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http://j.bjfu.edu.cn/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ldxed@bjfu.edu.cn bldxed@bjfu.edu.cn en bldxed@bjfu.edu.cn 1000-1522 <![CDATA[2021 11 期目录]]> http://j.bjfu.edu.cn/article/id/c1bcc558-5f52-43ff-9e31-e296d137cc4f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1): 1-2.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1): 1-2. 2021 11 期目录]]> 2021-11-30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1): 1-2. article doi: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43 11 2021-11-30 http://j.bjfu.edu.cn/article/id/c1bcc558-5f52-43ff-9e31-e296d137cc4f 1 <![CDATA[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林分碳储量生长模型系研究]]>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10040?pageType=en 何潇, 周超? 雷相? 李海 <sec>  <b>目的</b>  目前关于林分碳储量随年龄动态变化的模型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建立林分水平的碳储量生长模型系,为区域尺度的森林碳储量动态预估提供方法?lt;/sec><sec>  <b>方法</b>  以吉林省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对象,使用立地质量分级算法将所有样地划分为3个立地等级,并将其作为哑变量引入模型系中,使用联立方程组的方法将林分平均高、断面积生长模型和林分碳储量模型3个方程进行联合估计,建立林分碳储量生长模型系。采用调整确定系数(<inline-formula><tex-math id="M1">\begin{document}$ {{R}}_{{\text{adj}}}^2 $\end{document}</tex-math><alternatives><graphic xmlns:xlink="http://www.w3.org/1999/xlink" xlink:href="2021-0040_M1.jpg"/><graphic xmlns:xlink="http://www.w3.org/1999/xlink" xlink:href="2021-0040_M1.png"/></alternatives></inline-formula>)、估计值的标准误(SEE)和平均预估误差(MPE)来评价模型的表现,分析不同立地等级和林分密度指数(SDI)下林分碳储量的生长过程,及林分断面积和平均高对林分碳储量的影响?lt;/sec><sec>  <b>结果</b>  ?)林分碳储量生长模型系中林分平均高生长模型、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和林分碳储量模型?lt;inline-formula><tex-math id="M2">\begin{document}$ {{R}}_{{\text{adj}}}^2 $\end{document}</tex-math><alternatives><graphic xmlns:xlink="http://www.w3.org/1999/xlink" xlink:href="2021-0040_M2.jpg"/><graphic xmlns:xlink="http://www.w3.org/1999/xlink" xlink:href="2021-0040_M2.png"/></alternatives></inline-formula>分别?.879?.977?.953,MPE < 2%,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2)直接利用林分平均高和断面积或由生长模型得到林分平均高和断面积的这两种途径都可以准确估计林分碳储量,结果仅相差0.02 t/hm<sup>2</sup>,模型系具有良好的通用性与稳定性。(3)林分碳储量生长量随立地质量的提高而增加;立地等级相同时,SDI < 1 500?hm<sup>2</sup>时生长较慢,SDI > 1 500?hm<sup>2</sup>时,?0年以后的林分密度对碳储量生长过程基本无影响;林分密度指数控制? 500 ~ 2 000?hm<sup>2</sup>时可实现较快的碳储量生长。(4)林分碳储量随林分断面积和平均高的增加而增加,林分断面积与林分碳储量的关系更为密切?lt;/sec><sec>  <b>结论</b>  林分碳储量的生长和立地等级、林分平均年龄、密度、断面积、平均高等因子有密切联系,采用联立方程组方法是建立林分碳储量生长模型系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建立的林分碳储量生长模型系可以对林分碳储量动态进行有效预测,为了解林分碳储量的生长过程和森林碳汇评估提供了工具?lt;/sec>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1): 1-10. 何潇, 周超? 雷相? 李海 <sec>  <b>目的</b>  目前关于林分碳储量随年龄动态变化的模型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建立林分水平的碳储量生长模型系,为区域尺度的森林碳储量动态预估提供方法?lt;/sec><sec>  <b>方法</b>  以吉林省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对象,使用立地质量分级算法将所有样地划分为3个立地等级,并将其作为哑变量引入模型系中,使用联立方程组的方法将林分平均高、断面积生长模型和林分碳储量模型3个方程进行联合估计,建立林分碳储量生长模型系。采用调整确定系数(<inline-formula><tex-math id="M1">\begin{document}$ {{R}}_{{\text{adj}}}^2 $\end{document}</tex-math><alternatives><graphic xmlns:xlink="http://www.w3.org/1999/xlink" xlink:href="2021-0040_M1.jpg"/><graphic xmlns:xlink="http://www.w3.org/1999/xlink" xlink:href="2021-0040_M1.png"/></alternatives></inline-formula>)、估计值的标准误(SEE)和平均预估误差(MPE)来评价模型的表现,分析不同立地等级和林分密度指数(SDI)下林分碳储量的生长过程,及林分断面积和平均高对林分碳储量的影响?lt;/sec><sec>  <b>结果</b>  ?)林分碳储量生长模型系中林分平均高生长模型、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和林分碳储量模型?lt;inline-formula><tex-math id="M2">\begin{document}$ {{R}}_{{\text{adj}}}^2 $\end{document}</tex-math><alternatives><graphic xmlns:xlink="http://www.w3.org/1999/xlink" xlink:href="2021-0040_M2.jpg"/><graphic xmlns:xlink="http://www.w3.org/1999/xlink" xlink:href="2021-0040_M2.png"/></alternatives></inline-formula>分别?.879?.977?.953,MPE < 2%,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2)直接利用林分平均高和断面积或由生长模型得到林分平均高和断面积的这两种途径都可以准确估计林分碳储量,结果仅相差0.02 t/hm<sup>2</sup>,模型系具有良好的通用性与稳定性。(3)林分碳储量生长量随立地质量的提高而增加;立地等级相同时,SDI < 1 500?hm<sup>2</sup>时生长较慢,SDI > 1 500?hm<sup>2</sup>时,?0年以后的林分密度对碳储量生长过程基本无影响;林分密度指数控制? 500 ~ 2 000?hm<sup>2</sup>时可实现较快的碳储量生长。(4)林分碳储量随林分断面积和平均高的增加而增加,林分断面积与林分碳储量的关系更为密切?lt;/sec><sec>  <b>结论</b>  林分碳储量的生长和立地等级、林分平均年龄、密度、断面积、平均高等因子有密切联系,采用联立方程组方法是建立林分碳储量生长模型系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建立的林分碳储量生长模型系可以对林分碳储量动态进行有效预测,为了解林分碳储量的生长过程和森林碳汇评估提供了工具?lt;/sec>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1): 1-10.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林分碳储量生长模型系研究 何潇, 周超? 雷相? 