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http://j.bjfu.edu.cn/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ldxed@bjfu.edu.cn bldxed@bjfu.edu.cn en bldxed@bjfu.edu.cn 1000-1522 <![CDATA[2021 12 期目录]]> http://j.bjfu.edu.cn/article/id/c1729799-6951-49bf-86f3-7b050d4917e4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2):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2): -. 2021 12 期目录]]> 2021-12-25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2): -. article doi: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43 12 2021-12-25 http://j.bjfu.edu.cn/article/id/c1729799-6951-49bf-86f3-7b050d4917e4 <![CDATA[长白山典型天然林不同演替阶段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对生产力影响]]>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10071?pageType=en 范秀? 张宝? 范春 <sec>  <b>目的</b>  深入探讨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是科学提高森林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重要前提,对森林经营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本研究以长白山3块典型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试图分析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lt;/sec><sec>  <b>方法</b>  利用长白山次生杨桦林、次生针阔混交林和原始椴树红松林代表群落演替的早、中、晚期,分别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比较各个多样性指标与生产力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选择表示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的最优指标,进而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比较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对生产力影响的相对重要性?lt;/sec><sec>  <b>结果</b>  研究结果表明:演替早期,物种丰富度和胸径均匀度与生产力关系最为显著,二者对生产力的影响作用近似,但作用力不强;在演替中期,物种丰富度和胸径香农指数与生产力关系最为显著,二者均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且物种多样性对生产力的作用比结构多样性更强;演替晚期,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均与生产力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lt;/sec><sec>  <b>结论</b>  长白山天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与演替阶段有关,演替中期生态位互补作用显著,通过物种多样化组合和结构优化有助于促进群落生产力提升?lt;/sec>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2): 1-8. 范秀? 张宝? 范春 <sec>  <b>目的</b>  深入探讨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是科学提高森林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重要前提,对森林经营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本研究以长白山3块典型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试图分析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lt;/sec><sec>  <b>方法</b>  利用长白山次生杨桦林、次生针阔混交林和原始椴树红松林代表群落演替的早、中、晚期,分别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比较各个多样性指标与生产力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选择表示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的最优指标,进而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比较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对生产力影响的相对重要性?lt;/sec><sec>  <b>结果</b>  研究结果表明:演替早期,物种丰富度和胸径均匀度与生产力关系最为显著,二者对生产力的影响作用近似,但作用力不强;在演替中期,物种丰富度和胸径香农指数与生产力关系最为显著,二者均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且物种多样性对生产力的作用比结构多样性更强;演替晚期,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均与生产力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lt;/sec><sec>  <b>结论</b>  长白山天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与演替阶段有关,演替中期生态位互补作用显著,通过物种多样化组合和结构优化有助于促进群落生产力提升?lt;/sec>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2): 1-8. 长白山典型天然林不同演替阶段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对生产力影响]]> 2022-01-05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2): 1-8. article doi:10.12171/j.1000-1522.20210071 10.12171/j.1000-1522.20210071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43 12 2022-01-05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10071?pageType=en 1 <![CDATA[基于无人机激光雷达的人工林碳储量线性与非线性估测模型比较]]>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00417?pageType=en 陈中? 