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新闻网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首页>> 专题报道>> 战“疫”说

战“疫”说|科学防疫,吃亦有道

  “食、色,性也。”(《孟子》)即食欲、性欲是人的本性,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离不开食色。人类在长期的进化中,大部分时间是食不果腹的状态,饥饿的记忆已经融入了人类基因,对食物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渴求,是一种非条件反射。人类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人类谋求食物的奋斗史与食物争夺史。古往今来的各大文明中,饮食文化渗透到人类言行和历史书写的方方面面,甚至就是文明的象征。古代的国之重器如我国的九鼎就是烹调食物的器具,古代的青铜器大多是食器。食物的生产自不必说,人类语言中关于饮食和吃相关的词语和典故比比皆是,随便翻一翻汉语词典,几乎每一页都有与之相关词语;人们交往中,饮食和吃相关要素也是主要交往因子,见面时“你吃了吗”,好久不见“我们一起吃饭吧”,迎来送往的礼物中饮食占了绝对统治地位;人的身份和地位划分,饮食种类和吃的东西是主要区分标准,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汝”(《左传》)。(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官职也用食物的重量来衡量,如三百石、五百石代表不同官职品级,等等。古往今来,从帝王官宦到草芥小民,从姓氏人名到历史事件,从每一个节日到每一个人生死离别,少不了的是——宴宾饕餮——的吃。

 

  吃,太重要了,但吃亦有道。新冠肺炎病毒源头尚未有最终结论,但吃出来的新冠肺炎基本上可以定论。因此,科学防疫,要讲吃之道。它主要涉及为什么吃、吃什么、怎么吃。

 

  为什么吃?

 

  答案看似很简单,人要生存就必须吃。其实不然,自古至今的吃除了果腹之外,吃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粗茶淡饭与吃山珍海味的区别不是营养和口味,而是代表不同阶级、阶层和贫富差别。吃,以稀为贵,越是稀少的东西越能吃出地位和身份,因为只有有权有钱有地位的人才能享用这是稀少的东西。于是乌龟王八少了,大家就以吃其为风尚,据说是大补之物,对比我们小时候,我深不以为然。富贵之人,吃稀少之物,贫贱之人也不甘示弱,追求吃的新奇个性也成了风尚。放眼吃的世界,上至九天之上,下至五洋以下,中从海洋到陆地,从平原到高山,从山底到山顶,从山顶到云端,动植物吃了遍。河豚海豚蝎子蜈蚣,有毒才好吃;蜘蛛蝙蝠,没肉嚼皮骨有滋味;果子狸穿山甲,越野越好吃;燕子口水猴的脑,童子尿液人胎盘,鸡鸭幼雏,生蛆蟑螂,不怕恶心只求新奇。吃的没禁忌,吃的没底线,吃的愚昧,吃的荒唐,只至吃出了流感非典,吃出了新冠肺炎。因此,科学防疫,我们要反思吃文化,要吃的科学理性有敬畏,要吃出平等共生和谐有底线。

 

  吃什么?

 

  人要保持健康成长和延年益寿,离不开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和肉类提供蛋白质。人类在长期进化中,驯化了满足人类需要的动植物,也就是现在粮食作物和畜禽渔类动物,这些动植物是经过千百万年的驯化,与人类能够和谐相处动植物。那些没有被人类驯化的动植物,要么是难以驯化,要么是对人类有害,如携带易人类的病菌病毒。因此,人类有文明以来,人们赖以生存的食物主要是来自这些人类驯化的动植物,除非这些食物匮乏时,人们才会小心翼翼地寻找其它动植物来补足。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对动植物认识水平的提高,人类可利用的动植物逐步向未驯化动植物扩展,慢慢模糊了驯化和野生动植物之间的界限,也助长了人类的自信。但现在看来,人对野生动植物认识还是过度自信了,尤其是对野生动植物存在风险和致病因素认识还任重道远。同时,人类发展历史也证明,没有被驯化的野生动植物除了不适合驯化,也是繁殖率低和繁殖速度慢的动植物,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需要保护这些野生动植物。因此,科学防疫,吃什么至关重要,我们要少吃或不吃野生动植物,减少不可预见的风险和危害。

 

  怎么吃?

 

  涉及食物的组合,如动植物食物数量、质量与比例,食物是生吃还是熟食,是单独吃还是一起吃,一起吃是分餐还是合餐。从科学防疫和人体健康的角度,食物应该是荤素搭配、以素为主,要能抵制住肉食性食物的诱惑;要多吃熟食、少吃生食,火对人类的意义实际上就是从吃熟食这个角度讲的,熟食减少了人类致病和感染疾病的危险。

 

  下面我们重点说说分餐与合餐的问题。中国古代的分餐与合餐是身份和地位决定的,并有相关的制度规定。商周时期,分餐制只限于贵族阶层,普通老百姓是不具备分餐资格。如“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礼记》)就是指天子的食物为二十六道菜,公爵官员为十六道,诸侯十二道,上大夫八道,下大夫仅有六道菜。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贵族制度逐步破坏,一些贵族为了表现自己礼贤下士,采取规格相同的食物分餐。到了科举取士之后,合餐而食方式逐渐取代了繁文缛节的分餐制度。当然,分餐制度也与食物种类匮乏和用餐设备有关,食物种类少可以分餐也方便,当食物种类增多后,分餐而食太繁杂,如果没有大桌子就更分不成了。而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带,分餐用的长方形的几案在食物种类丰富之后就受限了,后来胡桌胡椅传入中原,才解决了这个分的问题,但合餐制随着等级制弱化成了饮食的主要形式。其实,古代合餐与今天合餐也有差别,古代的合餐有“公筷母勺”的说法,就是夹舀菜肴和送入口中筷子和勺子是分开的。近代以来,随着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尤其是非常正式的宴会和比较讲究的家庭中,公筷母勺作为西方诟病中国饮食的应对在饮食中又流行开来。但大多数时候和场合,不区分公筷母勺的合餐制还是主要形式。

 

  当今防控疫情的非常时期,科学防疫,分餐制和公筷母勺式的合餐制可以减少感染和交叉感染的问题,密切接触者感染新冠肺炎与合餐而食有很大关系,所以应大力提倡分餐制和创新形式的合餐制。其实分餐制也好处多多,如有利于大家庭的和睦,大家庭有老、中、青或老、中、幼的组成,老人吃饭相对比较慢、年轻人吃饭快、小孩子吃饭容易挑食。如果不分餐,可能会造成老人吃不好,小孩子偏食的可能。分餐制能给老人更多的时间吃饭,给孩子养成不偏食的习惯。分餐制还有助于减少浪费,克服合餐而食易造成食物浪费且很难分清责任的问题,自助餐就是分餐节约的例子。

 

作者:高兴武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