李海奎]]> 2021-11-30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1): 1-10. article doi:10.12171/j.1000-1522.20210040 10.12171/j.1000-1522.20210040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43 11 2021-11-30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10040?pageType=en 1 <![CDATA[小陇山锐齿栎林木本植物物种丰富度与生产力关系研究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00192?pageType=en <description> 彭潔? 谢缘? 刘文? 闫琰 <sec>  <b>目的</b>  物种丰富度−生产力关系研究是天然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功能维持的理论依据。由于物种丰富度间接包含了功能多样性、系统发育多样性和基因组多样性,因此从物种丰富度的角度探讨多样性−生产力关系,可以分析发现影响植被生产力的其他多样性因素。以往关于森林物种丰富度与生产力关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群落水平,而对于单个物种生产力对邻域物种丰富度的响应是如何影响群落水平的物种丰富度与生产力关系的研究却鲜见报道?lt;/sec><sec>  <b>方法</b>  本研究以小陇山地区的锐齿栎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回归分析、关联指数模型和异质性泊松模型,分析群落和物种水平的木本植物物种丰富度与生产力关系?lt;/sec><sec>  <b>结果</b>  丰富度−生产力关系在群落水平上表现出明显的尺度依赖性:?0 m × 10 m的研究尺度上,物种丰富度与群落生产力呈单峰曲线关系;而在20 m × 20 m的研究尺度上,物种丰富度对群落生产力无显著影响。物种水平上? ~ 20 m范围内物种丰富度−生产力关系中性种占比最大,占所有目标种总和?8.8% ~ 81.3%;其次为促进种;抑制种所占比例最小。研究区部分的树种表现出明显的偏离中性关系的情况,种间促进或抑制作用对丰富度−生产力关系有重要影响?lt;/sec><sec>  <b>结论</b>  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属性均会影响小陇山锐齿栎林生产力?lt;/sec>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1): 11-19. </description> <content:encoded> 彭潔? 谢缘? 刘文? 闫琰 <sec>  <b>目的</b>  物种丰富度−生产力关系研究是天然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功能维持的理论依据。由于物种丰富度间接包含了功能多样性、系统发育多样性和基因组多样性,因此从物种丰富度的角度探讨多样性−生产力关系,可以分析发现影响植被生产力的其他多样性因素。以往关于森林物种丰富度与生产力关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群落水平,而对于单个物种生产力对邻域物种丰富度的响应是如何影响群落水平的物种丰富度与生产力关系的研究却鲜见报道?lt;/sec><sec>  <b>方法</b>  本研究以小陇山地区的锐齿栎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回归分析、关联指数模型和异质性泊松模型,分析群落和物种水平的木本植物物种丰富度与生产力关系?lt;/sec><sec>  <b>结果</b>  丰富度−生产力关系在群落水平上表现出明显的尺度依赖性:?0 m × 10 m的研究尺度上,物种丰富度与群落生产力呈单峰曲线关系;而在20 m × 20 m的研究尺度上,物种丰富度对群落生产力无显著影响。物种水平上? ~ 20 m范围内物种丰富度−生产力关系中性种占比最大,占所有目标种总和?8.8% ~ 81.3%;其次为促进种;抑制种所占比例最小。研究区部分的树种表现出明显的偏离中性关系的情况,种间促进或抑制作用对丰富度−生产力关系有重要影响?lt;/sec><sec>  <b>结论</b>  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属性均会影响小陇山锐齿栎林生产力?lt;/sec>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1): 11-19. </content:encoded> <dc:title> 小陇山锐齿栎林木本植物物种丰富度与生产力关系研究 </dc:title> <dc:creator> 彭潔? 谢缘? 刘文? 闫琰 </dc:creator> <dc:date> 2021-11-30 </dc:date> <dc:rights>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dc:rights> <dc:source>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1): 11-19. </dc:source> <dc:type> article </dc:type> <dc:identifier> doi:10.12171/j.1000-1522.20200192 </dc:identifier> <prism:doi> 10.12171/j.1000-1522.20200192 </prism:doi> <prism:publicationname>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prism:publicationname> <prism:volume> 43 </prism:volume> <prism:number> 11 </prism:number> <prism:publicationdate> 2021-11-30 </prism:publicationdate> <prism:url>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00192?pageType=en </prism:url> <prism:startingpage> 11 </prism:startingpage> </dc:creator> </item> <item rdf:about="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00107?pageType=en"> <title><![CDATA[桂西北不同年龄阶段秃杉人工林的生物量积累及生产力变化]]>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00107?pageType=en 张日? 黄振? 何斌, 谢敏? 周刚, 韦明 <sec>  <b>目的</b>  研究秃杉人工林生长过程中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积累过程及其变化规律,为秃杉人工林尤其是大径级用材林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lt;/sec><sec>  <b>方法</b>  以广西南丹县秃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与生物量实测方法,研究了不同年龄阶段(9?7?5?7年生)秃杉人工林生物量、生产力及其分配特征?lt;/sec><sec>  <b>结果</b>  ?)乔木层生物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大,9?7?5?7 年生的秃杉人工林生物量分别为76.77?57.06?00.82?04.88 t/hm<sup>2</sup>,其中经济生物量(干材)分别?5.84?0.10?26.16?12.71 t/hm<sup>2</sup>,树枝生物量分别?6.35?8.68?0.60?0.01 t/hm<sup>2</sup>,树根生物量分别?1.26?1.22?4.16?9.92 t/hm<sup>2</sup>,树叶生物量分别?.95?0.32?1.72?.88 t/hm<sup>2</sup>,干皮生物量分别?.38?.74?.17?2.36 t/hm<sup>2</sup>。(2)林下植被生物量依次?.54?.38?.15?.80 t/hm<sup>2</sup>,其中灌木层生物量分别占59.09%?9.53%?3.26%?3.45%,草本层?0.91%?0.47%?6.74%?6.55%。凋落物层生物量依次?.23?.73?.04?0.67 t/hm<sup>2</sup>,随林龄增加而显著增大。(3)各年龄阶段秃杉人工林乔木层净生产力依次为8.53?.24?.03?.24 t/(hm<sup>2</sup>·a),其中干材净生产力组成比例(46.66% ~ 69.78%)随林龄增加而增大,树叶和树枝的组成比例?.28% ~ 4.46%?.83% ~ 21.34%)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lt;/sec><sec>  <b>结论</b>  ?)秃杉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随林龄增加而逐渐积累,其中干材所占比例随林龄增加而增大,树叶、树枝和干皮生物量所占比例随林龄增加而下降,树根生物量所占比例波动较小。(2)与杉木和马尾松人工林相比,秃杉人工林具有速生期长和衰退晚的优点,生物生产力较高。研究结果为桂西北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和发展提供了依据?lt;/sec>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1): 20-27. 张日? 黄振? 何斌, 谢敏? 