刘清? 李春? 李梅, 周相? 余铸, 苏凯 <sec>  <b>目的</b>  森林碳储量是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重要指标,掌握森林碳储量现状有利于森林资源管理。激光雷达能够用于监测森林资源,但是存在森林参数估测的模型多、变量不确定和缺乏林分三维结构解析意义的变量等问题,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林分解析变量和模型?lt;/sec><sec>  <b>方法</b>  借助无人机激光雷达点云数据与样地调查数据,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旺业甸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多元线性模型与多元乘幂模型以不同变量对林分碳储量进行估测,选出最优模型并进行精度评价?lt;/sec><sec>  <b>结果</b>  研究表明:(1)模型方法而言,非线性模型的检验效果优于线性模型的检验效果:非线性模型(<i>R</i><sup>2</sup>?.66 ~ 0.86,rRMSE?3.51% ~ 9.91%),线性模型(<i>R</i><sup>2</sup>?.52 ~ 0.85,rRMSE?7.70% ~ 12.38%)。(2)模型使用平均高、郁闭度为基础变量,以穷举法筛选出来的变量组合,估算森林参数得出最佳模型,其中非线性模型以激光点云平均高、郁闭度、高度变动系数和叶面积变动系数的估算精度最高(<i>R</i><sup>2</sup>=0.86,rRMSE=9.91%)?lt;/sec><sec>  <b>结论</b>  通过激光雷达估测人工林碳储量时,加入垂直结构变量可以提高模型拟合效果,非线性模型比线性模型更适合人工林碳储量的估测?lt;/sec>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2): 9-16. 基于无人机激光雷达的人工林碳储量线性与非线性估测模型比较]]> 2022-01-05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2): 9-16. article doi:10.12171/j.1000-1522.20200417 10.12171/j.1000-1522.20200417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43 12 2022-01-05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00417?pageType=en 9 <![CDATA[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间伐? ~ 10年林下天然更新研究]]>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00371?pageType=en 王杰, 陆景? 王相? 崔靖? 王利? 刘彦? 司瑞? 贾忠 <sec>  <b>目的</b>  为进一步完备华北落叶松天然更新障碍的研究体系,本研究从幼苗更新特征方面,揭示或反映华北落叶松林天然更新影响因素?lt;/sec><sec>  <b>方法</b>  ?019?020年,对不同强度间伐作业(?010?月完成)?7年?1年和47年共3个林龄的华北落叶松人工纯林林下幼苗群体展开调查研究?lt;/sec><sec>  <b>结果</b>  ? 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林在经过35%极重度间伐?0%重度间伐?0%中度间伐?5%轻度间伐作业以及自然稀疏后? ~ 10年里,林下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天然更新,更新苗层次均为幼苗,无落叶松幼树存在。幼苗以1年生幼苗为主,多年生幼苗的年龄多?年。在幼苗更新频率的表现上,更新能力与林龄间呈反比,以27年华北落叶松林的表现最好,47年人工林的最差。(2 幼苗苗龄分布中,1年生幼苗占比高,更高苗龄的幼苗占比极少,1年生?年生幼苗的损失较大,在向多年生幼苗的过渡过程中存在更新断层。(3 幼苗地径和苗高在不同时期以及林分间的差异均较小(<i>P</i> > 0.05)。经过一个生长季,幼苗地径明显减小(<i>P</i> < 0.05),苗高则存在不显著增长?lt;i>P</i> > 0.05)。(4 连续2年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林天然更新等级的观测结果均为更新不良。林龄和林分密度对更新密度的影响较大?lt;i>P</i> < 0.05),2年内均以31年落叶松林整体更新密度最大(<i>P</i> < 0.05),更新密度则与林分密度间整体呈现正相关?lt;i>P</i> < 0.05)。相较于2019年,绝大部分样地内更新密度在2020年的表现均存在一定程度地下降?lt;i>P</i> > 0.05)。(5 连续2年生长季内幼苗密度的动态变化在3个人工林中相对一致,7月底为萌发高峰期,幼苗损失主要发生在冬季。(6 生长季成活率和越冬成活率在不同人工林间的差异较小?lt;i>P</i> > 0.05)?019?7年落叶松林中生长季成活率要显著优?020年的?lt;i>P</i> < 0.05);越冬成活率则在各人工林中均显著低于生长季成活率(<i>P</i> < 0.05)?lt;/sec><sec>  <b>结论</b>  塞罕坝地?个龄级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在经过4种强度间伐后? ~ 10年里,各人工林下存在不同程度的天然更新。林龄和林分密度主要通过影响林下幼苗的更新频率和更新密度影响到天然更新;而对于林下幼苗的年龄分布、生长状况、更新动态以及成活率等更新特征的影响则较小。即林龄和林分密度主要是通过影响幼苗数量来影响林下更新状态。相对而言,对结实能力更强的幼、中龄林,可通过间伐促进母树生长,提高林分整体的种子产量。并可能通过加大间伐强度和缩短轮伐期等方式,增加间伐对于林分的整体种苗品质、林下更新的环境因子和塞罕坝地区幼苗生长季期限等方面的正向影响?lt;/sec>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2): 17-28. 王杰, 陆景? 王相? 崔靖? 王利? 刘彦? 司瑞? 贾忠 <sec>  <b>目的</b>  为进一步完备华北落叶松天然更新障碍的研究体系,本研究从幼苗更新特征方面,揭示或反映华北落叶松林天然更新影响因素?lt;/sec><sec>  <b>方法</b>  ?019?020年,对不同强度间伐作业(?010?月完成)?7年?1年和47年共3个林龄的华北落叶松人工纯林林下幼苗群体展开调查研究?lt;/sec><sec>  <b>结果</b>  ? 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林在经过35%极重度间伐?0%重度间伐?0%中度间伐?5%轻度间伐作业以及自然稀疏后? ~ 10年里,林下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天然更新,更新苗层次均为幼苗,无落叶松幼树存在。幼苗以1年生幼苗为主,多年生幼苗的年龄多?年。在幼苗更新频率的表现上,更新能力与林龄间呈反比,以27年华北落叶松林的表现最好,47年人工林的最差。(2 幼苗苗龄分布中,1年生幼苗占比高,更高苗龄的幼苗占比极少,1年生?年生幼苗的损失较大,在向多年生幼苗的过渡过程中存在更新断层。(3 幼苗地径和苗高在不同时期以及林分间的差异均较小(<i>P</i> > 0.05)。经过一个生长季,幼苗地径明显减小(<i>P</i> < 0.05),苗高则存在不显著增长?lt;i>P</i> > 0.05)。