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生徐义舒等在牛津大学出版社旗下著名期刊《Database-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Databases and Curation》上发表论文CuPCA: a web server for Pan-Cancer association analysis of large-scale cuproptosis-related genes,论文通讯作者为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袁峥嵘教授(图1)。
图1. 论文封面(上)与部分泛癌分析结果展示(下)
全球无数患者正承受着癌症带来的痛苦,研究人员已投入大量成本以寻求癌症治疗的突破。泛癌分析能够利用生物信息学等技术高效、准确地对多种癌症进行预后分析,包括患者生存分析、临床特征分析、预防药物筛选分析等。已有研究表明铜死亡过程可能与癌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论文充分挖掘和利用全球公共数据库中的数据,对1189个铜死亡相关基因与33种人类癌症进行研究,分析了铜死亡相关基因对肿瘤的发生、发展、病人的临床特征影响,同时预测出癌症病人在未来的生存与临床状况,并利用人工智能评估不同药物针对不同癌症的治疗效果,为癌症研究人员提供肿瘤治疗的研究基础。本研究已将全部分析结果上传至作者构建的世界上第一个铜死亡泛癌数据库CuPCA中(网址为http://cupca.cn/),该数据库目前已获软件著作权(图2)。本论文相关研究成果同时获得了全国大学生生物实验设计竞赛三等奖、首都挑战杯二等奖、北京市大学生生物竞赛二等奖、第四届生物学国际论坛青年学术“玉兰奖” 、梁希杯银奖等(图3)。
图2. CuPCA数据库界面(左)与软件著作权(右)
据悉,袁峥嵘教授课题组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教学与科研活动。采用“真题制”培养模式,从教师承担的科技创新2030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乡村振兴计划、东西部协作科技项目等科研课题中选取出大量的“小课题”用于学生的科研实践教学,做到“真题真做”,用科学研究反哺和支撑课堂教学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活动。近年来,其团队指导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科研论文10余篇,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科学探究类)一等奖、三等奖,北京市大学生生物学竞赛一等奖、二等奖,首都挑战杯获得二等奖、三等奖,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一等奖等等。课题组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学生分别保送至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美国西北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
图3. CuPCA部分获奖展示
“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已成为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和路径之一。我校一贯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高度重视本科生创新能力与科研综合素质的培养,依托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等高水平教学与科研平台,支持大学生独立进行科研创新,为学生提供丰厚的师资力量引导学生围绕生命科学及其交叉学科开展科研工作,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不断涌现,学科竞赛屡获国家级、市级奖项,这些成果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科研信心、提高科研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未来,学院将进一步完善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型森林生物学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途径,建立国际领先的多维实践育人体系,培养既有深厚专业知识,又具备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学拔尖人才。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93/database/baae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