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获奖人? 2010年海峡两岸林业敬业奖励基金获奖人简介

2010年海峡两岸林业敬业奖励基金获奖人简介

马建章

男,1937年生,东北林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野生动物专家,国家重点学科《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带头人,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科学咨询委员会委员。几十年来,一直在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从事自然保护区管理、野生动物生态学、管理学、保护生物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曾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他致力于教育事业,是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自然保护区学科和野生动物管理、自然保护区管理高等教育的奠基者和开拓者。

主要成果:创办《野生动物》杂志;主持创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人才培训中心”;编著了我国第一部《野生动物管理学》和《自然保护区学》等。

张绮纹

女,1939年生,中国林科院林业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杨树委员会(IPC)育种组副主席,杨树遗传改良专家。她长期从事我国杨树常规育种改良和分子生物学高新技术育种研究。她培育出了杨树新品种欧美杨107108113、派间杂种110杨及美洲黑杨725杨等,获得了5个杨树新品种的植物新品种权证书、2个杨树品种的国家级林木良种审定证书。特别是著名的欧美杨107杨和108杨,具有速生、成活率高、抗性强等优势,比老品种增产约60%以上,推广种植面积达3000多万亩,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主要成果:培育出杨树新品种欧美杨107108113、派间杂种110杨及美洲黑杨725杨;在国内外一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杨树定向遗传改良及高新技术育种》和《杨树工业用材林新品种》,编著4部等。

赵博光

男,1944年生,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森林保护专家。他通过试验研究发现松材线虫病的真正病原是其携带的产毒细菌,并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松萎蔫病的致病机理的新学说,即松材线虫与其携带的细菌的复合侵染学说,修正了国际上原来大多数学者认可的单病原(松材线虫)的致病学说,为根治松萎蔫病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在对荒漠有毒灌草毒性成分长期研究的基础上,从提取物中成功研究出国际上首例植物源天然化合物杀松材线虫剂苦豆碱制剂,以及可促进杨树和泡桐生长的植物源树木生长促进剂双稠哌啶类生物碱。

主要成果:出版英文专著《Pine wilt disease》;主持1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等。

孙润仓

男,1955年生,江南的注册网址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73首席科学家。一直从事林木生物质转化为新材料与新能源方面的基础研究,系统地进行了林木生物质亲油性抽出物、木质素、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清洁高效分离、结构鉴定及化学改性以作为新型工业材料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提出了林木生物质亲油性抽出物分离分析及合成等新方法,创立了酯化和醚化羟基肉桂酸类化合物的分离与测定新方法,为林木生物质资源高效转化利用技术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50余篇,被SCI收录211篇。

主要成果:主编Cereal Straw as a Resource for Sustainable Biomaterials and Biofuels: Chemistry, Extractives, Lignins, Hemicelluloses and Cellulose》专著1部,参与编写《Hemicelluloses: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等英文专著9部和英国科学分离百科全书1部;申请发明专利8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20余篇,25篇发表在SCI收录的农林化学专业领域内期刊中的顶点期刊等。

男,1958年生,青海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研究员。28年来一直从事水土保持科技研究和成果推广工作。他扎根青藏高原,为青海省的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和林业科技事业做了大量实际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科研及实践成果涉及防沙治沙、防治水土流失、退化农田、草地及沙地节水保障体系建设、植被恢复技术研究、生态防护林体系技术研究及沙产业技术开发、优良种植资源繁育技术、优良牧草栽培技术及牧业定居圈养催肥技术研究、绿洲建设风险分析等专题的研究示范,对我国高寒地区及生态保护与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和示范作用。

主要成果:主持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重大项目《柴达木盆地农田与草地退化植被恢复技术示范区》;出版专著《柴达木盆地农田与草地退化植被恢复技术及示范研究》;承担 30 多项国家和省级科技攻关项目,取得科研成果 18 项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