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教师发展中心>教学促进>青教赛>

【青椒成长录】从新出发,向心而行——专访第十四届“青教赛”获奖教师杨哲

2019-01-19

“和一群真挚的灵魂,一起发现世界的真。”——杨哲

E:\u9752教赛?8 十四届\u8d5b后总结 宣传\u5ba3传\u6768哲.jpg

杨哲老师

“马原课还能这么讲?”杨哲老师教学演示之后,在场观摩比赛的不少师生发出这样的评价。这个令人惊奇甚至惊喜的教学片断,源自本科生都不陌生的思政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次参加“青教赛”的杨哲老师选取了其中一个公认的教学难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实现”作为比赛内容。当被问及背后缘由,这位90后“青椒”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并没有什么深意,只是这部分内容同学们疑惑多,就想试着讲清讲好。

推翻重来

问及备赛过程,杨哲老师说,“这是一个不断推翻重来的过程”。“入职一年后就赶上青教赛这样交流学习的好机会,我很高兴但是也很没底。对于什么是一场好的教学演示以及如何备赛,都是比较茫然的。然而回头看,从初赛到决赛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我的教学演示几乎发生了质变。”从茫然到质变,杨哲老师首先归功于自己的“后援团”。早在初赛准备阶段,教研室就组织参赛老师进行试讲。决赛准备阶段,教研室不仅全程督促备赛,更是第一时间组织教研室全体教师帮助杨哲老师磨课、研课。学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先后组织多次试讲,邀请学校资深教授、学院教学名师、各教研室主任及相关学科负责人参与指导,每次研讨都长达四五小时。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闯尤其重视,亲自参与赛前指导。直到比赛前一天,张校长还带领学院领导班子,与参赛教师一起备赛,给他们鼓劲,指导至深夜11点才结束。“领导、前辈、同事们在备赛期间对我的教学演示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指导,大到选题、设计,小到板书、音量,虽然让我几乎脱了一层皮,但也让我完成了蜕变,让我讲得更有底气。我知道,这是思政课教师集体的力量和马院大家庭的温暖带给我的信心。”经过团队悉心指导和个人精心准备,杨哲老师最终凭借精彩表现获得文史组一等奖和最佳教案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校级 “青教赛”一等奖零的突破。

E:\u9752教赛?8 十四届\u8d5b后总结 宣传\u5ba3传\u6768哲\u6559研室1.jpgE:\u9752教赛?8 十四届\u8d5b后总结 宣传\u5ba3传\u6768哲.jpg

杨哲老师试讲

“新”出发

作为新进教师,备赛和比赛的过程是一次新体验,带给我很多新观念和新转变。事实上,推翻重来的过程也是不断破旧立新的过程,然而何为新、如何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近年来,党中央对意识形态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十分重视,教育部先后将2017年和2018年定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和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年。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年成立以来,积极贯彻落实思政课程和思政教师的建设工作。杨哲老师谈到,自2017年入职以来,她能深刻感受到自己的身份转变和职业成长无不和国家教育政策、学院整体发展密切相关、同向同行。尤其是十九大之后,国家在现实和理论层面都进入了新时代,对思政课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也进入建院新阶段,展现出新气象,落实到教师个体,自然要求新作为和新突破。我理解的‘新’,一是课程要反映现实和理论的新变化。二是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新能力和新教法。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现象和发展形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立场要有解释力和说服力理论只有能够回应现实才能够掌握群众,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只有能够回应学生的现实困惑和理论疑难,才能掌握学生、引导学生。但理论从来不会自己从书本上跳出来回答问题,我们的课程和课堂要用‘新工艺’、‘新配方’、‘新包装’,帮助理论更好地走进现实、走进学生。”

E:\u9752教赛?8 十四届\u8d5b后总结 宣传\u5ba3传\u6768哲\u5fae信图片_20190116184418.jpgE:\u9752教赛?8 十四届\u8d5b后总结 宣传\u5ba3传\u6768哲.jpg

杨哲老师比赛现场


跨越“距离”

如何帮助理论更好地走进现实、走进学生,杨哲老师总结为跨越“三个距离”。一是理论与现实的距离,理论就像“黄昏后起飞的猫头鹰”,作为对现实的总结与反思,其出现总是具有滞后性,但真正科学的理论具有科学的预见性,往往又会超前于时代。“我们这门课所涉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于一个多世纪前,至今还在不断发展。我参赛的教学片断涉及到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从理论转化为现实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而且这一实践过程至今还在延续。但是同学们理解的时候,往往局限于自己有限的认知、经验、网络信息等,无法从历史的、宏观的角度认识到现象背后的本质或者事件背后的规律。所以我在教学中首先要做的工作是补事实补逻辑,引导学生尽量客观、宏观、纵观地把握现实,建立科学理论的整体性和逻辑性。”二是教材与生活的距离。“我们的教材经过历次专家修订,是以简明扼要的语言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科学表述的一种方式,它传达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基本精神,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方面面,不可能回答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具体问题。在比赛中,我试着根据我和学生的日常聊天、谈话,提炼出学生在课程知识点中存在的代表性困惑,用问题凝练专题,让教学有的放矢,让我的语言面对学生心中的困惑可以一击即中三是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师生代沟是日常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思政课不同于专业课,专业课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思政课是以传递观念为旨,课程的特殊性使得教师掌握学生特点、贴近学生实际变得尤其重要。在决赛教学演示中,杨哲老师除了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功底,更以“声入人心”的教学技巧和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给评委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杨哲老师看来,教学技巧的使用应服务于拉近师生距离,要弥合代沟首先应悦纳代沟、正视代沟,这也不失为释放学生天性和尊重老师个性的一种方法

向心而行

杨哲老师认为,所谓跨越“三个距离”,不单纯是教学技巧和技能的问题,更是源自教师的情怀和使命。所谓情怀,在思政教育的岗位上,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信心,是帮助学生真学、真懂、真用的爱心。所谓使命,是唤起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心,是回应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心,是塑造学生求真求善的初心。杨哲老师表示,不论是入职以来的工作经历,还是此次比赛的参赛过程,都让她感受到,思政课教育不单纯是以理服人,更需要“走心”,没有教师的红心、信心和爱心为出发点,没有学生的好奇心、关心、初心为归宿,任何事实、真理、方法、技能,都不可能具有穿透力和影响力。从“新”出发,向心而行,体现的不仅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操守,更是立德树人的志业追求

杨哲老师简历

杨哲,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江南的注册网址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2017年7月入职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兼职校团委副书记。承担本科生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参与研究生专业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读》、《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等。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典文本,在《哲学动态》、《现代哲学》、《教学与研究》等刊物发表相关文章10余篇,出版译著1部,主持或参与各级科研、教改课题10余项,获江南的注册网址第14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文史组一等奖,最佳教案奖。


(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评中心)

Baidu
map