周刚, 韦明 <sec>  <b>目的</b>  研究秃杉人工林生长过程中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积累过程及其变化规律,为秃杉人工林尤其是大径级用材林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lt;/sec><sec>  <b>方法</b>  以广西南丹县秃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与生物量实测方法,研究了不同年龄阶段(9?7?5?7年生)秃杉人工林生物量、生产力及其分配特征?lt;/sec><sec>  <b>结果</b>  ?)乔木层生物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大,9?7?5?7 年生的秃杉人工林生物量分别为76.77?57.06?00.82?04.88 t/hm<sup>2</sup>,其中经济生物量(干材)分别?5.84?0.10?26.16?12.71 t/hm<sup>2</sup>,树枝生物量分别?6.35?8.68?0.60?0.01 t/hm<sup>2</sup>,树根生物量分别?1.26?1.22?4.16?9.92 t/hm<sup>2</sup>,树叶生物量分别?.95?0.32?1.72?.88 t/hm<sup>2</sup>,干皮生物量分别?.38?.74?.17?2.36 t/hm<sup>2</sup>。(2)林下植被生物量依次?.54?.38?.15?.80 t/hm<sup>2</sup>,其中灌木层生物量分别占59.09%?9.53%?3.26%?3.45%,草本层?0.91%?0.47%?6.74%?6.55%。凋落物层生物量依次?.23?.73?.04?0.67 t/hm<sup>2</sup>,随林龄增加而显著增大。(3)各年龄阶段秃杉人工林乔木层净生产力依次为8.53?.24?.03?.24 t/(hm<sup>2</sup>·a),其中干材净生产力组成比例(46.66% ~ 69.78%)随林龄增加而增大,树叶和树枝的组成比例?.28% ~ 4.46%?.83% ~ 21.34%)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lt;/sec><sec>  <b>结论</b>  ?)秃杉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随林龄增加而逐渐积累,其中干材所占比例随林龄增加而增大,树叶、树枝和干皮生物量所占比例随林龄增加而下降,树根生物量所占比例波动较小。(2)与杉木和马尾松人工林相比,秃杉人工林具有速生期长和衰退晚的优点,生物生产力较高。研究结果为桂西北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和发展提供了依据?lt;/sec>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1): 20-27. 桂西北不同年龄阶段秃杉人工林的生物量积累及生产力变化 张日? 黄振? 何斌, 谢敏? 周刚, 韦明宝]]> 2021-11-30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1): 20-27. article doi:10.12171/j.1000-1522.20200107 10.12171/j.1000-1522.20200107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43 11 2021-11-30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00107?pageType=en 20 <![CDATA[中国暖温带木本植物物候模拟分析]]>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00367?pageType=en 于裴? 同小? 李俊, 张静? 刘沛? 解晗 <sec>  <b>目的</b>  植物物候能指示自然环境中的气象和水文变化。采用SW模型模拟木本植物的物候期,分析SW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结合植物生物学特性分析SW模型模拟效果差异产生的原因,为今后物候模型及物候期研究提供基础?lt;/sec><sec>  <b>方法</b>  基于沈阳、北京、西安、洛阳等10个站点观测的地面物候数据(叶芽开放期、展叶始期、开花始期和叶变色期)与气象数据,利用模拟退火法对SW模型的参数进行了估计,并对模型进行内部检验及交叉检验,评价模型的准确度及适用性?lt;/sec><sec>  <b>结果</b>  研究区域各地?0年的气温呈上升趋势。除洛阳、德州外其余地点春季物候期均为显著提前趋势。其中,泰安的紫薇开花始期提前最为显著,以每10年−4.96 d的速度提前,北京的银杏叶芽开放期提前趋势最不显著,以每10年−0.72 d速度提前。秋季叶变色期表现为推迟,秦皇岛紫薇叶变色期以每10?.05 d速度推迟,北京地区植物叶变色期以?0?.12 ~ 0.49 d的速度推迟。SW模型对春季物候期模拟效果优于对秋季物候期的模拟,且乔木模拟效果略优于灌木。该模型对加拿大杨展叶始期模拟最为准确,决定系数?lt;i>R</i><sup>2</sup>)为0.958,均方根误差(RMSE)为3.5 d;灌木中对紫丁香开花始期模拟效果最优,?lt;i>R</i><sup>2</sup>?.942,RMSE?.6 d。与春季物候期模拟相比,秋季叶变色期的模拟偏差较大?lt;i>R</i><sup>2</sup>仅为0.030 ~ 0.574?lt;/sec><sec>  <b>结论</b>  在过去的50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多数站点春季物候期表现出提前趋势,秋季物候期则表现为推迟,在物种间和区域间的变化存在差异。SW模型适用于不同生活型物种的物候期模拟且模拟效果差异不显著;该模型对不同物候期的模拟效果不同,其中展叶始期和开花始期的模拟最为准确,其次是叶芽开放期,叶变色期模拟准确度则最低。这表明仅考虑温度因子的SW模型不能真实模拟秋季物候期,应耦合光周期和降水等因子改进模型,以提高模型模拟的准确度?lt;/sec>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1): 28-39. 中国暖温带木本植物物候模拟分析]]> 2021-11-30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1): 28-39. article doi:10.12171/j.1000-1522.20200367 10.12171/j.1000-1522.20200367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43 11 2021-11-30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00367?pageType=en 28 <![CDATA[叶面滞尘量对大叶黄杨光谱特征影响研究]]>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00213?pageType=en 苏凯, 于强, 孙小? 岳德 <sec>  <b>目的</b>  叶面滞尘会影响植被光谱特征,削弱植被指数对植被的响应能力,影响反演评估的准确性。为探究叶面滞尘量对植被光谱响应特征及预测模型的影响,本文以北京市常见常绿绿化树种大叶黄杨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lt;/sec><sec>  <b>方法</b>  从封闭区域、半封闭区域、开放区域,采集叶片样本,并收集环境灰尘。通过室内控制试验,利用ASD FildSpec Handheld光谱仪测量不同滞尘量叶片的高光谱数据,选取5个特征波段,通过光谱角的方法研究了叶面滞尘量对叶片光谱特征的影响,以及滞尘量对叶面滞尘量预测模型的精度和稳定性影响?lt;/sec><sec>  <b>结果</b>  随着叶面滞尘量的增加,植被光谱曲线特征逐渐减弱,灰尘的特征逐渐增强,但光谱曲线的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当叶面滞尘 > 120 g/m<sup>2</sup>时,光谱曲线的基本表现为灰尘的光谱特征。当叶面滞尘量较少时,预测模型的模拟精度相对较高,随着滞尘量的增加,所有模拟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均减小;当叶面滞尘量 > 120 g/m<sup>2</sup>时,预测模型对叶面滞尘量的模拟预测能力将更差,并且均方根误差(RMSE)随着叶片单位面积滞尘量的增加而增大,模拟预测模型的稳定性及预测精度逐渐降低。光谱角对滞尘叶?50 ~ 1 770 nm波段区间的光谱变化十分敏感,利用叶片光谱角检测滞尘程度不需要分区域讨论,只需与阈值做简单的比较,方法简便易行?lt;/sec><sec>  <b>结论</b>  本研究通过室内控制试验,研究叶面滞尘量对植被光谱响应特征,可为建立滞尘植被光谱反射物理模型提供参考与借鉴?lt;/sec>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1): 40-49. 苏凯, 于强, 孙小? 岳德 <sec>  <b>目的</b>  叶面滞尘会影响植被光谱特征,削弱植被指数对植被的响应能力,影响反演评估的准确性。为探究叶面滞尘量对植被光谱响应特征及预测模型的影响,本文以北京市常见常绿绿化树种大叶黄杨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lt;/sec><sec>  <b>方法</b>  从封闭区域、半封闭区域、开放区域,采集叶片样本,并收集环境灰尘。通过室内控制试验,利用ASD FildSpec Handheld光谱仪测量不同滞尘量叶片的高光谱数据,选取5个特征波段,通过光谱角的方法研究了叶面滞尘量对叶片光谱特征的影响,以及滞尘量对叶面滞尘量预测模型的精度和稳定性影响?lt;/sec><sec>  <b>结果</b>  随着叶面滞尘量的增加,植被光谱曲线特征逐渐减弱,灰尘的特征逐渐增强,但光谱曲线的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当叶面滞尘 > 120 g/m<sup>2</sup>时,光谱曲线的基本表现为灰尘的光谱特征。