(4 连续2年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林天然更新等级的观测结果均为更新不良。林龄和林分密度对更新密度的影响较大?lt;i>P</i> < 0.05),2年内均以31年落叶松林整体更新密度最大(<i>P</i> < 0.05),更新密度则与林分密度间整体呈现正相关?lt;i>P</i> < 0.05)。相较于2019年,绝大部分样地内更新密度在2020年的表现均存在一定程度地下降?lt;i>P</i> > 0.05)。(5 连续2年生长季内幼苗密度的动态变化在3个人工林中相对一致,7月底为萌发高峰期,幼苗损失主要发生在冬季。(6 生长季成活率和越冬成活率在不同人工林间的差异较小?lt;i>P</i> > 0.05)?019?7年落叶松林中生长季成活率要显著优?020年的?lt;i>P</i> < 0.05);越冬成活率则在各人工林中均显著低于生长季成活率(<i>P</i> < 0.05)?lt;/sec><sec>  <b>结论</b>  塞罕坝地?个龄级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在经过4种强度间伐后? ~ 10年里,各人工林下存在不同程度的天然更新。林龄和林分密度主要通过影响林下幼苗的更新频率和更新密度影响到天然更新;而对于林下幼苗的年龄分布、生长状况、更新动态以及成活率等更新特征的影响则较小。即林龄和林分密度主要是通过影响幼苗数量来影响林下更新状态。相对而言,对结实能力更强的幼、中龄林,可通过间伐促进母树生长,提高林分整体的种子产量。并可能通过加大间伐强度和缩短轮伐期等方式,增加间伐对于林分的整体种苗品质、林下更新的环境因子和塞罕坝地区幼苗生长季期限等方面的正向影响?lt;/sec>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2): 17-28.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间伐? ~ 10年林下天然更新研究]]> 2022-01-05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2): 17-28. article doi:10.12171/j.1000-1522.20200371 10.12171/j.1000-1522.20200371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43 12 2022-01-05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00371?pageType=en 17 <![CDATA[间伐对华北落叶松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10114?pageType=en 周运? 李建? 王利? 邹金? 刘彦? 陆景? 赵婉? 贾忠 <sec>  <b>目的</b>  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凋落物的分解及其伴随的养分释放和土壤有机物结构的变化是森林生态系统运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采取措施加快凋落物分解,对于加快养分归还、促进林木生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lt;/sec><sec>  <b>方法</b>  以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中4种间伐强度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布设凋落物,分别测?(CK)?5%?0%?0% 4种间伐强度下(以下分别简称为CK?5%?0%?0%)凋落物、有机质、全碳(C)、全氮(N)、全磷(P)、全钾(K)的残留率等8项物理和化学养分指标,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及Duncan多重比较等方法研究华北落叶松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及养分动态变化?lt;/sec><sec>  <b>结果</b>  ?)间伐显著降低了华北落叶松凋落物的残留率,到2015?月,残留率大小分别为:CK > 30% > 20% > 15%;(2)不同间伐强度下,华北落叶松凋落物分解速率大小依次为:15% > 30% > 20% > CK,其中,30% ?0%间伐强度下分解速率差异不大。(3)间伐强度和时间发生对有机质、C、N、P残留率有交互作用,且影响极显著,而K残留率几乎不受间伐强度影响。华北落叶松凋落物中的N、P残留率与分解速率呈显著正相关?lt;i>P</i> < 0.01)。凋落物中的N残留随时间增加发生淋溶−富集或富集的过程,P残留随时间增加发生淋溶−富集−释放或富集−释放的过程,而K残留随时间增加发生释放−富集的过程。(4)华北落叶松凋落物中C/N和C/P值与分解速率具有极显著相关性。其中,分解速率与C/N值呈中强度负相关、与C/P值呈显著负相关。到试验结束时,相较于CK?0%的间伐强度,15%?0%间伐强度下的C/N和C/P下降值更大,更有利于凋落物分解?lt;/sec><sec>  <b>结论</b>  间伐对塞罕坝华北落叶松凋落物的分解产生显著影响,其中?5%的间伐强度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华北落叶松凋落物的分解?lt;/sec>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2): 29-37. 间伐对华北落叶松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2022-01-05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2): 29-37. article doi:10.12171/j.1000-1522.20210114 10.12171/j.1000-1522.20210114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43 12 2022-01-05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10114?pageType=en 29 <![CDATA[镉胁迫对黑杨派无性系生物量及镉离子含量的影响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00234?pageType=en <description> 苑正? 乔艳? 王丽, 王相? 姚俊? 李善? 韩友? 董玉 <sec>  <b>目的</b>  研究重金属镉(Cd)对黑杨派无性系生物量及镉离子含量的影响,探讨无性系对Cd胁迫的响应机制,为治理日渐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依据?lt;/sec><sec>  <b>方法</b>  对黑杨派?个无性系进行沙培试验,分别测定其生长量、不同器官生物量及Cd<sup>2+</sup> 含量,评价不同无性系抗Cd胁迫的能力?lt;/sec><sec>  <b>结果</b>  随着Cd<sup>2+</sup> 质量浓度增加,胁迫后苗高与地径均呈下降趋势,各无性系苗高性状较地径对Cd胁迫更为敏感;胁迫后叶片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通过对不同无性系叶片生物量均值分析发现,无性系I-107、L-35、中?号排在前3位,?5 mg/L Cd<sup>2+</sup> 质量浓度外,在其他质量浓度胁迫下差异均达显著水平。随着Cd<sup>2+</sup> 质量浓度增加,不同无性系茎生物量与根生物量变化趋势一致,整体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对不同质量浓度Cd<sup>2+</sup> 胁迫下茎与根生物量的均值进行分析,发现无性系I-107、鲁?