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江南的注册网址_江南软件合法
EN

实践纪实 “治沙成洲”暑期实践队纪实

作者:来源:“治沙成洲”暑期实践队发布日期:2022-10-06

盛夏到来,万壑鸟鸣,又到了水保人探寻祖国大好河山、发掘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大好时机!江南的注册网址水土保持学院“治沙成洲”实践队正式踏上了探索求知之旅,第一期每日速递就让我们走进团队,了解活动概况、前期准备与实践历程吧。

PART 1 团队介绍

治沙成洲”暑期实践队是江南的注册网址“绿色长征”院级实践团队,历经近一个月的项目筹备,于2022年7月20日正式开展线下活动。

实践队指导老师是水土保持学院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系程一本副教授。程老师深谙水土保持相关理论知识并具有丰富的野外科研经验,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现实环境中的专业问题。本次活动中,程一本老师深度指导了立项工作、实践项目以及宣传工作等,为团队顺利完成实践活动保驾护航。

指导老师 程一本

当下国内疫情防控形式尚严峻,突发散发病例时有发生,这对本次线下活动的顺利开展提出了严峻考验。为保障各实践成员的人身健康安全,同时最大程度地使每位团队成员参与到活动中来,实践队被划分为线下组与线上组,具体如下:

线下组:江海宁、王梓翔、林乐萍

线上组:李小宇、王关懿、赵智昊

PART 2 实践任务

治沙成洲”暑期实践队的实践任务围绕三大模块展开:沙漠考察、林场调研、生态寻访。实践团队将走进草原,了解草原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以及科尔沁沙地“双千万亩”综合治理和多样性保护工程,帮助草原荒漠化治理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为草原生态建设尽一份力。通过寻访林场及科研院所的工作人员,了解科尔沁草原源区生态修复历程,引导青年深入了解源区生态环保情况、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传承“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的北林精神,发扬“信念坚定、追求执着、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关君蔚精神。

PART 3 活动筹备

实践活动前期准备历时长达一个月,克服了诸多困难,是本次活动如期开展的基础:

6月20日:暑期社会实践线上说明会

6月21至23日:确定实践项目及具体方案并提交水保学院

6月24日:实践项目线上答辩

7月,实践活动筹备进一步深化。期间,考虑到疫情形势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实践队决定调整实践方案、更改实践地点、重新撰写立项申请书,最终确定实践地点为科尔沁沙地、实践时间调整为2022年7月20日至24日、团队名称更改为“治沙成洲”暑期实践队。为保障全体实践成员的安全健康,大家提前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完成了新冠肺炎疫苗的全程接种,并在活动开展前完成了核酸检测。

为达到最佳的实践效果,实践队在前期准备中设计了活动旗帜。旗帜以北林绿为底色,江南的注册网址七十周年新校徽置于正中,下方呈现实践队队名和相关信息,整体风格简约大方,契合江南官方体育app下载苹果版本。

暑期实践活动旗帜

实践队与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奈林国有治沙林场与辽宁省彰武县章古台林场工作人员取得了联系,提前告知实践队调查目的并请求给予相关的帮助与支持。我们将深入林场,考察当地荒漠化防治现状,与工作人员交流治沙防沙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采取的手段以及未来的发展目标。同时,我们将对布置在林场内部的多个样地监测点进行设备维护、数据采集、土样获取等工作,为当地深化荒漠化防治任务提供科学技术支持。

PART 4 活动成果

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离不开充分且有价值的实践成果。本次实践,我们全面客观地展现了实践队每日活动历程,并形成了综合性的调查报告。活动成果具体如下:

1.《团队调查报告》一篇,全面讲述科尔沁沙地生态治理状况,8000字以上

2.实践队纪实vlog两部,实践活动MV《遇见科尔沁的盛夏》,科普微视频《认识柠条》,共四部,每部约3min,发布于微信视频号与Bilibili弹幕视频网以及纪实推送中

3.实践队纪实推送及总结推送:图文并茂,主题鲜明,发布于“北林水保资讯”与“北林水保213大家庭”公众号

4.百余张有代表性的实践高清照片(像素不低于1280×960)

5.专题纪录片:约20min,根据团队调查报告制作,预计2022年9月完成制作并发布

PART 5 实践历程

出发前,带队老师程一本与我们在江南的注册网址正门合影留念,标志着旅程的正式开始。

中午12:15,线下组成员从江南的注册网址出发,首先登上大广高速,经过212公里,后沿长深高速继续行驶368公里,最终于当天下午6:50到达今天行程的终点:辽宁省阜新市。