当叶面滞尘量较少时,预测模型的模拟精度相对较高,随着滞尘量的增加,所有模拟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均减小;当叶面滞尘量 > 120 g/m<sup>2</sup>时,预测模型对叶面滞尘量的模拟预测能力将更差,并且均方根误差(RMSE)随着叶片单位面积滞尘量的增加而增大,模拟预测模型的稳定性及预测精度逐渐降低。光谱角对滞尘叶?50 ~ 1 770 nm波段区间的光谱变化十分敏感,利用叶片光谱角检测滞尘程度不需要分区域讨论,只需与阈值做简单的比较,方法简便易行?lt;/sec><sec>  <b>结论</b>  本研究通过室内控制试验,研究叶面滞尘量对植被光谱响应特征,可为建立滞尘植被光谱反射物理模型提供参考与借鉴?lt;/sec>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1): 40-49. 叶面滞尘量对大叶黄杨光谱特征影响研究 苏凯, 于强, 孙小? 岳德鹏]]> 2021-11-30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1): 40-49. article doi:10.12171/j.1000-1522.20200213 10.12171/j.1000-1522.20200213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43 11 2021-11-30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00213?pageType=en 40 <![CDATA[油料树种千年桐的SSR标记开发、遗传多样性与群体结构分析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10054?pageType=en <description> 赵盼, 栗丹? 马锦? 梁文? 庞晓? 龙萃, 马婧? 郭惠 <sec>  <b>目的</b>  千年桐是大戟科油桐属的一种重要的工业油料树种,较同属的油桐具有更强的抗枯萎病能力,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因千年桐栽培历史短及种质管理的不足,目前对其分子遗传方面的研究还非常有限。本研究旨在开发千年桐的基因组SSR标记,进而开展其种质的鉴定、遗传多样性与群体结构分析?lt;/sec><sec>  <b>方法</b>  采用RAD测序技术获得千年桐简化基因组以开发SSR标记,基于SSR标记利用分子变异分析(AMOVA)、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聚类、主坐标(PCoA)与群体结构分析等方法对来自3个不同地理分布的?05份千年桐种质资源进行研究?lt;/sec><sec>  <b>结果</b>  17个多态性的三核苷酸基因组SSR标记被开发,并能够很好地鉴别所有收集的105份千年桐种质。在其中62份种质中检测到85个私有等位基因,涉及15个SSR位点。AMOVA分析发现,千年桐群体间呈现出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但群体内的遗传变异远高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群体结构分析显示,3个来自不同地理分布的千年桐群体中存在4个不同的基因库,群体间既有进化独立性,又有较高程度的遗传混合,这一结果与UPGMA和PCoA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lt;/sec><sec>  <b>结论</b>  新开发的17个SSR标记有效鉴定?05份千年桐种质,揭示了其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对千年桐种质保存和育种计划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lt;/sec>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1): 50-61. </description> <content:encoded> 赵盼, 栗丹? 马锦? 梁文? 庞晓? 龙萃, 马婧? 郭惠 <sec>  <b>目的</b>  千年桐是大戟科油桐属的一种重要的工业油料树种,较同属的油桐具有更强的抗枯萎病能力,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因千年桐栽培历史短及种质管理的不足,目前对其分子遗传方面的研究还非常有限。本研究旨在开发千年桐的基因组SSR标记,进而开展其种质的鉴定、遗传多样性与群体结构分析?lt;/sec><sec>  <b>方法</b>  采用RAD测序技术获得千年桐简化基因组以开发SSR标记,基于SSR标记利用分子变异分析(AMOVA)、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聚类、主坐标(PCoA)与群体结构分析等方法对来自3个不同地理分布的?05份千年桐种质资源进行研究?lt;/sec><sec>  <b>结果</b>  17个多态性的三核苷酸基因组SSR标记被开发,并能够很好地鉴别所有收集的105份千年桐种质。在其中62份种质中检测到85个私有等位基因,涉及15个SSR位点。AMOVA分析发现,千年桐群体间呈现出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但群体内的遗传变异远高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群体结构分析显示,3个来自不同地理分布的千年桐群体中存在4个不同的基因库,群体间既有进化独立性,又有较高程度的遗传混合,这一结果与UPGMA和PCoA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lt;/sec><sec>  <b>结论</b>  新开发的17个SSR标记有效鉴定?05份千年桐种质,揭示了其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对千年桐种质保存和育种计划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lt;/sec>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1): 50-61. </content:encoded> <dc:title> 油料树种千年桐的SSR标记开发、遗传多样性与群体结构分析 </dc:title> <dc:creator> 赵盼, 栗丹? 马锦? 梁文? 庞晓? 龙萃, 马婧? 郭惠红]]></dc:creator> <dc:date>2021-11-30</dc:date> <dc:rights>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dc:rights> <dc:source>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1): 50-61.</dc:source> <dc:type>article</dc:type> <dc:identifier>doi:10.12171/j.1000-1522.20210054</dc:identifier> <prism:doi>10.12171/j.1000-1522.20210054</prism:doi> <prism:publicationName>北京林业大学学报</prism:publicationName> <prism:volume>43</prism:volume> <prism:number>11</prism:number> <prism:publicationDate>2021-11-30</prism:publicationDate> <prism:url>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10054?pageType=en</prism:url> <prism:startingPage>50</prism:startingPage> </item> <item rdf:about="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00305?pageType=en"> <title><![CDATA[山东大青山刺槐无性系叶性状的表型变异分析与饲用优良无性系选择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00305?pageType=en <description> 郭琪, 孙宇? 张元? 陈晓? 李云 <sec>  <b>目的</b>  为系统了解山东大青山林场刺槐的无性系变异规律,并初步筛选饲用型刺槐优良无性系?lt;/sec><sec>  <b>方法</b>  ?32个刺槐无性系?3个叶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隶属函数、相关性和聚类分析,并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性状进行各组间差异分析?lt;/sec><sec>  <b>结果</b>  13个性状的总变异系数为14.883%,其中,4个复叶和9个小叶性状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6.062%?4.360%。该刺槐资源的隶属函数值介?.196 ~ 0.717之间,其中无性系SD328拥有最大值(0.717),其在复叶宽、小叶面积和小叶柄角3个性状上具有明显优势。表型和遗传相关性表明,小叶对数与小叶数量有最大的正相关性系数,小叶?宽与小叶圆度的负相关性系数最大。主成分分析表明?个主成分因子可以代表刺槐无性系86.447%的原始数据信息。当平方欧式距离?时进行聚类分析,332份刺槐无性系被分?