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团学工作-- 学生记者专栏--冬至,冬已至
冬至,冬已至
来源: 作者:学生实习记者:刘芮含 浏览次数: 发表时间(2016-12-05)

转眼间,已到冬至。在24个节气中,大家对于这个要在这天吃饺子的节气并不陌生。本文将带领读者细细品味冬至韵味。

冬至又名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然而多数人并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来自于一次国家层面的都城规划。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这在当时有着政治意义的举动,却成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节日之一。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21~23日之间。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当作岁首一直不变,至汉代依然如此。《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相当于春节。后来实施夏历,但冬至一直排在24个节气的首位,被称为亚岁。从汉代以来,在冬至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冬至有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会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亚岁,表示还没过完,但已经长了一岁。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度,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白天最珍贵,黑夜最漫长的一日。对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日。冬至过后,夜空星象则完全换成冬季星空,而且从今天起开始进九。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间逐渐变短,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中国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开始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开始,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大吉之日。所以,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往往选在在冬至。冬至又被称做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历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正月等于如今公历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朝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把正月和冬至分开。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最后,便以左河水的《冬至》结束本次介绍:

西北风袭百草衰,几番寒起一阳来。

白天最是时光短,却见金梅竞艳开。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