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团学工作-- 学生记者专栏--“二十四节气”与我们
“二十四节气”与我们
来源: 作者:杨 光 浏览次数: 发表时间(2016-12-25)

20144月,中国文化部正式启动将“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20161130日,“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宣告成功,这绝对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将天文、物候、农事和民俗完美结合,千百年来一直被我国人民所沿用,是我国古人创造的宝贵财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一首《二十四节气歌》,祖祖辈辈相传,每一个中国人幼年开蒙时,都会随着老师的讲解声声吟诵,《二十四节气歌》此根植于每一个孩童的内心。尽管当初我们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它的确切含义,但是这一生中每当岁月轮回,季节更替之时,曾经吟诵过的《二十四节气歌》就会在我们的内心适时地响起,告诉我们,到了一年当中的哪一个节气,农人要从事什么样的农事,而我们自己又该干些什么,提醒我们未雨绸缪,珍惜当下,一期一会,让我们一次次叹服于祖先的智慧与伟大。

古代农耕文明的社会里,我们的祖先利用自然环境特点,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人与自然获得了最完美的契合。二十四节气,早已深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它在更深层次上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创造性。顺应自然,不违农时,辛勤劳作,一代代绵延传承。

《二十四节气歌》就像是表盘上的刻度,把一年进行了精准的划分,正是源于这样的时间认知,每一个中国人,无论是谁,多大年纪,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几乎都习惯在万物更新一年伊始之际盘点上一年度的得失,同时对下一年度的农事、工作,生活乃至人生做出合理可行的规划,在未来的每一个节气到来之际,踏实认真地付诸于行动,到了年终才会有所收获。只有那些认真履行承诺完成规划的人,才得以拥有美好的生活完美的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讲,《二十四节气歌》又何尝不是激励我们人生进步的一首凯歌呢?

二十四节气带着先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验智慧从远古走来,走到当下,在今天仍闪耀着谦和的光芒。它与我们并不遥远,它内涵丰富包罗万象潜移默化,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它无时不在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什么节气会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变化,人们应该做什么事,穿什么衣服,甚至吃什么食物,我们的祖先都通过这二十四节气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向我们传递出准确的信息,循规律而动,我们轻易就享受到了来自心灵深处的那份安宁与平和,又有谁不会说,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一块瑰宝,是中华先祖赐予我们每个人的最美好的礼物呢?

生活中,以二十四节气命名的中国人数不胜数,因为有太多的人恰好出生在了二十四节气的某一天,每唤一声他们的名字,对二十四节气我们就多生出一分亲切感,他们与生俱来的与二十四节气的机缘巧合,或许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崇敬。

这是巨变的中国,人们比任何时候都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些文明,以其独有的方式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申遗是一种手段,是传统文化研究与保护的索引,非遗潜藏于经史子集,也存在于传统伦理道德,更扎根于伟大的民族精神,在重视加强传统文化调研与保护的今天,非遗更是我们的重要“索引”和宝贵财富。让非遗面向未来,是传承文化的需要,也是保持文化多样性和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申遗成功,有助于扩大非遗影响力,增强非遗保护力度。申遗,说到底,不是为了加入联合国非遗名录或名册,而是为了提高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为了更好地传承其蕴含的文化传统。

二十四节气申遗,是为了面向未来的传承文化传统,也是为中国当代文化的创新与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动力。

通过这样的点滴传承,唤起一代代年轻人的文化自觉,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从而走向文化自强,实现文化强国的中国梦想。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