类?lt;/sec><sec>  <b>结论</b>  通过系统分析刺槐无性系种质的表型多样性,初步筛选出饲用性刺槐无性系72份,为山东大青山饲用刺槐的选育和种质保存等研究奠定基础?lt;/sec>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1): 62-70. </description> <content:encoded> 郭琪, 孙宇? 张元? 陈晓? 李云 <sec>  <b>目的</b>  为系统了解山东大青山林场刺槐的无性系变异规律,并初步筛选饲用型刺槐优良无性系?lt;/sec><sec>  <b>方法</b>  ?32个刺槐无性系?3个叶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隶属函数、相关性和聚类分析,并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性状进行各组间差异分析?lt;/sec><sec>  <b>结果</b>  13个性状的总变异系数为14.883%,其中,4个复叶和9个小叶性状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6.062%?4.360%。该刺槐资源的隶属函数值介?.196 ~ 0.717之间,其中无性系SD328拥有最大值(0.717),其在复叶宽、小叶面积和小叶柄角3个性状上具有明显优势。表型和遗传相关性表明,小叶对数与小叶数量有最大的正相关性系数,小叶?宽与小叶圆度的负相关性系数最大。主成分分析表明?个主成分因子可以代表刺槐无性系86.447%的原始数据信息。当平方欧式距离?时进行聚类分析,332份刺槐无性系被分?类?lt;/sec><sec>  <b>结论</b>  通过系统分析刺槐无性系种质的表型多样性,初步筛选出饲用性刺槐无性系72份,为山东大青山饲用刺槐的选育和种质保存等研究奠定基础?lt;/sec>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1): 62-70. </content:encoded> <dc:title> 山东大青山刺槐无性系叶性状的表型变异分析与饲用优良无性系选择 </dc:title> <dc:creator> 郭琪, 孙宇? 张元? 陈晓? 李云 </dc:creator> <dc:date> 2021-11-30 </dc:date> <dc:rights>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dc:rights> <dc:source>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1): 62-70. </dc:source> <dc:type> article </dc:type> <dc:identifier> doi:10.12171/j.1000-1522.20200305 </dc:identifier> <prism:doi> 10.12171/j.1000-1522.20200305 </prism:doi> <prism:publicationname>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prism:publicationname> <prism:volume> 43 </prism:volume> <prism:number> 11 </prism:number> <prism:publicationdate> 2021-11-30 </prism:publicationdate> <prism:url>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00305?pageType=en </prism:url> <prism:startingpage> 62 </prism:startingpage> </dc:creator> </dc:creator> </item> <item rdf:about="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00387?pageType=en"> <title><![CDATA[松材线虫P糖蛋白在药物代谢过程中的功能研究]]>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00387?pageType=en 李洋, 郝昕, 李明? 刁健, 马玲 <sec>  <b>目的</b>  探究松材线虫对药物敏感能力产生的分子机制,为防治松材线虫提供理论基础?lt;/sec><sec>  <b>方法</b>  本研究从松材线虫基因组中获得秀丽线虫同源解毒基?lt;i>Bx-pgp</i>23,并对该基因蛋白编码区进行PCR扩增,随后通过生物信息学对蛋白质Bx-PGP23理化性质、亲疏水性、跨膜区分布、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并通过RNAi技术对<i>Bx-pgp</i>23进行沉默处理,分?lt;i>Bx-pgp</i>23沉默与否对松材线虫药物敏感程度的影响?lt;/sec><sec>  <b>结果</b>  生物信息预测结果显示PGP蛋白稳定系数?8.31,亲水系数为?.018,三级结构预测PGP蛋白具有多个氨基酸参与构?lt;i>α</i>螺旋?lt;i>β</i>折叠并且具有多个核苷酸结合域和跨膜结构域。应用RNAi技术对<i>Bx-pgp</i>23基因进行基因沉默,沉默后?lt;i>Bx-pgp</i>23基因表达量变为原来的42.65%。药剂敏感性检测实验结果显示,?.5?.5 g/L苦参碱溶液处?4 h后,RNAi组松材线虫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升高?.2%?.4%,在1.5?.5 g/L的苦参碱溶液处理48 h后,RNAi组松材线虫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升高9.0%?.2%?lt;/sec><sec>  <b>结论</b>  蛋白质Bx-PGP23是一种稳定的亲水蛋白,具有跨膜外排功能。成功克?lt;i>Bx-pgp</i>23基因并合成了该基因dsRNA?lt;i>Bx-pgp</i>23基因沉默影响了松材线虫对苦参碱的敏感性,在相同质量浓度的苦参碱胁迫下,RNAi组线虫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i>Bx-pgp</i>23基因在松材线虫药物代谢调控中发挥着正向调控作用?lt;/sec>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1): 71-78. 李洋, 郝昕, 李明? 刁健, 马玲 <sec>  <b>目的</b>  探究松材线虫对药物敏感能力产生的分子机制,为防治松材线虫提供理论基础?lt;/sec><sec>  <b>方法</b>  本研究从松材线虫基因组中获得秀丽线虫同源解毒基?lt;i>Bx-pgp</i>23,并对该基因蛋白编码区进行PCR扩增,随后通过生物信息学对蛋白质Bx-PGP23理化性质、亲疏水性、跨膜区分布、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并通过RNAi技术对<i>Bx-pgp</i>23进行沉默处理,分?lt;i>Bx-pgp</i>23沉默与否对松材线虫药物敏感程度的影响?lt;/sec><sec>  <b>结果</b>  生物信息预测结果显示PGP蛋白稳定系数?8.31,亲水系数为?.018,三级结构预测PGP蛋白具有多个氨基酸参与构?lt;i>α</i>螺旋?lt;i>β</i>折叠并且具有多个核苷酸结合域和跨膜结构域。应用RNAi技术对<i>Bx-pgp</i>23基因进行基因沉默,沉默后?lt;i>Bx-pgp</i>23基因表达量变为原来的42.65%。药剂敏感性检测实验结果显示,?.5?.5 g/L苦参碱溶液处?4 h后,RNAi组松材线虫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升高?.2%?.4%,在1.5?.5 g/L的苦参碱溶液处理48 h后,RNAi组松材线虫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升高9.0%?.2%?lt;/sec><sec>  <b>结论</b>  蛋白质Bx-PGP23是一种稳定的亲水蛋白,具有跨膜外排功能。成功克?lt;i>Bx-pgp</i>23基因并合成了该基因dsRNA?lt;i>Bx-pgp</i>23基因沉默影响了松材线虫对苦参碱的敏感性,在相同质量浓度的苦参碱胁迫下,RNAi组线虫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i>Bx-pgp</i>23基因在松材线虫药物代谢调控中发挥着正向调控作用?lt;/sec>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1): 71-78. 松材线虫P糖蛋白在药物代谢过程中的功能研究 李洋, 郝昕, 李明? 刁健, 马玲 2021-11-30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1): 71-78. article doi:10.12171/j.1000-1522.20200387 10.12171/j.1000-1522.20200387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43 11 2021-11-30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00387?pageType=en 71 <![CDATA[基于Rothermel模型的红松人工林地表可燃物蔓延速率及参数修正]]>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00247?pageType=en 耿道? 宁吉? 李兆? 于宏? 邸雪? 杨光 <sec>  <b>目的</b>  该研究以室内模拟野外真实条件下的燃烧试验为手段,测定不同坡度和含水率条件下东北红松人工林地表可燃物蔓延速率,与基于Rothermel模型预测蔓延速率对比,并对Rothermel模型进行修正,以提高Rothermel模型预测红松人工林地表可燃物燃烧蔓延速率的适用性?lt;/sec><sec>  <b>方法</b>  以红松人工林地表可燃物为试验材料,在实验室内构建不同含水率和坡度的可燃物床层结构,平地无风条件下进行30次点烧试验,5°?0°?5°?0°条件下分别进?5次点烧试验。