号、L-35的茎生物量排在前3位,I-107、鲁?6号、L-35的根生物量排在前3位。各无性系茎中Cd<sup>2+</sup> 含量随Cd<sup>2+</sup> 质量浓度的增加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无性系I-107较对照增长率最大,其次为鲁?号。在最高质量浓度胁迫下,鲁?号的茎中Cd<sup>2+</sup> 含量较其他无性系差异达显著水平。不同无性系叶片和根中Cd<sup>2+</sup> 含量随质量浓度增加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在最高质量浓度胁迫下,无性系I-107、中?号、鲁?号中叶片Cd<sup>2+</sup> 含量较对照增长率排在?位。无性系中菏1号、I-107、L-35中根Cd<sup>2+</sup> 含量较对照增长率排在?位。总生物量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总Cd<sup>2+</sup> 含量呈先升高再降低再升高的趋势?lt;/sec><sec>  <b>结论</b>  利用主成分分析对5个无性系生长量、生物量及Cd<sup>2+</sup> 含量进行综合评价,发现无性系I-107、鲁?号和L-35的抗重金属Cd能力较强,可为重金属Cd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提供试验材料?lt;/sec>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2): 38-46. </description> <content:encoded> 苑正? 乔艳? 王丽, 王相? 姚俊? 李善? 韩友? 董玉 <sec>  <b>目的</b>  研究重金属镉(Cd)对黑杨派无性系生物量及镉离子含量的影响,探讨无性系对Cd胁迫的响应机制,为治理日渐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依据?lt;/sec><sec>  <b>方法</b>  对黑杨派?个无性系进行沙培试验,分别测定其生长量、不同器官生物量及Cd<sup>2+</sup> 含量,评价不同无性系抗Cd胁迫的能力?lt;/sec><sec>  <b>结果</b>  随着Cd<sup>2+</sup> 质量浓度增加,胁迫后苗高与地径均呈下降趋势,各无性系苗高性状较地径对Cd胁迫更为敏感;胁迫后叶片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通过对不同无性系叶片生物量均值分析发现,无性系I-107、L-35、中?号排在前3位,?5 mg/L Cd<sup>2+</sup> 质量浓度外,在其他质量浓度胁迫下差异均达显著水平。随着Cd<sup>2+</sup> 质量浓度增加,不同无性系茎生物量与根生物量变化趋势一致,整体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对不同质量浓度Cd<sup>2+</sup> 胁迫下茎与根生物量的均值进行分析,发现无性系I-107、鲁?号、L-35的茎生物量排在前3位,I-107、鲁?6号、L-35的根生物量排在前3位。各无性系茎中Cd<sup>2+</sup> 含量随Cd<sup>2+</sup> 质量浓度的增加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无性系I-107较对照增长率最大,其次为鲁?号。在最高质量浓度胁迫下,鲁?号的茎中Cd<sup>2+</sup> 含量较其他无性系差异达显著水平。不同无性系叶片和根中Cd<sup>2+</sup> 含量随质量浓度增加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在最高质量浓度胁迫下,无性系I-107、中?号、鲁?号中叶片Cd<sup>2+</sup> 含量较对照增长率排在?位。无性系中菏1号、I-107、L-35中根Cd<sup>2+</sup> 含量较对照增长率排在?位。总生物量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总Cd<sup>2+</sup> 含量呈先升高再降低再升高的趋势?lt;/sec><sec>  <b>结论</b>  利用主成分分析对5个无性系生长量、生物量及Cd<sup>2+</sup> 含量进行综合评价,发现无性系I-107、鲁?号和L-35的抗重金属Cd能力较强,可为重金属Cd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提供试验材料?lt;/sec>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2): 38-46. </content:encoded> <dc:title> 镉胁迫对黑杨派无性系生物量及镉离子含量的影响 </dc:title> <dc:creator> 苑正? 乔艳? 王丽, 王相? 姚俊? 李善? 韩友? 董玉峰]]></dc:creator> <dc:date>2022-01-05</dc:date> <dc:rights>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dc:rights> <dc:source>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2): 38-46.</dc:source> <dc:type>article</dc:type> <dc:identifier>doi:10.12171/j.1000-1522.20200234</dc:identifier> <prism:doi>10.12171/j.1000-1522.20200234</prism:doi> <prism:publicationName>北京林业大学学报</prism:publicationName> <prism:volume>43</prism:volume> <prism:number>12</prism:number> <prism:publicationDate>2022-01-05</prism:publicationDate> <prism:url>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00234?pageType=en</prism:url> <prism:startingPage>38</prism:startingPage> </item> <item rdf:about="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00245?pageType=en"> <title><![CDATA[杨树有效冻融伤害模型构建与应用]]>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00245?pageType=en 杨成 <sec>  <b>目的</b>  2000年以来,辽宁省杨树遭?次严重的越冬伤害,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损失,构建有效冻融伤害模型,能够为杨树越冬伤害防控提供依据?lt;/sec><sec>  <b>方法</b>  本文在阐明杨树越冬伤害机理并提出有效冻融伤害累积效应假说基础上,选择发生有效冻融的天数、发生有效冻融的日最低气温、树木健康指数和无霜期作为参数,构建杨树有效冻融伤害模型,并进行检验?lt;/sec><sec>  <b>结果</b>  黑杨派速生杨树对无霜期的最低要求天数是170 d。在抗寒锻炼期和脱锻炼期内,当日最低气 ? ℃、日最高气 > 0 ℃,且日较差 12 ℃时,黑杨派速生杨树会发生有效冻融伤害。有效冻融伤害风险指数(RIO)越大,越冬伤害的风险越大。应用构建的模型绘制辽宁省黑杨派速生杨树越冬伤害风险评估图。