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动态> 我院崔宝凯教授等人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第四批林草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称号
我院崔宝凯教授等人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第四批林草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称号

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第四批林草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评审结果,我院崔宝凯教授获评领军人才称号,张明祥教授带领的北方河口湿地保护与修复创新团队、张东教授带领的麝类种质资源保育及种群恢复创新团队获评创新团队称号。



崔宝凯教授主要从事森林微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学、真菌分类与系统发育、森林真菌资源利用等方向的研究。近年来,系统开展了中国不同森林生态系统中木材腐朽真菌的多样性研究,揭示了木材腐朽真菌的生态习性。发现森林真菌新科3个、新属30个、新物种203个。完成了赤芝、南方灵芝、白肉灵芝的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揭示了灵芝属真菌的遗传特征、进化关系及潜在功能价值;提出了真菌重要类群的分类依据,确定了适合的DNA分子标记,建立了新的分类系统。发现了多种新的食药用真菌资源并进行了人工驯化栽培,明确了其生物学特性、遗传背景及活性成分,为食药用菌种质资源的挖掘利用和林下食药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基础。筛选出了白腐真菌产漆酶的高效菌株,提出了增强漆酶稳定性及使用效率的新方法,优化了白腐真菌的预处理方式,为白腐真菌在生物降解方面的利用提供了新的菌株来源和技术途径。发现了多种新的林木病原腐朽菌,为林木腐朽病害的病原鉴定奠定了基础。



张明祥教授带领的北方河口湿地保护与修复团队具有稳定的研究团队,多年来从事湿地生态学研究。完善了湿地生态-水文耦合关系,奠定了湿地保护与修复的理论基础。团队成员主持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科技部重大基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20多项,在研究中构建了多项湿地关键生态过程参数化方法,揭示了水文-土壤-生物-大气连续体中的物质迁移和能量流动以及各生态组分和过程间的耦合关系。提出了多项湿地保护与修复技术,并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团队提出了关键受损斑块识别、生境格局重塑、水文连通调控等多项湿地保护与修复技术,制定了《湿地保护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96-2018)等多项技术标准和专利,获得海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人),在生产实践中广泛应用。服务于湿地保护与修复综合管理,推动《湿地保护法》的颁布。团队成员参与了《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等多项国家有关湿地保护政策的制定,负责起草了《湿地保护法(草案)》,全程参加了《湿地保护法》的制定,负责编写《湿地保护法》释义。

张东教授带领的麝类动物种质资源保育及其野生种群恢复途径科技创新团队,多年来秉持积极保育重要森林资源并为可持续利用奠定资源储备的理念,构建了麝类种质资源保育研究及其重引入的技术体系研发的创新团队,成为本校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骨干团队之一。该团队聚焦林草领域的重大科技需求,以麝类动物保育和麝香为核心,凸显野保、生态、林经三个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建立了麝类就地和迁地保育科研基地、重引入种源培育基地、优质麝香产业示范基地,迄今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30余项,为我国西南山地等麝类分布区的森林资源及濒危动物种群恢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成为麝类等自然遗产和麝香中医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科技力量。该研究团队借鉴国内外新近发展的非损伤研究技术,开展研究技术的创新,构建了麝类这类神经质物种微观与宏观生物学结合的体系化技术,不但解决了麝类微观研究技术的问题,而且获得了具有实用价值的丰富科研产出,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团队领衔成立了“国家林草局麝类资源保护繁育与利用国家创新联盟”,并构建了“一带一路”毗邻麝类分布国的国际合作平台。同时培养了一批包括人社部“博士后创新计划”等省部级人才在内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30余人,成为麝类保育研究领域的业务骨干。

据悉,本次林草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遴选共有25名青年拔尖人才、25名领军人才和25个创新团队入选。本次入选的创新人才和团队是我国科技蓬勃发展的代表,他们有的对基础研究学科发展体系做出重要创新,有的在应用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极大地促进各行各业技术创新和发展,有的还在生态保护、修复、监测等方面提出重要理念,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更快、更好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者:张 曲

审核:王兰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