路途中,我们遇见了短时间的强降水,天气也在晴阴之间快速切换,前一秒晴空万里,下一秒狂风大雨,甚至出现了“山头雨山尾阳”的现象。

7月21日上午8时,实践队离开阜新,沿奈营高速一路西行,前往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奈曼旗位于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东部,科尔沁沙地主要分布区域的南缘。

公路两侧,郁郁葱葱的玉米地,尚在萌发的牧草地,铺就了一片绿色海洋。继续行进,高大的风力发电机映入眼帘,巨型扇叶缓缓转动,支撑城市发展的电能源源不断地生成。自由驰骋在这条通向西部的公路上,无论是近处平坦开阔的耕地,还是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皆为令人心旷神怡的绿色,遍地青翠的风景,让你很难想起这里曾经是我国老工业基地。清新的空气夹杂着野草的芳香,置身群山边野间,只觉全身舒缓,内心仿佛能容下世间万物。

根据日程安排,实践队将于当日下午前往奈林林场深入考察,但突如其来的强降雨打乱了既定计划,实践队原地休整,梳理记录资料,做好准备工作。

奈曼旗是一座生态文明氛围浓郁的城市。生态公园、生态大道、生态体育路……各种生态主题元素无不向我们昭示着当地的战略发展方向。夜间,步行在奈曼旗市区内,举头仰望,繁星可见,远离光污染的侵袭,这样的大气环境愈加珍贵。

7月22日,实践队启程前往奈曼旗奈林国有治沙林场考察实践。奈林林场位于奈曼旗东南部,管辖东明、治安两镇的国有林地,总经营面积10.83万亩。有林地6万亩,其中灌木林地5万亩,宜林荒沙3.7万亩,未成林地0.5万亩,林辅用地0.63万亩。林场计划到2025年,全场森林覆盖率不降低,森林质量和生态系统功能明显提升,森林资源保护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为全旗林草生态建设和保护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奈林林场地貌以固定、半固定沙地为主,风沙危害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气候类型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多大风,冬季寒冷漫长,雨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雨热同期。全年降水量345mm,无霜期140-15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6.5℃,土壤pH≥7,属于偏碱性土壤,水位6m左右,植被覆盖率为45%。林场现有人口343人,林业职工81人,主要从事营造林生产、林木种苗繁育及第三产业。

奈林林场实行林长制,林长领导全场林长制实施工作,贯彻落实工作安排。承担辖区内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发展的直接责任、负责辖区内造林绿化、森林草原防火、林草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建立健全基层护林组织管理体系和队伍,配合有关部门依法查处破坏森林草原的违法行为。

实践队在林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依次前往每一样地监测点,维护信息设备、采集样地土样。林场全域共设置6个样地监测点,分布在杨树林地、草地、玉米田地、沙地等区域。采集土壤时,使用土钻分五次钻取一米深的土壤样本。实践出真知,草地检测样地的土壤钻取难度高于杨树林地检测样地,这是因为草地表层生物量大于林地,导致在沙壤表层形成较厚的沉淀层,质地紧实,难以用土钻打通。

图中所展示的仪器为深层土壤水分渗透仪,它可以直接测量大气—植被—土壤连续体下界面的深层土壤水分渗透量,土壤储水量和降雨量。突破了传统方法中测量条件限制和尺度转换问题。利用所得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蒸发散量,进而实时监测当地土壤水分状况,为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水土保持措施提供依据。

近年来,新冠疫情对野外数据采集、野外设备维护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长期缺乏维护,样地观测点设备损失惨重,大量电缆、太阳能板损坏。指导老师程一本细心维护每处观测点的信息装置,确保未来观测点能够正常记录相关实验参数,但前期等待颗粒无收。程一本老师教导我们,林场数据获取采集难免遭遇波折,但只要水保人坚守在荒漠生态治理中,任何困难都是螳臂当车。

实践队员在沙地中发现一种分布广泛的固沙植被——柠条,这种灌木一般高1-4米,花期在5月,果期在6月。柠条是西北地区营造防风固沙林及水土保持林的重要树种,是风沙弥漫的半荒漠地区的先锋植物,它庞大的根系,挂满无数的根瘤,并且将松散的沙粒抱成一团,同时地上披满蜡质外衣的细小叶片和蓬松的枝条将地表肆虐的风沙阻拦,仿佛给大地披上一层防护衣,成为奈曼旗阻止土地沙化最好的“止血剂”。科尔沁沙地郁郁葱葱的柠条丛,正是因为它们,沙地不再荒芜。