模型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对黑杨派速生杨树越冬伤害评估的准确率达到75%?lt;/sec><sec>  <b>结论</b>  杨树有效冻融伤害模型有较大实用价值,为辽宁省等省区的杨树越冬防、减寒灾打下基础,为中国北方地区杨树造林和营林提供参考?lt;/sec>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2): 47-54. 杨树有效冻融伤害模型构建与应用]]> 2022-01-05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2): 47-54. article doi:10.12171/j.1000-1522.20200245 10.12171/j.1000-1522.20200245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43 12 2022-01-05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00245?pageType=en 47 <![CDATA[兴安落叶松火烧迹地林褥层碳氮化学计量特征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00281?pageType=en <description> 王立? 高佳? 杨光, 邸雪? 于宏? 瓮岳 <sec>  <b>目的</b>  林褥层是主要的森林地被可燃物,是林火干扰北方森林生态系统进程的物质基础。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属于森林火烧迹地生态恢复的核心内容,探寻火烧迹地林褥层碳、氮化学计量特征与时间、空间因子间的关系,能够为研究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lt;/sec><sec>  <b>方法</b>  以不同过火年份兴安落叶松火烧迹地和未过火兴安落叶松林样地的林褥层(未分解凋落物层、半分解凋落物层)作为研究对象,测定样品全碳、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比较林褥层碳、氮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恢复时长、不同空间特征上的显著差异性;用皮尔森相关性表明林褥层碳含量、氮含量和碳氮比与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程度;用因子分析法综合分析不同因子对林褥层碳氮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程度?lt;/sec><sec>  <b>结果</b>  随恢复时长增加,未分解层碳、氮含量和C/N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半分解层与之相反。随着海拔升高,未分解层碳含量和C/N、半分解层碳含量呈现上升趋势,半分解层C/N呈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未分解层碳含量和C/N平坡显著高于缓坡?lt;i>P <</i> 0.05),氮含量平坡略低于缓坡?lt;i>P</i> > 0.05)。半分解层碳含量和氮含量缓坡略高于平坡,C/N平坡略高于缓坡。环境因子对未分解层碳氮比影响大小顺序为经度 > 纬度 > 铵态氮含量 > 氮含 > 碳含 > 坡度 > 坡向 > pH,对半分解层碳氮比影响大小顺序为经度 > 碳含 > 坡向 > 海拔 > 氮含 > pH > 硝态氮含量?lt;/sec><sec>  <b>结论</b>  恢复时长和空间因子均是兴安落叶松火烧迹地林褥层碳含量、氮含量和碳氮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因子。部分空间因子如坡度、坡向对兴安落叶松火烧迹地林褥层碳含量、氮含量和碳氮化学计量比具有显著影响。时间因子和空间因子可通过改变兴安落叶松火烧迹地林褥层的分解速率进而对其所在的火顶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过程产生一定影响?lt;/sec>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2): 55-64. </description> <content:encoded> 王立? 高佳? 杨光, 邸雪? 于宏? 瓮岳 <sec>  <b>目的</b>  林褥层是主要的森林地被可燃物,是林火干扰北方森林生态系统进程的物质基础。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属于森林火烧迹地生态恢复的核心内容,探寻火烧迹地林褥层碳、氮化学计量特征与时间、空间因子间的关系,能够为研究火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lt;/sec><sec>  <b>方法</b>  以不同过火年份兴安落叶松火烧迹地和未过火兴安落叶松林样地的林褥层(未分解凋落物层、半分解凋落物层)作为研究对象,测定样品全碳、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比较林褥层碳、氮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恢复时长、不同空间特征上的显著差异性;用皮尔森相关性表明林褥层碳含量、氮含量和碳氮比与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程度;用因子分析法综合分析不同因子对林褥层碳氮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程度?lt;/sec><sec>  <b>结果</b>  随恢复时长增加,未分解层碳、氮含量和C/N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半分解层与之相反。随着海拔升高,未分解层碳含量和C/N、半分解层碳含量呈现上升趋势,半分解层C/N呈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未分解层碳含量和C/N平坡显著高于缓坡?lt;i>P <</i> 0.05),氮含量平坡略低于缓坡?lt;i>P</i> > 0.05)。半分解层碳含量和氮含量缓坡略高于平坡,C/N平坡略高于缓坡。环境因子对未分解层碳氮比影响大小顺序为经度 > 纬度 > 铵态氮含量 > 氮含 > 碳含 > 坡度 > 坡向 > pH,对半分解层碳氮比影响大小顺序为经度 > 碳含 > 坡向 > 海拔 > 氮含 > pH > 硝态氮含量?lt;/sec><sec>  <b>结论</b>  恢复时长和空间因子均是兴安落叶松火烧迹地林褥层碳含量、氮含量和碳氮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因子。部分空间因子如坡度、坡向对兴安落叶松火烧迹地林褥层碳含量、氮含量和碳氮化学计量比具有显著影响。时间因子和空间因子可通过改变兴安落叶松火烧迹地林褥层的分解速率进而对其所在的火顶极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过程产生一定影响?lt;/sec>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2): 55-64. </content:encoded> <dc:title> 兴安落叶松火烧迹地林褥层碳氮化学计量特征 </dc:title> <dc:creator> 王立? 高佳? 杨光, 邸雪? 于宏? 瓮岳太]]></dc:creator> <dc:date>2022-01-05</dc:date> <dc:rights>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dc:rights> <dc:source>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2): 55-64.