根据热电偶记录的温度时间数据及位置数据计算燃烧蔓延速率,在平地条件下对Rothermel模型中相关可燃物的参数进行拟合,得到最优模型,在此基础上对Rothermel模型坡度参数修正?lt;/sec><sec>  <b>结果</b>  在各试验条件下,红松人工林地表火蔓延速率最大值为0.631 m/min,最小值为0.114 m/min;直接使用Rothermel模型预测0° ~ 20°坡度条件下红松人工林地表火燃烧蔓延速率平均绝对误差?.059 m/min,范围为0.003 ~ 0.241 m/min,平均相对误差为27.4%,范围为2.4% ~ 152.6%;在使用平地无风条件下点烧试验数据重新修正Rothermel模型的可燃物特征参数<i>β</i><sub>op</sub>的基础上,基于5° ~ 20°条件下点烧试验数据修正坡度参数,修正参数后的Rothermel模型平均绝对误差平均值降低了0.024 m/min,为0.035 m/min,范围为0.003 ~ 0.102 m/min,平均相对误差降低了10.4%,为17.0%,范围为1.8% ~ 65.5%;修正参数后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的<i>R</i><sup>2</sup>?.913 5?lt;/sec><sec>  <b>结论</b>  ?° ~ 20°坡度条件下不能直接使用Rothermel模型对红松人工林地表可燃物燃烧蔓延速率进行预测,需要对模型中的可燃物特征参数和坡度参数进行修正,拟合参数后模型预测误差显著降低,预测精度显著提升,可以对我?° ~ 20°坡度条件下红松人工林地表火蔓延速率进行预测?lt;/sec>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1): 79-88. 耿道? 宁吉? 李兆? 于宏? 邸雪? 杨光 <sec>  <b>目的</b>  该研究以室内模拟野外真实条件下的燃烧试验为手段,测定不同坡度和含水率条件下东北红松人工林地表可燃物蔓延速率,与基于Rothermel模型预测蔓延速率对比,并对Rothermel模型进行修正,以提高Rothermel模型预测红松人工林地表可燃物燃烧蔓延速率的适用性?lt;/sec><sec>  <b>方法</b>  以红松人工林地表可燃物为试验材料,在实验室内构建不同含水率和坡度的可燃物床层结构,平地无风条件下进行30次点烧试验,5°?0°?5°?0°条件下分别进?5次点烧试验。根据热电偶记录的温度时间数据及位置数据计算燃烧蔓延速率,在平地条件下对Rothermel模型中相关可燃物的参数进行拟合,得到最优模型,在此基础上对Rothermel模型坡度参数修正?lt;/sec><sec>  <b>结果</b>  在各试验条件下,红松人工林地表火蔓延速率最大值为0.631 m/min,最小值为0.114 m/min;直接使用Rothermel模型预测0° ~ 20°坡度条件下红松人工林地表火燃烧蔓延速率平均绝对误差?.059 m/min,范围为0.003 ~ 0.241 m/min,平均相对误差为27.4%,范围为2.4% ~ 152.6%;在使用平地无风条件下点烧试验数据重新修正Rothermel模型的可燃物特征参数<i>β</i><sub>op</sub>的基础上,基于5° ~ 20°条件下点烧试验数据修正坡度参数,修正参数后的Rothermel模型平均绝对误差平均值降低了0.024 m/min,为0.035 m/min,范围为0.003 ~ 0.102 m/min,平均相对误差降低了10.4%,为17.0%,范围为1.8% ~ 65.5%;修正参数后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的<i>R</i><sup>2</sup>?.913 5?lt;/sec><sec>  <b>结论</b>  ?° ~ 20°坡度条件下不能直接使用Rothermel模型对红松人工林地表可燃物燃烧蔓延速率进行预测,需要对模型中的可燃物特征参数和坡度参数进行修正,拟合参数后模型预测误差显著降低,预测精度显著提升,可以对我?° ~ 20°坡度条件下红松人工林地表火蔓延速率进行预测?lt;/sec>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1): 79-88. 基于Rothermel模型的红松人工林地表可燃物蔓延速率及参数修正]]> 2021-11-30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1): 79-88. article doi:10.12171/j.1000-1522.20200247 10.12171/j.1000-1522.20200247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43 11 2021-11-30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00247?pageType=en 79 <![CDATA[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格局与重叠现状分析]]>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10006?pageType=en 王诗? 王锐? 黄治? 彭杨? 林乐? 崔国 <sec>  <b>目的</b>  通过对辽宁省自然保护地重叠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描述辽宁??35处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情况与重叠现状及特征,由此对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格局现状进行评价,为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优化提供科学参考与理论依据?lt;/sec><sec>  <b>方法</b>  利用最邻近指数分析与核密度分析,评价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现状,同时提出了自然保护地镶嵌体的概念,通过分析镶嵌体内部的重叠板块占比情况,对辽宁省自然保护地重叠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相较于传统重叠率分析方法,为分析一个区域内多层重叠的情况我们提出了自然保护地多元重叠率计算方法?lt;/sec><sec>  <b>结果</b>  ?)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的最邻近比率?.904,表明辽宁省自然保护地分布属聚集型分布;?)结合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辽宁省自然保护地主要形成4个聚集区域;?)辽宁省自然保护地存在重叠情况的自然保护地数量占自然保护地总数?0.43%,重叠面积占辽宁省自然保护地?.63%。重叠情况主要发生在自然保护区与自然公园之间,数量共107处,面积?34 421.1 hm<sup>2</sup>;(4)辽宁省存在重叠的斑块中两层重叠82处、三层重?3处、四层重?处;?)辽宁省可划分为36个自然保护地镶嵌体,其中内部重叠率高?0%的保护地镶嵌体有8处,最高为81.34%;低?0%的保护地镶嵌体有6个,最低为1.82%?lt;/sec><sec>  <b>结论</b>  将重叠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时,镶嵌体重叠率过高代表保护服务功能与划定保护范围过剩,整合时对于这种情况所涉及的保护地建议以合并为主。下一步对于计划新建自然保护地应将现有保护服务力度较低或中等区域进行补充完善,将如辽东半岛阔叶落叶林与湿地区南部的沿海陆域利用起来。在解决重叠与地质遗迹等情况后确保保护等级不下降,保证保护力度与保护效率?lt;/sec>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1): 89-98. 王诗? 王锐? 黄治? 彭杨? 林乐? 崔国 <sec>  <b>目的</b>  通过对辽宁省自然保护地重叠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描述辽宁??35处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情况与重叠现状及特征,由此对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格局现状进行评价,为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优化提供科学参考与理论依据?lt;/sec><sec>  <b>方法</b>  利用最邻近指数分析与核密度分析,评价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现状,同时提出了自然保护地镶嵌体的概念,通过分析镶嵌体内部的重叠板块占比情况,对辽宁省自然保护地重叠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相较于传统重叠率分析方法,为分析一个区域内多层重叠的情况我们提出了自然保护地多元重叠率计算方法?lt;/sec><sec>  <b>结果</b>  ?)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的最邻近比率?.904,表明辽宁省自然保护地分布属聚集型分布;?)结合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辽宁省自然保护地主要形成4个聚集区域;?)辽宁省自然保护地存在重叠情况的自然保护地数量占自然保护地总数?0.43%,重叠面积占辽宁省自然保护地?.63%。重叠情况主要发生在自然保护区与自然公园之间,数量共107处,面积?34 421.1 hm<sup>2</sup>;(4)辽宁省存在重叠的斑块中两层重叠82处、三层重?3处、四层重?