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院以系列学术讲座形式开展新生教育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9-15

为抓好新生入学教育“窗口期”,外语学院在新生入学第一周举办了“专家引领方向,助力新绿成长”系列学术讲座,邀请7位校内外专家学者、优秀校友为全体2022级本科和研究生新生举办了多场学术讲座。

在开幕式上,外语学院院长李芝表示,学院精心安排的7场系列讲座既有学术性,又包含主讲人在外语学习、研究、实践上的发展路径和心得体会,希望同学们好好把握这次机会,激发专业学习兴趣,为大学阶段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的外语学习和研究奠定初步基础。

在首场讲座中,日语系段克勤教授以《文化溯源:中日习俗差异分析》为题,为全体新生比较了中日文化在习俗上的具体表现,通过大量实例对比了两国习俗异同。她表示,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文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两国民俗文化也有着相互影响。这场讲座加深了日语专业新生对中日民俗文化的理解,提升了大家学习日语、研究日本文化的兴趣,为今后开展中日交流打下了基础。

北京大学日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潘钧为日语专业新生带来的讲座为《日本汉字的性质、功能及定位》。潘钧结合自己对日本汉字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日本汉字如何由外来文字逐渐向适应本民族语言表达和文化传承需求的文字系统发展的历史过程。他指出,大家要清楚认识“日本汉字”的独特性质和定位,才能有助于加深对日本文字乃至文化的了解,推进中日文化交流。

资深翻译毕冰宾(笔名黑马)带来的讲座《回译<四世同堂>策略——语境化的模仿规划》以回译浦爱德与老舍合作翻译的《四世同堂》英文稿为例,讲述了适合老舍原著的译文的探索过程。讲座列举了大量的英文与北京话的对照词句,演示说明了何为回译。他指出,译者要“扮演老舍”,译文的叙事风格要向老舍先生前面的大半部小说靠拢,人物语言更是要遵循老北京话的风格,尽量遵循老舍的原有口吻讲述故事,用精准的北京话传达各色人等的对话。

英语系史宝辉教授讲解了《国际音标概说》。他从国际音标的来龙去脉讲起,介绍了国际音标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以及具体的使用范围。他还从英语学习的不同阶段的角度,对国际音标与自然拼读法进行了比较分析,为不同群体的人们使用国际音标提供建议和思路。他向广大新生建议,一定要打好发音基础,这对于今后的外语学习至关重要。

联合国纽约总部国际公务员陈峰的讲座题为《通往联合国之路》。他畅谈了自己参与恢复高考后的激烈竞争,努力成为国内第一代同传专业学生的奋斗经历,并分享了到联合国工作的心得体会。解读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里的口笔译工作,介绍了对实习生的能力要求,鼓励同学们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提前做好职业规划,为日后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实习就业、实现个人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商务英语专业校友、2018届毕业生黄可妤结合自己学习、发展的经历,为新生讲述了《商业新闻、数据新闻与自媒体实践》。她通过对比传统纸媒和互联网媒体,特别是两者的异同,阐述了新闻行业的现状、新闻生产的流程与规范,以及数据分析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她还通过自己的经历解读了媒体行业的职业发展方向,向广大新生提出了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方面的建议。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王文斌带来的《母语修养与外语能力提升的关系》是本次系列讲座的最后一场。他说,外语修养的本质是语言修养,而语言修养与母语修养紧密关联。他表示,外语水平的天花板是母语的修养水平,这也是外语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关键。作为外语学习者,不能只考虑如何把外语学好,而应该不断提高对母语的认知,进一步拓展视野,提升元语言意识,正所谓“得母语者得天下”。

本次“专家引领方向,助力新绿成长”系列学术讲座是外语学院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的创新之举,旨在为广大新生搭建一个指路引航的平台,促进新生认识专业、了解专业、热爱专业,为未来自觉、主动地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坚实基础。这次系列学术讲座使我院全体2022级新生对大学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有了新体会、新认识,让大家受益匪浅,将促进大家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迎接人生的新阶段。

撰稿人:陈宇

审稿人:雷韶华 李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