</dc:source> <dc:type>article</dc:type> <dc:identifier>doi:10.12171/j.1000-1522.20200281</dc:identifier> <prism:doi>10.12171/j.1000-1522.20200281</prism:doi> <prism:publicationName>北京林业大学学报</prism:publicationName> <prism:volume>43</prism:volume> <prism:number>12</prism:number> <prism:publicationDate>2022-01-05</prism:publicationDate> <prism:url>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00281?pageType=en</prism:url> <prism:startingPage>55</prism:startingPage> </item> <item rdf:about="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10030?pageType=en"> <title><![CDATA[寒温带林区不同林型下冻融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10030?pageType=en 王世? 郭亚? 崔晓 <sec>  <b>目的</b>  研究不同冻融频次的寒温带林区4种典型林型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变化规律,整合所测定的理化因子,为揭示冻融交替作用与土壤中主要活性有机碳及其他潜在驱动因素的相关性规律,以及寒温带林区区域性碳库平衡提供理论依据?lt;/sec><sec>  <b>方法</b>  以寒温带林区大兴安岭地区?种林型(偃松林、杜鹃白桦林、杜鹃落叶松林以及杜香落叶松林)下的土壤凋落物层(O层)与表层矿质土壤(A层)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模拟冻融交替方法对土壤样品进行不同冻融频率累积的循环处理,测定土壤中的DOC、MBC、团聚体含量,pH和含水量;最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上述多元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究?lt;/sec><sec>  <b>结果</b>  整体而言,杜香落叶松林和杜鹃白桦林的DOC、MBC含量均较高,杜鹃落叶松林以及偃松林的碳含量较低,且后者显著低于前者。同一土层不同林型土壤中,DOC和MBC含量均随着冻融频率的累积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冻融作用显著地增加了土壤的DOC含量,同时降低了MBC含量。而在土壤层次方面,O层DOC、MBC含量显著高于A层。此外,温度、冻融频次对土壤中的活性有机碳、团聚体,pH和含水量等潜在驱动因子亦有影响?lt;/sec><sec>  <b>结论</b>  寒温带地区不同林型因冻融频次的改变,导致土壤中DOC、MBC含量发生动态变化。与未经冻融处理相比,冻融循环后的DOC含量增加、MBC含量下降,且中海拔地区的阔叶林(杜鹃白桦林)以及低海拔地区的杜香落叶松林更有利于碳含量的累积?lt;/sec>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2): 65-72. 寒温带林区不同林型下冻融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 2022-01-05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2): 65-72. article doi:10.12171/j.1000-1522.20210030 10.12171/j.1000-1522.20210030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43 12 2022-01-05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10030?pageType=en 65 <![CDATA[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西伯利亚狍的家域动态分析]]>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00369?pageType=en 滕扬, 张帅, 赛罕, 韩志? 鲍伟 <sec>  <b>目的</b>  了解在自然保护区相对隔离环境中西伯利亚狍家域的季节和年度动态,分析狍对微生境和捕食风险的适应,为促进种群恢复和栖息地保护提供依据?lt;/sec><sec>  <b>方法</b>  在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使用无线电遥测技术,以三角形法则进行个体定位,利用最小凸多边形法计算家域面积?lt;/sec><sec>  <b>结果</b>  本次研究共捕捉到8只西伯利亚狍,其?只以红外相机影像确认被猞猁捕食,面临较高的捕食风险。狍的年度和季节家域面积存在差异,春季的家域显著大于其他3个季节,同时,活动范围在冬季有从较高海拔山坡向沟底迁移的趋势。繁殖期与非繁殖期、亚成体与成体家域面积也存在差异。个体年度家域存在重叠,显示核心家域较为稳定?lt;/sec><sec>  <b>结论</b>  影响西伯利亚狍个体家域年度和季节变化的因素为觅食机会、捕食风险和能量需求。据此提出了补加营养盐和越冬饲料的管理对策,促进保护区狍种群的复壮?lt;/sec>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2): 73-82.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西伯利亚狍的家域动态分析]]> 2022-01-05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2): 73-82. article doi:10.12171/j.1000-1522.20200369 10.12171/j.1000-1522.20200369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43 12 2022-01-05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00369?pageType=en 73 <![CDATA[矮牡丹在中国的地理分布及潜在分布区预测]]>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00360?pageType=en 刘维, 赵儒? 圣倩? 耿兴? 祝遵 <sec>  <b>目的</b>  了解矮牡丹在中国的地理分布和潜在的适生区,以进行矮牡丹的资源保护、引种驯化及园林应用研究?lt;/sec><sec>  <b>方法</b>  利用ArcGIS软件和MaxEnt模型,基于矮牡丹当前44条有效分布记录和17个环境因子,评估不同环境因子对矮牡丹地理分布的影响,预测其当前及未来的潜在适生区?lt;/sec><sec>  <b>结果</b>  MaxEnt模型模拟当前潜在分布区的结果准确度极高,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值分别为0.994?.998。