处;?)辽宁省可划分为36个自然保护地镶嵌体,其中内部重叠率高?0%的保护地镶嵌体有8处,最高为81.34%;低?0%的保护地镶嵌体有6个,最低为1.82%?lt;/sec><sec>  <b>结论</b>  将重叠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时,镶嵌体重叠率过高代表保护服务功能与划定保护范围过剩,整合时对于这种情况所涉及的保护地建议以合并为主。下一步对于计划新建自然保护地应将现有保护服务力度较低或中等区域进行补充完善,将如辽东半岛阔叶落叶林与湿地区南部的沿海陆域利用起来。在解决重叠与地质遗迹等情况后确保保护等级不下降,保证保护力度与保护效率?lt;/sec>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1): 89-98. 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格局与重叠现状分析]]> 2021-11-30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1): 89-98. article doi:10.12171/j.1000-1522.20210006 10.12171/j.1000-1522.20210006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43 11 2021-11-30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10006?pageType=en 89 <![CDATA[基于EEM-PARAFAC分析冻融作用对高寒泥炭湿地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影响]]>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10096?pageType=en 王鹏, 商帅? 郭璠, 邱景? 王鑫? 王诗? 王春 <sec>  <b>目的</b>  全球气候变暖加速了土壤冻融格局的改变,而冻融作用又对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产生深刻的影响?lt;/sec><sec>  <b>方法</b>  以高寒泥炭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冻融的方式开展了两种冻融条件下(日冻融:? ?5 ℃,12 h/12 h?0次;深度冻融:−24 ?5 ℃,20 d/10 d?次)的试验研究,基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EEM-PARAFAC)分析探究土壤DOM数量和质量的变化?lt;/sec><sec>  <b>结果</b>  ?)经?0 d培养后,两种冻融处理均显著提高了高寒泥炭湿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含量,日冻融和深度冻融条件下土壤样品的DOC含量分别?83.26?87.06 mg/kg,相比于对照组分别增加了18.80%?1.26%?lt;i>P</i> < 0.05)。(2)不同冻融条件下的土壤DOM的紫外−可见吸收曲线线型差异较小,无明显特征吸收峰,且显示出吸光度随波长呈指数衰减的趋势,但经冻融处理的样品出现了明显的红移现象。(3)两种冻融处理均使得土壤DOM的腐殖化指数(HIX)值(?.42增加?1.73?7.10)?54 nm处的单位比色皿光程下的紫外吸收值(SUVA<sub>254</sub>)(?.35 mg/(L·cm)增加至1.37?.40 mg/(L·cm))以及<i>A</i><sub>253</sub>/<i>A</i><sub>203</sub>值(0.38增加?.40?.43)增大,波长275 ~ 295 nm处光谱斜率系数减小(?3.34 μm<sup>?</sup>减小?3.23?2.91 μm<sup>?</sup>)。(4)EEM-PARAFAC鉴别出的荧光组分有类富里酸物质、类腐殖酸物质、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和类蛋白物质,冻融改变了土壤DOM的组成以及各组分的贡献率。对照组土壤DOM组分C1、C2和C3的贡献率分别?7%?2%?1%;日冻融条件下,组分C1、C2和C3的贡献率分别?1%?4% 25%;深度冻融条件下,组分C1、C2和C3的贡献率分别?4%?5% 21%?lt;/sec><sec>  <b>结论</b>  冻融改变了土壤DOM的数量和质量,表现为DOC含量的增加和腐殖化程度的提高?lt;/sec>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1): 99-108. 基于EEM-PARAFAC分析冻融作用对高寒泥炭湿地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影响]]> 2021-11-30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1): 99-108. article doi:10.12171/j.1000-1522.20210096 10.12171/j.1000-1522.20210096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43 11 2021-11-30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10096?pageType=en 99 <![CDATA[纳米CuO/硅溶胶制剂处理杨木性能的研究]]>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10299?pageType=en 赵鹏? 徐国? 杨鸿 <sec>  <b>目的</b>  探究不同后处理方式对纳米木材防腐剂浸渍材的耐腐性、顺纹抗压强度以及对浸渍材中铜离子抗流失性的影响,旨在为纳米防腐剂的应用提供依据?lt;/sec><sec>  <b>方法</b>  通过机械共混制备了一种纳米CuO/硅溶胶制剂,并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扫描电镜(SEM),探究不同后处理方式(100 ℃蒸汽和?0 ℃冷冻)对浸渍材耐腐性、顺纹抗压强度、浸渍材制剂分布和铜离子抗流失性的影响?lt;/sec><sec>  <b>结果</b>  经过纳米CuO/硅溶胶制剂浸渍的杨木耐腐性显著提高,达到 级强耐腐标准,顺纹抗压强度较未处理材提高?4.42%。相比于浸渍试样,蒸汽后处理时间的延长使制剂更加均匀致密地分布在处理材中,而在冷冻后处理中呈颗粒状。经过蒸汽后处理90 min和冷冻后处理8 h的浸渍材质量损失率较普通浸渍材分别降低?8.30%?4.37%;在抗流失性方面,较短时间的蒸汽后处理可以提高浸渍材中铜离子的抗流失性,而经过不同时间冷冻后处理浸渍材中的铜离子抗流失性要优于普通浸渍材,铜离子流失量减少了8.72% ~ 34.40%。在抗压强度方面,蒸汽后处理浸渍材顺纹抗压强度要高于普通浸渍试样,强度提高?.64% ~ 5.31%,而冷冻后处理浸渍材顺纹抗压强度较普通浸渍材略有下降?lt;/sec><sec>  <b>结论</b>  蒸汽后处理对提高纳米CuO/硅溶胶防腐剂浸渍材耐腐性和顺纹抗压强度有很大的帮助,而冷冻后处理在提高浸渍材中铜离子的抗流失性方面效果更显著。实验结果为不同处理方式在纳米防腐剂中的选择应用提供了参考?lt;/sec>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1): 109-117. 纳米CuO/硅溶胶制剂处理杨木性能的研究]]> 2021-11-30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1): 109-117. article doi:10.12171/j.1000-1522.20210299 10.12171/j.1000-1522.20210299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43 11 2021-11-30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10299?pageType=en 109 <![CDATA[碱木质素与超支化聚丙烯酸酯乳液复配改性速生青杨的尺寸稳定性研究]]>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10268?pageType=en 张少? 仲翔, 马尔? 刘如 <sec>  <b>目的</b>  为提升木质素对人工林速生材的尺寸稳定性,本研究提出利用碱木质素与超支化聚丙烯酸酯乳液(HBPA)对速生青杨复合改性的方法?lt;/sec><sec>  <b>方法</b>  通过在碱木质素中引入HBPA乳液,配制了质量分数1.31%的碱木质素与质量分数4.00%?.00%的HBPA乳液的复配乳液(4HL?HL组),然后分别将碱木质素、HBPA乳液和复配乳液浸渍处理速生青杨,基于改性材的质量增加率、增容率和扫描电镜探究浸渍效果;利用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分析HBPA乳液的聚合情况以及改性材化学组分的变化;通过吸水、吸湿性试验对试材的尺寸稳定性进行评价;并对试材的顺纹抗压强度进行测试?lt;/sec><sec>  <b>结果</b>  微观上,随着乳液质量分数的增大,固化后黏附在细胞腔内的乳液越多,整体被改性剂填充的导管和木纤维的数量也相应增多。