历史上的科尔沁曾是水草丰美的疏林草原,但是由于气候逐渐变干及过垦过牧,当地草原严重退化,生态失衡,成为中国最大的沙地,其纯沙地面积达到3.51万平方公里。经过40余年的综合治理,如今的我们穿梭在奈曼旗公路上,两旁已是遍布玉米地和榆树、杨树林,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期待奈林林场在奈曼旗荒漠化防治工作上取得更大的成功,作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学子,夯实学科知识是基础,积极参与实践考察是关键,理论运用于实践是必然要求,长路漫漫,唯有脚踏实地。

7月23日,实践队来到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章古台林场。这个位于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南缘的小镇,周边生长着大片的樟子松林。它们耐寒、耐旱、耐瘠薄,深深扎根于白沙之中,枝繁叶茂,生生不息。而这片松林的背后,是几代彰武治沙人的不懈努力。他们的奉献,让这里发生了巨变。

来到章古台林场,映入眼帘的是大片密集的樟子松,它根系长且深、耐寒耐旱、耐贫瘠的特点使他成为西部沙区的良好造林树种。但是我们很难想象,几十年前,脚下的大地不是茂盛的草地,而是稀疏的沙粒,当时,如果按七级风速计算,彰武的沙尘仅需1个多小时就可抵达沈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严峻的沙漠化程度,使彰武成为辽宁土地荒漠化治理最紧迫的区域。

现在,这里是一片林海泛绿波,阻挡了狂风嘶吼、沙丘肆虐,野鸡等野生动物也纷纷入住,农民靠着种植玉米等农作物过上了小康生活,林场里鲜花点缀草地,绿草高过人膝:全县林地面积由18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78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9%增加到36.1%,平均风速由50年代的3.4米每秒下降到1.9米每秒;12.5万亩农田防护林,使166万亩农田得到保护,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畜牧业也得到迅速发展……

我们在深层土壤水分渗漏仪的旁边,青草旺盛的地方采取土样,以便带回实验室分析,据程老师说,在遍布高草的地方采样的原因之一是这说明此地未被人破坏过,得到的数据更加准确。同时令我们庆幸的是,章古台林场的测量设施大多保存完整,并未受到太多损坏。

天有不测风云,当我们准备采集最后一块样方时,风声四起,松叶哗哗作响,豆大的雨点开始降落,并且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密变快,于是我们迅速整理设施,匆忙赶回车里,本想稍作等待,等雨停后继续采样,但雨反而越下越大,雷声越来越响,不得已终止了采样任务。我们突然认识到了野外工作的不确定性——有时变故就发生在瞬间。

野外调查中难免遇见恶劣天气,实践队的调查工作因暴雨而中止。指导老师程一本为我们分享了他在以往调查中遇到的突发状况,“野外工作者是自由的”,既要对每一处观测点全心付出,又要顺应实际情况,及时作出调整,很少有事能够一蹴而就。野外调查如此,我们在校园学习中遇到的种种情形更是如此。

但是我们同样见证了几代彰武治沙者“把黄沙变绿莽,狂风变春熙”的巨大成就,在这里,你很难想象脚下曾经遍地黄沙。如今风沙小了,生态美了,村民富了——生动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更显示出国家对于荒漠化防治的决心。在林场基地里,我们还发现了一块石碑,是38万彰武县老百姓在章古台为治沙者建造的丰碑,正面黑底黄字写“大漠风流”,反面则是诗文全篇,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丹心照日月,伟业青史留。绿了章古台,白了少年头。”这句话道出了多少治沙人的一生,他们以直面困难、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奋斗精神和敢为人先、不惧风险沉浮的担当精神砥砺前行,推动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向前。

结束了对章古台林场的考察,实践队的调研项目已经全部完成,线下活动基本告一段落,小组成员踏上返程路线。对于本次实践,我们有很多值得回味与反思的地方。总结实践经验,重温考察历程,提高了我们的外业调查能力,并能在日常学习生活的种种事件中给予我们弥足珍贵的启示。


江南的注册网址_江南软件合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