紫外线最低月平均值(UVB4,贡献率?1.6%)、年均降雨量(BIO12,贡献率?8.8%)、最冷月最低温(BIO6,贡献率?2.3%)和海拔(ALT,贡献率?0.5%)为影响当前矮牡丹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当前生态适生区总面积为15.97万km<sup>2</sup>,主要位于甘肃东部、陕西中部、山西南部及河南西北部地区,此外,河北南部与山西两省交界地带也有少量分布。未来气候变化下,矮牡丹潜在分布区有西北部缩减和向东部、北部轻微扩张的趋势,具体表现为:在陇东地区、陕西宝鸡市、咸阳市一带出现明显缩减,冀南地区则完全丧失,在陕西延安以北、山西临汾、晋城、河南洛阳以东轻微扩张。此外,其未来的适宜分布中心东移趋势明显?lt;/sec><sec>  <b>结论</b>  矮牡丹适生区主要受紫外线最低月平均值(819.4 ~ 1 128.6 J/(m<sup>2</sup>∙d))、年均降水量?36.2 ~ 808.5 mm)、最冷月最低温(−11.8 ~ ?.2 ℃)、海拔高度(270.8 ~ 1 833.3 m)等环境条件影响,其中紫外线最低月平均值与年均降水量是限制矮牡丹地理分布最关键的环境因子。当前,矮牡丹在中国地理分布范围较窄,未来在西北、冀南地区适宜生境骤减。因此,加强天然种群保护力度,积极开展引种栽培工作刻不容缓?lt;/sec>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2): 83-92. 矮牡丹在中国的地理分布及潜在分布区预测]]> 2022-01-05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2): 83-92. article doi:10.12171/j.1000-1522.20200360 10.12171/j.1000-1522.20200360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43 12 2022-01-05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00360?pageType=en 83 <![CDATA[基于深度学习的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视觉感知评价研究]]>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10175?pageType=en 李鑫, 吴丹? 李? 王向 <sec>  <b>目的</b>  城市滨河景观视觉质量对城市滨河景观品质和城市空间品质有重要的影响。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筛选对城市滨河绿道视觉感知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并通过视觉感知量化处理,实现智能化分析滨河景观,是未来滨河景观的发展趋势?lt;/sec><sec>  <b>方法</b>  基于深度学习算法,模拟人的视觉感知,训练一套用于城市滨河绿道景观的图像语义分割模型,并建立一套可量化的视觉景观指标体系。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挖掘各项量化的景观特征与视觉感知之间的关系。最后,以北京二环水系为例,分析视觉感知下的景观特征,总结关于滨河绿道景观视觉感知提升的策略?lt;/sec><sec>  <b>结果</b>  ?)训练出的城市滨河绿道图像语义分割模型达到了0.93的准确率;(2)回归模型的结果显示,在10项指标(绿视率(GVI)、蓝色视野指数(BVI)、驳岸硬质度(HRI)、滨河建筑密度(RBD)、桥梁可视度(BV)、干扰因素指数(IFI)、滨河自然开阔度(WO)、滨水围护度(WG)、道路宽广度(RWI)、乔灌草比率(RTG))体系中,?项对视觉感知的影响作用显著,分别为GVI、WO、BVI、IFI和RTG,其中GVI、WO与视觉感知呈正相关,其余3项呈负相关;?)北京二环水系绿视率北部高于南部,WO与BVI呈较为均质的状态,IFI整体较低,RTG呈现按河道划分的特征;(4)当提升视觉感知效果时,可重点从影响显著?项指标出发,根据影响作用的强弱进行权衡?lt;/sec><sec>  <b>结论</b>  本文为研究城市滨河景观提供了一种基于图像语义分割的测度方法,为人本视角的大规模滨河绿道景观的量化分析提供更多可能?lt;/sec>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2): 93-104. 基于深度学习的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视觉感知评价研究]]> 2022-01-05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2): 93-104. article doi:10.12171/j.1000-1522.20210175 10.12171/j.1000-1522.20210175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43 12 2022-01-05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10175?pageType=en 93 <![CDATA[3种边界条件下足尺定向刨花板的模态灵敏度和振动模态研究]]>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10264?pageType=en 管成, 辛振? 刘晋? 张厚? 周建? 李焕, 柳苏 <sec>  <b>目的</b>  研究完全自由、四节点支承和两对边简?种边界条件下足尺定向刨花板的模态灵敏度和振动模态,为开?种边界条件下足尺定向刨花板弹性常数振动检测结果的对比研究奠定基础?lt;/sec><sec>  <b>方法</b>  ?种厚度的足尺定向刨花板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对完全自由、四节点支承和两对边简支的足尺定向刨花板进行了模态灵敏度分析,分别确定这3种边界条件下对其长度和宽度方向的弹性模量与面内剪切模量?个弹性常数灵敏度最高的模态;通过试验模态分析测得足尺定向刨花板在这3种边界条件下的前9阶振动模态参数,并对比和分析其在?种边界条件下的振动模态参数检测结果?lt;/sec><sec>  <b>结果</b>  计算和试验模态分析得到的?种边界条件下足尺定向刨花板的?阶模态振型形状和阶次分别是相同的;足尺定向刨花板在这3种边界条件下的前9阶模态中,除模态(<i>m</i>, 0)、(0, 2)和?, 1)外,其余模态均为单一方向的弯曲和扭转或不同方向弯曲的叠加模态;用于计算足尺定向刨花板长度和宽度方向的弹性模量与面内剪切模量的最高灵敏度模态,在完全自由下为模态(2, 0)、(0, 2)和?, 1),对应阶次分别为第2??阶;在四节点支承下为模态(2, 0)、(0, 2)和?, 1),对应阶次分别为第1??阶;在两对边简支下为模态(2, 0)、(2, 2)和?, 1),对应阶次分别为第1??阶?lt;/sec><sec>  <b>结论</b>  从振型角度说明基于计算模态分析方法和试验模态分析方法分别进?种边界条件下足尺定向刨花板的模态灵敏度分析和振动模态测试具有可行性?lt;/sec>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2): 105-115. 3种边界条件下足尺定向刨花板的模态灵敏度和振动模态研究]]> 2021-12-25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2): 105-115. article doi:10.12171/j.1000-1522.20210264 10.12171/j.1000-1522.20210264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43 12 2021-12-25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10264?pageType=en 105 <![CDATA[国产日本落叶松正交胶合木的销槽承压强度]]>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10326?pageType=en 徐俊? 