宏观上,随着乳液质量分数的增大,改性材的质量增加率和增容率也相应提高,复配乳液改性材?HL组质量增加率和增容率分别?.14%?.14%?HL组质量增加率和增容率?5.05%?.36%,且复配乳液改性材的质量增加率大于碱木质素和HBPA乳液改性材的质量增加率之和;相对于未改性材,复配乳液改性材4HL组和8HL组在吸水192 h时,吸水率分别降低了29.4%?5.3%,体积膨胀率分别降低了28.5%?9.7%,在相对湿度84%的条件下吸湿21 d后,含水率分别降低了6.9%?1.5%,体积湿胀率分别降低了21.3%?6.0%;HBPA乳液和复配乳液有效提升了速生青杨的顺纹抗压强度,但其变化趋势与HBPA乳液质量分数相关不大?lt;/sec><sec>  <b>结论</b>  相对于碱木质素、HBPA乳液改性材,复配乳液改性材的质量增加率和增容率更高,吸水性和吸湿性降低更明显,尺寸稳定性提升更明显,说明碱木质素与HBPA乳液对速生青杨具有复合改性效果?lt;/sec>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1): 118-127. 张少? 仲翔, 马尔? 刘如 <sec>  <b>目的</b>  为提升木质素对人工林速生材的尺寸稳定性,本研究提出利用碱木质素与超支化聚丙烯酸酯乳液(HBPA)对速生青杨复合改性的方法?lt;/sec><sec>  <b>方法</b>  通过在碱木质素中引入HBPA乳液,配制了质量分数1.31%的碱木质素与质量分数4.00%?.00%的HBPA乳液的复配乳液(4HL?HL组),然后分别将碱木质素、HBPA乳液和复配乳液浸渍处理速生青杨,基于改性材的质量增加率、增容率和扫描电镜探究浸渍效果;利用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分析HBPA乳液的聚合情况以及改性材化学组分的变化;通过吸水、吸湿性试验对试材的尺寸稳定性进行评价;并对试材的顺纹抗压强度进行测试?lt;/sec><sec>  <b>结果</b>  微观上,随着乳液质量分数的增大,固化后黏附在细胞腔内的乳液越多,整体被改性剂填充的导管和木纤维的数量也相应增多。宏观上,随着乳液质量分数的增大,改性材的质量增加率和增容率也相应提高,复配乳液改性材?HL组质量增加率和增容率分别?.14%?.14%?HL组质量增加率和增容率?5.05%?.36%,且复配乳液改性材的质量增加率大于碱木质素和HBPA乳液改性材的质量增加率之和;相对于未改性材,复配乳液改性材4HL组和8HL组在吸水192 h时,吸水率分别降低了29.4%?5.3%,体积膨胀率分别降低了28.5%?9.7%,在相对湿度84%的条件下吸湿21 d后,含水率分别降低了6.9%?1.5%,体积湿胀率分别降低了21.3%?6.0%;HBPA乳液和复配乳液有效提升了速生青杨的顺纹抗压强度,但其变化趋势与HBPA乳液质量分数相关不大?lt;/sec><sec>  <b>结论</b>  相对于碱木质素、HBPA乳液改性材,复配乳液改性材的质量增加率和增容率更高,吸水性和吸湿性降低更明显,尺寸稳定性提升更明显,说明碱木质素与HBPA乳液对速生青杨具有复合改性效果?lt;/sec>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1): 118-127. 碱木质素与超支化聚丙烯酸酯乳液复配改性速生青杨的尺寸稳定性研究]]> 2021-11-30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1): 118-127. article doi:10.12171/j.1000-1522.20210268 10.12171/j.1000-1522.20210268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43 11 2021-11-30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10268?pageType=en 118 <![CDATA[不同含水率状态下木材细胞壁孔径分布变化]]>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10260?pageType=en 仲翔, 张少? 马尔 <sec>  <b>目的</b>  探究由水分所引发的木材细胞壁孔隙结构变化规律与机制,为木材的热质转移、渗透性以及木材改性提供理论指导?lt;/sec><sec>  <b>方法</b>  将杨木和杉木分别制成5 mm(径向) × 5 mm(弦向) × 1 mm(轴向)的木片,基于氮气吸附法、差示扫描热孔计法考察试样在绝干状态、气干状态、纤维饱和状态和饱水状?种典型水分状态下的孔径分布、比表面积、孔体积等特征参数,并对比不同状态和不同树种间的孔隙结构差异?lt;/sec><sec>  <b>结果</b>  木材细胞壁孔径大多在10 nm以下,尤其以4 nm以下为主?0 nm以上孔隙相对较少;随着含水率的提升,木材细胞壁孔径分布曲线显著升高,从气干状态到纤维饱和状态,杨木和杉木的孔径分布最大值分别增加了52.73%?8.62%,而从纤维饱和状态到饱水状态,两者分别增加了435.24%?70.43%?lt;/sec><sec>  <b>结论</b>  在木材由绝干状态逐渐吸湿,以及吸水至饱水状态的过程中,木材细胞壁孔隙体积呈明显增大趋势。在木材达到饱水状态后,细胞壁孔隙体积增大至极限,但由于自由水的冰点下降,其在? ℃左右产生大量吸热信号进而干扰测量结果,故此时差示扫描热孔计法所测得的孔径分布参考范围有限。不同树种间孔隙分布差异不明显?lt;/sec>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1): 128-136. 仲翔, 张少? 马尔 <sec>  <b>目的</b>  探究由水分所引发的木材细胞壁孔隙结构变化规律与机制,为木材的热质转移、渗透性以及木材改性提供理论指导?lt;/sec><sec>  <b>方法</b>  将杨木和杉木分别制成5 mm(径向) × 5 mm(弦向) × 1 mm(轴向)的木片,基于氮气吸附法、差示扫描热孔计法考察试样在绝干状态、气干状态、纤维饱和状态和饱水状?种典型水分状态下的孔径分布、比表面积、孔体积等特征参数,并对比不同状态和不同树种间的孔隙结构差异?lt;/sec><sec>  <b>结果</b>  木材细胞壁孔径大多在10 nm以下,尤其以4 nm以下为主?0 nm以上孔隙相对较少;随着含水率的提升,木材细胞壁孔径分布曲线显著升高,从气干状态到纤维饱和状态,杨木和杉木的孔径分布最大值分别增加了52.73%?8.62%,而从纤维饱和状态到饱水状态,两者分别增加了435.24%?70.43%?lt;/sec><sec>  <b>结论</b>  在木材由绝干状态逐渐吸湿,以及吸水至饱水状态的过程中,木材细胞壁孔隙体积呈明显增大趋势。在木材达到饱水状态后,细胞壁孔隙体积增大至极限,但由于自由水的冰点下降,其在? ℃左右产生大量吸热信号进而干扰测量结果,故此时差示扫描热孔计法所测得的孔径分布参考范围有限。不同树种间孔隙分布差异不明显?lt;/sec>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1): 128-136. 不同含水率状态下木材细胞壁孔径分布变化]]> 2021-11-30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1): 128-136. article doi:10.12171/j.1000-1522.20210260 10.12171/j.1000-1522.20210260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43 11 2021-11-30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10260?pageType=en 128 <![CDATA[机器学习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进展与展望]]>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00313?pageType=en 赵晶, 陈然, 郝慧? 邵壮 随着风景园林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发展,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逐渐被应用到风景园林专业,解决了众多问题,机器学习技术同时作为大数据处理工具和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之一也逐渐成为风景园林研究的热门话题。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实践进行系统地总结和分析,先进行应用背景的介绍,分析机器学习在风景园林应用的适用性;再基于机器学习在风景园林中解决问题角度的不同,从场地信息提取,景观分析与评价和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案自生成系?个应用角度,对国内外已有实验的方法过程进行举例分析。最后基于对机器学习技术在风景园林应用的不同领域间的关系、同领域间的不同应用的关系的分析对未来的趋势进行了展望。从技术层面上,构建基于多种数据的综合性景观评价模型、景观分析模型是未来较有前景的研究方向;从应用层面上,随着多种智能化技术的整合和多源数据的整合,结合实际规划设计项目构建基于多种人工智能方法的数字化规划设计方法是机器学习在风景园林应用领域未来的重要趋势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1): 137-156. 机器学习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进展与展望]]> 2021-11-30 Personal use only, all commercial or other reuse prohibited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 43(11): 137-156. article doi:10.12171/j.1000-1522.20200313 10.12171/j.1000-1522.20200313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43 11 2021-11-30 http://j.bjfu.edu.cn/article/doi/10.12171/j.1000-1522.20200313?pageType=en 13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