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获奖人? 2015年海峡两岸林业敬业奖励基金获奖人简介

2015年海峡两岸林业敬业奖励基金获奖人简介



韩一凡,1935年12 月25日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54年在苏联列宁格勒林学院就读林学专业。1960年回国后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树木遗传育种研究室工作。
1987年开始树木染色体核型研究,首次在树木中发现了B-染色体,并在《林业科学》上发表了《杉木染色体核型研究》的论文。80年代以来参加和负责国家林业科技攻关“六五”、“七五”和“八五”专题,致力于抗虫、抗旱、抗碱等抗性育种。1990年,韩一凡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物工程开放实验室的专家合作,开始了树木生物工程的研究。仅用3年时间,就获得了对杨尺蠖和舞毒蛾害虫杀伤力高的欧洲黑杨转基因植株。1994年起韩一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和1997年分别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韩一凡,林木育种学家,杨树育种专家。在国内首先通过杨树杂交育种手段,获得抗天牛的南抗杨系列品种,该品种已在中国江淮天牛泛滥地区大面积推广;在林木利用基因工程防治病虫害的研究与应用上,首次获得欧洲黑杨转抗虫基因的基因工程植株,大田试验也明显表现出对食叶害虫的抗性;之后又成功地获得欧美杨、美洲黑杨抗食叶和蛀干害虫的基因工程植株,并由杨树种类扩大到针叶树、花卉和果树。




朱元鼎先生1939年1月出生于江苏,1963年8月南京林学院木材加工专业毕业。曾任林业部林产工业设计院院长(高级工程师),兼任中国林产工业协会理事长,中国林学会木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林业工程建设管理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理事,北京市木材加工、家具协会高级顾问,1993年被南京林业大学聘为兼职教授。
朱元鼎先生几十年从事林产工业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先后组织和编制了重点林区、人造板生产的规划;林产工业中长期发展计划和规划,林产工业引进设备规划工作并多次参与项目引进的计划任务书的编制工作;林产工业发展的行业政策工作;制定林产工业的技术改造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实施。在任林产工业设计院院长期间,他主持制定院“七五“发展规划, 1977年,他参与的四机部、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组织的“748”工程(汉语信息处理系统工程),曾荣获了一九八五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并颁发了荣誉证书。在汉语信息处理系统工程中,他负责《汉语主题词表》中木材加工工业部分的研究和编制,翻译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林业叙词表等,先后编写完成木材加工工业的“汉语主题词表”、“英汉对照表”、“范畴索引表”等,还承担了《林业汉语主题词表》的编制工作。
先后发表《我国人造板工业产业的政策的探讨》(1996年)、《我国人造板工业现状和发展趋势》(1998年)、《中国木材和人造板市场》(1999年)、《我国人造板生产状况和发展趋势》(1999年)《我国木材工业概况》(2000年)、《我国木地板人造板工业扫描》(2001年)等多篇专业文章,为中国林产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谭晓风教授长期从事油茶、油桐、梨等经济树种栽培育种和生物技术研究近30年,在基础理论和应用开发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批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的科研成果。
谭晓风教授的主要科技成就和突出贡献:
1、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重大专项1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专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一批省部级科研项目,总经费1400多万元。
2、主持完成的“南方砂梨种质创新及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的“中国梨自交不亲和性研究”成果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主持完成的“银杏RAPD分子遗传图谱构建”的成果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二主持完成的“名优砂梨引种筛选及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成果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的“油茶良种繁育新技术”的成果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参与完成的“中国油桐种质资源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选育出5个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的油茶、梨新品种,在湖南等省大面积推广,获得巨大经济效益;申请了2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从油茶、梨和油桐等树种中分离克隆重要基因130多个。
4、在国内外共发表学术论文310 多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6篇,一级学报论文30多篇;主持出版《中国经济树种栽培与利用》、《林业生物技术》、《经济林栽培学》等专著和教材。
谭晓风教授创造的社会经济效益:
1、“南方砂梨种质创新及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成果,3年累计新增产值35.95亿元,新增利润19.64亿元;解决了33万多个劳力就业岗位;促进了南方砂梨产业的快速发展。
2、‘华硕’等油茶新品种已经成为最受企业和农民喜爱的品种,在湖南等省大面积达100万亩,年产生经济效益15亿元 ;“油茶轻型有机基质加工及容器大规格育苗技术”成果已在湖南应用,产生经济效益4.96亿元。
谭晓风教授所获的荣誉:
2013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湖南省先进工作者称号。2012年荣获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2011年荣获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业产业协会)颁发的林业产业(油茶)突出贡献奖,2010年获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林木种苗先进工作者,2007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优秀林业科技工作者”。 1998年获国家林业局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3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6入选湖南“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2008年被聘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树人学者。