武国? 田昭? 张双? 任海 <sec>  <b>目的</b>  正交胶合木是一种新型现代木结构材料。销类连接是现代木结构中应用最广泛的连接形式,销槽承压强度是销连接设计的重要参数。研究国产日本落叶松正交胶合木(CLT)的销槽承压性能,旨在为CLT结构销类连接的本土化设计提供参考?lt;/sec><sec>  <b>方法</b>  ?6?32个国产日本落叶松3层CLT试件进行半孔静力加载试验,分析CLT密度、销径、螺纹、胶缝和加载角度对CLT销槽承压强度的影响,并基于试验结果评价美国NDS、加拿大CSA、Kennedy、Uibel和Blaβ(U&B)提出的4种计算方法对国产日本落叶松CLT宽面和窄面销槽承压强度预测的适用性?lt;/sec><sec>  <b>结果</b>  CLT的销槽承压强度与CLT密度呈正相关,与销径呈负相关,与螺纹没有明显关系。销垂直于CLT窄面时,加载角度0°的销槽承压强度是90°?.06倍,胶缝处的销槽承压强度为两者的平均值。销垂直于CLT宽面时,加载角度0°的销槽承压强度明显大于加载角?0°的销槽承压强度。计算值与试验值相比:销垂直于CLT窄面,加载角度为0°(位置A)时,加拿大CSA模型的相对误差小?.37%,加载角度为90°(位置D)时,U&B模型的相对误差小?.56%(个别除外),两者均小于10%,吻合良好;销垂直于CLT宽面?个模型在加载角度?°(位置C)和90°(位置B)时的相对误差均大于10%,本研究建立的CLT宽面销槽承压预测模型相对误差分别小?.31%?.04%,两者均小于10%,吻合良好?lt;/sec><sec>  <b>结论</b>  密度、销径和加载角度等是影响CLT销槽承压强度的重要因素。对于国产日本落叶松CLT销槽承压强度的计算方法可参照以下建议:销垂直于CLT窄面,加载角度为0°时,可选用CSA模型,加载角度为90°时可选用U&B模型;销垂直于CLT宽面,加载角度为0°?0°时,均可选用本研究建立的预测模型?lt;/sec>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2): 116-126. 国产日本落叶松正交胶合木的销槽承压强度]]> 2022-01-05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2): 116-126. article doi:10.12171/j.1000-1522.20210326 10.12171/j.1000-1522.20210326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43 12 2022-01-05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10326?pageType=en 116 <![CDATA[四产地元宝枫种皮酚类资源及其抗氧化分析]]>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10276?pageType=en 夏文? 董婷? 孙立 <sec>  <b>目的</b>  元宝枫是我国的特色多用途优良树种,元宝枫种皮更是优质的可再生植物资源,研究发现元宝枫种皮中富含优质植物酚类资源,是人类健康和化工产业的优质原料,研究前景广阔。本研究的目的是?个元宝枫产地元宝枫种皮中的酚类资源及其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比较和系统评价?lt;/sec><sec>  <b>方法</b>  以北京、内蒙古科尔沁、山东济宁、山东泰?个元宝枫产地的元宝枫种皮为试材,采用我们所改良的基?6孔板酶标仪的酚类−抗氧化系统评价体系对元宝枫种皮中的酚类、黄酮类、酚酸类、单宁类和缩合单宁类代谢物的含量变化进行评价,并对其抗氧化活性的改变进行定量分析?lt;/sec><sec>  <b>结果</b>  产自山东省济宁和泰安的元宝枫种皮的酚类、黄酮类、酚酸类、单宁类和缩合单宁类代谢物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北京和内蒙古科尔沁的;产自山东省济宁和泰安的元宝枫种皮的抗氧化活性显著优于北京和内蒙古科尔沁的;对于山东省济宁和泰安两个元宝枫产地的元宝枫种皮的品质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济宁优于泰安?lt;/sec><sec>  <b>结论</b>  山东省两个重要元宝枫产地元宝枫种皮酚类资源和抗氧化活性的品质均优,而两者相比,济宁为山东省元宝枫种皮的更佳产地。本研究对我国元宝枫树种及其酚类资源的综合利用和资源挖掘具有一定的科学指导价值,建议增强对山东省产元宝枫种皮酚类资源的关注和利用?lt;/sec>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2): 127-135. 四产地元宝枫种皮酚类资源及其抗氧化分析]]> 2022-01-05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2): 127-135. article doi:10.12171/j.1000-1522.20210276 10.12171/j.1000-1522.20210276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43 12 2022-01-05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10276?pageType=en 127 <![CDATA[欢迎订阅2021年《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http://j.bjfu.edu.cn/article/id/7d8f9ae4-f609-4707-9a21-747198340755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2): 136-136. 欢迎订阅2021年《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12-25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2): 136-136. article doi: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43 12 2021-12-25 http://j.bjfu.edu.cn/article/id/7d8f9ae4-f609-4707-9a21-747198340755 136 <![CDATA[2021 年总目录]]> http://j.bjfu.edu.cn/article/id/9458cf86-fb5c-4593-a776-1c667e610ba4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2): 137-137.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2): 137-137. 2021 年总目录]]> 2021-12-25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2): 137-137. article doi: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43 12 2021-12-25 http://j.bjfu.edu.cn/article/id/9458cf86-fb5c-4593-a776-1c667e610ba4 13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