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尽一生是语文——大学应成为语文素养的飞跃期
[发布日期:2022-02-18 点击数:

语文是“语言文字”的简称,一般也用来指代语言文字、语言文学和语言文化等概念,它不但是构筑国民综合素质的基石,也是传承国家与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近些年,随着《中国诗词大会》《汉字英雄》《朗读者》等语文类电视节目的持续热播,社会对语文的关注度不断攀升,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本应作为语文素养飞跃期的大学阶段却出现了语文教育边缘化、大学生语文素养弱化的现象。

据笔者观察,部分大学生书写不够规范,字迹潦草,提笔忘字,甚至错别字频现,比如将“随声附和”写成“随声附合”;还有学生缺乏对常用词语、成语的了解,褒贬使用不当,比如含讥讽意的“粉墨登场”被误用为“精彩的表演”。许多高校教师抱怨学生的论文和实验报告语句不通、词不达意;用人单位也反映部分大学毕业生应用文写作能力较低,不会写基本的总结、报告。此外,口头表达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部分,一些大学生普通话不标准、不敢上台讲话、表达不流畅,甚至念错常用字。

事实上,大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不再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而且大学生有更多自主时间和精力阅读经典,也有更加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社会感悟,能够敏锐揣摩,充分分析,探求本意。比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中学生由于很少有远行的经历,感悟较少,作文时对动作的刻意细致描写多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大学生多在外地求学,对家人的思念和离别的惆怅使其对文中语句感同身受,写作时更容易迸发真挚的感情。因此,如果说中小学是语文素养培养的基础阶段,踏入职场后是语文素养的体现阶段,那么作为承上启下的大学应是语文素养的飞跃阶段。

对大学生而言,要转变“语文无用论”的态度,树立“利尽一生是语文”的思想。北大陈平原教授在一次演讲中专门提到,“语言文字、文学的修习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你一辈子的。一辈子回过头来看,其实对你影响最大的是语文课”。从实用的角度看,当下不少招聘的笔试中都有申论写作,就是考查应聘者的语文素养;而且,许多单位的工作传达、总结、计划等大都以书面形式开展,对语文素养高的人才需求很大。更重要的是,语文素养是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提升语文素养有助于大学生在与先贤的对话中汲取丰厚营养,获取成功经验,提高审美品位,发现人生真谛,探寻幸福秘密。

高校作为大学生的培养单位,应当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从简单的专业技术培养向综合素养培养转变。许多专家都指出,“兼具理工和人文知识的交叉复合型人才是尖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语文素养和技术学习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两端,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语文所需要的批判意识、创新思维与技术革新具有一致性。此外,许多现代技术都有语文的参与,比如,当前人工智能辅助新闻写作、语音输入、智能诗歌创作系统等都是计算机技术和语文知识结合的典型体现。

然而,部分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和方式陈旧,被戏称为“高四语文”,亟须课堂改革。大学语文素养的提升必须以激活大学生的语文热情为前提,在语文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采用丰富直观的教学材料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开展辩论赛、读书会等语文社团活动吸引学生,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让语文课堂变为有用、有趣、有魅力的体验课和提升课。同时,营造丰富的江南官方体育app下载苹果版本环境,比如邀请大师名家来校开讲座,举办诵读大赛、诗词大会、书法笔会等活动,使学生随时能受到人文精神的润泽和熏陶,也有助于提升大学生语文素养。

综上,转变语文学习的态度,综合利用语文学习资源,激发大学生的语文热情,能快速提升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社会的语文素养,厚植全民综合素养提高的沃土。

作者:王素改系郑州大学文学院直聘副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2022年1月23日05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