冯仲科1979年考入西安矿业学院矿山测量专业,毕业后从事资源调查、仪器装备和信息系统建设等相关工作。1997年进入江南的注册网址,从事森林经理学相关调查、监测、仪器软件研发的林业科技工作。近15年来,主持国家863、国家自然基金等项目10余项;以第一作者出版专著3本,发表SCI、EI、ISTP收录论文53篇;授权发明专利9件,实用新型4件,软件著作权55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北京市及省部级一、二等奖8项,现任精准林业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空间信息智能化感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在林业科技方面的主要成就和贡献为:
1.创建我国精准林业观测与森林精细经营技术体系
2.研制森林调查电子仪器
3.建立我国林火防控信息化技术平台
冯仲科能在全球科技大背景下,结合中国林情、国情,创造性研究森林经理技术的相关前沿问题,其成果的应用为我国森林经理技术创新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升了调查精度、效率和效果,解决了若干理论、技术、方法和仪器层面的难题,其产品价格仅为同类进口的1/2到1/3,不少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同。



薛建辉同志现任南京林业大学二级教授,副校长;生态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和江苏省生态学一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林业局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林业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江苏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江苏省民盟副主委;兼任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生态学杂志》副主编;曾任第五、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物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先后主持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或专题、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重大和面上项目等40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出版《森林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等专著或教材5部,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先后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2项,并获“第六届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2012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薛建辉教授,在我国森林生态学研究领域享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主持完成了国家“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通过长期研究筛选出刺槐、滇柏、冰脆李、杜仲等适宜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山区造林树种15种,首次揭示植物水力结构特征变化与适应干旱胁迫的关系机理;筛选出适宜的生物覆盖材料,使造林存活率和保存率分别达到85%和80%以上。
主持完成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研发出城镇退化生境生态修复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包括采用基于表面活性剂的土壤生态修复技术,提高了绿地植物对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吸收效率与净化能力;建立基于生态护岸与景观营造相结合的城镇退化湿地生态修复的营造技术体系,筛选出生态功能强的湿地植物工具种;研发出抗垃圾填埋场复合污染的绿化树种及其复层群落优化配置技术,上述成果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二等奖和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主持完成的“麋鹿与丹顶鹤保护及栖息地恢复技术”研究成果于2009年分别获得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和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薛建辉教授长期在林业教学和科研工作一线兢兢业业,勤奋进取,开拓创新。先后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90多名,培养了一批服务于林业教育和科技工作的优秀人才。



王得祥教授自1986年7月毕业于西北林学院,曾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副院长,现任甘肃小陇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站长。
在教学中,承担完成林学专业、园林专业和森林保护专业“森林经营”、“城市园林植物生态” 、“森林火灾与管理”、“自然保护区管理”等课程和研究生“应用生态学”、“高级森林生态学”、“生态学进展”、“群落生态学”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参编面向21世纪教材《林火生态与管理》。
多年来,所做的科研项目主要有:国家林业局“人工林可持续经营与近自然重构技术体系引进”,国家自然基金“秦岭中山带松栎混交林健康及维护机理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专题“林业生态工程生态效益监测与碳汇计量技术”,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陕西宁夏省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定位观测与评估技术”、“秦岭山地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维护与经营技术研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秦巴山区生态群落与生物种质资源调查—秦岭山地植物生态群落结构特征调查研究”等9项。完成陕西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完成甘肃小陇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规划、申报、建设;完成国家林业局指定的宁夏贺兰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等6个生态站现场查定等工作。
近年来,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2篇;主编、副主编撰写研究成果专著3部。获陕西省2013-2014年度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二等奖一项(第1);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一项(2);梁希林业科学三等奖一项(第5);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一项(参加);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一项(参加);国家林业局认定成果2项(第1)。
2003年至今,累计招收研究生63名,毕业并获得学位50人,其中博士6名,学术型硕士20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4名,农业推广硕士20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