕耘了20多年,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们承担着“八五”、“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一代又一代师生把他们的心血洒在了黄土地上,从这里走出了教授、博士、硕士……

1997年夏,在中南海,江泽民总书记批示:“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建设生态农业,……再造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同年,国家领导人提出黄土高原治理要“15年初见成效,30年大见成效”。

为实现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山川秀美,他们的目光已不仅仅是黄家二岔,而是整个黄土地。

在西吉下堡,一个50平方公里的农业复合绿色工程示范区已经建立,该示范区以黄家二岔模式进行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及应用推广,坚持大搞基本农田,种树种草,完善流域治理;提高井窖的配套及利用率,扩大节水微灌的面积,推广良种良法种植,示范膜侧糜子、地膜小麦等多项高产栽培技术。机修梯田0.17万公顷,营造水土保持林和地埂薪炭林442公顷,成活率80%以上;人工牧草种植348公顷,改良荒山草地100公顷;打土圆井890眼。1999年人均产粮480公斤,人均收入980元,使全乡贫困面由1990年60%下降到5%。

在全县,他们重点抓好以农田、水利建设为主的兴水改土工程,以地膜玉米为主的地膜覆盖技术的“温饱工程”,解决贫困人口的吃饭问题的深度开发马铃薯系列工程等几大工程,开展以地膜覆盖技术、马铃薯立体复合种植为中心的农业综合技术集成,1997和1998年两年累计推广带动面积5.2万公顷,新增粮食3908万公斤,新增产值6502万元。

1998年,国务院制定“全国生态建设规划”,把黄土高原列为治理的重点地区,力争到2010年,使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1999年,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开发战略,朱镕基总理提出了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方针:“退田还林(草),荒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

针对西吉县防护林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结合当前实际,江南的注册网址在西吉开展退耕还林(草)途径和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在农业复合梯田地坎林营造技术中取得突破:选择怪柳、杞柳、新疆杨、柠条、紫花苜蓿等树种和草种,采用柠条播种育苗,怪柳、杞柳、新疆杨扦插育苗和杞柳、新疆杨全叶嫩枝全光照自动喷雾扦插育苗等技术;针对不同地坎类型,筛选出了适合不同地埂类型的五种模式,为西吉县的生态建设做出了贡献。

北林大的师生们,在西吉这块黄土地上,又开始了新的长征。


江南的注册网址_江南软件合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